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前言
李漁(1611-1680),原名仙侶,號天征,后改名漁,字笠翁,一字笠鴻、謫凡。李漁祖籍在浙江蘭溪夏李村,生于雉皋(今江蘇如皋)。李漁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戲曲家和小說家。著有《比目魚》《風箏誤》等十種奇作,還有小說《十二樓》十五篇和《閑情偶寄》等諸多作品。
李漁二十五歲中秀才,此后兩赴鄉試,前次名落孫山,后次因兵亂中途折回。二十七歲時,曾考入府庠,但在后來的幾次鄉試中都名落孫山。順治八年,李漁遷至杭州,潛心研習學術之作,但他并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得遇喬、王二名美姬,并攜二姬等美女在達官貴人家作娛情之樂,并在此期間完成了這部流傳后世的《閑情偶寄》。李漁頗看重這部書,他在給禮部尚書龔芝麓的信中說:“廟堂智慮,百無一能;泉石經綸,則綽有余裕。惜乎不得自展,而人又不能用之。他年赍志以沒,俾造化虛生此人,亦古今一大恨事。故不得憶而著為《閑情偶寄》一書,托之空言,稍舒蓄積。”這部書較充分地反映了李漁的文藝修養和生活情趣。
李漁除了在戲劇、詩詞、曲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他還是一位熱愛生活,很懂生活藝術的人。林語堂和周作人都特別欣賞他的作品,林語堂在談到《閑情偶寄》這本書時說:“李笠翁的著作中,有一個重要部分,是專門研究生活樂趣,是中國人生活藝術的袖珍指南,從住室與庭園、室內裝飾、界壁分隔到婦女梳妝、美容、施粉黛、烹調的藝術和美食的導引,過渡到富人窮人尋求樂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悶的途徑、性生活的節制、疾病的防治……”后人對李漁的評價褒貶不一,有的說他是生活奢侈的色鬼、酒徒;有的說他是懂得享受生活的詩人、作家;有的說他創作了大量優秀文學作品;有的說他所寫的《肉蒲團》簡直是誤導后人的罪魁禍首。總之,李漁的一生是充滿爭議的,他琴棋書畫無所不通,深悉養生之道,但他又嗜酒好色,占盡艷福,而且老當益壯,活了將近七十歲。
《閑情偶寄》為李漁的重要著作之一,內容包含戲曲理論、飲食、營造、園藝、養生等。它在中國傳統雅文化中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譽為古代生活藝術大全,名列“中國名士八大奇著”之首。其書又名《笠翁偶集》,從內容的具體分類來看,包括詞典、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八部,共二百三十四個小題,論及戲劇創作和表演、妝飾打扮、園林建筑、家具古玩、飲食烹調、養花種樹、醫療養生等許多方面,內容相當豐富。其中關于戲曲創作和演出的《詞曲》《演習》二部,尤其引人注目。人們普遍認為李漁的這些經驗之談,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是中國戲劇美學史上不可多得的著作。此外,對于園林建筑,李漁也頗有卓見。其他部分,雖然所談不過日常生活中的閑情逸趣,但也間或觸物興感,如以草木喻人,借家事比國事等,流露了一些感慨。當然,書中也有一些內容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庸俗低級的生活情趣,在今天已完全不適用,應批判地對待。
《閑情偶寄》中的“飲饌部”,是李漁講求飲食之道的專著。他主張于儉約中求飲食的精美,在平淡處得生活之樂趣。其飲食原則可以概括為二十四字訣,即:重蔬食,崇儉約,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膩,講潔美,慎殺生,求食益。這正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對飲食的美的追求。《閑情偶寄》文字清新雋永,敘述娓娓動人,讀后留香齒頰,余味無窮。周作人先生對此書推崇備至,認為本書唯一的缺憾在于沒能涉及老年生活,否則必有奇文妙論。總之,《閑情偶寄》不僅熏陶、影響了周作人、梁實秋、林語堂等一大批現代散文大師,開現代生活美文之先河,而且對我們今天提高生活品位、營造藝術的人生氛圍仍有極大的借鑒價值。
李漁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名聲很大,其在戲劇理論方面的貢獻尤甚,后代的不少學者把他視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戲劇理論家之一。單從《閑情偶寄》這本書的內容來看,就足可稱為后人必讀的生活全書了。
美容、服飾、居室、建筑、裝潢、雕飾、造園、家具、古董、器具、烹調、美食、花木、游玩、健康……像以上這些內容,在中國的封建社會是長期被文化史學家所摒棄的。中國古代文人學士,歷來寄情于天下,社會的主流是關系國家興亡的匹夫之責與無盡的感慨,宣揚的是忠君愛國的精神,又怎會有時間來研究這些所謂的邊緣文化?中國古代的那些文人騷客,寧可吟詩作畫,在詩文中流露對生活的質感,也不愿像李漁那樣恣意鋪陳、條分縷析、津津樂道、大談特談。因為像李漁這樣的人在當時就叫遮蔽天下正道,損害了形象,無益于教化后人。
可在那時,偏偏有這么一個李漁,敢逆天下思想而為之,寫下這部將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和諧連接到一起的代表作——《閑情偶寄》,成了中華文明史上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古代的文人多是避實崇虛的,不愿對生活的實質進行深刻的剖析與總結,而李漁的《閑情偶寄》彌補了這一歷史缺陷,給了今人一個從過去的生活審美中尋求現代快樂生活的機會。《閑情偶寄》對那些因日常工作或學習而累得筋疲力盡的人來說,正是一個可以忙里偷閑、仔細拜讀的好作品;也為那些有閑情逸致的人,提供了一個通古辨今、提高生活審美情趣的好機會。
詳盡的翻譯、簡要的注解,也是我們在編寫過程中始終把握的要點,以便于讀者能夠輕松自如地進入古代生活的意蘊與情趣中。在閑暇之余,就讓我們掩卷深思,共品佳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