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讀點《論語》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前言
《論語》是記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談的一部語錄。班固《漢書·藝文志》中說:“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孔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歲。春秋末年中國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非常混亂的階段。各諸侯國之間只想相互吞并統治者,百姓痛苦不堪。歷史文化的破壞,政治道德的沒落,則更加嚴重。春秋242年間,“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人倫文化的道德基礎,幾乎都被統治者破壞完了,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混亂?孔子認為,根源在于文化思想的衰落。
孔子從濟世救民的宗旨出發,提倡“仁”和“禮”,期望能有當權者采納他的主張,實現他的理想。30歲時,孔子的學問已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但是當時他還不能超越貴族等級的限制而有所建樹,便開辟了私人講學的道路,把學術傳授給弟子們。孔子35歲時,魯國發生內亂,孔子在公元前517年離開魯國,到了齊國,但齊景公并未用孔子。一年多后,孔子回到故鄉。
公元前501年,51歲的孔子被魯定公和季桓子任命為中都宰。因政績卓著,不久升為司空(主管建筑),再升為大司寇(主管司法)。此間,魯國出現了新的氣象。
孔子的能力很快引起了齊國的忌妒和擔憂,齊景公派人給魯國送來80名美女組成的樂隊,魯定公和季桓子欣然接受,三日不理朝政,使孔子的治國大計無法實施。于是,孔子懷著沉痛的心情離開魯國,開始了周游列國的生涯。在此期間,孔子到處宣揚他的政治主張和治國之道,但終不見用。公元前484年,68歲的孔子結束了14年的漂:泊生涯,回到魯國。他看清了“道不行”的現實,決心把精力完全放在文化教育上。
孔子親身經歷了痛苦時代的憂患。在他的晚年,他系統整理了文化典籍,為中國的文教事業奠定了基礎。他編次《尚書》以保存古代史料;定《士禮》十七篇以教育弟子;正《樂》以正《詩》。以上四種,是孔子手定的教本。此外,孔子讀《周易》而傳《彖》、《象》,根據魯國的歷史寫成了《春秋》。這兩項,是孔子贊修官書,以成就他們的千秋事業。孔子一生的理想和作為,可以用宋代大儒張載的話來說明,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孔子死后,他的弟子、門人編纂了《論語》并傳后世。
《論語》集中反映了孔子政治主張、哲學思想、品德修養、倫理道德和教育原則等各個方面的思想。全書共20篇。前10篇有9篇以記錄孔子的言論為主,第10篇《鄉黨》記錄了孔子日常的生活、瑣事、態度;后10篇中有8篇以記錄孔子言論為主,第19篇《子張》記錄的是孔子弟子的言論。《論語》這部書雖然用簡單的文字記載了孔子的名言,但是經過門人弟子們的悉心編排,有它自己的體系。
《論語》的核心思想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精神內核,在具體的為人處世上,則表現為恭、寬、信、敏、智、勇、忠、怨、孝、悌等諸多內容。
《論語》這部書的文學風格是言約義豐,言近旨遠,舒緩含蓄,從容不迫。有的語言淺近、樸素中蘊含哲理,如“三人行必有我師”、“欲速則不達”;有的形象鮮明,抒情意味濃厚,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中也有少量記事的成分,筆錄者善于抓住人物神情語態的特征,稍加勾勒,就顯示出他們的個性,如《先進》篇的“四子侍坐”章,僅用300字,而孔子、子路、冉有、公西華和曾皙的性格特點便躍然紙上。
本書從《論語》中挑選出近百個影響深遠、富有哲理的句子,分為處世的智慧、交際的魅力、為人的準則、做事的態度、成功的啟示、心靈的超越、品德的修養、生命的真諦、學習的方法等章節,其中既有原文、譯文,還有后人評注、人生感悟。如果大家每天讀上一兩句,會更清楚地了解孔子的思想,為自己的道德修養、立身處世找到一個可靠的途徑。
書中難免錯謬之處,敬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