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爾·弗蘭德斯(雙語譯林·壹力文庫)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作者序
近來,這個世界簡直充滿了小說和浪漫傳奇,以至于個人的故事很難被人們當真,尤其這個故事還要將其中人物的姓名和所處的環境隱去,因此,讀者對接下來的內容抱持什么態度,我們只能隨其所愿。
可以認為,作者在這里書寫的是她自身的歷史,在敘述的一開始,就交代了她為什么覺得需要隱藏她的姓名,對此無須再贅言。
當然,這個故事的原貌有所改變,我們使用了新的語言,其中所述那位知名女子的風格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特別是她敘述自己的故事的語言變得比原本版本更加樸實,最初的稿件中所用的語言更接近新門監獄的人所用之語,而她在之后似乎變得悔悟和謙卑,這是原來的語言所沒有的。
為了講好她的故事,使之如現在這般呈現在諸位面前,其中所費心思可算良多,對其進行修飾,使之語言便于閱讀。當一個女人在年輕的時候放蕩,而且本身便是放蕩和邪惡的產物,到了講述自己所有邪惡過往,尤其是要談及她緣何時機和環境而開始了過去六十年生涯的時候,作者必然需要費盡一番心思,才能將其包裝得清白無辜,不使其對自己產生不利,尤其是在面對充滿惡意的讀者的時候。
無論如何,作者已經殫精竭慮,避免文字讓人產生下流的想法,在新的敘述形式下不讓人覺得自大;至少是對她敘述中最糟糕的部分是花了如此心思。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她經歷中的一些惡行并沒有如實講述,有些被刪掉了,還有很多被縮減了。而如今留下來的希望不會冒犯到最純真、最端莊的讀者。最糟糕的故事也能有其益處,給讀者的訓誡希望讀者能認真思考,盡管也可能對讀者產生其他方面的影響。要講述這段令人后悔的邪惡生活經歷,必然要求邪惡部分盡可能真實,從而使幡然悔悟的部分顯得美好,而這悔悟的過程,如果擁有相當的激情和生命力的話,必然是最好、最出彩的部分。
據說,講述懺悔部分無法與講述犯罪部分擁有相同的生命力、光彩和美好。如果這種說法正確的話,那也容許我在此聲明,不同人有不同的閱讀品位和偏好,因而實際上,差別并非在于讀物本身的真正價值,更多是在于讀者的情緒和愛好。
但是,本書主要推薦給那些懂得如何閱讀的人,那些知道該從這個故事中領悟什么意義的讀者——故事本身字里行間均透露深意。所以,我希望,這樣的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能夠更多體悟道德上的訓誡,而不限于虛構的情節;能夠理解其中的深意,而不限于故事中的人物關系;能夠體會作者行文的最終目的,而不限于所寫人物的生活故事。
這個故事當中有大量有趣的小插曲,都被用于書中。在敘述的過程中,有技巧地進行了一些恰當的轉變,以便自然地給讀者一些啟迪。她最初一段在科爾切斯特與那位年輕紳士之間的放蕩生活,其中有許多揭露犯罪的良好契機,告誡那些環境與之相似的人,類似事情會遭遇的惡果,以及兩方之間那些愚蠢的、無腦的、令人憎惡的行為。而她對于這些愚蠢而邪惡的行為所做出的生動描述也得到了回報。
她的情人在巴斯的悔悟,以及他如何因拋棄她而承受著疾病帶來的正義的警告;即便是最親密的朋友之間合法的親密關系,也受到了正義的警告;在沒有神的庇佑的情況下,要堅持維護美德的莊嚴決心有多么難以實現——對于具有正確判斷力的人來說,以上這些內容,會比故事當中貫穿的色情線索更具有真正的美。
總之,整個故事都很謹慎地改變了其中所有的輕率放蕩,整個故事在極度的細心作用下,都有啟迪美德和信仰之用。任何人,若指責這個故事,指責我們出版此書的目的,都必然會感到不公的內疚。
在所有時代,那些提倡舞臺藝術的人都據理力爭,說服人們他們的戲劇具有益處,應該被最文明最虔誠的政府接納;實際上,他們是在說,他們出于道德目的,采用最生動的表現形式,他們必然會倡導美德和慷慨的原則,揭露并遏制種種邪惡腐敗的行為;如果他們真能如此,并且始終堅持這個原則作為檢查他們在劇場中的表演的標準,那么他們的行為應該得到大力贊賞。
盡管本書內容涉及多方面,但這一基本原則是被嚴格遵守的。在書中,任何一處惡行,都或早或晚地有了不幸的命運,出現在其中的任何一個罪大惡極的惡棍,都得到了懲罰,書中提及的所有惡行都受到了譴責,而所有正義公正之事都受到贊揚。對于那些有諸多正當理由反對的事情——諸如不好的朋友、放蕩的語言等——的敘述,除了這一準則還能給出更合適的回答嗎?
正是基于這個原因,建議讀者將本書當作一部從任何一部分都能獲得益處、得出正義與信仰的結論的著作,一部若是愿意利用便能得到啟示的著作。
這位知名女士所有損害他人的行為,都為誠實之人提出了良多警告,提示他們無辜之人如何被拉入絕境,遭遇偷盜劫掠,從而提示他們該如何避免。她搶劫了一個無辜的小孩——那孩子被虛榮的母親打扮得漂漂亮亮,去上舞蹈學校——這能夠給人們一個很好的提醒。她從公園當中一位年輕女士身旁偷竊金表的事情也具有類似作用。
她在圣約翰街的馬車旁從一個輕率的蕩婦手中弄到一個包裹,她在爐火邊以及哈里奇得到贓物,這些全都給我們很好的提醒,提醒我們要更加專心以應對各種意外。
最后,她決意和被流放的配偶一起到弗吉尼亞,去過一種樸素的生活,勤勞持家,這段故事,對于所有無論是因為流放還是其他災難而被迫去海外重建人生的不幸之人,都具有豐富的教育意義,讓他們知道勤勉自有回報,即便是在這個世界上最荒涼的角落;讓他們知道任何情形都不要如此卑下、可鄙或是喪失希望,只要堅持不懈,勤勤懇懇,就會得到解脫,會令最低微的生命重新立于世界,令其獲得新生。
這便是我們在本書中涉及的一些嚴肅的推斷,而這也正是將本書推薦給全世界、將本書出版的正當而充分的理由。
還有兩段非常好的故事,在本書中有所談及,但是都太長了沒有辦法完全展現出來,實際上,我覺得,這兩段故事都可以獨立成書。其中之一是她所謂的“女教師”的生活。此人在一些年中,經歷豐富,做過淑女、妓女和老鴇,做過接生婆,也做過人們稱為接生婆總管的角色,做過當鋪老板娘、保姆,做過賊的庇護者,收過贓物,總之,此人本身也是一個賊,一個培養賊的人,但最終也是一個悔過之人。
第二個故事是關于她被流放的丈夫的。這是一個攔路搶劫的強盜,在路上橫行作惡十二年之久,最后自愿成為流放者,其當時的身份并非罪犯,他的一生也充滿了不可思議的經歷。
但是正如我所說,這些故事太長了,沒有辦法在本書中講述,而且我也沒有辦法保證把這些故事單獨寫成書。
當然,我們沒有辦法說這個故事講到了知名的摩爾·弗蘭德斯(她這么稱呼自己)的生命的盡頭,因為沒有任何人能夠把自己的故事寫完,除非他們在自己死后還能書寫。而由其他人所寫的她丈夫的故事,則對于他們二人都做了詳盡的描述,其中提及了他們在那個國家的生活,以及八年后發達了的他們如何重歸英國,她在英國又生活了很久,活到高壽,但她并不如當初那般懷著特別的懺悔,似乎她總是厭惡提及自己之前的生活,無論是哪一部分。
在她在馬里蘭和弗吉尼亞生活的最后階段,其中有許多令人愉快的事情,這令她的這段生活非常愜意,但是這部分故事卻沒有她自己講述的內容的那種優雅,所以我們還是不提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