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11章 疫情危機之下,我們如何安心
- 第10章 重新解讀愛情 婚姻 家庭
- 第9章 心理咨詢中的經典問題
- 第8章 心理咨詢和你想象的不一樣
- 第7章 你不知道的情緒密碼
- 第6章 親子關系: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第1章 推薦序
有人學心理學,是想成為某某家。
有人學心理學,則只是日益成為他自己。
讀他們的文字,聽他們說話,你會看到這種區別。
前者雖然說話越來越專業,但你一聽就知道,其實都是套路,都是這個專業內的語言。
后一種無論如何專業,他們一說話,你會發現,他們說的是他們自己的話,這份專業沒有把他們的風格給奪走。
同時,你會知道,他們其實無比專業,專業到骨子里,和他們的心性結合到了一起,只是這份結合非常自然,毫不造作。
曾奇峰老師,在我的感知中,就是后者。
精神分析也有它套路般的風格。學精神分析的時候,如果你混一下圈子,你會看到,好像學精神分析的人很容易變得有些高冷。
比方說,針對一種現象,扔出一個高明的解釋。對這份高明的解釋,你容易產生佩服,但同時,你可能對于這樣的解釋和拋出這個解釋的人產生了一種距離感。
以上真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這種現象背后,是大家都風格化了,只是精神分析圈子的一種慣常風格。
但是,在曾奇峰這里,你聞不到這種味道,不管曾氏飛刀是何等精準,你在佩服的同時會有一種感覺——這個人就在你身邊。他高明的解釋,并不會拉開你和他的距離,你再佩服他,也仍然會覺得他是充滿生活氣息的人,非常真實。
我喜歡曾奇峰老師的這種感覺,文如其人。如果你有幸近距離接觸曾老師,你會發現現實中的曾奇峰也會給你這種感覺。
不過,曾老師的文字,過去有一種遺憾。這個遺憾就是,他講課要比文字精彩很多,而平時和他談話,就更加精彩,然而在寫作時,這份精彩卻顯得不夠。
為此,我和曾老師探討過。我問他:你寫作時,會不會考慮到讀者的水平,然后覺得得讓這種水平的讀者聽懂?
他說:是的。
我說難怪會有這樣一份遺憾,真不妨試試,在寫作時,把想象中的讀者放下,就按照自己的感覺寫。
在這本書中,再讀曾老師的文字,我覺得這份遺憾像是沒有了,曾老師在更肆意、更直接地表達自己,這樣讀著很過癮。
我很喜歡一個說法:別人的真理,必須經由你身體的檢驗,才能成為你的真理。
一聽到曾氏風格的語句,也許你會和我有同樣的感覺——這是在曾老師自己生命中被檢驗過的真理。
如此活著的人老道,同時也天真。他似乎能洞若觀火,同時也絲毫未失去過那份赤子之心。
在曾老師的這本書中,那些洞若觀火、充滿智慧的句子,可以幫我們去順從自己的赤子之心。
一本好書該當如此。
武志紅
(知名心理學家,代表作《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