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輸在表達上(口才三絕&為人三會&修心三不)(套裝三冊)
最新章節
書友吧 24評論第1章 贊美是一門生活藝術
每一個人都喜歡別人的贊美,一句贊美的話可以讓成功人士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也可以讓悲觀失望的人恍然猛醒奮起直追。確實,贊賞的力量是不可小視的,它不僅能給人送去溫暖和喜悅,帶來需要的滿足,還能激發人們內在的潛力,徹底改變他們的人生。
用贊美滿足人的愛美之心
生活中我們需要贊美別人,真誠的贊美,于人于己都是一縷玫瑰的芳香。對于別人來說,他的過人之處,由于你的贊美而變得更加光彩;對于自己來說,你已經被他人的優點和長處所吸引。
19世紀時期,奧地利維也納上流社會的美女流行一種遮顏的篷帽,這使人們難以區分老年婦女和中青年婦女,在一些宴會上常常出現尷尬的局面。
在一次晚宴上,主持人想出了一個妙招,他對女士們說:“為了照顧中老年女士,請年輕的女士們脫下你們的帽子。”主持人剛說完,燈光下已經露出許多俊俏的臉。
這個主持人非常高明,他非常準確地把握住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條真理。中老年女士不愿脫帽,是因為怯于她們的色老顏衰被人看到,所以讓她們脫帽即有傷大雅,而年輕女士風華正茂,應該極力展現美麗的外貌。
既然你們都愛美,那么就讓你們去美吧!主持人用隱晦的方式滿足了在場兩個群落的愛美之心。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類本性上最深的企圖之一是期望得到稱贊。”渴望贊美是深藏于人們心中的一種基本需要。
人人都有閃光的地方,或許沒有被發現,或許羞于啟齒。中國人的骨子里頭多多少少地遺留著儒家的謙恭之氣,道家的不爭之德。像維也納的青年女士們把美罩在面紗帽中一樣自我陶醉,孤芳自賞,其實心里總是希望別人合理地把自己的“美”“揭發”,讓風采普照周圍。但是卻無形中懾于世俗的禮節,囿于當下的風雅。
但不管怎樣,在燈光下,當維也納年輕女士在為自身美的解放心中暗喜時;老年的女士們也將自己的老丑罩在紗中時;主持人為自己的成功感到驕傲時,我們可以想知:這贊美給整個環境帶來了多少的愉悅!
贊美的重要之處就在于我們都會從中得到一縷玫瑰的香味。如果你是像上面說的主持人一樣的角色,那么你就滿足了別人隱蔽的渴望,或許鄙人的喜悅會使你獲得一點欣慰,但你更應該清楚:你塑造了一個成功者的形象于他人心中,已經足夠了。
贊美是溝通人類愛美天性的契機。你想通過發掘愛來使自己游刃有余地成功嗎?首先,學會贊美,你成功后使會實實在在地嘆服于它的巨大威力。
用贊美表達自己的由衷敬意
贊美有直接贊美和間接贊美兩種,直接贊美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贊美方式,即將自己的贊美之情直接說過對方聽,而間接贊美則通過一定的中介,將自己的贊美之情表達出來,它比直接贊美更具有說服力。
假借別人之口來贊美一個人,可以避免因直接恭維對方而導致的吹捧之嫌,還可以讓對方感覺到其所擁有的贊美者為數眾多,從而心里獲得極大的滿足。在生活在中,要善于借用他人,特別是權威人士的言論來贊美對方,此達到間接贊美他人的目的。
權威人士的評價往往最具說服力,因此引用權威言論來贊美對方是最使對方感到驕傲與自豪的,如果沒有權威人士的言論可以借用,借用他人的言論也會收到不錯的效果。
1997年,金庸與日本文化名人池田大作展開了一次對談,對談的內容后來輯錄成書出版。在對談剛開始時,金庸表示了謙虛的態度,說:“我雖然跟過去與會長對談過的世界知名人士不是同一個水平,但我很高興盡我所能與會長對話。”
池田大作聽罷趕緊說:“你太謙虛了。你的謙虛讓我深感先生的‘大人之風’。在您的72年的人生中,這種‘大人之風’是一以貫之的,您的每一個腳印都值得我們銘記和追念。”
池田說著請金庸用茶,然后又接著說:“正如大家所說‘有中國人之處,必須金庸之作’,先生享有如此盛名,足見您當之無愧是中國文學的巨匠,是處于亞洲巔峰的文豪。而且您又是世界的‘繁榮與和平’的香港輿論界的旗手,真是名副其實的‘筆的戰士’。《春秋左傳》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是之謂三不朽。’在我看來,只有先生您所構建過的眾多精神之價值才是真正屬于‘不朽’的。”
池田大作真不愧一位文化名人,在贊美他人時也獨有高招,在這里他主要采用了借用他人之口進行間接贊美的贊美方式。這里的“有中國人之處,必有金庸之作”,此外還有“筆的戰士”,“太上……三不朽”等,都是一些經典言論,借助這些言論來稱贊金庸,既不失公允,也恰到好外地贊美了金庸一番。這比起直接贊美金庸的文學成就顯然要勝出好幾籌。
另外,還可以用具體的事實來表達贊美之意。用講述事實的方式進行贊美,從實際生活中選取實例,以此來證明對方的價值,把贊美之意寓于生動樸實的實例之中。事實勝于雄辯這樣的贊美方式顯得親切生動,感情真摯,具有很大的震撼力,也不會讓人產生肉麻、吹捧的感覺,因此更容易打動對方。
中央電視臺主持少兒節目的鞠萍是小朋友們最喜歡的節目主持人之一。她主持的《七巧板》節目開始播后,一位老人寫信說:“您可知道,每逢您主持的節目一開始,我們家人和我5歲的孫子曹雷,都坐在電視機前,甚至大人說話他都要制止,神情專注地聽您講解。你對少兒的耐心和溫和言行舉止,給孫子的影響太深了。有一次他做錯了事,氣得我要打他,他說:‘爺爺,您別打我,鞠萍阿姨從不打她身邊的那些孩子。下回我聽話了,聽您的話,聽鞠萍阿姨的活……’。”
在這里,老人并沒有直接地對鞠萍所主持的節目大加贊美,而是借用5歲孫子對于這個節目的癡迷,以及節目對于孩子日常生活的影響來贊揚,讀起來真實,親切,富有感染力,生活的影響,讀起來真實,親切,富有感染力。
贊美他人,也可以采用與之相關的人與事。例如,贊美一位女性,你可以贊美他的孩子能干,有出息,也可以贊美她的丈夫出色,婚姻美滿。因為男人的成功更多地體現在事業上,而女人的成功則更多地體現在婚姻上,不過也有少數人例外。
以此類推,贊美一位男子,你也可以通過贊美他的太太漂亮,賢惠,而達到贊美他的目的。澳大利亞的心理學家貝維爾說曾說過:“如果你想贊美一個人,而又找不出他有什么會得贊揚之處,那么,你大可贊美他的親人或和他有關的一些事物。”
當然,如果有必要,還可以讓他人替你轉達贊美之意。在日常生活中,背著他人贊美他往往比當面贊美更讓人覺得可信。因為你對著一個不相干的人贊美他人,一傳十,十傳百,你的贊美遲早會傳到被贊美者的耳朵里。這樣,你贊美的目的也就達到了。眾所周知的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就體現了這種贊美方式所產生的重大作用。
藺相如和廉頗是趙國的重臣,澠池會見之后,藺相如被封為上卿,位居廉頗之上。廉頗心中很不服氣,氣憤地說:“我身為大將,有攻城略地的大功,而藺相如只不過靠耍嘴皮子,就位居我上,我怎甘心?”并揚言要借機羞辱他。
而藺相如對廉頗卻處處忍讓,他說,廉將軍是我國的戍邊大將,我非常尊重他。但我并不是怕廉將軍,而是怕我和廉將軍相斗,讓秦國得利,使國家吃虧。藺相如的這些話傳出去,廉頗聽到非常感動,遂親自上門請罪。可見,間接贊美對于化解矛盾,協調人際關系都大有好處。
俗話說:“霧里看花花更美”。間接贊美比直接贊美更能夠體現我們的誠意。不過,間接贊美時應顧及現場,如有旁人在場,措詞一定要掌握好分寸,以免弄巧成拙,使旁人產生難堪和嫉妒的心理。
贊美他人要從細節入手
當有人對我們高度評價的時候,我們往往很難抵御自己心中對這個人的喜愛。人就是有這種心理。如果我們善于把握這種心理,那么,我們就會大大方方地夸獎別人,贊美別人。
在這種時候,我們的夸獎與贊美,會對我們有利。當然,夸獎與贊美的時候,一定要做得真實可信,不要讓人覺得你在故意諂媚。否則效果可能適得其反。贊美他人,要從細節入手,要抓住他人的閃光點。
真情需要贊美,而細微之中更容易顯現真情,所以,有經驗的人常常抓住某人在某方面的行為細節,巧施贊美和感謝。這樣很容易博得對方的好感。其實對方之所以在細節上投入那么多的心思與精力,一方面說明對方對此重視,另一方面說明對方渴望這一部分努力能夠得到別人的關注與賞識,能夠得到應有的報償與肯定。
因此,我們在交際中應善于發現細微處的用意,不失時機地以贊美和感謝來回報對方,這不但會帶給對方巨大的心理滿足,而且會加深彼此情感溝通和心靈默契的程度。
法國總統戴高樂在1960年訪問美國時,在一次尼克松為他舉行的宴會上,尼克松夫人費了很大勁布置了一個美觀的鮮花展臺:在一張馬蹄形的桌子中央,鮮艷奪目的熱帶鮮花襯托著一個精致的噴泉。
精明的戴高樂將軍一眼就看出這是主人為了歡迎他而精心設計制作的,不禁脫口稱贊道:“女主人為舉行一次正式的宴會要花很多時間來進行這么漂亮、雅致的計劃與布置。”
尼克松夫人聽了,十分高興。事后,她說:“大多數來訪的大人物要么不加注意,要么不屑為此向女主人道謝,而他總是想到和講到別人。”可見,一句簡單的贊美他人的話,會帶來多么好的反響。
戴高樂貴為元首。卻能對他人的用意體察入微,這使他成了一位格外受尊敬的人。面對尼克松夫人精心布置的鮮花展臺,戴高樂沒有像其他大人物那樣視而不見,而是即刻領悟到了對方在此投入的苦心,并及時地對這一片苦心表示了肯定與感謝。戴高樂贊美的言語雖然簡短,但很明確,尼克松夫人深受感動。
贊美他人可采用不同的方法
卡耐基曾說過:“當我們想要改變別人時,為什么不用贊美來代替責備呢?縱然部屬只有一點點進步,我們也應該贊美他,因為,那樣才能激勵別人不斷地改進自己。”
贊美他人,絕對算得上是一件好事,但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在贊美別人的時候,需要審時度勢,還需要掌握一些方法,否則,即使你是真誠的,也會將好事變成壞事。
不同的人在贊美別人的時候,會用到不同的方法:有的人喜歡采納直接的贊美方式:“你真是太漂亮了”,有的人喜歡使用比較意外的方式,“今天的菜格外美味,你的廚藝越來越好了”;有的人喜歡背著別人的面贊美他人,等到這話傳到了當事人的耳朵里,效果卻是出奇的好。
如何才能使贊美發揮出應有的效果,如何才能通過贊美來打動他人,這就需要我們在贊美他人時講究一定的方法。方法對了,贊美的效果就會出來了,那時,你還會擔心打動不了人心嗎?
小王在與同事聊天的時候,隨意說了幾句上司的好話:“張經理這個人真不錯,處事比較公正,我來公司一年多了,他在各方面對我的幫助都挺大的,能夠有這樣的上司,真是我的幸運。”
沒過多久,這幾句話就傳到張經理的耳朵里,令經理心中既欣慰又感動,就連那位同事在向經理傳達這幾句話的時候,都忍不住夸贊一番:“小王這人真不錯,心胸開闊,難得啊。”
年底分發獎金的時候,小王覺得自己這一年表現很不錯,想爭取一下。因此,他敲開了張經理的門,經理滿臉熱情:“小王,有什么事嗎?”小王有些不好意思:“張經理,又來麻煩你,真是不好意思。那個發年底獎金的時候,我想爭取一下,你看我合格不?”張經理笑了起來:“這事啊,好說,我老早就覺得你小伙子不錯,放心,這件事我一定放在心里。”
有時候,在背后說他人的好話的功效比當面說似乎更有效果,小王那看似隨意的幾句話卻是有意策劃的,這樣,自己在張經理心中的形象一下子就提高了,辦事自然就容易多了。
其實,背后贊美他人比當面恭維的效果好得多,如果當面贊美,有可能會被認為是拍馬屁,同時,對方臉上也會掛不住,會覺得贊美不夠真誠。
那么,趁著對方不在場的時候,贊美幾句,總有一天,這話會傳到對方耳朵里,其心里自然是美滋滋的,這樣一來,打動人心的目的也達到了。下面,我們就列舉幾種簡單的贊美他人的方法:
1.出人意料的贊美。贊美來得比較突然,也會令人驚喜。比如,丈夫下班回家后,見妻子已經擺好了飯菜,不妨稱贊妻子幾句,妻子本來看似應該的行為,卻受到了丈夫的贊美,作為妻子來說,心情是愉悅的。而且,在生活中,如果你贊美的內容出乎意料,也會打動對方的。
2.直接的贊美方法。在生活中常見的贊美方法就是直接贊美,比如下屬與上司、老師對學生、長輩對晚輩,等等,這樣直接的贊美方法比較及時、直接,能夠很好地鼓舞他人。如果你發現了對方身上有什么特點,不妨直接告訴他“你最近工作業績不錯,快破了上個月的銷售記錄了,繼續努力”。
3.夸張的贊美方法。夸張的贊美方法又稱為激情的贊美方法,拿破侖曾這樣贊美他的妻子:“從來沒有哪個女人像你這樣受到如此忠貞、如此火熱、如此情意纏綿的愛。”在這里,贊美可以使你獲得愛情,同時,還可以緩和矛盾。那些無法掩飾的贊美之情,使得我們的另一半十分受用和滿足。
4.間接的贊美方法。有直接的贊美方法,就有間接的贊美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想贊美一個人,不便當面說出或沒有適當的機會向他說出的時候,你可以在他的朋友或家人面前,適當地贊美一番,而且,這樣贊美收到的效果將會更好。
比如,當著下屬的面贊美另一位員工“我覺很小王挺不錯的,工作很認真,踏實能干,我很欣賞他”,等到這些話傳到了員工耳朵里,他肯定會加倍努力工作來表達內心的感激。
贊美他人引以為榮的事情
有人認為,人,不過是組成歷史的符號而已,同時在每個人發展成長的歷史中,又充滿著歷史的記錄。其中不乏自己引以為自豪,刻骨銘心的事情。對于這些事情,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首肯,如果可以得到其較高的評價和贊美,更是讓人產生弗洛伊德所說的那種重要人物的感覺,以此為榮。
了解他人所引以為榮的事其實很簡單。如果是經常來往接觸的人,他的言談中常常會流露出一些線索:“兄弟在國外的時候……”“當年我年輕時……”“我上大學的時候……”所以,一個人真正引以為榮的事情是常常掛在嘴邊的。
對于陌生人,則可以通過其職業、所處環境、年齡及歷史年代大致判斷其引以為榮的事情范圍:一位將軍引以為驕傲的資本往往是他取得的赫赫戰功,或者是某次著名戰役給他身上留下的一個槍眼;一個歷史教授則必然對自己發表的論文和專著引以為榮。
如果我們想對歷史教授盡一點贊美之意,不妨說:“教授先生,你的學術論文和專著,在歷史學界頗有影響力,久仰大名。”
律師則會以自己辦的影響較大的案子而得意,碰到律師你可以說:“能做律師的人不簡單,你辦的好幾個案子都非常出色。”
即使是一個農民,也會為今年只有他多種了西瓜,又碰上西瓜漲價而有幾分成功感,你買瓜時不妨說:“老兄,你真有眼力,今年這西瓜行情算是讓你瞅準了。”
贊美一個人引以為榮的事情,可以使他接受你的建議,從而改正自己一些錯誤的行為,讓我們來看一個利用贊美過去而勸諫的例子。
楚漢之爭的結果是劉邦打敗了項羽,劉邦心里自然很驕傲,常常問群臣為何能打敗項羽這個問題,群臣深諳劉邦勝者為王的心理,于是對他贊美不已,劉邦遂產生了自滿情緒,執政的積極性慢慢懈怠下來。
一次他生病后整日留在后宮中,下令不見任何人,不理朝政。周勃、灌嬰等許多身經百戰的元勛都找不到辦法。大將樊噲想出一個點子,闖進宮中進諫。
他擲地有聲地對劉邦的過去進行了一番贊美:想當初,陛下和臣等起兵豐沛定天下之時,是何等豪情壯志!上下團結,同甘共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基業。
幾句話激起了劉邦的自豪之情,然后樊噲話鋒一轉:現在天下初定,百廢待興,陛下竟這般精神頹廢,群臣皆為陛下之病終日恐慌不安,陛下卻不見大臣,不理朝政,而獨與太監親近,難道就不記得趙高禍國的教訓嗎?
樊噲既稱贊又巧妙地批評了劉邦,欲揚先抑,一片肺腑之言,終于使劉邦專心朝政,使民休養生息,漢朝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在這里樊噲正是通過劉邦引以為榮的歷史進行勸諫的,終于達到了說服劉邦勤政的目的。
經常贊美老人一生中引以為榮的事情可以使老年人更加幸福。
老年人奮斗一生,歷經滄桑,如果你不了解、不贊美他們一生的成果,他們就會感到失望,許多老年人喜歡在晚輩面前談起自己曾經歷過多少風風雨雨,自己是如何艱難創業的,除了對你有教育意義之外,更希望得到晚輩的崇敬和贊美。
稱贊一個人引以為自豪的往事必須注意以下三點:一是贊美的語言要表達準確,不能偏離事實。二是贊美必須是由衷的,肺腑之言。三是贊美時要專心致志,讓被贊美者感到你在分享他的快樂和光榮。正所謂“與人善言,暖若錦帛”,一拍即合的贊美藝術由此能達到至高的境界。
贊美他人的美好前程和未來
美好的前途是人人都向往的,嬰兒呱呱墜地之日起,就背負起了父母的殷切希望;從剛走進校門起,就開始立志成才,長大后要當醫生、科學家、文學家、警察……長大成人步入社會后,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將來設計藍圖,前途是一個既遙遠又具體的東西,既不能確定它是什么樣子,又會在現實中找到些許跡象。
每個人都很注意別人對自己的前途的預測和評價,也正因為如此,才產生了到現在興旺依舊的算命先生,在現代社會,雖然我們以科學破除迷信,但贊美他人的前途和未來,仍是是贏得別人的一大技巧。
偉人毛澤東的一句“你們是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曾鼓舞了幾代青年人。在父母面前夸其子女有出息,將來準成大器,全家都會滿心喜悅,甚至把話當真。
贊美一個人的前途會使他備受鼓舞,信心十足。同時你的權威形象也無形中塑造起來,將來他成功之日,他的大腦中第一個閃現的形象很可能就是你當年的樣子。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一句好話三冬暖”。如果說贊美他人前途是暖及三冬之舉,那么在一些特殊的場合抓住他人生活中的一些細枝末節加以粉飾就是更高一著的險奇之道了。
日本著名心理學家多湖輝先生在一本書里舉了這么一個例子:
有位雜志社的記者,有一次去采訪一位地位很高的財經界人士。話匣一打開,就首先稱贊對方的經濟手段如何高明,繼而想打聽一些成功的奧秘。但由于這是初次采訪,不能很快接觸到問題的實質。
這時,那位記者靈機一動,將話題一轉,說道:“聽說貴經理在業余時間很喜歡釣魚,在釣魚方面也是行家里手。在下偶爾也喜歡釣釣魚,不知道你是否可以介紹一些這方面的經驗?”那位大人物一聽此話,笑臉頓開,侃侃談起釣魚經來。結果不消說,賓主雙方俱歡,爾后采訪中自然方便不少。
從這位大人物的心態來看,因為所處的地位,有關經營方面的“高帽子頌歌”已經聽得耳根生繭了。而這個記者想到人物的另一面,從該大人物的業余生活開始入手,最后完滿地達到預期目的,其手段令人嘆為觀止。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得體的贊美行為的確威力無窮,可以自然地減輕我們交際的阻力。
包拯就任開封知府后,要選一名師爺。經過筆試,包拯從上千人中挑選了十個很有文才的人。第二個程序是面試,包拯把他們一個跟一個叫進去,隨口出題,當面回答。
包拯面試題目出得也很別致,前面九個一一進去后,包拯指著自己的臉對他們說:“你看我長得怎么樣?”那九個人抬頭一看包拯的臉龐,嚇了一跳:頭和臉都黑得如煙熏火燎一般,乍一看,簡直就像一個黑壇子放在肩上;兩只眼睛大而圓,瞪起來,白眼珠多,黑眼珠少。
他們想:如果把他的模樣如實講出來,那他一定會火冒三丈,那還能當師爺,說不定還會遭一頓打呢!不如循守常道,恭維一番,討他個喜歡。于是一個個恭維他眼如明星,眉似彎月,面色白里透紅,純粹是一副清官相貌。氣得包拯將他們一個個趕走了。
第十個應試者進來了,包拯也問相同的問題。那個向包拯打量了一番,說道:“老爺的容貌嘛!……”“怎么樣啊?”“臉如壇子,面色似鍋底,不僅說不上俊美,實在該說是丑陋無比,特別是兩眼一瞪,還有幾分嚇人呢?”
包拯一聽,故意把臉一沉,喝道:“放肆,你竟敢這樣說起本官來了,難道就不怕本官怪罪于你嗎?”
那人答道:“老爺您別生氣,小人深信只有誠實的人才可靠,老爺的臉本來就是黑的,難道別人說一聲美就變美了嗎?老爺雖然相貌丑陋,但心如明鏡,忠君愛國,天下人皆知包青天的美名,難道老爺沒有見過白臉奸臣嗎?”
一席話說得包拯心中大喜,即日便任命他為師爺。
這個“應聘”者之所以成為十個頂呱呱的才子中的幸運者,是因為他的贊美更加有遠見,足見其洞察力不一般,通過對他人真誠的贊美,由缺點推到優點,最終成為贊美他人的受益者。
贊美就像武俠小說中描繪的無影手,隱身法,能在自然的程序中毫不矯揉造作地制勝,的確是大智若愚、高瞻遠矚之舉。
贊美不能脫離實際情況
意大利劇作家哥爾多尼曾說過:“過分的贊美會多成阿諛。”因此在贊美他人時一定要堅持適度的原則。夸獎或贊美一個人時,有時候稍微夸張一點更能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贊美之情,別人也會樂意接受。但如果過分夸張,你的贊美就脫離了實際情況,讓人感覺到缺乏真誠的東西在里面。
因為直接的贊美是比較樸實的,發自內心的。只有恭維,討好才是過分夸張和矯揉造作的。而這些又往往會引起人惡心。
人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贊美,但卻不是人人都喜歡夸張的恭維。而現實往往又是相互矛盾的。菲力普有一句名言是這樣說的:“很多人都知道怎樣奉承,但很少有人知道怎樣贊美。”在現實生活中,越是知識層次高、品位高、素質高的人、越不喜歡夸張的恭維。
據說有一個年輕人曾經給恩格斯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信中稱贊恩格斯是一位無與倫比的革命導師,一位偉大的思想家,甚至稱其為馬克思的再現等,恩格斯并沒有因為這封信而有絲毫的感動,反而生氣地回信說:“我不是什么導師,思想家,我的名字叫恩格斯。”
恩格斯作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不喜歡別人贊美他時似乎有些夸張的詞匯。又因為他和馬克思幾十年的友誼,他是非常尊敬馬克思的,當然會忌諱別人稱他為“馬克思的再現。”
歷史上有一位臭名昭著的馬屁精馮希樂,他是一個熱衷于夸張拍馬的人,有一次,他去拜訪長林縣令,贊嘆道:“仁風所感,猛獸出境。昨日入縣界,見虎狼相尾而去。”
剛夸過不久,就有村老來報告:“昨夜大蟲連食三人!”長令縣令很不高興地責問馮希樂,究竟是怎能沒回事?馮希東面紅耳赤地回答說:“必是便道搡食。”
馮希樂夸張得脫離了實際情況,無視野獸的吃人的本性,信口雌黃,說野獸已被縣太爺的仁義教化所感動,所以離縣而去,結果是掄起巴掌,自己打自己的臉,這就是所說的輕言取辱。
贊美他人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實事求是,樸素真誠的。因為大凡有涵養的人,都比較喜歡自然樸實的贊美。費孝通與夫人王同惠一段往事演繹了一個很生動的故事。
1933年,在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的同學聚會上,王同惠和費孝通就人口問題發生了一次爭論。費孝通為了說服她,就把一本關于人口問題的書作為圣誕禮物送給了王同惠。
王同惠后來對費孝通說:“是你的這件禮物打動了我這顆‘凡心’,覺得你這個人不平常。”費孝通聽后很自豪,贊嘆自己遇到了知己,他后來說:“這個評價成了我們兩個人的結合劑,也就是牽引了我們兩人一生的這根線。一個賞識‘不平常’的人,而以此定情的人,也不可能是一個平常的人。”
后來,費、王二人結為金蘭之好。這兩個人對于對方的評價都只有三個字“不平常”。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夸張的言辭,但卻深深地打動了彼此。過分的夸張對于被贊美者來說,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高爾其曾經說過:“過分的夸獎一個人,結果就會把人給毀了。”
因為過分的夸獎,往往會使被贊美者不思進取,誤以為自己經已是完美無缺了。從而停止了前進的腳步。眾所周知的方仲永,小時候因為天資聰慧,于是別人就稱其為天才,其父則四處帶他去走訪賓客,結果至其長大以后,才能“泯然眾人矣”。跟別的人沒有什么兩樣了。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在贊美他人時切忌夸張恭維,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端正態度,不要將贊美與溜須拍馬混為一團;其次贊揚對方的同時,不要忽視了他的缺點和不足,最好能把鼓勵與贊美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贊美的積極作用。
真誠的傾聽是最好的贊美
在生活中,你和別人是兩個交際的主體,在共同演一出戲。如果我們都想一直扮演主角,那么總會有一些沖突。所以,在交際中也需要有人演配角。如果你想馳騁于交際場中春風得意馬蹄疾,那么有些時候,配角便是必不可少的選擇之一,你必須把自己當成一株小草,襯托出大樹的威儀高大。
20世紀,紐約的電話公司,曾對電話中的談話內容作了一項詳細的研究,想找出哪個詞在電話中被提到的次數最多。研究結果令人驚訝,這個詞竟然是“我”,在五百次的通話中,這個詞出現了三千九百五十五次。
如果你拿起一張你也在內的集體照片,會最先看誰呢?一定是你自己。但如果你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使別人對你感興趣,那么必然會得到相反的結果:你將永遠不會有許多真實而誠摯的朋友,你將永遠不會有持久的成功。
著名學者以利亞說:“關于成功的商業交往,沒有什么神秘……專心注意對你講話的人極為重要,沒有別的東西像那樣使人開心。”
一些挑剔的人,甚至最激烈的批評者,常在一個忍耐的靜聽者面前軟化降服。所以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健談的人,你首先得學會靜聽;你想讓別人對你的贊美感興趣,那你先得讓人感到有情趣。問別人喜歡答的問題,贊美或鼓勵他取得的成就。
忘記自己。而不能忘記你對面正在談話的人,對他的興趣必須超過對自己一百多倍。此時無聲勝有聲,沒有贊美之辭勝于有贊美之辭。傾聽別人是最好的贊美與認可。
作為一名誠摯的聽眾,你要懂得這種無聲的贊美是如何取得效果的。當然不只是僅用耳朵來完成。
首先要用心去聽。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都是一道艷麗的風景,要懂得去欣賞。在感到乏味時想一想,人們肯去欣賞草原羊群,去欣賞碧海長空,春江潮水,然后發出嘖嘖的贊美,為什么就不肯去看人和聽人說話呢?所以,聽,不只是耳朵,還要用心,心不到,滿耳只是單調乏味的噪音。
其次是用腦去聽。這時你必須像一個聰明絕頂的偵探,判斷對方真正想要說什么,要什么,回避什么,何時是真情流露,何時是欲言又止。聽人說話就像看相,要通過表面上的零星碎片來找出隱藏起來的實質。語言是智力游戲的產品,其極致之處匿于弦外之音中,不要讓別人感到他是在對牛彈琴一般,而是要讓他感覺是面對一個知音在進行真情流露。
再次是用表情傳達你傾聽的效果。同一句話,伴以不同的表情就會表達不同的含義,說者用語言,但同時也在用表情、聲調、手勢去訴說。聽者無言,但他的目光、嘴角、下巴卻說出了很多,好的傾聽者應該是積極的參與者,可用面部表情來影響交流過程。
最后是用嘴。聽者用嘴,自然有說話的權利,如果你在聽的過程中,在適當的時候對別人的言論表示贊同,那將會使你的傾聽顯得更加有誠意。
真誠的傾聽是最完美的贊美,你是情境中的配角,你表現出一副畢恭畢敬的樣子;他人是情景中的主角,他可以用語言表露出一切優缺長短。但是你必須明白關鍵的一點,是你的傾聽讓他如此滔滔不絕地講下去,是你無聲的贊美讓他對你心悅誠服以致給你你需要的全部。退一步海闊天空,你可以以配角的身份有幸看到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的美景,像真誠贊美他人一樣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