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感性認識的影像記錄
最新章節: 第13章 注釋
本書以紀錄片為研究對象,從紀錄片的真實性、紀錄片的功能和表現方法等方面進行討論。具體的研究方法,既有作為創作參與者的主位體驗,也有對于紀錄片理論長期的學習后運用系統的知識進行的客觀觀察和思考。同時,本書采用影視紀錄片研究中常用的文本分析的方法,搜集了大量紀錄片影視資料和研究材料。為了能夠讓讀者更好地理解所述觀點,書中所舉例子均來自受眾范圍比較廣、認可度比較高的紀錄片。一部經典紀錄片,帶給觀眾的一定是全面的震撼,本書從不同角度舉例分析,因此同一部影片的例證會出現在不同的章節當中。本書所涉及的參考文獻主要有三個方面——紀錄片研究、敘事學研究和心理學研究。筆者通過對這三個領域的相關資料和著作的整理后發現:從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的紀錄片迎來了真正的繁榮期,與紀錄片相關的研究高潮迭起,對它的關注也開始從外延走向內涵。全書分為七個部分。本書一開始根據紀錄片最基本的“真實性”的特點進行了真實影像系統的論述。在具體分析和闡述紀錄片定義的基礎上,表達了紀錄片的美學訴求,指出紀錄片的審美價值、社會教化、歷史記錄等功能。紀錄片不僅是一個名稱、一種理念,也是一種方法,而“方法”會隨著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文化發展階段發展和變化。因此,進入第二部分,通過真實與虛構在不同時期的紀錄片文本中相互糾纏、相互博弈的狀態,對世界紀錄片的發展變化進行梳理和解讀,旨在系統、全面地研究客觀再現與創作者主觀能動性之間的互動關系。第三部分、第四部分表明了筆者關于紀錄片真實性的觀點,重點論述紀錄片的真實性與主觀性之間的辯證關系以及在紀錄片表現真實的背后所隱藏的內涵。在前幾部分對于紀錄片理論架構和知識體系研究分析的基礎上,接下來的內容從創作的角度出發,嘗試探尋紀錄片制作的實踐路徑。分別從紀錄片的選題、敘事手法外在的表征體系三個大的方面展開,將創作與理論意義相結合。在第六部分的“敘事”內容中,從敘事視點的角度切入,簡單整理了中國紀實類電視節目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特征。通過對中國紀錄片發展過程的剖析,我們能夠對媒介和意識形態的關系有更清楚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