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復習生
1991年的秋天一個星期六下午,正在奉天縣二中補習班讀書的張建新走出宿舍,看了看外面的天空,陰沉沉的,看樣子要下雨了。
同宿舍的人都已經走了,就剩下他一個。
張建新收拾好書包,從鋪蓋下面拿出事先準備好用蛇皮袋子做成的雨披,走出了宿舍。
這一年,他20歲了。
上世紀90年代,雖然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十多年,但全國人民的生活還不算富裕。
那個時候,中國南方改革開放如火如荼,像張建新這么大年齡的孩子絕大多數都加入了打工的行列。
雖然同齡人都進入了打工的行列,但是張建新的父親張振奎始終秉持著耕讀傳家的祖訓,堅持讓兒子考大學,實現讀書成才的目的。
讀書就一定能成才嗎?
真不一定。
每一次回到家里,張建新總能聽到同學在外打工的消息。
“你知道不?深圳的廠子每個月能發五六百,比咱們縣長的工資都高。”
“咱們村的丑娃在廣東一家電子廠里當領班,手底下管著好幾十人。”
丑娃這樣的人都能當官,簡直是天大的奇聞。每次聽到這樣的消息,都對張建新是一個打擊,甚至會動搖張建新繼續考下去的勇氣。
必定他已經是參加過一次高考的人了,這一次高考能不能成功還在兩可之間。
張建新上學的年代,小學是五年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八歲開始上小學一年級。他的求學之路和上世紀六七十歲年代出生所有的農村孩子一樣,小學一般在自己村上或者是鄰村上學。
初中之后,農村孩子就開始了住校,進行集體生活。
張建新七歲的時候,家里人便送他上了小學。原因是他爹娘要參加農業社的生產勞動,家里沒人管他,上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有人替父母管孩子。
由于年齡不夠,上學的時候,張建新的個頭是班上最低的,但學習成績卻是班上最好的。上了初中之后,張建新的成績就沒有以前那樣突出了,始終保持在全班中上游的水平。
那個時候的升學率是很低的,如果不是名列前茅,根本就沒法考上高中。張建新也一樣,第一次中考沒有考上高中。
到底要不要繼續補習上高中呢?張建新忐忑不安。
最后,他爹張振奎發話了,“再考一次,如果實在考不上,就跟著我去預制板廠打工。”
那個時候的張振奎40多歲,正在縣城附近的一個預制板廠打工,一個月能掙到三百多塊錢。雖然掙錢不多,但對于張振奎來說已經很不錯了。
當年的秋天,張振奎騎上自行車把兒子帶到臨鄉的初中繼續讀書。為什么要送兒子去別的初中讀書呢?因為他想讓兒子早點掙錢。
那個時候,初中畢業可以考中專,三年或者四年之后就能上班參掙錢。
張振奎的這一決定,讓兒子張建新感謝了一輩子。
第二年,張建新考出了非常不錯的成績,比當年的中考分數線整整高出了40多分。按照這個成績,考上中專完全沒有問題。
就在張建新興沖沖等待中專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卻等到了奉天縣二中的通知。
為什么沒能如愿考上中專呢?
因為那時候的中專太吃香了,時間短,見效快,好多學生都愿意上中專也不愿考大學。
于是,教育部門便出臺了一個特殊規定,補習生不能參加中專考試,只有應屆生可以參加,張建新的補習生身份肯定被人查出來了。
既然這樣,張建新只能硬著頭皮上高中了。
那是一個真看分數的年代,由于張建新中考成績還可以,于是他破格被縣里的重點中學奉天縣二中錄取了。
從上高中的這一天開始,張建新第一次接觸到了城里的生活,這里的街道很干凈,街上的人穿著也很時尚,男的說話底氣十足,女的看起來也很洋氣。
到了晚上街上依然是人流不斷,有閑逛的,有吃飯的,有帶孩子的,有談戀愛的。
最令張建新高興的事情就是縣城的街道上還有擺攤唱卡拉OK的,一塊錢唱一首歌。
他的眼界開闊了,思想也跟著有所變化。
上完下午課之后,張建新也會跟著同學去街上逛,吃一碗街邊攤上的小吃,偶爾也會用省下來的錢去卡拉OK攤上唱一首歌。
雖然次數不多,但這已經令他興奮不已了,至少能說上好幾天。
高二的時候,張建新選擇了文科。明明理科的錄取比例比較高,為什么張建新還要選擇文科呢?
因為他想當領導,按照當時的說法,理科生大學畢業以后絕大部分可以當科學家,文科生則可以去行政單位當領導。
為了能夠實現老張家出大領導的愿望,張建新幾乎沒有什么太多的思考就選擇了文科。
能在城里重點高中上學的學生幾乎都是人中龍鳳,每一個人上初中的時候都是學校里的佼佼者。
雖然選擇了喜歡的文科,但張建新的成績并不突出,基本上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兩年后參加高考,名落孫山。
不過,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能夠一次考上大學的人并不多,好多學生參加高考的目的就是為了爭取考一個好的分數,為來年復習打下準備。
要知道那個時候要參加復習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高考成績太低,連參加復習的機會都沒有。
而且那時候學校里對于老師的教學分配也和今天有所不同,教學水平高的老師一般都會安排在復習班來代課,以此來確保升學率。
“張建新,你怎么還沒走啊?”張建新剛剛走出宿舍門,迎面走過來一個女生問道。
這個女生名叫李亞琴,是張建新上高中之后的同班同學。
李亞琴的父母都是縣供銷社的職工,由于家境較好,穿著時尚,加上人長的也漂亮,很受同學們喜歡。
由于在高二的時候,兩個人曾經坐過同桌,張建新跟李亞琴的關系比較好。
張建新下意識把蛇皮袋子做成的雨披藏在了身后,臉稍微一紅說道:“我剛收拾好,正準備回家。你怎么現在還在學校里?”
“我已經吃過午飯了,陳老師讓我們幾個留下來打掃教室衛生,你還沒吃飯吧?”李亞琴問道。
陳老師是張建新上補習班的班主任,給他們班帶歷史課。
“我在灶上吃過了。”張建新站在門口,有意識不讓李亞琴看到自制的雨披。
“看天色快要下雨了,你早點回家吧!我去打掃教室了。”李亞琴說完向教室方向走去。
等李亞琴完全消失在教學樓后面之后,張建新才走出宿舍,鎖好宿舍門,把鑰匙放在門框上。
這是他們宿舍十幾個孩子的共同約定,最后一個離開宿舍的人把鑰匙放在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地方,以便于明天早到的學生能夠進入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