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幸福是心房盛開的花朵,曇花一現,一時溫馨,痛苦是伴隨生命的野草,永恒不滅,一世悲痛。人活在世上,究竟是接受人生帶來的痛苦,悲傷而行?還是逃避人生帶來的痛苦,心陷幻境?人的命,天注定,無論人怎么去逃避,一切早有定數,無可改變。人之道路,注定會讓人有悲觀情緒,消極不安地進行,可見其本為道,順之而往,心知不會超脫,而是知苦心悲,畏懼不往。
余夢寒自從接觸哲學,她對叔本華充滿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影響尼采的哲學著作《作為本質與表象的世界》,對此余夢寒是有深刻共鳴的,她決定將文學與哲學相融,用意識流的方式進行創作,寫出一本書,書名為《心想事成》。
當完成第一本哲學書《哲思錄》的時候,她總會想起開始的景象,永遠地刻印在她的心里,她寫過文學形式的書籍,可比之她更看重哲學,余夢寒當時的夢想是當哲學家,而非文學家,這是她十年前的想法,她在心里反復去想并付出行動的,果然是過去心想,現在事成。人呀!一切的想象皆為空理論,只有進行才能證明,說不準現在做出的承諾,未來能完成,心想事成的。若過去不心想,現在方如此,人領悟其中之理,心當有所覺醒,感悟。思過去心想并行動,說不準未來會成功的。
論哲學當以蘇格拉底為首,論文學當以莎士比亞為首,但無論哲學,還是文學,其道路都是無窮無盡,值得人用一生去探索,卻永無盡頭的。
在她哲學書發布會的前三十分鐘,余夢寒就開始陷入回憶與過去的幻想當中,記得她與賈文哲的對話,當時他以寫完《啟示錄》,作為他首部哲學書,又以尼采的權力意志寫下《孤俠傳》,然后他想用心理描寫的方式,寫下《迷途》,這是他看完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之后的決定,并決定這么走下去。他已經明確想法,那她自己呢?哲學,哲理,心理,文學……叔本華說人不能為金錢,創造出爛書,她是有強烈共鳴的,她不想為環境而創造出時代產物,以此來滿足物質,她追求的是人性的永恒。可這真的能做到嗎?十年前的余夢寒是迷茫的,她因為有明確的目標而迷茫,這一刻的她心想的是寫下一部哲學書,此作為她永恒之路,值得一生去進行。每當余夢寒想到這里,都會激動地跑來跑去,可她知道萬事開頭難,要如何去做呢?這是余夢寒的心思,她明白要一步一步地前行,可心知其方向,卻不知道如何邁開步伐,時不時地擔憂是否走到偏路,時不時地因為他人的不理解,冷嘲熱諷,產生自我懷疑,無法心平氣和地前行。
心想真能事成嗎?當時余夢寒不知道未來會如何,她要開始付諸行動,她明白只有這樣,才能走向她向往的道路。
為此余夢寒是痛苦的,也是快樂的,整個人為其而心執,思想都已發生了變化。當回想到過去幻想的美好未來,與現在真實發生的是有明顯不同,她想的是成為名副其實的哲學家,像是她崇拜的叔本華,尼采一樣。可真實發生的呢?她僅是寫完一本哲學書而已,現在她的哲學體系尚在完善階段,她對哲學的研究,只能說是小有所成,僅此而已,每當想一想,余夢寒也就沒有那么開心了,可若是過去的她想到她現在的成就,會不會欣喜若狂,難以想象這是未來的自己?她想這是一定的,可轉換一個角度,她想到她用十年,或者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時間,研有所成,她會為之振奮,開心嗎?她想是不會的,可能開始會無比開心,以為她能達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在哲學領域像是蘇格拉底一樣,受到后世之人的膜拜,可當幻想結束,回歸現實,她會比毫無目標的人,多了束縛,這是一種窒息感,讓余夢寒會心生憂慮,焦慮,甚至抑郁,她知道一切都需要時間,不能急于求成,可卻每時每刻都會幻想,渴望,她甚至為此有急于求成的心思,無法心平氣和地讀書,寫作。
在她開始讀哲學書后,除卻叔本華之外,她也喜歡克里希那穆提,他寫的哲學書,相對并不難,容易理解,當理解之后,對心靈則有煥然一新的變化,值得不是研究哲學的普通讀者去閱讀。與之《薄珈梵歌》一樣,讓余夢寒的內心得到平靜,從而能專心致志地去進行。
可在此之前呢?余夢寒回想當年脾氣火爆,不愿意接受批評的她,就是微微一笑,她當時可是有很多次都想過放棄,因為她面對難關,挫折,都是一副要死要活的心態,正因此她在開始的時候,放棄過哲學,寫作一段時間,且是反反復復的,萬幸最終的她還是堅持下來了,不然也不會有今日的她。
余夢寒為此哭過,笑過,崩潰過,想過放棄寫作,甚至對世間有悲觀的情緒,她悲觀處事,不知道要不要活在世上,她想一死了之,可她不甘心這么失敗,還想再活在世上,因為她想著既然都有死亡的勇氣,那么也能勇敢地面對生活,要勇敢地活下去。活在世間要比死在世間要更艱難痛苦,會每時每刻的侵擾人心,使人心神不寧,余夢寒想不留遺憾,此作為進行的動力,實則她曾多次站在涼臺之上,俯瞰著下方,可每一次她都沒敢進行,因為她怕疼,她也知道生命失去就在瞬間,但最終還是活了下來。
現在的余夢寒能笑著說這段抑郁時期,可內心卻也是掀起驚濤駭浪,不被人所知的,一切都是她故作堅強而已,回思會后怕,睡覺會讓噩夢驚醒,存在恐慌的心情,無論看多少書,前方不明朗,一切都不會心安。
單弘喜歡看但丁的《神曲》,為此他寫出了《人間煉獄》《魂獄》《獄門》。余夢寒也因此而閱讀過,思考當中的話語,事物越是完美,就越會感到快樂和傷悲。過去的余夢寒追求其美,可卻為此喜傷。現在的余夢寒也時常會思考這期蘊含的哲理,就以寫作而言,她是悲喜交加的,若是全力以赴,人必將精力投入,將會獲得快樂的同時,也有可能會反被其傷,心陷絕望,可若全神貫注,將畢生精力,時間,孤注一擲,會有大成,畢竟成功是需要時間,經歷去付出的。人將如何去做呢?付出被失敗所傷,不付出則被現實所傷,當何去何從?注定是沒有一帆風順的,人既然選擇,必要做好承擔痛苦,失敗的準備,期盼苦盡甘來的時刻。為此不懈地努力,不就是期盼這一天嗎?不對,人真正的快樂則在過程之內,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當有了結果,人感受的快樂還是純粹的嗎?可若沒有結果,一切的目的都無盡頭,縱使樂在其中又能如何呢?
余夢寒記得《人間煉獄》說過的一段話,這是單弘在讀完《神曲》的感悟,可她閱讀完但丁的書,卻沒有想到這里。人望高樓,會決定樓之高大,心存仰視,但人卻能從一樓一步一步地走上樓頂,俯視世間之人。可見看似龐大的,當人付出努力,也會一點一點地縮進距離,最終能得償所愿。可有多少人望高樓而生畏懼,尚沒登樓,心生止步?她相信絕對不在少數,這也許是夢想的永恒障礙,所以能完成的人,必有堅強的意志,整個人也會因此而得到錘煉。
可假設有一日,人真的登上高樓,俯視世間之人,又能如何呢?這只是某個領域的杰出而已,并不等同于人在每個領域都有非凡的成就。這也是余夢寒最欣賞蘇格拉底的地方,自己也是相同的,還有很多未知的地方,有些可能到生命的盡頭,都不知道這未知的區域是什么樣的環境,能給予人精神上是怎樣的變化。貝多芬寫不出《流浪者之歌》,黑塞彈不出《命運交響曲》,可人在某一方有所成就,心則足矣!不在奢求其他,畢竟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旦選擇,專心致志去做即可,而非什么都去學,看似全面開花,實則學而不精,并無意義。可人只為意義而活嗎?那可太枯燥乏味,并沒有任何自由呀!可人一旦思想束縛,就會將行為作為宗旨,美其名曰不會為他人改變初衷,可為何為他人的諷刺而不安,心生放棄的想法?人究竟要聽從他人話語,去分析決定,以至于影響內在思想,做出個人意愿之外的選擇?還是說不去理會他人的話語,為杜絕人的冷嘲熱諷,從而避開善意地提醒?當然知道人聽從善意地提醒為正確的,這么可以少走彎路。觀古今帝王,余夢寒最欣賞唐太宗,因為他能接受魏徵直諫,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呀!可這是多么困難的事情,余夢寒則會想到二十世紀發生的事情,一切都在不言中,可何嘗不知道如此最好,但思想難免會因此受到影響,無可避免呀!一旦去關注,勢必會被言論而動搖心境,若不關注,一些事情本錯卻無改正的機會。
現在三十有二的余夢寒,對比十年前,她已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可捫心自問,也會因為他人的暴力冷語,心生波瀾,但她對比過去,卻有天壤之別,首先她不會輕易地去動搖決心,居然抉擇,縱使物質一無所有,她也不改初衷。可這是固執嗎?她的偏執?成功的話她因為堅持不懈而得到世人的贊揚,若是失敗,她的行為將被人視為不務正業,少有人會對她理會的,可她若成功,一切都截然不同,什么阿諛奉承,動搖心境的話語,都將會撲面而來,甚是惡心。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當中《哈姆雷特》的經典之語,這是一種哲學思考,可思時,人的人生將會有方向。余夢寒非常喜歡這種方式的對話,她也常會用這樣的問語,進行思考,樂在其中,不能自拔。可其他人呢?余夢寒并不知道,也許看《哈姆雷特》的時候,也是這樣的,可看她的書籍上的話語,則是不以為然的。這是多么可悲卻無奈地事情,可她改變不了一切,只能苦笑兩聲,人若知道是世界名著,哲學書,會在閱讀之前,就帶有敬意去閱讀的,可若是一本無人在意的書籍,閱讀完會引起他人地在意嗎?
就以卡夫卡與叔本華而言,為何他們的所處的國家,時代,當時是默默無聞的,后世之人看出其內具備深刻的價值,可流傳后世。那么現在呢?現在人只要想就可以看任何一本世界名著,哲學書,它們來自不同的國家,時代,有著不曾了解的風土文化,但人們也愿意去研究,理解,或說是根本就沒能理解書中的思想,僅是為看而看而已。可當代的一些書籍,卻得不到注目,論寫作方法,意義上,并沒有過去的新奇,難以理解,可意義卻未必得到認可。可論其意義,實際在過去的世界名著上,實則表達出的是相同的,但待遇卻是天差地別。
余夢寒渴望著達到那種名望,未來縱使寫不出什么傳世佳作,卻也會有人不斷去欣賞,即使可能是糟糠之作。可轉念一想,她追求的是什么呢?可能開始的時候純粹的是興趣,等到以后,卻是金錢名聲而已。人終究會活成不想看見的模樣,當這一刻人以為一切都是順從本心,只是開始的時候,隱藏心里而已,有時心不對物質思考,不等同于物質從來就沒有在心里出現過,有些存在,自從誕生就出現,順從外界環境的影響,在內心當中生根發芽。無形影響著思想而不自知,有行為而不思原因。
余夢寒回憶過去,曾經有一個幻想,就是她能有所成就,名垂千古,這是她孩童時代的夢想,作為一個孩子她的心智尚不成熟,不能明確地說她想要什么,只是幻想未來,暢所欲言,大多數人僅是說說而已,因為以當時的年齡,無法明確她人生之路,究竟如何去走,可余夢寒還是將它記住,一直長大成人,初心不變。這是極為難得的,因為過去的承諾,等同現在不經意的言談,將會隨著時間化為烏有。可她真能如愿以償嗎?這是三十二歲的她,為未來幻想著,希望能心想事成。在人做事的時候,縱使有能力,但也期盼運氣會眷顧自己,拜耶和華,使心想行出事必成。
人生的無論是什么高度,無一不是從現在作為開始的,正如《欲世救贖》當中寫的努力也許不會成功,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現在也許改變不了未來,但能改變未來的一定是現在,珍惜現在,不要在未來遺憾過去。
余夢寒知道人生來就與痛苦相伴,但也不能消極悲觀地處事,還是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設立一個目標,萬一會走長成功呢。當然人縱使是成功,功成名就,卻也避免不了煩惱,或說正因此會有更多的煩惱,讓人為壓力而焦慮,抑郁。
人呀!可能就是這樣,發生的一切都無可避免,讓余夢寒不得不思考其中的奧妙,既然避免不了,是否存在掌控的可能性呢?掌控人性是余夢寒畢生的哲學課題。她認為要知足常樂,當滿足到某一階段好,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在減少煩惱來源的同時,只要原有產生快樂未變,那么或許會顯得空虛,少了一些成就感,但只要做原得其樂之事,將會告別煩惱,且會一生幸福,快樂。奈何人欲求不滿,不斷索取,再得歡樂的同時,內心已讓煩惱占據,痛苦不堪,卻身在其身,不能自拔,難以解脫,無踏大道,瀟灑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