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2評論

第1章 尼采|如何戰(zhàn)勝虛無主義?/劉擎

人們常說,一個思想家代表一種人生態(tài)度。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對尼采思想的認識和體會。

為什么要講尼采呢?當然有很多理由。第一,尼采是一個重要的哲學家,這是毫無疑問的。第二,尼采思想深刻觸及了現代人的心靈困境,或者說精神危機的問題。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今天仍然生活在尼采的問題意識中,在很強的一個意義上,尼采是我們的同代人。第三,也有一點我個人的偏愛,我覺得尼采是一個特別有吸引力的哲學家、作家。

我大概在二十歲剛出頭的時候就被他迷住了,在后來三十多年的生涯當中,有三四次集中讀過尼采。每一次都受到了極大的啟發(fā),但同時又陷入了新的困惑。解決了一些問題,卻又產生了新的疑惑,所以總是與尼采處于一種糾葛關系當中。

尼采實際上是讀不完的,我在《西方現代思想講義》中也講過尼采,一共有三講。我今天談尼采,主要聚焦在虛無主義的問題上。因為不少年輕人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和想法,比如沮喪、失望、無聊、想躺平,甚至是絕望。他們經常問我:這是不是出現了一種虛無主義的征兆?

我覺得這有關聯(lián),但也不能一概而論,有的關系比較密切,有的若即若離。今天我們就從虛無主義這個問題入手,來討論尼采對于我們認知和應對虛無主義的困境有什么啟示。當然,這完全是我的一家之言,不能保證正確。每個人讀尼采都會讀出不一樣的看法,但我盡量做到言之有據,而且盡量避免談得過于學術。

我大概談以下幾點吧。第一,什么是虛無主義?第二,尼采對虛無主義的診斷是什么?第三,他為應對虛無主義找到了哪些方法或者思路?第四,我們也簡略地談一談尼采本人是不是一個虛無主義者。最后,我想在總結的時候談一談自己的認知和體會。

首先讓我們來談談關于虛無主義的概念界定問題。虛無主義有點像時間或者空間這樣的概念:你不問我,我好像挺清楚的,但你要讓我下個定義,就成了個麻煩事。不過我們不必過于糾結這個問題,這里我向大家推薦一本近年來翻譯、出版的書,就是《虛無主義》。作者是一位荷蘭的學者,叫作諾倫·格爾茨。這本書寫得相當好,張紅軍先生翻譯得也非常好。書中作者做了相當好的概念梳理,對虛無主義思想史的來龍去脈梳理得非常不錯。他提出了不同類型的虛無主義,比如說道德虛無主義、認識論虛無主義、政治虛無主義、宇宙論虛無主義、生存論虛無主義,等等。同時作者也對虛無主義、悲觀主義、犬儒主義和凡事無所謂的態(tài)度做了區(qū)分。不過我認為這些區(qū)別也不是那么有說服力,因為它們之間的邊界不是那么清楚,但這很有意思。

那么我們來談談虛無主義的特征。一般來說,虛無主義可以被看作一種學說、一種信仰、一種理論或者意識形態(tài),它認為不存在任何真理或者真相。但我們可以發(fā)現,最純粹或者說極端的虛無主義有一種自相矛盾的特征,因為如果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的話,那么“沒有任何真理”本身也就不是真理,它有一個自我瓦解的內在矛盾。當然也有人認為,虛無主義者意識到真理或者真相可能存在,但在我們的生活實踐中是不可企及、無法達到的。因此虛無主義者會將尋求真理、獲得真相看作是徒勞無益的。

有一種人認為虛無主義可以有一種相當融貫、一致的定義。虛無主義傳達了這樣一種觀點:不光任何東西都沒有內在、客觀的意義,你自己可以創(chuàng)造你自己的意義;實際上任何意義,包括你自己創(chuàng)造的意義,都完全是沒有意義的。這意味著在獲得一種所謂真正的虛無主義世界觀之后,人類就失去了所有自古以來支撐自己生活的幻覺,而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絕望。

但這里也有一個麻煩:“一切都沒有意義”是什么意思呢?“意義的意義”是什么意思呢?當我們言說“沒意義”的時候,需要有一個“意義”作為前提。因為“有”和“無”是一個關系性的概念。我們要講任何事情都沒有意義的時候,一般來說要相對于我們認為本來似乎什么是有意義的;當我們否定了一切事物有價值的時候,我們好像有一個前提說本來似乎什么是有一些價值的;那么,如果我們取消了“價值”和“意義”的概念,也就不存在“沒有意義”和“沒有價值”,這個說法本身就變得空洞或者不知所云了。

但讓我們想象一下,一個徹底的虛無主義者會是什么樣的呢?如果他認為“一切都沒有意義”,那他不一定是悲觀的,也不一定是樂觀的,他甚至可能是無所謂的。既然一切都無所謂,那死亡也沒有意義,所以他未必是要去尋死的。他可能是無所作為的。但這樣的人真的存在嗎?我很懷疑。

當然,在概念上極端純粹的虛無主義是自相矛盾的,這一點并不能讓虛無主義這個問題自行消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碰到一些人,他們用一種冷眼旁觀、自以為是的態(tài)度說:“你們追求的東西,無論是道德、事業(yè)、愛情,還是愛國主義、人類和平,所有目標其實都是沒有意義的,你們是把一種主流的、現成的觀點當成了信仰。”而在他們看來,這一切都是白費功夫,是陷入了一種虛妄的狀態(tài)。

但是《虛無主義》說,這種人是自以為是的,因為他反對主流的、別人肯定的價值,他有一種巨大的否定性,也被人看作是虛無主義者。其實這種人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對所有事情都分不出好壞的,比如說他受傷了,他要不要醫(yī)治呢?他有沒有人趨樂避苦的本能呢?他總不能說鮮血淋漓和皮膚完好有著同樣的價值吧。

真正有意義的,不是說生活中所有事物都沒有價值,沒有高低、對錯、好壞之分,而是說某種重要的、具有超越性的、根本性的、終極的價值是不是真實,是不是虛妄,有沒有意義。這里我們就談到了尼采。

接下來我想討論一下尼采對虛無主義的認識和診斷。他在《權力意志》中寫道:“虛無主義:沒有目標,沒有對‘為何之故?’的回答。虛無主義意味著什么呢?——最高價值的自行貶黜。”

當然這不是一個突然來臨的事件,而是一個過程。就是在基督教中,包括在柏拉圖以來的哲學中,那些被設定為原則、規(guī)范、理想的東西失去了約束力、創(chuàng)造力。甚至在非西方文化中也是一樣,主流文化倡導的最高價值都被拒絕了。

這種虛無主義來臨時有幾個特別典型的表達,就是在《快樂的科學》中那個瘋子的著名宣告:“上帝死了!永遠死了!是咱們把他殺死的!”尼采所理解的上帝之死,就是說上帝只是人類內心渴望的一個外化物,而人現在要學著收回這種渴望。尼采比以往的無神論者(比如說費爾巴哈)還要激進一點。他認為人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不僅是上帝,還有仁慈、愛和憐憫這些價值,是人讓上帝成為這些價值的典范和保證。而現在,人要走向自己了。

那這一切是怎么發(fā)生的呢?尼采的要點在于,基督教的上帝對人的生存意義有一種規(guī)定,其中包含著價值、道德、規(guī)范、理想等目標,它們都是建立在人的感性生命之上的;但是上帝死了,就意味著我們失去了生命的整體意義。

但是尼采發(fā)現,問題就出在人要把這些價值、道德、規(guī)范、理想建立在生命之上來尋求答案。這個就是形而上學,從柏拉圖時代就開始了。這種形而上學由于壓制和扭曲了生命最根本的價值,所以造成了虛無主義。在尼采看來,這種把價值、道德、規(guī)范、理想建設在超越生命之上的那種形而上學的努力,都是誤入歧途的。于是他從“之上”的路徑轉向了“之前”,他要看到在這個建構形而上學之前的世界是怎么樣的。這就是他在《道德譜系學》中的發(fā)現。

他發(fā)現在前蘇格拉底時代的西方,人類的道德中不存在今天所謂的善惡。當時大概只有兩種道德:一種是強者的道德,他們贊美生命,生機勃勃;還有一種就是弱者的道德,是膽小的、體弱的,他們是失敗者。這兩種道德也可以叫作主人道德和奴隸道德。

奴隸對主人有一種怨恨,在這里無所謂后來的善、惡、是、非。但是在柏拉圖時代以后,人們就把這種出于生命感受的欲望壓抑了,把它轉向了一個認識問題,或者叫知識問題。

到基督教出現時,就有了一個更大的扭轉。尼采認為基督教也是一種形而上學,他說基督教是平民的柏拉圖主義,什么意思呢?基督教就是讓那些生命力不夠旺盛的人,處在所謂奴隸道德中的人,那些變得軟弱無力而心生怨恨的人,有了一次翻轉的機會,把怨恨本身產生的一種軟弱當成了道德價值。他說基督教戰(zhàn)勝羅馬是所謂道德歷史上的奴隸大反叛,弱者與怨恨偽造了一個新的價值圖表,從報復和仇恨的樹干上生長出了一種新型的愛。弱者在“上帝面前一切靈魂都是平等的”口號下向強者造反,最終他們勝出了。

尼采說正是這種思想的炸藥,最后導致了革命、現代觀念和整個社會秩序的墮落。簡單來說,尼采認為如果你不相信自己生命的力量,要把自己生命的價值、道德、規(guī)范、理想建筑在超越感性生命之上的、形而上的理論和學說上,或是信仰上,那你注定會導致虛無。因為你依附于一個超驗的、形而上的理論,而所有遠離意志生命的理論都是虛妄的,都是靠不住的。

下面我們來看看尼采是如何應對虛無主義的。他克服虛無主義的途徑是所謂“積極的虛無主義”,他既反對不完全的虛無主義——企圖在傳統(tǒng)的價值被顛覆后,再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形而上的價值,他也反對消極的虛無主義——對來勢洶洶的虛無主義聽之任之,放任無為。而積極的虛無主義是什么呢?是要以生命強健的權力意志作為價值設定的新原則,而且這種新原則是大無畏的、勇敢的,要承認和接受所謂“永恒輪回的命運”。他在札記里這樣寫道:虛無主義提的問題就是“為何之故”。但是這種問法源自一種慣常的思維,他的目標必須從外部通過某種超越人類的權威來安置、給定、要求。這樣一種習慣,在他看來就是完全自我放棄了生命的力量。對尼采來說,虛無主義不是智慧的終點,而是起點。盡管我們認識到不存在客觀價值,但這并不是引發(fā)我們絕望的理由,而是會導致人對“超人”的一種肯定。

超人是什么意思呢?超人并不是一個不同的物種,或者更高級的種族,或者外星人。超人就是人自己,就是學會了肯定自己生命的那種人。我們要贊美我們自己之所是、以往從來之所是,以及將來永遠之所是,我們自己就是價值的創(chuàng)造者,我們是這樣一種存在。我們的根本天性就是意志,就是權力意志,它將塑造我們自己思想與行動的規(guī)則。我們要將自己變成自我創(chuàng)造的藝術作品,而不用應答任何更高的權威。

在這里有一種很強的對生命本身價值的看重。對尼采來說,什么是價值呢?價值就是對生命本身的保存和提升,所以這是一種內在的價值原則。作為一種新的價值設定原則,權力意志同時是重估以往一切價值的原則。

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尼采他看了這么多書,想了這么多問題,體驗了世界上這么多事情,在他看來,世界給我們帶來的感知理論學說最根本的價值,就在于我們的生命和生命力本身。這是我們人類作為生物性存在和精神性存在的根基,也是我們生活有意義的價值來源。只有站在這一點上,你才能夠熱愛生命、張揚生命力,才能夠合理地主張價值。只有站在這個基點上,才能夠重估一切價值。因為我前面講過,你不可能重估一切價值,因為你不可能根據一個非價值來重估價值,我們只能站在某個價值的根基上來重估其他的價值。

而尼采認為自己找到了這樣一個根基,那就是生命力,也就是權力意志。尼采呼吁大家回到生命本源的力量上來,讓我們能夠重新產生跟我們生命存在的根本之源發(fā)生關聯(lián)的價值學說,這就是所謂積極的虛無主義。就是面對無意義的世界,由我們的生命力來創(chuàng)生自己的價值。

我們再簡單地談一談尼采本人是不是虛無主義者這個問題,我覺得大部分尼采研究者都認為尼采本人不是。但這里面有一個重要的反對者就是海德格爾,他認為尼采本人也是一個虛無主義者。

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海德格爾看來,形而上學把世界分成兩種:感性的世界和超感性的世界。把二者對立起來,才是形而上學的一個本質,并作為柏拉圖主義的本質。在傳統(tǒng)的柏拉圖形而上學當中,或者基督教道德當中,是把超感性的領域優(yōu)先于感性的領域。而尼采做了一個倒轉,他把感性的領域置于超感性的領域之上。

在海德格爾看來,這種柏拉圖主義的顛倒仍然沒有跳出形而上學的框架。雖然超人不追求以往的那種需要超越自身的理想、希望的形而上,但超人本身就是權力意志。這種權力意志仍然是一個概念,是所謂“存在者”,而不是海德格爾要找的那個“存在”。尼采雖然終結了形而上學,但其自身也陷入了形而上學,所以海德格爾認為尼采是最后一個形而上學家。也就是說,在海德格爾看來,只有放棄了人的主體性,才會放棄追求客體,才會以一種新的面目、新的身份來生活。

但這點是有爭議的,因為海德格爾過于狹隘地闡釋了超人和權力意志的概念,而且他過度依賴《權力意志》這本有點爭議的書,因為這是尼采的妹妹修訂過的。

最后我來分享一點自己讀尼采的體會。我覺得尼采好像給了我們一個答案,就是說我們要高揚自己的生命力,伸張自己的權力意志。但是這個答案本身好像包含了很多困惑、內在的緊張和危險性,還有一些神秘性。比如,高揚生命力可能會導致好戰(zhàn)的品格,甚至鼓吹戰(zhàn)爭。《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里面就有這樣一句話:“你們說,這是甚至使戰(zhàn)爭都神圣化的好事?我告訴你們:這是使每一件事神圣化的好戰(zhàn)爭。”

另外,尼采的主張也帶來某種倫理上的擔憂,就是讓一種危險變得殘忍無情。在《敵基督者》里他甚至說:“柔弱者和失敗者當滅亡:我們的人類之愛的第一原則。為此還當助他們一臂之力。”聽上去這很像某種社會達爾文主義的主張,這也可能是他被納粹利用的某些側面吧。

面對尼采這樣一個克服虛無主義和消極主義的積極虛無主義回答,我們是不是能夠避免它的危險,采納它好的方面呢?我覺得蠻難的,他對生命的張揚本身就包含著這種危險性,我們很難洗干凈那些危險的部分,只取它好的部分。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尼采的學說似乎是一種強者的哲學。那些弱者或者是奴隸,他們一開始怎么會受到形而上學和基督教學說的吸引呢?因為他們在沒有形而上學的世界里,可能原本就找不到自己生命的價值感、力量感,所以他們才要祈求一個超越自己生命超感性的意義世界。那么尼采現在把這些都打破了,讓弱者怎樣自處呢?

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那么尼采會怎么說呢?尼采說沒有辦法,如果你要訴諸一個幻覺,依賴一個幻覺的理論或學說來建立自己生命的話,你注定會陷入虛無主義的困境,或者危機當中。那么怎么辦呢?他說:人是可以超越自己的,弱者不是注定的,人的生命本身有一種生生不息的生成性,人永遠不是注定的,永遠可能成為新的自己。

你有兩種選擇,一種是你以為你是一個天生的弱者,但是你真正的出路就在于超越自己,成為一個強者,成為某種超人。超人不是一個固定的類型,是超越自己的意思。還有一種就是放棄,重新回到某種幻覺上來,無論是宗教的,還是形象哲學的,或者是某種科學的。他認為真正勇敢的選擇是前一種道路,而不是后一種。

最后一個問題,什么叫作對生命的自我肯定?我們要放任自己的欲望,才能成為“我之所是”嗎?這個問題其實蠻復雜的,因為尼采談論生命力和權力意志,并不是在完全生物性欲望的意義上來使用這些詞的,他還有一個高貴的概念。這聽上去有點像保守派,但他所謂的高貴并不是講一個社會階級的等級,而是講一種精神氣質。對純粹的生物性本能,他既不主張純粹的控制、壓抑,又不是要放任,而是要超越,這是一種升華。

尼采非常強調藝術的作用,如果簡單地放縱或者是簡單地控制,那根本不需要藝術。他說:“用藝術家的眼光考察科學,又用人生的眼光考察藝術。”(《自我批判的嘗試》)然而生命的眼光本身還不是一個價值的立足點,他必須對生命作出某種特定的價值闡釋,才能夠成為重估一切價值的立足點。因此,對生命的估價也必須超越生物學所建立的尺度,這種創(chuàng)造不可能完全是由內部無中生有的、完全主觀的。

在生命創(chuàng)造、自我超越成為超人的過程中,我們不需要外部條件嗎?我相信在尼采的思想中蘊含著,或者至少不排斥我們對世界的擁抱。他不完全是一個赤裸裸的、單純的個人主義者,完全聽憑自己的意志創(chuàng)造一切。這不僅僅因為我們人的生活離不開外部世界的塑造,還因為我們的生活需要回應,需要尊重這個世界給予我們的一些要求。

問題是在現代社會有一種比較偏執(zhí)的理解,就是我們似乎非常懼怕一切外在于我們意志的規(guī)范,無論是超驗的,還是科學的,或者是生物的。好像一承認這個我們自我意志之外的規(guī)范,我們就被異化了,這些力量都構成了對我們自由的異化力量,這就暴露出一種可怕的威脅,好像這樣一來我們就失去了創(chuàng)造自己的自由;如果我們去尊重某種高于自身的存在,無論是人類的群體,還是超越個人的自然世界,好像我們必定會否定自己的生命,否定生命的力量,也就否定了我們的自我。

在我看來,尼采給予了生命理念這么崇高又神秘的精神氣氛,他一定不是簡單地說我想要什么就做什么,為所欲為地放任。之所以他會談到生命的低級形態(tài),一種默認的存在狀態(tài),是因為這一定包含著經由某種自我的審視、否定,達到自我超越的道路。而在這條道路上我們遇到的人、我們在世界上的際遇,并不因為外在于我們的意志就對我們構成了必然的壓抑、束縛。而我們作為一個生命的存在,要去面對它,面對這個世界,把世界看作是我們自我成長的資源,這才是一種真正的無畏勇敢,也才能抵達我們真正的自我超越。

可見,尼采為我們帶來的啟發(fā)、靈感與混亂、困惑是一樣多的。我不敢聲稱自己真正讀出了一個純正的尼采,我認為尼采思想當中的一些含混、自相矛盾,或者是語焉不詳,是尼采思想的內在緊張性。我們閱讀尼采,也可以從我們的困惑當中汲取尼采給我們的激勵和創(chuàng)造性的靈感。

從尼采開始思考,而不是終結于他。

品牌:果麥文化
上架時間:2023-12-28 17:17:14
出版社:萬卷出版有限責任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果麥文化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fā)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安市| 五指山市| 项城市| 新巴尔虎左旗| 安吉县| 乌拉特后旗| 兴安盟| 资溪县| 南开区| 杭州市| 南宁市| 共和县| 奎屯市| 海盐县| 九台市| 昆山市| 革吉县| 兰州市| 西和县| 成都市| 辉县市| 灵璧县| 浦县| 江津市| 宝兴县| 乐都县| 尖扎县| 荥阳市| 绍兴市| 柯坪县| 广西| 读书| 临湘市| 闸北区| 电白县| 宿迁市| 宁蒗| 潮州市| 阿巴嘎旗| 北京市| 丘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