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序
收到徐丙超先生的長篇新作,面對這部洋洋60多萬字的大部頭作品,真是十分的感慨,不免以自己的寫作體會,想象著徐丙超創作這部巨作的每一天的日子,曾經是多么的艱巨,曾經是多么的遙遠,從寫下第一個字開始,一直往前走,往前走,終于有一天,他完成了這樣一部沉甸甸的作品。在盛行小長篇的時代,這樣厚重的長篇,確實是令人感佩、令人震憾的。
粗讀徐丙超這部作品,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色值得深入關注。
一、作品的跨度
百年跨度,十載創作,含辛茹苦,瀝血嘔心。徐丙超以自己的勤奮、刻苦,為我們奉上了一盤精美的文字大餐。小說《不能被遺忘的家》以一個家族的線條式延伸,向我們展示了中國近百年來風起云涌的滄桑巨變。可以說,這既是一個家族的百年,也是中國歷史的百年凝縮。日本侵華,抗戰勝利,國內戰爭,開國大典,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小說中有深重的苦難,也有甜蜜的幸福;有燦爛的笑容,也有辛酸的淚水;有熠熠閃光的善良,也有陰暗卑劣的角落。小人物遭遇大時代,生死悲歡,令人扼腕唏噓……
二、作品的高度
整體上講,這部作品有屬于自己的高度。
通篇看來,作品向我們展示了正義的力量,弘揚了正氣,謳歌了真善美,鞭撻了假丑惡。作者通過對不同人物不同命運的安排,為我們彰顯了這種力量。這是文學藝術作品的高度所在,也是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所在。作者的思想常常決定作品的思想,作品的思想又決定作品的高度。在閱讀與寫作越來越表面化、膚淺化、快餐化的當下,嘔心瀝血的寫作似乎越來越沒有市場。但是,真正的作品,從來不是以其所在當時的市場價值進行衡量的。只有經歷過時間的檢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洞察力,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有價值的作品。所以我想,徐丙超的寫作是一種在喧囂浮華中有堅持的寫作,也是一種有高度的寫作。
三、作品的亮度
主人公秦廣宇是風云時代里面的一個代表人物。他的身上,集結著苦難、屈辱、傷痕、失落、希冀、絕望、勤勉、善良、正直、樂觀、豁達、堅韌。他是苦難的化身,也是幸福的承載。他見證了無數次的誕生與死亡:人的誕生,希望的誕生,道路的誕生;人的死亡,希望的死亡,道路的死亡。正是這一次次的誕生與死亡,讓他變得成熟、理性、干練。苦痛是人生難得的磨礪。秦廣宇的經歷,向我們揭示了蕓蕓眾生在利益、金錢、榮譽、地位、親情、友情、愛情之間的艱難掙扎。細節描寫,人性刻畫,將整個文本演繹得質樸、圓潤、精致、深刻,以大秦莊為背景一路展開的滄桑歷程,為我們翻開了一頁人性的大歌,時代的巨音。每一個人在整體中宛如細沙的微不足道和在自我中又恍若宇宙的不可或缺,都在作品中得到了完滿的呈現。對每個人物形象、心理、動作、姿勢、神情的精準把握,正是作品《不能被遺忘的家》的亮度。
祥龍扛著鼓鼓囊囊的,上面寫著“羅馬尼亞尿素”的蛇皮袋,一直把他送到莊前,那條東西走向的坑坑洼洼、彎彎曲曲的小土路上。小路兩邊是黑壓壓的一望無際的蘆葦蕩,陰森森的蘆葦蕩里,不時傳來幾聲烏鴉長一聲短一聲直直的怪叫,一陣風吹來,蘆葦蕩里沙沙作響,在這漆黑的黑夜里,讓人頭皮都發麻。祥龍不放心,又把他送到西邊的大公路上。
祥龍把蛇皮袋交到廣宇的手里:“家里你就放心吧,等賈青回來,我和他商量商量,再雜七雜八地攢一點錢,把小門樓,重新給支起來,把院墻給拾起來,再把那兩扇門板給安上。我想過了,準備把堂屋后窗給堵死,小鍋屋門也給堵死,那兩只魯花雞,就給你嫂代養著,攢的雞蛋錢留著,等你回來再給你?!睆V宇握著他的手。
“那些鍋碗瓢盆還有其他被砸碎的東西,我看就算了吧,暫時你也用不著,等以后再說,只要你好就中,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我讓你操心了……”廣宇死死地握著他的手說。
“說這個干什么呀?誰叫我們倆是兄弟呢?到了那里,立馬給我來信。”兩個人對視著。
站在帶著深秋冷風的黑夜里,祥龍莫語了。被他緊握著的手,慢慢地松開了,他雙眼模糊地目送著他疲憊的身影。
類似這樣的文字,向我們展現了活生生的鄉村圖景,也展現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特征。這樣的描寫,在作品中比比皆是。它們構成了作品的亮度。
徐丙超先生少年家貧,苦難度日。貧苦生活磨礪了他的意志,鍛煉了他的品質。工作的壓力、環境的變遷、城市的喧囂,沒有改變他做人的底質,也就是那種存留在心底、永不泯滅的,帶有古槐曲柳、枯樹新葉、池塘蛙鳴、青草木灰、黑土腥味的濃濃鄉情。雖然從農村、工廠走進了政府機關,但他時時不忘自己貧寒出生,無時不在關心、關注著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百姓。當很多人沉浸在燈紅酒綠,他卻像在大漠里行走的苦行僧,不聲不響地拿起了筆,從構思到定稿,前后用了將近十年時間,默默地為我們奉獻了這樣一部文學大餐。這既是他對于自己的一個總結,也是他對于故鄉熱土的一個回報。
《不能被遺忘的家》——讓我們魂牽夢繞、無法忘懷的精神家園。
范小青
2015.9.18
走過的不僅僅是路。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