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2評論第1章 楔子
曲音響徹雪峰之上,白皚皚的山頂,高處不勝寒。冷風撫面,發(fā)已成霜,內(nèi)力傾瀉于指尖,碰觸琴弦,曲音依然流暢,懸于皓雪峰之頂,連綿不絕!
數(shù)年之后,曲音不曾間斷,多番尋訪卻不見奏樂者,又過數(shù)年,似成神話。
一日,苦練洞簫少年登上皓雪峰,吹奏與琴聲相合,數(shù)日不絕。忽而琴音停頓,并聽到有人說,果然大成,十幾年光景不算白等,終有人與我合音,加以數(shù)日,必成大器。
少年落居于皓雪峰之下,并從樂曲中領悟玄妙武學,自成一派,直至中年,盡管廣收弟子,可惜真正領略樂曲與武功之間玄妙之人少得可憐,況且年少時早已將精血用于洞簫之上,終時不過三十二歲,尸骨不知。
而后由武功精湛卻不通音律的馮曲尚接掌,由通曉音律武功極差的白月相佐,兄弟姐妹間,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所會之物,旁雜無數(shù),不成氣候。
雪峰之下的無名幫派已漸漸被人淡忘,幫中前輩也不過收些孤兒教以學術,并漸漸移居皓雪峰中央。峰頂自是白雪皚皚,峰腰卻氣候濕潤,風景異人,皓雪峰高聳,居于中央便可一覽群山,云煙處處。
由曲悟武,并無技巧,除資質(zhì)偏好就是有極高的悟性。
終于雪峰在戰(zhàn)亂中所收養(yǎng)的孤兒中,竟然有幾個資質(zhì)極好,不但自作曲目,并能以古樂為武器,自成氣候,分別為古箏;竹笛;洞簫;琵琶四行。
其中以實已散落只存二曲的《廣陵止息》為首,江浮兒親人皆死于戰(zhàn)亂,英勇無畏的戰(zhàn)士拼搏于戰(zhàn)場,可惜他自小體弱多病,幾次逃難險些喪生,終于隨難民流落時被皓雪峰云游的前輩收留。
因江浮兒無力于刀劍,只好傳授樂曲,又因收養(yǎng)他的前輩劍雖成名,曲卻無章,他簡單彈些小曲聊以自慰,不想天公眷顧,無意中得《廣陵止息》散曲,并從中悟出心法,以琴為刀劍,不能襲擊他人足以自保。
笛曲《梅花三弄》為次,莫鈞本是武林中人人尊敬的刀客之子,可惜被人暗算,輾轉(zhuǎn)至皓雪峰,為人孤傲冷漠,曲音一出,必然要見敵手將死方止。好在小師妹與其如親人般,禁其殺氣。
常禹的洞簫與莫鈞的竹笛合稱洞竹二仙,雖然同樣以《梅花三弄》為武,響起時不覺纏綿。何況常禹更喜將古琴曲奏于皓雪峰之上,以《漁樵問答》為名,顯其豁達寬廣的胸襟。
《夕陽簫鼓》是小師妹元夕最愛,并無大成,若說自保還有些牽強,只因長輩們疼愛元夕與三位師兄齊名。
苦干年后,皓雪峰于太平之時異軍突起,成為武林中不可小窺的勢力。
是否,皓雪峰中,仙影仙蹤,古樂入耳,可曾想過,祖師憑一人之力登與峰頂,與天際相接之處,終尋高人,吹奏幾日不眠不休,悟出心法而創(chuàng)派,靠的是什么!
那方高人,自少年與其合曲后便無蹤跡,常禹與元夕帶弟子想登于峰頂尋祖師尸骨,怎耐不抵嚴寒,不要說峰頂,過云端數(shù)百米便無法前行。
久年之事,終成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