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前言 封魔

永字八法其實就是「永」這個字的八個筆畫,代表中國書法中筆畫的大體,分別是「側、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劃,以柳宗元所著中國書學淺說一書中解說較為明了。

(1)點為側(如鳥之翻然側下);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

(2)橫為勒(如勒馬之用韁);

(3)豎為弩(用力也);

(4)鉤為趯 (跳貌,與躍同);

(5)提為策(如策馬之用鞭);

(6)撇為掠(如用篦之掠發);

(7)短撇為啄(如鳥之啄物);

(8)捺為磔(磔音哲,裂牲為磔,筆鋒開張也)。

1.點法

點,也就是“側”。在書寫時需要把毛筆的筆鋒側過來,因此得名。點是漢字的根源,橫、豎、撇、捺等筆畫都始于一點。

點有上點、下點、左點、右點、左上點、右上點、左下點、右下點等。

2.挑法

挑,形狀像鈍角三角形。“策”、“啄”、“ ”三者的書寫都與挑法類似。

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3.橫法

橫,也就是“勒”。所謂“勒”,原意指馬韁的末端銜在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狀相似。橫畫在書寫時,起筆和收筆需要勒住筆鋒,因此得名。

橫有平橫、凹橫、凸橫、腰粗橫、腰細橫、左尖橫、右尖橫等。

4.豎法

豎,也就是“努”。在書寫時筆鋒猶如拉弓射箭,因此得名。

豎有直豎、右弧豎、左弧豎、腰細豎、腰粗豎、上尖豎、下尖豎等。

5.撇法

撇,也就是“掠”。一般習慣稱為“撇”。

撇有直撇、弧撇、腰細撇、腰粗撇、彎頭撇、彎尾撇等

6.捺法

捺,也就是“磔”。在書寫時好像曲折的水波。

捺有直捺、弧捺、尖頭捺、方頭捺、長捺、短捺等。

7.厥法

厥,筆畫形狀像人彎腰的姿勢,因此得名。古人又稱為“勾裹法”。

厥有直厥、弧厥、高厥、矮厥、斜厥等。

8.鉤法

鉤,筆畫形狀“如長空之新月”。與“ ”末端相似。古人又稱為“戈法”。

鉤有直鉤、弧鉤、高鉤、矮鉤、斜鉤等。

八法精解折疊編輯本段

1、點為側(如鳥之翻然側下)

側是傾斜不正之意,點應取傾斜之勢,如巨石側立,險勁而雄踞。如點成平臥或正立,則呆癡失勢。永字點以露鋒作收,是為與下邊橫畫相照應。

2、橫為勒(如勒馬之用韁)

橫取上斜之勢,如騎手緊勒馬韁,力量內向直貫于弩(豎)。如臥筆橫拖或下斜則疲沓無力。逆鋒落筆,緩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勢,不宜順鋒滑過,以免輕飄板滯。

3、豎為弩(同努)

努是有力的意思,豎畫取內直外曲之勢,如弓弩直立,雖形曲而質含無窮之力。所以豎畫不宜過直,須配合字體之全局,于曲中見直,方有挺進之勢。過直如枯木立地,雖挺直而無力。

4、鉤為趯(躍的樣子,同躍)

謂作鉤時,先蹲鋒蓄勢,再快速提筆,然后絞鋒環扭,順勢出鋒,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躍,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躍而起。鋒不平出,為的是與策(挑)畫起筆相呼應。

5、提為策(如策馬之用鞭)

策本義是馬鞭,這里其引申義策應之意。挑畫多用在字的左邊,其勢向右上斜出,與右邊的點畫相策應,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勢。永字的策畫略微平出,主要是與右邊的啄(橫撇)相策應。兩個筆道雖錯落不相地稱,而其心氣相通相應。勢略上仰,用力在發筆,得力在收鋒。

6、撇為掠(掠是拂掠之意)

如篦之掠發,狀似燕掠檐下。謂寫掠畫應如以手拂物之表,雖然行筆漸漸加速,出鋒輕捷爽利,取其瀟灑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則就會飄浮無力。

7、短撇為啄(如鳥之啄物)

謂寫橫撇應如鳥之啄食。行筆快速,筆鋒峻利。落筆左出,銳而斜下,以輕捷健勁為勝。

8、捺為磔(磔音哲,裂犧為磔,筆鋒開張之意)

這里有兩層意思:其一指磔畫在字體結構中的作用而言,磔本義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犧牲,含解體張裂之意。楷書中的捺畫承隸書的波磔而來,而隸書的波磔正是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體向外開放。所以隸書又叫分書,楷書中的捺也起到這個作用。楷書捺筆,力雖內聚形卻外張,使字體開展舒暢、開放。其二是說這一筆直要寫得剛勁、利剎、有氣勢。磔本義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畫即取刀劈之意。寫時要逆鋒輕落,右出后緩行漸重,至末處微帶仰勢收鋒,要沉著有力,一波三折,勢態自然。

八法結語,盧肇說:“永字八法,乃點畫爾。”但八法并非孤立存在,我們在考慮每個點畫如何安排,實際已涉及字的結體法則。因此,八法作者意圖,在想通過永字的剖析,來說明基本點畫的寫法和組合。

八法淵源折疊編輯本段

永字八法是以永字點畫寫法為例,說明楷書用筆和組字的方法。其來源有以下幾說:

1、崔子玉、鐘繇、王羲之說 折疊

唐張懷瓘《玉堂禁經》:“八法起于隸字之始,后漢崔子玉歷鐘王以下,傳授所用八體該于萬字。”“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于‘永’字”。(這里的隸,不是隸書,是指楷書,唐代楷書稱之為隸書,東晉時王羲之也以此稱,現在我們認為的隸書,那時稱八分)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歷代以下,書者工于筆法之妙。其名世者,如魏晉之鐘繇、王羲之,唐之歐(陽詢)、虞(世南)、柳(公權)、顏(真卿)之輩,亦各家有書,所傳之,惜乎淪沒日久,真跡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傳在世。”

《法書苑》:“王逸少工書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勢,能通一切”。

2、智永說 折疊

宋陳思《書菀菁華》:“隋僧智永,發其指趣,援于虞秘監世南,自茲傳授遂廣彰焉。”

3、張旭說 折疊

宋朱長文《墨池篇》、《張旭傳永字八法》,同《柳八法頌》及《顏魯八法頌》。

清馮武《書法正傳》中《書法三昧》云:“凡學必有要,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永’字者,眾字之綱領也,識乎此,則千萬字在矣。”

相關典故折疊編輯本段

相傳,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用幾年的時間,專門寫“永”字。他認為,這個字具備楷書的八法,寫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寫好。以后,王羲之的孫子智永又將這“永字八法”傳給虞世南,再后來,經過很多書法家一直傳了下來。相傳,王羲之曾到天臺山,被那里的風景深探吸引,便在山頂住了下來,終日盡情欣賞日出奇觀和云濤霧海,并且從中獲得了書法靈感。他每天不知疲倦地練字,不停地洗筆、洗硯,最后竟然把一個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可見其對書法研究的癡迷程度。有一天深夜,王羲之還在練字,白紙寫了一張又一張,鋪得滿地都是,但還是不滿意。后來實在疲倦不堪,趴在桌亡睡著了。這時.忽然刮來一陣清風,一朵白云飄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鶴發銀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著他說:“我看你每天潛心研究書法,十分用功,現在我教你領悟一個筆訣,日后自有作用。你伸過手來。”王羲之聽到這里將信將疑地伸手過去。老人在他手心上寫了一個字,然后點點頭說:“你書法技藝會越來越高的。”說罷就消失在空中了。這時王羲之急忙喊道: “先生家居何處?”只聽空中隱隱約約地傳來一聲:“天臺白云……”看著老人走了之后,王羲之一看手心,原來是個“永”字,思考了一整夜,終于明白了,橫豎勾,點撇捺,方塊字的筆畫和架子結構的訣竅,都體現在這“永”字上了。白云先生教授的真是好筆訣啊!此后,王羲之練字更加勤奮了,書法也更加灑脫高超了。后來有一次,王羲之和朋友在蘭亭歡聚時,便揮筆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書法珍寶《蘭亭集序》,為世人傳頌。

名家評論折疊編輯本段

1、唐-李陽冰評“永字八法” 折疊

“昔王逸少工書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勢,能通一切。 ”

——唐.李陽冰

《翰林禁經》(唐.李陽冰)論永字八法

點為側,側不得平其筆,當側筆就右為之;橫為勒,勒不得臥其筆,中

高下兩頭,以筆心壓之;豎為努,努不宜直其筆,直則無力,立筆左偃而

下,最要有力;挑為趯,趯須蹲鋒得勢而出,出則暗收;左上為策,策須斫

筆背發而仰收,則背斫仰策也,兩頭高,中以筆心舉之;左下為掠,掠者拂

掠須迅,其鋒左而欲利;右上為啄,啄者,如禽之啄物也,其筆不罨,以疾

為勝;右下為磔,磔者,不徐不疾,戰行顧卷,復駐而去之。

2、清-包世臣評“永字八法” 折疊

《藝舟雙楫·述書下》:“聚字成篇,積畫成字,故畫有八法。唐韓方明謂八法起于隸字之始,傳于崔子玉,歷鐘、王以至永禪師者,古今學書之概括也。隸字即今之真書。”又云:“以‘永’字八畫而備八藝,故用為式。”

——清.包世臣

包世臣論八法:夫作點勢,在篆皆圓筆,在分皆平筆;既變為隸,圓平之筆,體勢 不相入,故示其法曰側也。平橫為勒者,言作平橫,必勒其筆,逆鋒落字,卷(這個字不甚妥當,我以為應該用鋪字)毫右行,緩去急回;蓋勒字之義,強抑力制,愈收愈緊;又分書橫畫多不收鋒,云勒者,示畫之必收鋒也。后人為橫畫,順筆平過,失其法矣。直為努者,謂作直畫,必筆管逆向上,筆尖亦逆向上,平鋒著紙,盡力下行,有引弩兩端皆逆之勢,故名努也。鉤為趯者,如人之趯腳,其力初不在腳,猝然引起,而全力遂注腳尖,故鉤末斷不可作飄勢挫鋒,有失趯之義也。仰畫為策者,如以策(馬鞭子)策馬,用力在策本,得力在策末,著馬即起也;后人作仰橫,多尖鋒上拂,是策末未著馬也;又有順壓不復仰卷(我以為應當用趯字)者,是策既著馬而末不起,其策不警也。長撇為掠者,謂用努法,下引左行,而展筆如掠;后人撇端多尖穎斜拂,是當展而反斂,非掠之義,故其字飄浮無力也。短撇為啄者,如鳥之啄物,銳而且速,亦言其畫行以漸,而削如鳥啄也。捺為磔者,勒筆右行,鋪平筆鋒,盡力開散而急發也;后人或尚蘭葉之勢,波盡處猶裊娜再三,斯可笑矣。

3、現代-沈伊默評“永字八法” 折疊

書法上有講究,所謂“永”字八法,這個包含了8個筆法(筆畫:點橫豎撇捺提鉤,撇有兩種豎撇、斜撇)的永字,代表了練習書法的起點和功底究竟有多深。我們引申它:

第一,做人要像“永”字的“點”,昂首,充滿自信和朝氣;

第二,做人要像“永”字的“豎”,挺胸,充滿力量與美;

第三,做人要像“永”字的“撇”,飄逸瀟灑,看輕一切成績和榮譽;

第四,做人要像“永”字的“捺”,腳踏實地,做好每一天的功課;

——摘自 書法漫談(沈尹默著)

詞條標簽: 文化 藝術 書法 人物 技巧

品牌:中文在線
上架時間:2020-10-12 20:42:21
本書數字版權由中文在線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德市| 绍兴县| 张家港市| 霸州市| 临沂市| 惠东县| 昭通市| 中西区| 黄龙县| 永善县| 隆安县| 滨州市| 井冈山市| 海盐县| 永吉县| 金湖县| 万安县| 靖西县| 高台县| 天水市| 娱乐| 黎平县| 铜山县| 白银市| 林芝县| 罗定市| 大化| 酒泉市| 兴和县| 延川县| 新津县| 新巴尔虎右旗| 天等县| 赣榆县| 瑞昌市| 平潭县| 郸城县| 太谷县| 淄博市| 修文县| 桑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