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自序
從1900年到1935年,美國累計出版了二十萬種圖書。令人遺憾的是,許多書籍都枯燥乏味,沒什么讀者購買。全美最大的出版公司老板曾經無奈地向我表示:雖然公司成立至今已經有七十五年,但出版的圖書卻是賺少賠多。
既然這樣,那我為什么還要寫這本書呢?換句話說,我讓讀者從二十萬種圖書中拿起我這一本的信心來自哪里呢?
下面,我來簡單地回答一下。
我從1912年開始,為紐約的商業精英們提供培訓課程。剛開始我教授公共演講這一門課,主要是想通過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促進成年人獨立思考,以便使他們在商務會談及公開場合中能夠更加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在教授課程的過程中,我意識到一個問題:成年人不僅需要提高與別人的溝通技巧,更重要的是必須掌握處理各種人際關系的能力。
也就是從那時候起,我意識到這類培訓的重要性。回想起自己的過去,我對自己笨拙的待人接物能力深感震驚。試想:如果在二十年前我面前能夠有一本這樣的書該有多好啊!它的價值對于我而言是不可估量的。
每個人都要在生活中與人交往,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是一個既現實又迫切的難題,這對于商界人士而言尤為重要。
在幾年前,卡耐基教學促進基金會曾資助了一項研究,而研究結論在卡耐基科學技術學院的后續研究中不斷被佐證。
這個研究結論令許多人震驚:即使是在工程行業等專業性極強、技術為先的行業和領域,個人的成功中專業能力也只占百分之十五的比重,而另外的百分之八十五則來自于他的人格特質和領導能力。
我在費城的工程師俱樂部和美國電氣工程師協會紐約分會從事教育培訓已經很多年,一千多位工程師都參加過我的培訓。他們經過多年的工作實踐終于意識到一個問題:在業內收入最高的工程師并不一定是專業上最強的。這令他們感到很困惑,于是向我尋求幫助,希望我能解開這個難題。
毫無疑問,不管是工程、會計、建筑還是其他專業技術性強的行業,只要具有過硬的技術就能找到較好的工作。但如果想要拿到高薪,僅憑專業技能是不夠的,他們還必須在專業技能之外具備一定的表達能力、領導和激發他人工作熱情的能力。
美國商業巨頭約翰·洛克菲勒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人際交往能力是可以用金錢買到的,它和糖或咖啡那樣的普通商品沒什么兩樣。我愿意為購買這一能力而開出高于其他任何商品的價碼。”
按照通常的邏輯,既然這種能力如此重要并受到重視,那么美國的每所大學都會設置培養這一能力的課程啊。但我要告訴你的是:一直到我寫作這本書時,還沒有發現哪所學校開設了這門具有很強實用性的課程。
芝加哥大學和美國基督教青年會學校曾經做過一次歷時兩年、耗資兩萬五千美元的調研:成年人到底最希望學習哪種課程?這項調研的最后一站是美國康涅狄格州的梅里登市。
這座典型美國小鎮的每一位成年人都填寫了一份包含一百五十六個問題的調查問卷,這份問卷的問題很全面也很瑣碎,涵蓋了受訪者所從事的行業、教育背景、如何打發業余時間、收入情況、興趣愛好、職業理想,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最想學習的領域,等等。
最后的統計結果顯示,成年人最關心的是自己的健康問題,其次則是與人際交往相關的問題,包括如何更好地待人接物、如何得到別人的喜歡以及如何說服別人。
該項目調研委員會最終決定在梅里登市開設關于人際關系的相關課程。他們當時曾想找一本現成的書作為課程教材,但卻一無所獲。
他們又求助于成人教育領域的一些權威人士,希望他們推薦一些合適的書籍。專家們是這樣回復的:“我很清楚成年人需要什么樣的指導和幫助,但能夠滿足他們這種需求的書還沒有被寫出來呢。”
我的親身經歷也驗證了這一點。我曾經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想要找到關于人際關系方面的實用書籍,但最終也無功而返。
基于上面的原因,我最終決定為自己的課程來撰寫教材。這就是我寫作本書的緣起,我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它。
在前期的準備工作中,我閱讀了與這一課題相關的資料,包括報刊專欄、雜志文章、古代哲學家的經典文獻和現當代心理學家的最新著作等等。我還專門聘請了一位資深的研究員,他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在各大圖書館查閱我可能遺漏的知識。
我們兩個人一起鉆研心理學的專業著作,查閱了大量的期刊文摘,研究了無數的個人傳記,試圖總結和發掘出古今中外的卓越領導者在人際交往上的獨到和高明之處。我們閱讀了大量的名人傳記故事,范圍從尤利烏斯·愷撒到托馬斯·愛迪生,單單是西奧多·羅斯福的傳記我們就找到上百個版本。
我們下定決心:一定要挖掘出古往今來所有結交朋友、影響他人的實踐理念。
我采訪了許多的社會名流,其中既有馬可尼、愛迪生等偉大的發明家,也有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詹姆斯·法雷等杰出的政治家,還有歐文·揚這樣的實業家,克拉克·蓋博及瑪麗·璧克馥等電影明星,以及包括馬丁·約翰遜在內的探險家。我通過訪談的形式試圖總結出他們為人處世的獨特技巧。
在占有了大量資料的基礎上,我準備了一次主題為“如何贏得朋友并影響他人”的簡短座談。這一座談很快就變成了一個半小時的演講。多少年來,我每個季度都會在紐約的卡耐基學院講授這一課程。
在講授課程時,我會不厭其煩地敦促我的聽眾們在商務往來和日常生活中運用和實踐這些原則和技巧,然后再回到課堂上分享他們的實踐結果。
學員們都覺得很有趣——一種關于人性的試驗,大家都躍躍欲試,樂此不疲。
所以我在這里可以聲明一下:這本書的寫作并不是由純粹的言語堆砌而成,它是通過對現實世界的不斷探索和實踐構建而成。而這些探索和實踐來自上千名學員的真實經歷和體驗。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把總結出來的經驗印在卡片上。但問題很快就出現了:卡片裝不下這些內容。于是我們把卡片做成明信片大小,接下來又印成海報大小,到后來就變成了一系列手冊。
這本書就是這樣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在它成長的背后,是長達十五年的試驗與研究。
現在你應該清楚了,本書絕非空談,它產生的效果十分神奇。我曾經親眼見證過這些原則和技巧是如何顛覆了人們的觀念,改變了他們的生活。
我的一位學員是企業家,他手下有三百一十四名員工。許多年以來,他的管理方式都是粗暴型的,曾肆無忌憚地責罵員工,從來沒有說過一句感謝或鼓勵的話。而在學習了本書中的種種原則之后,這位企業家的處世哲學有了極大的轉變,員工們都變得熱情忠誠,大家同心協力,公司面貌煥然一新。
他曾經自豪地對我說:“以前在公司里沒有一個人向我問好,員工見了我都扭頭假裝沒看見。而現在我和他們打成了一片,連清潔工都直呼我的名字。”毫無疑問,他少了三百一十四個敵人,多了三百一十四個朋友。
現在,這位企業家的公司越做越大,他的生活也更加愜意。最關鍵的是——他從家庭和工作中得到了原先很少有的快樂。
通過運用書中提到的原則,銷售人員的業績有了顯著增長,以前把他們拒之門外的人也都成了他們的新客戶。而企業的管理人員也因為運用本書中的原則和技巧承擔了更大的責任,得到了更高的待遇。
有一位管理人員和我說最近剛加了薪水。而另一位管理人員在費城天然氣公司工作,他已經六十五歲,由于有著好強的個性和領導不力正面臨著被降職,而我的培訓課不僅幫他擺脫了危機,還為他帶來了升職加薪的機會。
在每學期課程結業時,我都會舉行宴會招待學員,這時候總有人特意告訴我:自從他們的伴侶(妻子或丈夫)參加了這門課程的培訓以后,家庭生活和諧了許多,也增添了許多快樂。
大家對于自身的改變都感到很神奇,他們總是迫不及待地和我分享他們的經驗和實錄,甚至會提前打來電話匯報相關情況,都等不及上課時再講這些。
某一節課上我講授的原則對一位學員觸動很大,他和同學們討論至深夜。一直到了后半夜,人們都陸續離去了,而他卻仍在思考。他對于自己以前犯過的種種錯誤幡然醒悟,豁然開朗。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未來生活的美好圖景,以至于激動得一天一夜都無法入眠。
他為什么對新鮮的觀念能全盤接受呢?難道他很幼稚膚淺嗎?事實上這位學員是一位藝術經銷商,他見多識廣,曾念過兩所歐洲大學并熟練掌握三門外語。
在寫這篇序言的過程中,我收到了一位德國貴族紳士的來信。作為一位曾在霍亨索倫王朝的軍隊中擔任高級軍官的后裔,他熱情洋溢地分享了自己運用這些原則的心得體會。
一位紐約的富豪曾這樣評價我的課程:在為期十四周的培訓中,他學到的影響他人的知識和技能比他在哈佛大學四年中學到的都要多。你覺得他的說法荒唐可笑嗎?
不管你怎么想,我要強調的是:我只是將他的感想如實地轉述給大家。這位事業成功但作風保守的哈佛畢業生是在紐約的耶魯俱樂部當眾說出這些感言的,時間是1933年2月23日的晚上。
哈佛大學的資深教授威廉·詹姆斯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人類所具備的潛能許多都沒有被人們認識和開發。人類的身心力量只有極小的一部分得到了發掘和發揮。人類囿于自身的習慣性思維,從來沒有將與生俱來的諸多能力發揮到極致。”
而我寫作這本書的唯一宗旨就是幫助大家挖掘“與生俱來的諸多能力”,喚醒我們的身心潛能并從中獲益。
普林斯頓大學前校長約翰·希本博士曾經說過:“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如果你讀了本書的前三章以后,沒有提高自己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那么這本書對你而言就是失敗的。
赫伯特·斯賓塞曾經說過:“教育的最大目的并非增進知識,而是增進行動。”
而這本書,就是一本行動之書。
戴爾·卡耐基
193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