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茵夢湖:施托姆抒情小說選(譯文經典)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譯本序
特奧多爾·施托姆(Theodor Storm,1817—1888),全名漢斯·特奧多爾·沃爾特森-施托姆,是我國廣大讀者熟知的德國作家,他的名篇《茵夢湖》、《木偶戲子保羅》等,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前后就介紹到我國來了。施托姆不僅寫小說,也寫詩歌,是十九世紀德國著名的中短篇小說家和抒情詩人。一八一七年九月十四日生在德國當時處于丹麥統治下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瀕臨北海的小城胡蘇姆。他的祖輩原務農,父親是位律師。施托姆念完中學以后,根據父親的意愿,先后在基爾和柏林攻讀法律,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當律師,并開設律師事務所;與此同時,他搜集和整理家鄉的民歌、童話和傳說等,先后寫了一些抒情詩。一八四八年發表第一篇小說《瑪爾特和她的鐘》,同年他密切注意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的人民反抗丹麥統治者的斗爭,同時寫下了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的詩歌,如《一八四八年復活節》、《一八五〇年秋天》,短篇小說《一片綠葉》等。一八五三年斗爭失敗后,丹麥統治者取消施托姆的律師資格。于是他不得不遠離家鄉,流亡外地。先在波茨坦當法院推事,因收入低微,不得不靠賣文和父親的接濟,勉強維持一家的生活。一八五六年起他在海利根施塔特當法官,先后和德國浪漫派詩人艾興多夫、作家默里克、批判現實主義先驅馮塔納和小說家海澤等人相識,并跟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直到一八六四年丹麥人從他家鄉撤走后,他才從外地回到故鄉,擔任當地的行政長官和法官,后因該地被并入普魯士版圖,他對此深表不滿,遂掛冠而去,于一八八〇年遷往哈德馬爾申,一八八八年七月四日在當地逝世。
施托姆在創作的最初階段,致力于寫抒情詩。他的詩歌受到默里克和別的浪漫派詩人的影響,樸素無華,感情真摯,帶有民歌色彩,多數具有田園牧歌情調。他的詩作數量雖不算多,但從思想內容看,它們在德國晚期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之間占有一席重要位置。他的第一部詩集于一八五三年出版,其中大多描寫靜謐和諧的家庭生活,如《安慰》、《合上我的眼睛》等,也有歌頌大自然的,如《海岸》、《越過曠野》等。后來他因流亡他鄉,生活有了很大變化,才開始擺脫牧歌式的抒情詩的創作,轉而撰寫具有社會批判意義的小說。但這類作品大多以愛情、家庭、個人遭遇等為主題。他一生共寫了五十多個中短篇,其中像《茵夢湖》、《淹死的人》、《大學時代》、《木偶戲子保羅》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施托姆的小說,反映了自一八四五年革命失敗后德意志人民的情緒,并對當時的社會現實表示了不滿和抗議。但由于作者受個人出身和小城生活的局限,他的作品囿于戀愛、婚姻、家庭生活等圈子。作品反映的場景比較狹小,感情趨于哀傷。
作者擅長以自然景物烘托氣氛,以一草一木一禽一獸寄托感情。作品中時常插有德國北部民歌、民謠,使作品富于詩情畫意和濃郁的鄉土氣息。
作者所采用的寫作方法也有其個人特色。回憶、倒敘、框形結構等描寫手法,使故事情節緊湊,中心思想突出,善于抓住讀者心靈。他的小說在本國受到人們的歡迎,簡直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在國外,也受到了許多讀者的贊嘆,被譯成了多種文字。
本集子選自作者五十多個中短篇中的三個中篇,它們以抒情為基調,以愛情為主線,表現了各類人物的戀愛、婚姻、家庭等諸方面生活的情況。有以大團圓收場的,也有以悲劇告終的,表達了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和悲歡離合。
下面就各篇內容和主題思想作一些粗略的介紹,供讀者在閱讀時參考:
《茵夢湖》寫于一八五〇年,它比作者的第一篇小說《瑪爾特和她的鐘》更受讀者的歡迎,作者因此篇一舉蜚聲文壇。
小說寫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男主角賴因哈德和女主角伊麗莎白自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隨著年歲的增長,彼此之間產生了純潔的愛情。后來賴因哈德負笈他鄉,伊麗莎白的母親貪財愛富,把女兒強嫁給莊主艾里希。數年后男女主角見面時,盡管兩人之間的感情并未泯滅,但一方已經出嫁,兩人只好聽任命運安排,逆來順受。作品抨擊了“父母之命”的包辦婚姻,還寫出了女主角的淡淡哀愁:
是我母親的意思,
要我嫁給那莊主;
…………
這兒寫出了軟弱無力的新興資產階級向舊封建勢力屈服的實情,同時又是一八四八年德國社會一個側面的真實寫照。
除了《茵夢湖》,《木偶戲子保羅》要算十是最受人們歡迎的佳作了。這篇小說初看像個兒童故事,講兩個孩童從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及至長大成人,兩人之間便萌發了愛情。這故事里還包含了“戲子的悲劇”,在資本主義社會,木偶藝人是沒有社會地位的,可以被人誤認為竊賊,甚至被下入牢獄。盡管保羅和麗賽之間的愛情經受挫折,但“有情人終成眷屬”;戲子滕德雷先生的下場是不幸的,他的藝技不僅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而且他的心血的結晶——木偶卡斯佩爾——和他一起被埋入了墳墓。作者在這里所揭示的是: 封建的德意志小公國,是個閉關自守、庸俗社會的實體,它和藝術是格格不入的。作者筆下的那個社會,是個充滿矛盾的敵視流浪藝人的機器。
《林苑一隅》則寫于一八七四年,是作者晚期作品之一。它集中描寫兩個人物,即男主角李夏德和女主角弗蘭齊斯卡。李夏德年輕時參加過大學生暴動,反對專制,后來被普魯士政府逮捕下獄,吃了多年官司,弄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到了中年,他意欲尋求一個世外桃源了卻一生,最后找到了那個林苑一隅的“傻瓜窩”作為落腳之點。他中途不期而遇一位神職人員的養女孤兒弗蘭齊斯卡。這個神職人員外表道貌岸然,儼然是道德的化身,但內心卻是“男盜女娼”,對養女欲行非禮,這些描繪都把男女主角的經歷、身份交代清楚了。同是遭到社會唾棄的人,如今會聚在一起了。他們之間的關系開始時比較正常,一個主人,一個侍女,相處得比較融洽。后來的發展出乎意料,男主角年近五十,對年僅十七的女孩產生了戀情,甚至想和她結婚。但因年齡懸殊,脾氣各異,成了他們結合的最大障礙,他們之間萌發的愛情開始有所進展,后來終于破裂,姑娘投奔了舊日的情人年輕的林務員。人們可能認為弗蘭齊斯卡離主人出走是無情無義的,其實一對年輕男女的健康結合才是正常生活的規律,年齡懸殊的婚姻決不是一種幸福。在德國的文學史上,從蒂克、艾興多夫到施蒂夫特,都以擅長寫景和寫孤寂的林苑著稱,而到了施托姆,則集前輩之大成,熔情景于一爐,使作品別具一格,與眾不同。本書所選的三篇作品在情景的描繪上,有其獨到之處,讀者在讀這些作品時,如身臨其境,書中角色的思想感情在這種環境中,更顯得逼真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