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新開流的故事

在黑龍江密山的大興凱湖和小興凱湖之間的湖崗上,有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村落,叫作新開流村。

“興凱”是滿語“水耗子”的意思,興凱湖周圍水耗子很多。大興凱湖北面的小興凱湖,又名達巴庫湖,滿語是“水從高處往低處流”的意思。大小興凱湖之間,有一條長達四十多公里的湖崗,把大小興凱湖隔開。小興凱湖水位較高,湖水通過湖崗上的缺口流入大興凱湖,靠近湖崗西端的缺口叫作新開流。新開流村的名字由此而來。

新開流村的原始先民是肅慎人,就是滿族人的祖先,所以,早年的新開流村都是滿族人。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大小興凱湖之間狹窄的湖崗上,由于那里耕地稀少,僅靠種地難以為生,所以,他們主要以打獵和捕魚為生,創造了原始的漁獵文明。

新開流人家的祖先創造了輝煌的歷史,然而,新開流人卻無法繼承燦爛的文化,因為沒有文字,所以沒能留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以致連家譜都沒有。他們說的滿族語言,只能表達簡單的意思,卻表達不了復雜的思想,祖先的故事都是口口相傳,而且還是片斷。

山海關城東門,把中國劃分為關里和關外。關東又被稱為東北。

中原大地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東大地在中國的發展進程中同樣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歷史的發展過程總是錯綜復雜的。肅慎人絕不是通過改朝換代一下子變成滿族人,而是經過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據有關資料記載,在中國遠古舜、禹時代,肅慎人就已經與中原有了聯系,這說明肅慎的歷史還可以向前追溯。肅慎的歷史貫穿于東北古史之始終,也和中原大地的歷史和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形成“肅慎族系”。漢魏之前它被稱為肅慎;漢魏時期被稱為挹婁;在魏晉時期,挹婁部落的勢力已經發展到黑龍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南北朝時期稱肅慎為勿吉;隋唐時期被稱為靺鞨;遼金元時期又稱之為女真。

一六一六年,建州女真的清太祖努爾哈赤在滿洲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后金”。一六三六年,清太宗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一六四四年,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占北京,明朝滅亡。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清軍入關。滿族八旗軍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一個沒有什么文字的漁獵游牧民族卻是驍勇善戰的威武之師。八旗軍打敗大順農民軍,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入主中原,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中國的統治者。

清朝前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基本奠定了中國的疆域版圖,同時,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鼎盛時期,清朝的領土達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

清朝建都北京后,八旗滿人移入關內,關東大地的人口劇減。清朝政府把關東大地視為“龍興之地”或“祖居圣地”,借口“祖宗肇跡興王之所”保護“參山珠河之利”,實行封禁政策,以備滿洲貴族末路時退回關東。為保護“龍興之地”,順治、康熙年間,清政府在遼河流域和吉林部分地區先后修建千余公里“柳條邊”籬笆墻——滿洲長城,禁止漢人越過“柳條邊”墻打獵、放牧和采人參,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的廣大地區逐漸變成了荒無人煙的北大荒,和亙古以來的原始風貌相差無幾。清政府對關東的封禁政策造成關東邊疆空虛,為后來俄國入侵、大片領土喪失埋下了隱患。

新開流人則安居于被遺忘的角落,滿足于原始的生產方式和傳統的生活方式,過著自給自足、其樂融融的漁獵生活。

清初民族矛盾尖銳,清朝統治者采取了極其殘酷的鎮壓手段,將反清復明者、反抗起義者、為官不廉者、失職者、瀆職者和因“文字獄”而獲罪的文人雅士,遣送邊陲“煙瘴”之地。山東觸犯刑律者多被發配到“極邊寒苦”的東北,這種進入東北的遣犯史稱“流人”。流放是《大清律》中笞、杖、徒、流、死等五種刑罰之一,“流人”近的被流放兩千里,遠的被流放至四千里。

關東大地荒涼偏僻,奇遠極寒。盛京、寧古塔、伯都納、黑龍江等,成為令人毛骨悚然、兇多吉少的著名流放之地。即使“流人”經過長途跋涉,歷經傷病凍餒到達流放之地,一般也是給駐防邊疆的滿族八旗人當奴隸,基本沒有回去的希望。

一六四四年,清朝政府頒布《遼東招民開墾條例》,規定“招至百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屢次要求地方官員“招徠流民,不記籍別,使開荒墾田,永準為業”。二十三年間,山東農村移民東北的很多,大多數人遷到大連和丹東,東北因為移民而“地利大辟,戶益繁息”。山東人是“安土重遷”的典型。關內土地兼并日益嚴重,黃河下游連年遭災,戰亂和災荒不斷,農民生活日趨艱難,人口壓力不斷加大,加上清朝政府的移民政策導向等構成了山東人闖關東的原因。河北、山西等其他省份也有一些移民,主要遷至遼西和遼北地區。當然,也有個別移民遷往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和密山一帶。這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第一次“闖關東”。

一六五三年,清朝政府將密山地面劃為禁區,不準滿、漢閑雜人隨便出入,同時在興凱湖西岸設卡倫?!翱▊悺笔菨M語,意為邊防哨所。清朝政府為“永戍黑龍江”,繼設置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之后,一六八三年,增設鎮守黑龍江等處將軍(黑龍江將軍,也稱璦琿將軍),從此,整個黑龍江流域由寧古塔將軍、黑龍江將軍分別鎮守。寧古塔有新舊兩城。舊城位于牡丹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為黑龍江海林長汀鎮舊古塔村。一六六六年,寧古塔遷建新城于今黑龍江省寧安市東京城,其地原為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清初詩人吳兆騫在給其母的信中說:“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連綿,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落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之后,清朝政府陸續在東北邊境一帶建立起以卡倫為中心的邊界防御體系。《尼布楚條約》簽訂后,清朝政府立即派員勘察中俄邊界,并在中國一側刻石立碑,還建立了定期巡察邊境的察邊制度。

興凱湖歸吉林寧古塔副都統管轄。

一六五三年,也就是第一次“闖關東”時期,王國柱、王國梁、王國棟兄弟三人從山東聊城農村推著三輛獨輪車,拖家帶口闖關東。因為密山地面被劃為禁區,不準漢人隨便進入,他們日宿夜行,費盡周折,才得以進入密山地界。但因為迷路,他們陰差陽錯地來到新開流村。當時的新開流村只有二十八戶人家,都是滿族人,村中只有佟、富、齊、索四個姓,對外姓多有排斥。

王家兄弟出身于武術世家,他們的螳螂拳功夫都是和他們的爹王崇豪學的。

老大王國柱身材高大,氣宇軒昂,剛毅強悍,貌似潘安。他既是鄉試舉人,當過私塾教書先生,又精通螳螂拳,可謂文武全才。他心空晴朗,為人坦蕩。每當王崇豪提出賑濟災民的時候,王國柱總是帶著王國棟、王國梁給各家送糧食,是個令全村人敬佩的英雄豪杰和正人君子。

老二王國棟虎背熊腰,眼睛像黃牛一樣又大又圓,發怒的時候讓人望而生畏。他在三兄弟中螳螂拳功夫最好,堪稱高手;他沒有文化,好勇斗狠,喜歡冒險。王國棟曾經不顧家人反對,一個人單刀獨闖怪石橫陳,猛獸、胡子出沒的山路。這條路晚上沒人敢走,走的人幾乎有去無回。王國棟不信邪,非要單獨闖一闖這條險象環生的山路,王國柱、王國梁要和他一起闖都被他拒絕了。王國棟的衣服、褲子都被尖石劃破,他殺死三只野狼,歷盡艱辛,終于闖過了險山。然而剛一下山,他又遭遇了八個胡子的圍攻。他砍死了五個胡子,嚇跑了三個,竟然活著回來了。

老三王國梁大腹便便,健壯如牛,相貌平常。他個子不高,武功不高,文化也不高,但是他做菜的水平很高。他小時候不愿意學習文化,也不愿意學習武功,卻對做菜情有獨鐘。他是魯菜大廚,會做魯菜中的所有菜品。

過去王家家境殷實,衣食無憂,王崇豪是個宅心仁厚的地主。王家依靠微薄的地租養家,生活卻也衣食無憂。由于天災人禍不斷,糧食連年減產甚至顆粒無收,村民不再租種王家的土地了,紛紛背井離鄉、拖家帶口闖關東。聊城的惡霸張一泰帶著八個兇神惡煞的打手來到王家,乘機低價收購王家的耕地。王崇豪是個善惡分明、嫉惡如仇的人,即使賣地,他也不會賣給張一泰這樣的惡霸。張一泰對王崇豪懷恨在心,用力一拍腰間的利劍,狠狠丟下一句“娘的”就灰溜溜地走了。王國棟聽出來張一泰是在罵人,揮起大刀就要砍他,被王國柱、王國梁拽住了。

有一天,王崇豪和伙計到聊城趕集買種子,當他們走到一個胡同的時候,突然遭到歹人從背后襲擊。王崇豪年輕時是螳螂拳高手,但是他年輕好勝,和一個武林高手比武時遭到了對方的暗算,殘了一條手臂。他雖然教會了三個兒子螳螂拳,但因他獨臂的關系,螳螂拳的功夫已經大打折扣了。他打倒了兩個歹人后,被歹人首領從后面猛然刺死。歹人首領說了一句:“娘的,必須斬草除根!”突然又一劍刺中了王家伙計的肚子。

伙計沒有死,他滿身是血地艱難逃回王家。

王國柱一聽說爹被歹人殺害,立馬聯想到張一泰。王國棟一邊哭,一邊埋怨王國柱和王國梁:“那天,我要是一刀把張一泰那個惡霸砍了,爹就不會死!”三兄弟對張一泰恨之入骨,發誓除掉張一泰一伙兒為他們的爹報仇,為聊城百姓除害。

過了三個月,王家伙計的傷已痊愈,兄弟三人帶著快刀利劍,在伙計的指引下來到了聊城。他們找了兩個時辰,終于找到了張一泰的大宅,正好趕上張一泰帶著六個打手出門。王家伙計一眼就認出張一泰是殺死王崇豪的兇手。王國柱本想指責張一泰幾句再動手,王國棟不由分說,大刀以泰山壓頂之勢朝張一泰的腦袋砍去。張一泰用手里的寶劍向上一架,沒想到王國棟力大無窮,他竟然沒有架住,張一泰的腦袋被王國棟的大刀開了瓢。張一泰臨死的時候嘴里還擠出了兩個字:“娘的!”一不做二不休,王國柱、王國棟和王國梁兄弟三人同心協力,又殺死了張一泰豢養的六個兇神惡煞的打手。兄弟三人剛要離開,張一泰的大宅里又沖出來七個打手。王國柱對他們喊道:“張一泰殺死了我爹,他死有余辜。不關你們的事,希望你們不要不知好歹!”七個打手對王國柱的話置若罔聞,直接朝王國柱他們沖來。王國棟心里埋怨王國柱:殺父之仇不共戴天,用不著和他們廢話!”一看七個打手朝他們沖來了,王國棟一邊說著“不知死活的東西,爺爺還怕你們像烏龜似的不敢露頭呢”,一邊掄起大刀就朝七個打手沖去。王國柱和王國梁也揮起利劍沖了上去。

王家兄弟在聊城殺死了惡霸張一泰和他手下的十三個打手,為躲避聊城官兵的追捕,他們毅然決定離開家鄉闖關東。

王國柱到新開流村之后,把中原的文化尤其是山東的文化帶到了新開流村,還教會了新開流人說漢語、寫漢字。新開流人本來滿語說得就不好,再加上繼承下來的滿語詞匯量越來越少,表達起來非常吃力。逐漸地,新開流人不再說滿語,而是改說漢語了,但是,他們不愿意學習漢字,總感覺學會漢字是非常艱難的事情,甚至比鷹把式把雀鷹馴化成海東青還要艱難。所以,新開流人只會說漢語,不會寫漢字,即使當年有人和王國柱學寫漢字,也只學會一星半點兒,做不了大文章。

因為關內移民東北的人越來越多,為維護東北固有風俗和保護滿族八旗生計,一六六八年清朝政府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再次對關東實行禁封政策,不再允許關內人闖關東,保護其關東根據地,防止其“龍脈”受損;保存其八旗尚武精神和滿族風俗不被漢人融合同化。這期間,關內和關外的移民驟然停止了遷移。

鴉片戰爭后,清朝政府對邊疆控制日益削弱,俄國不斷侵吞黑龍江流域的領土,騷擾黑龍江流域人民的生活。清朝政府采納了黑龍江將軍特普欽的建議,于一八六〇年再次開禁放墾,鼓勵關內移民實邊以振興關外的經濟。之后,山東、河北等地的百姓大規模向關東,尤其向黑龍江流域遷移。第一次“闖關東”遷到遼寧的一些人也隨之遷到黑龍江流域。這在歷史上被稱為第二次“闖關東”。

一八六一年六月,清朝政府為了“移民實邊”“試辦屯田”,也廢除對密山地區的封禁政策,實施移民開發?!把?、齊流民于農礦兩業外厥惟采參定確木營、菜營、棒椎營五項,是輩概可謂林木中人,俗呼‘跑腿子’,亦呼‘穿山溝’。”

因為開禁,關外漢族人來密山的越來越多,興凱湖畔打魚的也越來越多,但是大小興凱湖中間的湖崗因為狹窄和閉塞,不利于農耕,所以,并沒有形成大的村落,主要還是新開流一個村子。

“闖關東”,經歷了一個從“流人”到“流民”的過程,最后形成東北的“移民社會”。

第二次“闖關東”時,也有一些和王國柱兄弟一樣的漢族人遷居新開流村,他們促使滿漢通婚和文化融合。新開流村的滿族人民和漢族人民成為一家人,甚至有些新開流人說不清楚自己是滿族人還是漢族人。但是,新開流人都清楚,他們都是中國人。

新開流人的生活習俗都是相互影響的。

新開流村的滿族人喜歡養狗,用狗來打獵和看家護院,但是他們不吃狗肉也不戴狗皮帽子。傳說,當年八旗汗王努爾哈赤遭難時,狗有救駕之恩,滿族人民將其視為恩祖而加以保護和珍愛。定居新開流村的漢族人本來喜歡養狗,也喜歡吃狗肉,喜歡戴狗皮帽子,但他們看到新開流村的滿族人不吃狗肉,他們也不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了。新開流村的滿族獵人不打烏鴉和喜鵲,也不吃烏鴉肉和喜鵲肉。相傳,八旗汗王努爾哈赤在一次戰斗中,眼看要被眾多的敵兵包圍,萬般無奈之下,努爾哈赤只好讓手下躺在地上裝死,這時正好有一些烏鴉和喜鵲飛了過來并落在了他們的身上,敵兵一看誤認為這些人都死了,努爾哈赤他們才得以死里逃生。之后,滿族人每到祭祀的時候,總要拿一些豬肉、豬下水和米之類的食物來喂烏鴉和喜鵲,如果誰要是哄打烏鴉和喜鵲,就會遭到眾人的譴責。定居新開流村的漢族人也不打烏鴉和喜鵲,不吃烏鴉肉和喜鵲肉。

王國梁是名副其實的魯菜大廚,給新開流村帶來了四喜丸子、糖醋鯉魚等魯菜的烹飪技術,新開流村的滿族人感覺好吃,也學會了做四喜丸子和糖醋鯉魚。滿族人喜歡吃火鍋、血腸和酸菜燉白肉粉條,漢族人也喜歡上了這些食物。滿族的傳統飲食比較講究,喜歡吃大黃米干飯、黏糕、油炸糕、黏豆包,北方的漢族人也喜歡吃。滿族人的很多生活習慣都與漢人相同,這也是中國北方民族的共同習俗,這些習俗是不斷發展的。新開流人感覺四喜丸子太大,不好炸,就把大丸子變成了小丸子,每到逢年過節,他們都炸一些小丸子,準備一些干果什么的。

“闖關東”造就了東北人這個地域群體,也影響了東北人性格的形成。

一八八〇年春天,王曠野出生了。王曠野是王國柱的后輩,爺爺王原東是漢族人,奶奶和媽媽是滿族人。從王曠野的外表特征看,他是典型的山東漢子,一米八二的身高,肌肉發達,強健有力;四方大臉,濃眉大眼,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英俊威武、挺拔堅韌。然而,從王曠野的性格特點看,他既有山東人的豪氣、正義,又有滿族人的血性、強悍。他心如曠野,膽若黑熊,打獵的時候從來不知道什么叫害怕。

無論打獵、打魚,還是種地,王曠野都是一等一的好手,然而他識字不多。一八九八年的秋天,王曠野的媳婦給他生了個兒子,為兒子取名本來是輕而易舉的小事,對他來說卻成了難如登天的大事。他想給兒子起一個響亮的名字,就是不知道起什么名字才算響亮。王曠野絞盡腦汁苦苦思索了三天,感覺頭昏腦漲,就想到荒原清醒一下,突然看到藍天上有一只盤旋的蒼鷹,他眼前一亮,響亮的名字有了。王曠野和其他獵手一樣都喜歡鷹,于是,他給兒子起名“天鷹”。

王天鷹的媽媽在生王天鷹的時候因為難產落下了病根兒,生產之后身體一直虛弱。在王天鷹不滿兩周歲的時候,他的媽媽就去世了,是奶奶和王曠野把他養大的。

新開流村既沒有郎中,又沒有藥品,更沒有醫院,村民們最怕生病,尤其是婦女難產的時候。如果誰要是得了大病或者女人難產,就只能聽天由命了。像王曠野這樣成熟的獵手或者說功夫高手,都懂得一些中草藥知識,但是,對付一般的外傷止血消炎還可以,對于一些突如其來的疾病或者疑難雜癥就無能為力了。因此,新開流村的人口很少。

新開流人非常重視身體健康,每家的孩子都要從小開始鍛煉身體,讓身體更強壯,以抵御外敵、抵抗疾病、戰勝獵物。

過去在新開流村,王天鷹的太奶奶最會講故事。太奶奶去世后,奶奶又成為全村最會講故事的人。

奶奶是滿族人,個子不高,身材勻稱,長方形臉,眼距較近。奶奶給人的印象是臉上永遠綻放著幸福和愉快的微笑,就好像從來沒有經歷過痛苦和憂愁似的。奶奶年輕的時候沉默寡言,后來因為講故事才變得開朗起來。

奶奶講的故事是不受時空限制的,想到哪兒講到哪兒,隨心所欲、海闊天空;也是超越季節的,什么季節都講,只是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場景。冬天,奶奶講故事的時候,總是盤腿坐在火炕上,前面放著一個火盆,旁邊放著一個煙笸籮,里面裝滿旱煙的碎末。她一邊抽著旱煙袋,一邊講著故事,經常弄得滿屋子煙霧繚繞讓人喘不上氣來。夏天,奶奶總是拿著一把大大的蒲扇,一邊扇著風,一邊抽著旱煙袋,一邊講著故事。也有的時候,家里的老母雞在村頭被老鷹吃了,沒有辦法孵蛋了,奶奶就一邊用手撫摸著雞蛋、鴨蛋(人工孵蛋),一邊講著故事。

奶奶的故事讓新開流人的記憶中有了歷史,也使曾經孤寂的新開流村不寂寞。

奶奶在故事中多次講到興凱湖形成的傳說:盤古開天辟地以后,興凱湖一帶沒有水也沒有山,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后來,天的西北塌了一角,天上的罡風從塌陷的缺口處強勁沖出,刮得人間天昏地暗、冰天雪地,人類無法生存。女媧決定用五色土煉成五色石補天堵住這個缺口。興凱湖是女媧在東北取黑土煉黑石留下的大坑。女媧補天成功后又來到東北,只見取土留下的大坑已經變成一個大湖,但是里面除了清澈的水沒有任何生物。女媧就去天池用雙手捧出各種魚蝦帶回“新開”的湖中放養,人們就叫它“新開湖”,后來有人看“新開湖”像一把月琴,又稱其為“北琴海”。

新開流村的人們習慣叫大興凱湖為大湖,叫小興凱湖為小湖。

過去,新開流人家打獵打魚不分家,有時打獵,有時打魚;后來,有些人專門打獵,有些人專門打魚,再后來,有少數人既不打獵也不打魚,專門種地。因為湖崗狹窄,耕地稀少,不可能家家以種地為生,種地的少數人都是家里沒有年輕人的老年人。即使種地,糧食產量也很少,基本還是停留在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狀態。春天,經過小面積放火燒荒、簡單松土,就開始撒播種子。風調雨順的年景糧食產量要大些,但是,蟲災經常讓他們顆粒無收?;认x成災的時候,烏云一樣鋪天蓋地地涌來,頃刻之間,青枝綠葉的莊稼就只剩下光禿禿一片了。起粘蟲的時候也是如此。即使莊稼挺過春夏,到了秋天,耗子、鳥類、野豬等都以將要成熟的莊稼為食,尤其是野豬,成群結隊地踐踏莊稼,成片的苞米地不一會兒工夫就被野豬群糟蹋得一片狼藉。

大湖小湖漁業資源豐富,魚的種類繁多,關東其他河流和湖泊中有名的魚,大小湖幾乎都有。大白魚、小白魚、胖頭、鰱花、鰲花、鯉魚、鯽魚、白蝦等應有盡有。大湖中最著名的魚當屬興凱湖大白魚。大白魚學名翹嘴紅鲌,喜歡成群棲息于湖水上層,體形扁長、嘴大上翹,腹面全部或后部長有肉棱,背鰭長有硬刺,臂鰭延長。大白魚是一種兇猛的魚類,以小魚、白蝦為食,肉白如玉,細膩鮮嫩,味道極佳,是歷代朝庭的貢品。

王曠野不喜歡打魚而喜歡釣魚。大小湖周圍都是沼澤,有水就有魚。平時,王曠野隨便到大小湖相通的水道或者到沼澤中的水面釣魚,都能釣到大鯰魚、大鯉魚。他有時劃船到大湖深處釣大白魚。有一次,他竟然釣上來一條二十多斤重的大白魚。新開流人最喜歡吃的魚就是大白魚。

大小湖周圍的動物很多,有東北虎、駝鹿、狍子、梅花鹿、野狼、貂、狐貍、野豬、黃鼬、野兔、野雞、金雕、白肩雕、虎頭海雕、白尾海雕、蒼鷹、丹頂鶴、白天鵝、東方白顴、白鶴、秋沙鴨、鷺鷥、野鴨等等。但是,新開流人不是什么動物都獵殺的,他們打獵有個傳統——不獵稀少的動物。

打獵有打獵的道。王曠野從學習打獵的那天起,就清楚陸上的動物只能打狍子、野豬、野雞、野兔;水里的飛禽只能打野鴨子。這些動物繁殖快、數量大。所以,無論是王曠野還是村里的其他人,都不打那些繁殖慢、數量少的動物。最多在春節之前,每個獵手打幾只飛龍,又叫作花尾榛雞,做飛龍白魚丸子湯。

當年,太奶奶見到村里的大人就講故事,村里的每個大人都已經聽了無數遍太奶奶講的故事,聽得耳朵起繭子了,再聽下去就是一種折磨。后來,他們都把聽太奶奶講故事當成一種負擔,見到太奶奶都繞著走。

奶奶接受太奶奶的教訓,不再給村里的大人講故事,而是給村里的孩子講。開始時,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即使奶奶講得口干舌燥也不讓她休息。后來,孩子們也聽膩了奶奶的故事,也感覺聽奶奶講故事對他們是一種煎熬了,就離奶奶遠遠的了,到荒原里、水塘邊玩老鷹抓小雞,再也不聽奶奶講故事了。有時,孩子們在村子里遠遠看到奶奶就假裝沒看見,躲開了;如果實在躲不開,只能暗自叫苦不迭,硬著頭皮,心不在焉地聽一會兒。

奶奶在村子里年歲較高,德高望重,有些晚輩不好意思表現出聽夠她講的故事了,都堅持聽著以表示對奶奶的尊重。奶奶看到晚輩們畢恭畢敬地聆聽她講故事,還以為晚輩們對她講的故事百聽不厭呢,自然是滿心歡喜。終于有一天,奶奶意識到晚輩們對于聽她講故事已經厭煩了,不想再聽了,她的心情立馬變得失落和幽暗起來,再也不給晚輩們講故事了。

其實奶奶自己也清楚,沒有文字記載,光靠講故事是不會把祖先的故事流傳下去的。遠古的事情如同一條由遙遠的時光深處流淌過來的河流,由于水汽的蒸發和泥土的滲透,不可能一直從時光的源頭流淌到現在,能夠流淌到現在的只能是遙遠的水滴和近代的細流。更確切地說,奶奶講的故事內容并不是很豐富,只是講的次數多而已。因此,奶奶總想等誰家有孩子出生,把故事講給孩子,在他們白紙一樣的記憶中寫滿祖先的故事,好讓他們不要忘記祖宗,不要忘記過去。

王天鷹的出生使奶奶欣喜若狂,仿佛在她的心靈曠野中噴薄出了一輪太陽。所以,從王天鷹一出生,奶奶就迫不及待地坐在炕沿上天天給他講故事。奶奶明明知道他聽不懂,卻堅持講給他聽。

王天鷹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好像非常喜歡聽奶奶講故事,清澈的眼睛總是看著奶奶,即使哭鬧的時候,只要一聽到奶奶講故事,他的哭鬧聲就會戛然而止。

王天鷹的媽媽怕奶奶不厭其煩地講故事,把王天鷹稚嫩的耳朵累出毛病來,長大了除了奶奶講故事的聲音,別的什么聲音都聽不見了,就委婉地對奶奶說:“天鷹還太小,聽不懂你的故事,你給他講得再多,他也不可能記住一星半點兒,容易像村子里的其他孩子那樣聽膩。等他能聽懂故事的時候,你再對他講,他能記住,那多好呀。”

奶奶最怕王天鷹也像其他孩子一樣聽膩了祖先的故事,就不再對牛彈琴一樣對王天鷹講故事了。

講故事已經成為奶奶的生活習慣,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內容,如果一天不講故事,她就感覺生活不那么美好了,即使和家里人在一起,她也有一種孤獨、寂寞、空虛的感覺。當然了,奶奶也怕總不講,再把好不容易講下來的故事給忘記了。所以,她常常自己一個人的時候,面對墻壁、面對大湖、面對荒原講故事。奶奶只有在她講的故事中,才能體會生活的豐富和樂趣。

奶奶眼巴巴地盼著王天鷹長大,長到能聽懂她講故事的年齡。

莊稼種了又收,荒原綠了又黃,大湖凍了又化,王天鷹終于能聽懂話了,也開始牙牙學語。奶奶又開始天天給王天鷹講故事了。

王天鷹和村里別的孩子的確不一樣,他非常喜歡聽奶奶講故事。“懷才不遇”的奶奶終于有了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她開始喋喋不休地給王天鷹講故事。一年之后,雖然奶奶把自己講得不勝其煩了,但王天鷹還是聽得津津有味。

上架時間:2022-11-03 12:01:53
出版社:北方文藝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定县| 东阳市| 洞口县| 修文县| 新沂市| 皮山县| 贵溪市| 玉山县| 张家界市| 焉耆| 深州市| 富宁县| 顺义区| 泽库县| 榆林市| 从江县| 常山县| 麦盖提县| 大理市| 井冈山市| 赤城县| 呼玛县| 临泉县| 伊金霍洛旗| 濮阳县| 德化县| 乌鲁木齐县| 邯郸市| 长宁县| 临海市| 雷山县| 思南县| 普兰店市| 呈贡县| 龙井市| 山丹县| 金寨县| 佛山市| 体育| 樟树市| 波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