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前言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正紅旗人,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語言大師,被譽為“人民藝術家”。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另有鴻來、非我等筆名。
老舍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現名小楊家胡同)一個滿族貧民家庭。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巷戰中,所以,老舍從小就與母親相依為命,在北京底層市民的生活環境中長大。9歲時,他受人資助進入私塾讀書。1913年,老舍考入京師第三中學(現北京市第三中學),數月后因經濟困難退學。同年考取公費的北京師范學校,于1918年畢業。1924年秋,老舍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教員。在此期間,他利用業余時間閱讀了大量西歐文學名著,并開始文學創作。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終年67歲。老舍一生共留下八百萬字的作品,多以老北京平民生活為題材,他擅長用純熟的北京話做細致的描繪,其作品展現了地道的北京味兒。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二馬》《離婚》《龍須溝》等。《四世同堂》的創作開始于1944年,但其實,老舍從1941年就開始了小說的創作準備,當時正是北平淪陷的第五個年頭,抗日戰爭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文學在全民抗敵、同仇敵愾的情勢下,表現出統一的步調和普遍高昂的愛國情緒。在這樣的環境下,老舍萌發了創作一部關于抗戰題材的小說的想法,但一直找不到合適的題材。直到1944年,抗戰進入反攻階段,老舍從夫人胡絜青的經歷中想到了一個完整的小說框架,于是開始在重慶書寫這部小說。小說的寫作延續了4年,其間經歷了抗戰勝利以及老舍被邀出國講學,直至1948年,老舍才在美國完成了這部達百萬言的長篇巨著。
《四世同堂》是老舍規模最宏大、寫作時間最長的作品,是抗戰文學乃至中國現代文學的豐碑。它也是老舍生前自認最好、最滿意的作品,老舍曾說過:“我自己非常喜歡這部小說,因為它是我從事寫作以來最長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書。”
《四世同堂》共分為《惶惑》《偷生》《饑荒》三個部分,以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攻陷北平為背景,以一個普通的小羊圈胡同為具體環境,以胡同內的祁家為主,錢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為輔來展開寫作。通過描寫幾個家庭眾多小人物的榮辱浮沉、生死存亡,描繪了日寇鐵蹄下淪陷區人們的悲慘生活和他們在抗戰中惶惑、偷生、茍安到最后覺醒、反抗的社會心態,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老舍通過這部作品,審視了中國的家族文化,即四世同堂式的家庭模式。老舍對這種家族文化所造成的國民劣根性進行了理性的批判和反思。通過小說,老舍試圖向人民傳遞這樣一種思想:一個民族的興衰存亡,不僅在于其擁有發達的經濟、先進的武器,而且取決于該民族普遍的社會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