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前言

丹尼爾·巴倫博伊姆[1]

愛德華·薩義德是興趣極其廣博的學者,不僅精通音樂、文學、哲學,甚至對于政治亦有十分深入的理解。能在截然不同的學科間尋求并找到關聯的人少之又少,薩義德是其中之一。他對于人類精神以及人本身有著不同尋常的領悟,恐怕這一切源于他極富啟發性的構想:相互平行、和諧共處的理念與話題乃至文化常常呈現出自相矛盾的特質。這種悖論并非意在反駁,相反地,它們因矛盾而愈加豐富,因不同而滋養彼此。我堅信,正是如此非凡的洞見令薩義德成為極具影響力的人物。當他開始這場音樂人生之旅時,所謂音樂價值在社會中的位置正在無力地衰減。音樂中所包含的人性,音樂靜觀與思考所帶來的裨益,以及認為聲音可以傳遞超然理念的看法,所有這一切觀念在當今現代世界已不再通行。音樂從其他生活領域被孤立出來,不再被視作個體知性發展的必要層面。與醫學領域一樣,音樂的世界已經演變成一個由專家構成的小圈子。面對日漸式微的音樂,這些專家生產出越來越多的理論,但是擺在他們面前的可研究范疇卻越來越小。

薩義德極力反對學科專門化,于是嚴厲地抨擊音樂教育日益貧乏的現狀。我認為他的批評相當公允,音樂教育的問題不僅出現在美國,畢竟對美國而言,音樂是從古老歐洲引進的舶來品;更糟糕的是,那些誕生過世界最偉大音樂人物的歐洲國家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據薩義德所見,誕生出貝多芬、勃拉姆斯、瓦格納、舒曼等眾多名家的音樂搖籃德國,以及孕育出德彪西、拉威爾的法國,皆對于音樂教育品質與教育資源環境的惡化抱以坐視不管的態度。此外,他察覺到一種令他不安的趨勢(正是這個觀點令我們二人迅速結為同盟):音樂教育越來越專門化,范圍越來越狹小,即便是一些現成的、容易獲得的普及類教育亦有同樣的傾向。最好的情況是,此類教育培養出高度勝任音樂表演的器樂演奏家,他們擁有的理論知識與音樂學知識十分有限,卻具備職業音樂家應有的高超技巧。然而,薩義德看出他們欠缺深入探究、領悟并表達音樂本質的根本能力。畢竟,音樂的本質是通過聲音傳遞不可言說的內容。但今天的音樂教育卻離這個重要的真理越來越遠,拋棄深沉、多元的神秘感,轉而關注借由肢體的熟練靈敏在樂器上制造出聲音,好比無菌科學研究般在結構與和聲上解剖音樂,絲毫未見任何主動參與音樂的行為,更別說感受、體驗音樂的力量了。薩義德哀嘆音樂的商業化進程,他的音樂會評論也總是流露出對此現象的反感。

沒有人可以像薩義德這般詳盡地批判純微觀視角關注所帶來的不良后果。這并不代表他對細節不感興趣,相反,他深知音樂天才或是有音樂才能的人必須非常關注細節。天才將細節視作最重要之事,與此同時,亦不可丟失整體視角;事實上,對細節的關注反而有助于彰顯他的大局眼光。音樂行進的過程猶如思考,全景的展開必定是所有細節彼此精準協調的結果。薩義德聆聽音樂會或觀看表演,總會專注地捕捉細節,其中有些細節甚至連很多職業的音樂家都難以發覺。作為樂評人,他在很多方面展現出不同,在同行間出類拔萃。不得不說,如今的樂評人,有的缺乏足夠的知識與判斷力,無法富有智慧地探討話題;有的則欠缺理性的能力,總是帶著主觀成見進行聆聽。顯然,這第二類批評家給自己預先設定了一套標準,認定某作品必須如此這般詮釋才叫“正確”,因此他們的能耐僅限于比較,要么贊成,要么拿眼前的演出與他們先入為主的成見相比,他們不過是些被“成見”奴役了的人。而薩義德不同,他總是帶著開放的耳朵,深厚的音樂知識儲備讓他可以真正地聆聽并試圖理解演奏者的意圖以及詮釋音樂的方法。例如,評論切利比達克與慕尼黑愛樂的一場音樂會,他徜徉于哲學領域探討公開演奏的本質,觀察并比較哪些詮釋者具備足夠的想象力,甚至敢于質疑音樂會一定要兩小時的古老傳統。關于切利比達克出了名的慢速演奏,以及樂章間充滿戲劇性的停頓,薩義德的評說發人深省、富有洞察力且十分公允;這些觀點并非面對偏離常規做法時的個人化反應,而是嘗試著進入演奏者的心靈,了解其動機。

對于作曲及管弦樂配器法藝術,薩義德有著極高的修養。比如,他知道在《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第二幕的某一時刻,法國號會退至舞臺后方演奏。幾個小節后,先前法國號吹奏的音符由單簧管聲部在樂池中重現。我有幸曾與許多知名歌手合作過這部作品,他們竟然都對這個細節茫然不知,每到這個時候,他們總會回頭四下張望,好奇那聲音是從哪兒發出來的!他們不知那個音符早已不從舞臺后方發出,而是來自樂池。對于此類事他總是很關心;正是對細節不厭其詳、一絲不茍的態度令他對整體的理解展現出宏大的氣象,否則,他的文字又怎會散發如此令人難以想象的壯美呢?薩義德對世界的理解令他不可能只看見表面文章,對著字面意思照搬照抄,或者隨手抓些輕松好懂的論據:他的寫作與整個生命歷程總在持續不斷地發現并進一步提出世界一切事物本質上彼此關聯的證據,而這個概念最有可能源自于音樂。在音樂的世界里,從未有絕對對立的元素。我們當然愿意相信人在個體、社會,乃至政治領域能夠獨立自主且無須承擔后果,然而我們總是不斷被挑戰,總是碰到截然相反的證據。舉個例子,在分析巴赫作品的演出時,薩義德自然而然地援引了濟慈的詩句;論及瓦格納作品在以色列的演出時,薩義德又自然而然地拿當代非洲人對康拉德小說《黑暗的心》的解讀相比擬。在薩義德眼中,只要涉及人,就沒有哪兩樣是彼此無關的。

身為音樂家,他和我一樣知道且堅信邏輯與直覺、理性思維與情感是密不可分的。我們有多少次屈服于誘惑只為了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或是因為一時心血來潮的奇思妙想而將邏輯丟棄一旁?在音樂里,這種思維方式是不可能成立的,音樂既非單純地靠理性建構,亦非僅僅仰仗情感而生。事實上,如果這些元素被割裂,我們得到的將不再是音樂,而只會是一堆聲音。薩義德相信包容而非排斥,這個信念同樣源于他對音樂的理解。在音樂中,強調一個聲部而排除其他聲部是違背對位法原理的;同理,薩義德相信多方共同探討解決方案是了結爭端的必要前提,無論是政治上的沖突還是其他領域的沖突皆是。同樣的類比還可延伸至一體化原則的概念,從管弦樂隊聲音的平衡到中東的和平會議,同屬一個道理。這些睿智的、看似不大可能產生的聯想與關聯成就了偉大思想者——薩義德的盛名。他是為自己民族爭取權利的斗士,無與倫比的知識分子以及深層意義上的音樂家,他的音樂體驗與知識儲備成為他在政治、道德以及思想領域建構理念的根基。薩義德關于音樂以及音樂表演的論述,既賞心,又益智,有時看似天馬行空,實則匠心獨運。他的文字典麗優雅,妙處文采斐然、新穎獨特、詼諧幽默又極富洞見,出人意表,這是唯有薩義德才能揭示的啟迪。

譯者:莊加遜
上架時間:2019-11-28 17:25:13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邵县| 山丹县| 济源市| 莱州市| 文山县| 临城县| 绥滨县| 南阳市| 漳州市| 岳普湖县| 兴化市| 中牟县| 淄博市| 手机| 和硕县| 崇阳县| 合肥市| 宾川县| 光泽县| 崇信县| 成武县| 汾西县| 贵南县| 赤水市| 谢通门县| 金川县| 鲜城| 鹤峰县| 微博| 肇州县| 肇庆市| 山阴县| 黔江区| 藁城市| 鹤壁市| 邻水| 阿克| 永修县| 渝北区| 泊头市| 龙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