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前言
前言
寫在正文之前。
我是向來不喜歡寫前言的。但這次卻不得不寫,借以做一些解釋。
有許多人研究我們子虛國的前身烏有國,烏有國史一度是學者們研究的熱點,但除開學者的其他人對于我們子虛國歷史上的前身烏有國卻大多知之甚少。
現有的有關作品總是在用一些平民所不了解不感興趣的方式去普及這些知識。說句過分的話,我自以為所謂的小眾文學作家,更過分一點說,所謂的高級文學作家,都不過是自身水平不夠所說的托辭,借以安慰自己并忽悠他人。
我想真正的高級文學是能夠雅俗共賞的,對于水平有限,相關經驗缺乏的讀者而言,他們能夠從中獲得簡單的快樂;而對于另一些人而言,他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示,進而得到營養并或大或小的影響他們的一生。
我說這句話肯定是有許多爭議的,我大可想象有許多人一齊向我吐口水的樣子,但我還是要說,因為相較于我這本胡說八道的書而言,我剛才的胡說八道到顯得無足輕重了。
好了,如上文所述,這的的確確徹徹底底是一本胡說八道的有違常理的書。但礙于上文的言論,我卻的確是不好意思說這是什么小眾文學只適合少數人欣賞這類的胡話了。
我只能說我水平實在有限,同時迫于生計,實實在在沒有太多時間專注在這叛經離道的書上,所以作品幾乎必然會有許許多多的可笑的問題,甚至是諸如錯字,錯用之類的低級失誤,希望能得到大家的理解。
但經好友調侃似的開解說無人閱讀自然也就無人能發現問題,一時愧疚之情竟然全部消散,許久之后,又是一陣沒來由的痛苦。
子虛國的子虛烏有學者
帝歷1250年02月02日于家
-----這是一道假裝痛苦的分割線---------
葉慶志,北周陵川人也。帝歷前35年生,少有奇才,時陵川葉氏為北周宿將,有客來,與座談,客列一兵陣,請解之。其父惑,不得解,其父甚囧,俄而乃大笑,欲談及風月。慶志出,解之,其父悵然,久而嘆曰:“吾久而無為,此真吾麒麟兒也!”
帝歷前24年,慶志棄武從文,拜大儒盧遜為師。或問其故,乃曰:“世間兵事,盡在吾心,無可學者,乃棄武從儒。”其父聞其言,大怒,訓其月余。時人引為笑談。自此慶志少有妄言。
帝歷前16年春,魏滅北周,所過之處,無可擋者,葉氏知此戰必敗,乃令族內加冠者盡上戰場,余者則四散奔走,慶志欲從其父,其父持棒喝止,慶志不退,曰:“汝吾父也,不可同死呼?”
其父罵曰:“吾等受君主大恩,當以死報之,故明知魏軍將至,亦不退也,汝一黃毛小兒,理當延綿血脈,豈有同死之理呼!汝今日不走,乃欲斷吾之血脈呼!”
慶志乃含淚南走吳國。
帝歷前16年夏,葉氏守陵川月余,城破,死戰不降,為所族滅。
帝歷前16年冬,慶志至吳,為盧詢所賞,薦之為定南將軍,吳君見其年少,疑之,盧詢曰:“君亦知吾有族兄曰盧遜者,常曰此子有大才,吾見其人,亦以為然也,君請信之。”乃納其言。
慶志初下車,勤于練兵,嚴于軍法,雖三月而有小成。時吳國安平候叛,慶志率其千余眾數日而平之。因功加平南將軍,領萬余眾。
帝歷前14年夏,吳伐越,慶志十余日而拔十六城,時人蔚為奇觀,贊之曰十六將軍,加為大將軍。
帝歷前10年冬,慶志得子,名之曰凌云。
帝歷前9年冬,慶志拔越都城,吳滅越。又數年,慶志連滅數國,至帝歷前5年夏,吳滅蜀,江以南一統。
帝歷前5年冬,慶志辭其武職,吳君數留之,不得辭,以功加定南候,任兵部尚書。次年加為丞相。
帝歷元年元月元日,帝生,慶志得子,大喜,名之曰茗云。
——摘自《烏有國國史》(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