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第一世《一枝春欲放》從頭再來 家庭圖譜
鄉村的清晨,被偶爾間或的犬呔、雞鳴襯托的更加靜謐異常。
一個女子清脆的聲音:“老公!你看這個傳說是不是很有意思?說胸前有紅痣的人,是怕忘了前世的愛人,在喝孟婆湯時,特意留下的記號呢!你我胸前都有紅痣,是不是很巧?”
一個低沉渾厚的男聲:“這說明前世、今生、來世你都是我的。”
“嘻嘻,臭美!”
恍惚間,
另一個清朗深情的男聲:“眉眉,許我一世!可好?”
姝眉再一次從夢中驚醒,夢里人總是只聞其聲,不見其面。
穿來這個異世已經三年,當時兩歲小兒的高燒,讓前世的記憶出現斷片。
尤其是那些情感記憶,只會極其模糊不清的出現在夢里。
好在這一世的父母親人都很好,使她毫無違和的親近并血脈相依。
一些成年人的智商情商也還在,至于忘了的失去的……
想到這兒,5歲小蘿莉挑挑眉:
算了,既來之,則安之。
人生難得從頭再來,唯有更加珍之惜之。
話說穿越要拼人品的,看來姝眉人品還行,沒穿成乞丐奴仆,家境尚可整體和睦。
姝眉表示雖然穿越使很多生活質量大大倒退,但這都可以忍。
周家祖上正宗泥腿子出身,從軍打仗起家,卻知讀書為上品。
傳家訓于子孫:咱家雖不是書香門第,也要做成讀書家庭。
傳至姝眉太爺那代這支己經基本棄武。
太爺只有一子就是姝眉祖父,從科舉只做到七品,因連續守太爺夫妻孝辭官守制,又因性情耿直不太適應官場,便未再出仕,在老家做個富貴田舍翁。
倒是姝眉大伯本想走科舉,卻在外敵入侵之時,熱血少年背著父母投筆從戎。
可能因為祖上基因強大,硬是讓他打出了一番名堂。
現已官至四品,被調至全國第二大城市上都做防守衛。
姝眉親爹行三,和大伯年紀相差很多。
他兄弟間曾連續夭折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
多因如此,姝眉大伯的不告而別才沒被長輩重責。
也因如此,姝眉老爹雖讀書最好,年少中舉,卻一直守在家中。
因為姝眉祖母被長子遠離,在戰場搏命,又連失兩個孩子嚇壞了,再也不肯放當時身邊唯一的孩子遠離。
姝眉老叔是她祖母的老來子,還是個有點不著調的青少年。
故姝眉老爹守在父母身邊盡孝,沒有繼續科舉之路。
只在不遠的縣城謀了清閑差使。
孝敬父母,敬愛妻子,疼愛兒女,均不耽誤。
這個架空的時代,對女子雖不像明清時那么苛刻到變態,可也遠遠不及現代自由。
好在姝眉老爹格外開明,周家也不是什么高門大戶,規矩也不是那么嚴苛。
使得姝眉沒有太嚴重的‘水土不服’。
周家太爺這支子嗣不豐,祖父有三個兒子,已經比前幾代強多了。
大伯因從軍成婚晚,倒是機緣巧合,好命娶了個大家閨秀,知書達禮還很有長嫂風范。
可惜大伯母連生三女后至今無子。
姝眉老娘肚子倒是爭氣,連生兩子,生了姝眉后又生一子。
而姝眉雖是女孩,可因祖父母那三個大孫女沒怎么在他們身邊,加上身邊已有三個孫子,只有這一個白嫩乖巧的小囡囡,二老稀罕的不行,受寵程度不次于長孫。
作為長孫的大哥周霖現11歲,讀書隨老爹,極有天賦。
去年由祖父做主,被至今無子的大伯接去京城。
明面上是為了他有更好的求學環境,其實有到大伯四十再無子就過繼之意。
為此賢良淑德、溫柔嬌弱的姝眉老娘沒少偷偷掉眼淚,背地和姝眉老爹鬧。
純孝又愛妻的老姝眉爹,沒少溫柔小意安撫討好,常常焦頭爛額、兩頭受熱。
大哥被接走時,姝眉雖穿過來不久,可前世最盼有個哥哥,這世一下來了兩個,簡直不要太開心!
尤其這個小小年紀,便有一身書卷氣的翩翩小少年,對自己灰常灰常疼愛,比有些調皮的熊孩子二哥可耐多了。
怎么能忍看哥哥飛走一個,親哥變堂哥腫么行?!
雖然新瓶裝老酒,可能因瓶子太小,行為不知不覺幼稚化。
為了留住大哥,小名眉眉的女主就差打滾放潑了。
在祖母為了安撫,守著她睡覺時,姝眉假裝夢魘,邊哭邊說夢話:不要!我不要大哥走!
把個祖母心疼的不行。
周家祖傳怕媳婦。
遠的不說,就姝眉的祖父、大伯、老爹,除了還沒娶親的小叔,有一個算一個,統統只守著媳婦一個。
否則在這個三妻四妾合法化的萬惡舊社會,周家祖祖輩輩就不會沒有妾生庶出了。
不過據人小鬼大的眉眉觀察分析,祖父大伯的怕多因敬重,老爹則更因疼惜。
于是被心愛的孫女哭的心肝俱疼的祖母,對著作為罪魁禍首的祖父怒了。
于是祖父慫了:長孫此去,只談求學不說過繼。
又哄眉眉,等她大些,就帶她上京看大哥、堂姐、大伯、伯娘,各種許愿。
周霖在一家人的不舍和淚眼下,跟著大伯離家遠行。
………………
晨曦載曜,西房窗外小花圃里,各種不知名的小花潑辣又靜謐的開著。
高大的香椿樹正長滿深色新芽,兩畦韭菜鉆出嫩綠的細葉。
東房廚房里三夫人王氏,已經帶著常家的和丫頭麥香準備一家人的早飯,忙完就去伺候婆母。
一會兒麥香過來招呼姝眉起床。
姝眉早就堅持自己穿衣,只讓麥香幫她梳了個可愛的包包頭。
鏡里的小蘿莉粉團小臉上眉目如畫,
尤其那雙水汪汪黑亮亮的杏眼,酷似親娘王氏,
飽滿紅潤的唇型,秀挺的瓊鼻又極像老爹周三爺。
姝眉如此集三爺夫妻雙方長相之精華,不怪周三爺喜愛的無可無不可。
這多兄弟姐妹中,只有目前最小的周霽相貌和她才有一拼。
據祖母趙老太太說,三位堂姐的外貌大都隨了大伯母,有南方女子的白皙小巧娟秀。
偏偏眼睛都隨了周家男人特有的小單眼皮。
語間多遺憾。
據說深受大伯父母嬌寵的三堂姐還因此多抱怨,還說幸虧膚色沒隨大伯父的偏深。
而三爺這邊,除了二少爺周霆黑些,別人都是幸運白。
收拾停當,王氏也從婆母處回來,一家人一起吃早飯。
不比晚上和祖父母一起用餐的食不言,三房一家人通常邊吃邊小有交流。
吃完飯,王氏伺候夫君周三爺,去不遠處的縣城當差,然后再去伺候婆母和處理家務。
老二周霆等會兒就上族學。
只剩姝眉,或是哄小名老疙瘩的黏人小弟周霽,
或是去祖父前面書房學些三字經,
或是在祖母或娘親跟前承歡。
周家祖屋是個五進的大院子。
第一進,除了墻角有個小門房,進正門就轉過一個大影壁,中間過堂,東正房會客處,西正房是大書房。
兩邊都有廂房。
庭院只有幾棵經年梧桐亭亭如蓋,莖粗需兩人合抱。
有一超大魚缸零星飄著幾片睡蓮葉,水里隱著幾尾錦鯉。
除外只略略點綴了幾株花草,幾分雅致的小院,明顯不同于一般莊戶人家。
第二進,東正房是祖父母起居室。西正房是祖父小書房,這里比第一進明顯風格有變。
高墻邊幾棵棗樹香椿,靠窗有好幾叢長勢良好,果實累累的櫻桃,剩下大片種著規整整齊的一畦畦的各種蔬菜。
西邊有口井,井邊有錘衣石。
幾棵樹間拉著繩子,晾著不少衣服。
這完全是趙老太太的風格。
話說周老太爺,作為一家之主,卻不能主宰此院風格,也是有淵源滴。
趙老太太的娘家,是幾十里外一富戶,她雖識字不多,卻本性精明能干。
又因她父親去的早,為了護住弱母幼弟,她的性情更多了幾分潑辣。
這個時代有這種本領的姑娘,不止不搶手那么輕松。
這樣的名聲一出,婚姻本成難題。
誰知周家太爺正發愁自己的獨子讀書雖好,性情卻過于良善耿直,還有些不通俗物。
當他聽聞趙家女之名,幾番打聽,知其本性極好、明理能干,正好適合姝眉祖父這款。
于是乎良緣既成,夫妻格局也定。
夫妻果然相得益彰。
再加上在開枝散葉、子孫爭氣這方面,尤其讓太爺夫婦死也瞑目。
故在周老太爺夫婦相繼去世后,這個家隱形的一家之主,其實是精明能干、略帶強勢的老夫人趙氏。
趙老太太因故未能由自己挑選長媳,三兒媳就必須要親自決定了。
最后選了近得幾乎對門的王家為親家。
一則王氏曾經是她手帕交的女兒,乖巧聽話知根知底,
二則親家王家是出了名的出賢惠媳婦。
趙老太太不知,她三兒子在未定親前,因鄉下男女大防不很嚴重,偶然見過王氏的。
對這個溫柔嬌俏、文靜裊娜、不似北方鄉下丫頭的女孩子,心里就已經很有點意思了,基于禮法和修養沒敢表露而已。
那知天從人愿,三爺簡直驚喜欲狂。
于是乎又成就了一對良緣。
只是在這個時代,在趙氏這樣重規矩的婆母手下討生活,王氏雖不至于被苛待,但也肯定不很輕松。
饒是趙老太太對姝眉很好,但是看到娘親王氏,每天在祖母面前,雖不至于戰戰兢兢,但也是小心翼翼辛苦的服侍。
尤其在全家一起吃飯時,娘親不僅不能上桌一起吃,還得伺候婆母。
等大家都吃完飯,她才能吃剩下的。
這讓曾經生活在現代,男女平等理念根深蒂固的姝眉很是不舒服。
她曾私下含蓄的為娘親呼不平。
當時王氏愛憐的摸著她的頭,細語溫柔:“別說這本是孝道,就沖你祖母生了你爹爹,(此處語氣更添柔情)我也該好好孝順她。只要你爹知道我的辛苦、我的好,我就知足。”
姝眉想到那個性情幾乎和祖父一樣耿直的老爹,在祖母面前不顯山不露水,一轉身就對娘親體貼入微。
不僅經常偷偷給娘親留好吃的,還用少的可憐的零花錢,給娘親買女子喜歡之物。
因此姝眉心中暗豎大拇指:原來娘親不僅是個以柔克剛的御夫高手,還深諳婆媳相處之道。
要想處理好婆媳關系,從來都需先處理好夫妻關系。
否則你要么成為劉蘭芝、唐婉一樣的犧牲品,
要么就會成為真的閑妻涼母,婆母的仆婦,男人的管家婆,家庭的一種擺設。
第三進是留給大伯一家的,雖在姝眉出生后,還沒見大伯以外的其他人回來過,但一直也被能干的祖母打理的跟自己的院子差不多。
第四進才是姝眉所在三房的。
小院風格雅致溫馨,是三爺和三夫人的共同作品。
東正房是三爺夫妻起居室,里面隔一小間,住著才三歲的老疙瘩。
因他太小,為照顧方便還沒和父母分房。
西正房住的就是周家大排行四的姝眉,原是她兩個哥哥住的。
等妹妹大到能分房時,這哥倆異口同聲的去住廂房,這里要給妹妹住。
且不說長輩們本就偏心姝眉,就沖這份兄友弟恭也得成全了。
第五進是四爺的,因他現在還沒成家,一直沒住,而是暫時在第二進和父母住一起。
第五進據后門還有很長一段,前面密密蓋了幾排廂房住著仆人。
中間也有一口井,旁邊有一塊超大的槌衣石,院里還有一個大石碾子。
周家不是顯赫之家,再加上老太爺致仕在鄉下,除了幾個長工,賣身的仆人不多。
有身契的主要兩家,第一家家主孫貴,趕車喂馬干些雜活。
他媳婦孫家的干些洗涮縫補的家務。
孫家兩個閨女,杏黃跟著老太太,麥香跟著三夫人王氏。
另一家姓常,男人常遇青自小跟著周老爺子識字會算賬。
周老太爺做官時,他作外管家。
現在主要負責收地租管賬一些外事。
常家的原是趙老太太身邊的貼身丫頭,前幾年得病沒了,好在兩個兒子都已成家。
老大常歡一家跟著大爺去了外任。
老二常樂跟著三爺,常樂家的主要掌廚,獨子常世安作為書童跟著大少爺周霖去了上都。
有兩個小廝,一個周來,跟著老太爺,一個周往,跟著四爺。
還有一個特殊的看門人周大順。
他是大爺周紀春送來的,一起打過仗的退伍老兵,傷了一只眼睛不好謀生,沒有家人無處安身。
因為和大爺同上過戰場,又是同姓。
加上周大順有幾分本事,品行也很信得過,因此周家多了個“門神”。
周大順也有了個安身之處,一舉兩得。
離后門最近的地方有馬棚、豬圈、雞窩、倉房。
后門有寬近四米帶頂的長長門洞,里面放車輛和雜物。
出了后門還有屬于周家的一個大菜園。
一開始這個五進的大院,可是讓現代蝸居的姝眉差點如劉姥姥進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