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第1章 宮廷烽煙

經(jīng)歷河南河北數(shù)戰(zhàn),看著尸橫遍野被殺的黃巾軍和大批俘虜,都是衣衫不整面帶饑寒的農(nóng)民,曹操深感不忍,也深感疑惑。曹操是個與眾不同的人,勝利之后并不是沉浸在大將軍立馬橫刀的愜意中,而是在思索張角的太平道到底有什么秘訣,驅(qū)動了這么多老實巴交的農(nóng)民百姓舍生忘死。

曹操詢問離張角家鄉(xiāng)不遠的劉備,劉備說:“這張角是鉅鹿郡人,出身醫(yī)道世家,據(jù)說在太行山采藥遇到南華老仙,得授天書一卷,名為《太平青領(lǐng)經(jīng)》,創(chuàng)立了太平道,廣收門徒。張角自稱得神仙傳授為“大賢良師”,善用法術(shù)、咒語、符水,許多生病的百姓喝下他的符水后,都不藥而愈,因此被百姓奉為活神仙。另外張角還會很多法術(shù),非常神奇。張角派出八使高徒,分赴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傳道,信徒頗多,許多人為了投奔張角,不惜變賣家產(chǎn),千里迢迢,爭先恐后,其中不乏豪門大族和官宦人家,有一陣子通往總教所在地鉅鹿郡的官道竟然被擠得水泄不通,據(jù)說都有被踩死的人。”

曹操問劉備:“張角真能治病?”

劉備說:“能,真能,治愈的病人不在少數(shù)。”

曹操問:“他是怎么給人治病的?”

張飛說:“拿黃紙朱砂畫寫字符,燒成灰,用清水調(diào)和,讓病人沐浴更衣,在曠野鮮明之地,先上下向黃天后土禱告,然后再向東南西北四方禱告,然后喝下符水,命病人心思其字符,名為還精養(yǎng)形,說是心有所思,符的神力就隨之發(fā)出,神力發(fā)出,百病就被驅(qū)散。”

曹操問:“這聽著神乎其神,好像有點是唬人,難道得病的人經(jīng)他之手都全能治好?”

關(guān)羽說:“那到未必,治不好的也不在少數(shù)。張角說那些治不好的是因為心不誠,心里不真正信奉天尊或者半信半疑,所以命該如此。”

劉備又說:“張角還說,人之所以得病,是違天犯過所致,要治病就得跪拜首過,天是看得見人間聽得見人語的,向天地跪拜,是請求天神寬恕,從而解除罪過與痛苦。在曠野鮮明之地禱告,是為方便上天察看。”

曹操又問詢孫堅,孫堅也說:“太平道真的很神奇。”

曹操問:“何以見得?”

孫堅說:“太平道不光能給人治病,還有很多法術(shù)。”說著指了指身邊的黃蓋:“他就在修煉一種太平道法術(shù)。”

聽說當面有人親歷其事,曹操大感興趣,問黃蓋:“黃將軍在煉什么法術(shù)?從哪里得來的?”

黃蓋說:“此種法術(shù)叫“修仙法”,需在清晨之時,找一個有山有水樹木蔥蘢的處所,面南而立,靜心閉目,心無旁騖,調(diào)運氣息,使體內(nèi)之氣與自然外氣交融,則周身舒暢,練到最高層次,就能成為神仙。”

曹操聽了哈哈大笑,對黃蓋說:“無稽之談,所謂神仙,傳說罷了,誰見過真正的神仙?你有所不知,在有山有水樹木蔥蘢的地方,空氣新鮮,誰天天呆在那里閉目養(yǎng)神都會有益健康,哪個不周身舒暢?”

黃蓋說:“不光是閉目養(yǎng)神,這氣息調(diào)運,是有方法的。我修煉下來,感覺真的與眾不同。我已經(jīng)能夠隨心意驅(qū)動運轉(zhuǎn)氣息了,不信你看。”

說著,黃蓋脫掉衣服,深吸了一口氣,然后緊握雙拳,拉開一個架勢,運起氣來,只見黃蓋身上的肌肉如同蒜瓣一樣暴起,曹操用手摸了摸,堅硬如鐵。

黃蓋說:“我這一運氣,刀槍不入,你拿刀砍我試試。”

曹操說:“這怎么行,刀槍無眼,水火無情,萬一失手,那可是會要命的。這樣吧,我拿棍棒打你試試。”

說著,曹操找來一根木棒,對黃蓋擊打了幾下,果然黃蓋毫無疼痛感。黃蓋對曹操說:“你這力道太小,應該有多大勁使多大勁,否則你是不會相信的。”曹操聽罷此言,咬了咬牙,雙手舉起木棒,運足了力氣,掄圓了對準黃蓋打了下去,只聽咔嚓一聲,木棒斷為兩截,黃蓋面無表情,如同沒事一樣。

曹操大感驚奇,遂問黃蓋:“你這是跟誰學的,那怎么沒入教呢?”

黃蓋說:“我是和鄰家大哥學的,我這大哥,是太平道渠帥馬元義的親傳弟子,我入教了,但不耐煩他們的諸多鳥規(guī)矩,不讓吃肉喝酒,不讓穿金戴銀,說什么要崇尚淳樸,還要向教會貢獻財物,說什么有錢大家使,因此我就退出了。”

馬元義?曹操忽然想起,那不是在洛陽被車裂的太平道首領(lǐng)嗎?還是他和袁紹兩人親自帶兵捉拿的。原來大將軍何進接到濟南太平道唐周一封告密信,舉報馬元義潛入京城,聯(lián)絡皇宮太監(jiān)封谞、徐奉,準備里應外合舉事,何進下令袁紹、曹操將他們一并捉拿,經(jīng)審問果有其事。連皇宮中的太監(jiān)都這么信奉,想來這太平道定然有獨到之處,曹操遂對張角大感興趣。

張角之所以決定起兵,和這個事件也有關(guān)系。何進捉拿處置了馬元義后,下令廣泛緝拿同黨,一時間各州郡紛紛行動,成千上萬的太平道徒被抓進了監(jiān)獄,逼得張角不得不破釜沉舟。

征剿黃巾大功告成,舉國上下同慶,封賞功臣,皇甫嵩、朱儁俱得進爵,曹操也被晉升為濟南國相,孫堅得授長沙郡別部司馬,也就是獨立營營長,而劉備卻因老師盧植已被下獄,另一個器重他的劉焉,因在幽州對付太平道政績卓著,而此時西蜀益州天師道也崛起,大有呼應太平道的跡象,因此被調(diào)至益州,離的太遠夠不著,除此再無人脈,故而僅得到一個八品安喜縣尉職。這個縣尉,手里直轄有百多人的民壯武裝,負責全縣治安,相當于縣公安局長,再加上下屬相當于派出所的亭長們所統(tǒng)帶的巡捕,大概也快夠一個營的規(guī)模,但地位遠不如別部司馬。

其實劉備不知道,孫堅在朝廷也沒什么人脈,他甚至還不如劉備,劉備好歹還有盧植這個曾經(jīng)大名鼎鼎的老師,也受到州牧級別劉焉的禮遇,還有孔融這樣的大儒結(jié)交,而孫堅則父子兩代都僅僅當過小吏,哪認識什么高級人物。但是孫堅為人聰明,比劉備世故,在黃巾軍即將被平定的時候,早早就派人攜帶戰(zhàn)亂中所獲的金銀財寶,到洛陽城中托人介紹結(jié)交了“四世三公”袁門中的袁術(shù),拜在袁門之下,故此得表高官。這袁家非比尋常,袁術(shù)的高祖父袁安為章帝時司徒、曾祖父袁敞為安帝時司空、祖父袁湯為桓帝時太尉,父親袁逢為當朝司空,叔父袁隗為當朝司徒,后又晉為太傅,在連續(xù)四個世代中,出了五位三公,故袁家名聲在外,被譽為“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威望非凡,影響力無人可比。此時袁術(shù)官拜虎賁中郎將,袁術(shù)的同父母大哥袁基官拜太仆,同父異母二哥袁紹稍微差一點,官拜何進大將軍府參軍。

濟南相,名為相,其實聽命于中央,是濟南侯國的最高行政長官,而濟南侯名為濟南國元首,但實際只享受濟南國的賦稅,并不參與政務。這也是一種權(quán)力制衡機制,目的是汲取西漢景帝時七王之亂的教訓,不再讓王侯們執(zhí)掌實權(quán),以防止諸侯尾大不掉。濟南國有十幾個縣,曹操可說已晉身封疆大吏了。

但是崇俠尚武的曹操偏好領(lǐng)兵為將,其實是不愿當?shù)胤焦俚模@是基于曹操的青少年成長經(jīng)歷,他喜歡的是武術(shù)和兵法。

當年,因為一頭為追求自由而出走的母豬,觸發(fā)家道中落的曾祖父曹萌為光復門楣而將祖父曹騰劁割為太監(jiān),送入宮中。但入宮后曹騰卻發(fā)現(xiàn),憑借這個就想光復門楣是何其艱難。其實豈止是艱難,簡直似乎根本就沒有可能。宮門深似海,太監(jiān)何其多。皇宮之內(nèi),太監(jiān)大大小小三六九等,普通太監(jiān)只不過是皇宮里的雜役,要想得到賞識取得一定地位比起一個宮女偶然受到皇上臨幸還要困難。照此下去曹騰恐怕一輩子也就是個九流公公,談何光耀門楣。

但是曹騰并不氣餒,牢記父親的教誨和賦予的使命,盡心盡責,兢兢業(yè)業(yè)做好每一件事情,期盼萬一能夠得到賞識。常言道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預備的,這話大抵不錯。曹騰出身于大家士族,雖家道中落,仍不同于普通人家,讀過書,受過正規(guī)教育,素質(zhì)遠遠強其他太監(jiān)。曹萌在四個兒子中讓曹騰入宮,也是經(jīng)過選擇考慮的,曹騰在四兄弟中最聰明,琴棋書畫樣樣都行,方方面面都強于三位兄長。不久,命運之神果然悄然光顧,曹騰被主管太監(jiān)看中,調(diào)到漢安帝之母鄧太后宮中服務。曹騰更加賣力表現(xiàn),既勤快干練又老成持重,所做每件事都讓鄧太后非常滿意。曹騰更有一種過目不忘的獨特本領(lǐng),宮中往來文書信件,但凡經(jīng)過曹騰之手,太后一旦問起,曹騰總能即刻答出,由此贏得鄧太后喜愛。未及半年,命運之神再次光顧,漢安帝唯一的兒子劉保到了讀書年紀,鄧太后見曹騰頗有文才功底,做事又勤快周到,于是把他安排到東宮,給太子做侍讀。

曹騰心花怒放,看到了更大的希望。因為太子將來是要繼承大統(tǒng)的,一旦登基繼位,那就是皇上,作為身邊近侍,飛黃騰達自不待言。于是乎,曹騰盡心盡力照料劉保,衣食起居,莫不細致周到。閑暇時間,曹騰陪伴劉保玩耍,給他講述鄉(xiāng)村生活、田野風光,青蛙喜鵲、野兔黃獐,引得從未走出過深宮的劉保好奇地瞪大眼睛。曹騰在侍奉劉保讀書的時候,自己也留心旁聽,因為有讀過書的功底,因此學業(yè)上比劉保強多了,遇到師傅提問劉保答不出時,曹騰就從旁提醒,引起師傅驚喜,由此被師傅委以對劉保課下輔導之責。由此,劉保與曹騰交流加深,無話不談,把曹騰當作至親好友,引為知己,親昵地呼其為小騰子。太子的老師,乃是當世大儒,曹騰一邊侍奉太子一邊旁聽,也從中受益匪淺,素質(zhì)更上一層樓。

不料好景不長,深宮突起風云。漢安帝劉祜十分寵愛皇后閻氏,但是閻氏卻未有生育。劉保乃是宮人李氏所生,屬于庶出,并非嫡子,原本沒有立為太子的可能,但是過了數(shù)年,閻皇后仍未生育,漢安帝對閻氏失去了信心,劉保遂被立為太子,由此其母李氏母憑子貴,地位大增,開始與閻皇后爭風吃醋,為此閻皇后大為惱怒,遂與身邊心腹太監(jiān)江京、樊豐等密謀,串通了安帝的乳母王圣,將太子的乳母王男、廚監(jiān)邴吉定成死罪,除去了李氏羽翼,然后尋機將李氏鴆殺,繼而又向漢安帝進讒言,說自己經(jīng)過太醫(yī)院調(diào)治,大有生兒育女的希望,劉保不宜處太子之位。一開始安帝答應,但架不住閻氏屢次啰嗦,漢安帝不勝煩惱,又因其確實寵愛閻皇后,于是萌生廢立之心。但太子的廢立乃是國家大事,并非僅僅是皇室的一家私事,是要經(jīng)大臣們廷議討論的。廷議上,有太常桓焉、廷尉張皓等進言:“太子不可輕易廢立,希望陛下為太子選拔賢能高師,對太子多加教導,悉心培養(yǎng)就是了。”然而閻皇后通過其兄大鴻臚閻顯,私下里溝通了眾多大臣,因此大多數(shù)人贊成暫且虛懸太子之位,以待皇后生產(chǎn)。漢安帝遂廢黜了劉保,封他為濟陰王,劉保由尊貴的太子一下子變成無人疼愛的孤兒。

年幼的劉保,雖朦朧無知,但是一失生母,二失太子位,自然而然對皇后閻氏無比怨恨,同時也對父皇不滿。此時的曹騰,其心情和劉保差不多,多年奮斗,就此毀于一旦。但曹騰畢竟比劉保年長幾歲,便以古人的故事,旁敲側(cè)擊,勸勉劉保隱忍,不要流露這些毫無益處的不滿,否則恐怕會大禍臨頭。

公元125年,漢安帝攜閻皇后和近臣南下游玩,三月庚申,行抵宛城,忽得重病,只得下令回返,到達葉縣時,已呈彌留狀態(tài)。漢安帝預感大限將至,遂想囑咐后事,但已說不出話了,把眼睛眼盯著閻皇后死于車中,終年三十二歲。

見皇帝斷了氣,只有二十五歲的皇后手足無措,暈厥過去,身旁太監(jiān)手忙腳亂,一陣揉胸捶背,將皇后救醒。但是皇后醒來后只是不住哭啼。眾太監(jiān)見狀,急忙去請隨行的國舅大鴻臚閻顯。

大鴻臚,乃是掌管諸侯及藩屬國和對外族交往事務的大臣,九卿之一。閻顯自幼老成持重,多權(quán)謀善權(quán)衡。

閻顯趕到靈前時,閻皇后仍舊在不住啼哭。閻顯示意眾太監(jiān)退下,對嚎啕不止的閻皇后說:“當下可不是悲傷的時候,國不可一日無君,誰來當皇帝才是大事。”

一句話就讓閻皇后止住了哭啼,臉上一陣抽搐。

誰來登基?事情明擺著,劉保雖已被廢太子,但漢安帝只有這一個兒子,如今駕崩,除了劉保還有誰?但如果劉保登基,這殺母之仇怎會不報?想到此處閻皇后不禁打了個冷顫,變聲變色地對閻顯說:“難道除了濟陰王劉保,還能有別人?”

閻顯冷笑一聲:“事在人為。”

閻皇后大惑不解:“難道你有什么辦法?”

閻顯問:“皇上有遺囑嗎?”

“沒有,當時他說不出話了,什么也沒說。”

“那就好辦了。”

“好辦?啥意思?”

“妹妹有所不知,當年秦始皇也是在出游半路病死在沙丘宮平臺,依常理怎么都該太子扶蘇即位,但趙高因與扶蘇有隙,便串通李斯秘不發(fā)喪,合謀將胡亥立為秦二世方才宣布皇上駕崩。為今之計不妨效仿趙高、李斯,大權(quán)握在我們手里,只要當機立斷,行動快做得隱秘,另立皇帝沒什么不可以的。”

閻顯所說典故,乃是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外出巡游,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中車府令趙高跟隨,行前安排右丞相馮去疾留守京城,太子扶蘇與大將軍蒙恬鎮(zhèn)守北部邊關(guān)對付匈奴。十一月,秦始皇在九疑山遙祭虞舜后,行至平原津時生了重病,預感自己大限已到,開始考慮后事,思忖長子扶蘇雖屢與自己政見不合,但為人“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再加上有大將蒙恬輔佐,無疑會是一位賢能君王,況且依照嫡長子繼承的祖制,也該傳位于他。于是秦始皇召來管著皇帝符璽和發(fā)布命令諸事的趙高,讓他擬一道詔書給扶蘇,讓扶蘇趕回咸陽主持國事。豈料趙高因扶蘇與自己不合,擔心扶蘇即位后于己不利,而正跟隨秦始皇出巡的幼子胡亥是趙高的學生,奉始皇敕令他跟隨趙高學習獄律法令等事。胡亥很尊重趙高,若胡亥繼承帝位,那就高枕無憂了。因此趙高竟膽大妄為扣壓了詔書,密而不發(fā),想看看秦始皇的病勢再說。

公元前210年七月丙寅日,始皇在沙丘平臺逝世,李斯認為皇帝死在外地,恐怕皇子們和各地乘機制造變故無法控制,就決定密不發(fā)喪,與趙高、胡亥商量,將秦始皇棺材放置在辒涼車中,一日三餐照舊獻上飯食,百官如平常一樣隔車向皇上奏事,由宦官在辒涼車中降詔批簽,只有趙高、李斯、胡亥和幾個宦官知道皇上死了。

一天傍晚,車隊停宿。趙高帶著扣壓的遺詔來見胡亥,對他說:“而今大權(quán)掌握在你我和丞相手中,希望公子早作打算。“

胡亥明白趙高的暗示,他當然對皇帝寶座有所垂涎,但并無思想準備,趙高的話激發(fā)起他的皇帝夢,但他還是故作扭捏地說:“父皇病逝的消息還沒有詔示天下,怎么好就去麻煩丞相呢?“

趙高胸有成竹地說:“公子不必再瞻前顧后,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但沒有丞相支持不行,這個人除了皇上一言九鼎,臣愿替公子去與丞相謀劃。“

李斯是秦朝開國元老,跟隨始皇多年,協(xié)助始皇統(tǒng)一天下,治理國家,在朝中享有很高聲望。趙高知道李斯出身布衣,因為不堪卑賤窮困才效命于秦始皇,而今位居三公享盡榮華富貴,唯一的弱點就是擔憂唯恐有一天眼前的一切化為烏有。于是趙高對李斯說:“皇上駕崩一事,外人無從知道,給大公子扶蘇的詔書及符璽都在我那里,定誰為太子,全在丞相一句話,丞相看著辦吧!“

李斯從他的話里聽出有篡詔改立意圖,斷然拒絕說:“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你怎么說得出口?李斯本來出身低微,幸得皇上提拔才有今日的顯貴,皇上將天下存亡安危托付給你我,我們怎么能辜負他呢?”

趙高并不回答,卻反問李斯:“丞相,在扶蘇那里的信任程度,你與蒙恬將軍比如何?“

李斯沉默半晌,黯然不語。

趙高進一步說:“丞相是個聰明人,其中利害關(guān)系恐怕比我看得清楚。以蒙恬的才能以及與大公子的關(guān)系,大公子一旦即位,丞相之職必定從你這里轉(zhuǎn)入蒙恬,到時候你還能得善終嗎?胡亥公子慈仁敦厚,希望丞相仔細度量。”

李斯思索了許久,因為那一點私心作祟,終于向趙高妥協(xié)。趙高見計已成,欣喜若狂,馬上與李斯合謀,偽造秦始皇遺命,立胡亥為太子,又假借秦始皇名義偽造了一份詔書送往上郡,斥責扶蘇和蒙恬戍邊十幾年,不但沒立戰(zhàn)功,相反卻屢次上書肆意非議朝政,扶蘇還對不能回京做太子耿耿于懷怨恨不已,實為不孝,賜扶蘇自刎;蒙恬對扶蘇的行為不進行勸說,實為對皇帝不忠,令自盡。扶蘇見詔書,以為是父親的決定,大悲,當即自裁,蒙恬則表示不服,但是被使者以秦始皇名義拘禁。

然后車駕繼續(xù)行進,正趕上暑天,皇上的尸體在辒涼車中都發(fā)出了臭味,趙高就讓人往車里裝了有腥臭氣的鮑魚,讓人們分不清尸臭和魚臭。直到回到京城咸陽,才宣布秦始皇去世。胡亥由此繼承皇位為秦二世。趙高被封郎中令,成為胡亥最親信的決策者。

這段典故,閻皇后當然知道,如今這情形,和秦始皇病故時的情形一模一樣,聽罷閻顯之言,叫來親信太監(jiān)江京、樊豐,對他們說:“如今安帝在路上駕崩,濟陰王劉保在朝內(nèi),公卿知道后肯定立他為皇帝,到那時定成大患,我們當效法趙高,另立皇帝才是。”

江京、樊豐因都參與了鴆殺劉保生母李氏,所以均表同意。

但江京提出了疑問:“始皇帝除了太子,畢竟有其他兒子,我們皇上可只有這么一個獨子,不立濟陰王立誰?”

閻顯并不作答,卻反問:“列位記得否,此次皇上出巡之前,干了什么事情?”

樊豐想了想說:“事情很多,但要說最大事,就是冊封濟北惠王劉壽的兒子劉懿為北鄉(xiāng)侯。”

“著啊。”閻顯說:“濟北惠王劉壽是皇上的堂兄弟,與皇上一個爺爺。此次皇上出巡前,濟北惠王帶兒子覲見皇上,不知怎的,皇上特別歡喜他兒子,剛五歲就格外恩賞,封為列侯。”

江京道:“皇上喜歡這孩子是肯定的。”

閻顯道:“這不就結(jié)了嘛,這件事滿朝文武無所不知,我們就說皇上臨終遺囑,令劉懿為帝。這個孩子小,才五歲,不可能當政,我們讓太后臨朝稱制,把大權(quán)攥到手里,到時候誰又能怎樣?”

江京、樊豐齊表佩服。

皇帝,于普通百姓來說,真是既威嚴高大,又遙不可及,君命天授,皇上神圣無比。然而皇帝身邊的人卻曉得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于是幾個人緊鑼密鼓,把漢安帝遺體挪到臥車中,像沒事一樣啟程,朝都城洛陽進發(fā),所到之處,一切效仿趙高,上食詢問起居照舊。

三月十三日,車駕回到皇宮。十四日早朝,閻皇后代帝臨朝,宣布漢安帝病勢沉重,不能登殿處理政務。十四日深夜,皇宮傳出安帝駕崩消息,請三公九卿諸位大臣入宮議事。閻顯、江京、樊豐等當即宣布偽造的安帝遺命:“迎立北鄉(xiāng)侯劉懿為帝,以閻皇后為太后,臨朝稱制。”閻后則當即加封閻顯為大將軍,攝政,開府儀同三司。

為什么不封閻顯別的官職而封為大將軍呢?這里面有緣故。

朝廷里最尊貴的重臣是三公九卿。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時,置丞相,主持政府日常工作,類似如今的政府總理,“天下之事皆決丞相府”,權(quán)位最為顯赫,皇帝只是拍板決策拿大主意,具體國家管理實際都由丞相負責。現(xiàn)也有學者說,皇帝真正的“相”叫相國,丞相是相國的副手,也就是副相國,因為秦始皇設了左右兩個丞相,左丞相李斯,右丞相馮去疾,相國的位置是虛懸的。還有漢代的蕭何,史書記載都稱他相國,而不稱丞相。相國是從周朝的冢宰演化而來的,冢宰也叫太宰,又叫宰相。總之宰相、相國、丞相一脈相承。丞相之外,秦始皇又設太尉,管理軍事;設御史大夫掌管監(jiān)察及刑憲。以這兩個職位輔助丞相來分管國家一類專職事務。這個體制,有點像現(xiàn)代的股份有限公司,皇帝是董事長,丞相以及助手太尉、御使大夫是經(jīng)理班子。猶是,丞相與其輔官太尉、御使大夫合稱三公。這三公分別開府,置僚佐,皇帝的皇宮大殿只是皇帝主持朝會議論政策決定大計的地方,丞相府衙、太尉府衙、御使大夫府衙才是中央政府的實際辦事機關(guān)機構(gòu)。三公之外,秦始皇還設有九卿,獨立分管專項事務,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家各部委負責人,有:奉常,掌管宗廟禮儀事物;郎中令,掌管皇宮警衛(wèi)工作;衛(wèi)尉,統(tǒng)帶皇宮的警衛(wèi)部隊;太仆,掌管宮廷御馬車駕和國家馬政;廷尉,掌管司法審判;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治粟內(nèi)史,掌管租稅錢谷和財政收支;少府,掌管皇室內(nèi)廷事物和私家財政。劉邦的漢朝繼承了秦朝制度,一切效仿秦朝,只不過當時有個很特殊的大將軍,那就是韓信。這個大將軍,掌管全國武裝部隊,相當于三軍總司令,但是又不是,因為軍隊的統(tǒng)帥是皇帝本人,確切點說,相當于如今的全軍總參謀長吧。大將軍與太尉的關(guān)系,有點類似九卿里衛(wèi)尉和郎中令的關(guān)系,也像現(xiàn)在的總參謀長與國防部長的關(guān)系。韓信被殺之后,大將軍不置。

后來九卿的名稱和設置有所變化,后來又將南北兩宮警衛(wèi)部隊分開,增加了一個中尉,與衛(wèi)尉分掌,這就成了十卿了,后來中尉又改稱執(zhí)金吾;還有將奉常改為太常;將典客改為大行令,漢武帝時又改稱“大鴻臚“(也就是此時閻顯擔任的職務);將治粟內(nèi)史改為太農(nóng)令,漢武帝時又改稱大司農(nóng)(曹操的父親在當太尉前就當過大司農(nóng));郎中令改為光祿勛。

三公名稱和設置也有變更,漢武帝改太尉為大司馬,漢成帝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后來大司馬又改回太尉。

這其中丞相改為大司徒,可不是簡單的換個名稱,里面有文章。丞相職位自設立之始就處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丞相進見,皇帝得離坐;丞相病重,皇帝得親臨問疾,并遣使送藥。秦朝的丞相李斯連秦始皇都敬他三分。漢朝時丞相亡故,皇帝要車駕往吊,并賜棺、賜葬地、賜冥器。如此位高權(quán)重,必然會與天下獨尊的皇帝產(chǎn)生某種沖突。到漢武帝時,皇帝與丞相的沖突達到高峰,據(jù)《資治通鑒》記載:當時的丞相田蚡,每次上朝奏事,一奏就是大半天,只要他推薦人作官,皇帝就得批準,而他又頻繁推薦,這等于把皇上的權(quán)力奪了去,漢武帝不滿了,就對他說:“你任命完了沒有?我也打算任命幾個官呀。“此后相權(quán)逐步被消弱,并將丞相的名稱改為大司徒。到漢哀帝時,主管軍事的大司馬、主管監(jiān)察的大司空已經(jīng)與主管行政的大司徒平起平坐了,成了真正并列的三公,因為沒有丞相了,此后人們就把三公一律統(tǒng)稱為丞相。

不過三公九卿之外,還有地位與之相當甚至高于他們的職位,比如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這些職位,原本是輔佐太子的,簡稱“三師三少”,師是傳授知識的,傅是監(jiān)督行為的,保是照管身體的,即分別負責太子的智育、德育、體育。太子即位成皇帝后,“三師三少”就成了皇帝執(zhí)政顧問。但是“三師三少”并不是具體給太子上課的,真正上課的稱“師傅”,“三師三少”更多是一種象征性意味,后來演變成一種榮譽加銜,授予朝中德高望重的大臣。太師有點像周武王時期姜子牙那種“尚父”的味道,因此一般來講,加銜奉為太師的比較少,而奉為太傅最常見,因此太子繼位為皇帝后執(zhí)政時大多讓太傅領(lǐng)銜朝政,位居三公之上,所以“三公”之外也有“四輔”之說,就是太傅加上三公。但是太傅并不單獨開府,沒有具體工作,只在皇帝身邊參與國政,說話的分量卻高于三公。

大將軍之職,也是漢武帝恢復設置的,為的是征討匈奴的作戰(zhàn)需要,授予了他的小舅子衛(wèi)青,并讓他單獨開府,置僚佐,如同三公一樣。后衛(wèi)青的外甥霍去病,因功又被授予驃騎將軍稱號,輔佐衛(wèi)青統(tǒng)帶軍隊,亦“開府儀同三司”。但他們倆只負責打仗,卻并不參與朝政。漢武帝去世時,衛(wèi)青、霍去病也早都死了,霍去病的同父異母兄弟霍光當了大將軍,漢武帝因為兒子年紀太小,不能獨立執(zhí)政,就托咐霍光輔佐,賦予他“攝政”之權(quán),代替皇帝行駛職權(quán),這才開啟了大將軍秉政的先例。霍光死后,國泰民安,無所戰(zhàn)事,大將軍之職遂又被虛懸。直到東漢安帝(也就是曹騰扶保的漢順帝劉保的老爹)時期,西羌發(fā)生叛亂,引發(fā)漢羌戰(zhàn)爭,漢安帝遂效仿武帝,再設大將軍,統(tǒng)帶武裝部隊對羌作戰(zhàn)。有漢一代,人們大多熟知漢匈戰(zhàn)爭,卻對漢羌戰(zhàn)爭知之甚少。其實漢羌戰(zhàn)爭規(guī)模程度并不亞于漢匈戰(zhàn)爭,之所以不為人們重視,原因在于羌人與漢人血緣相近,所以被視為對內(nèi)平叛,而不算對外戰(zhàn)爭。五千年前,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大戰(zhàn),炎帝部落戰(zhàn)敗,與黃帝部落融合,遂形成華夏族,但有少部分炎帝部落之民西遷到甘肅、寧夏一代,形成商、周、秦時代的西戎,后來演變?yōu)榍甲澹虼藵h、羌血統(tǒng)原本是一碼事。但是自商周時華夏漢族就一直在與羌族人爭斗,西戎甚至還曾導致了西周的覆滅,所謂周天子烽火戲諸侯,其烽火就是為羌人緣故而設的。東周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西戎一直與秦國對峙。到了漢代,漢武帝擊敗匈奴后,羌人懾于漢朝強盛,才臣服中原王朝,西漢時期,西北地區(qū)羌人已達一百多萬。光武中興東漢時,將羌人徙置于天水、隴西、扶風三郡,與漢族雜居一起,從此漢羌密切交往融合。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安帝派騎都尉王弘征發(fā)三郡羌人跟隨他去遠征西域,這打破了羌族百姓平靜的生活,引發(fā)起羌人造反,他們多次打敗漢朝部隊。鑒于彈壓無效,漢安帝將三郡漢族百姓內(nèi)遷,打算放棄該地,漢族百姓熱土難離不愿遷徙,安帝就下令毀壞房屋莊稼,強制內(nèi)遷,引發(fā)起漢族百姓反抗,他們與羌人聯(lián)合了起來,漢安帝不得不傾全國之力進行鎮(zhèn)壓,為集中統(tǒng)一指揮,遂再設大將軍。直到元初五年(118),經(jīng)過10余年戰(zhàn)爭,才將羌漢兩族的聯(lián)合反抗鎮(zhèn)壓下去。到了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東漢政府委派馬賢為弘農(nóng)太守、來機為并州刺史、劉秉為涼州刺史,這三位生性刻薄,到任之后四處搜刮民財,引起羌人再度叛亂,朝廷又用了十幾年時間,才把起義鎮(zhèn)壓下去。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fā)后,羌人積極響應,邊章、馬騰、韓遂等人又利用羌人之亂割據(jù)西涼。后來征剿羌亂的董卓集團,進入長安發(fā)動政變,控制了朝政,成為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的導火索。直到宋朝,黨項羌人還建立了西夏王朝,與中原王朝對抗。最后西夏被蒙古人滅亡,羌人被蒙古人殺戮殆盡,只剩小部在今阿壩州附近存活下來,再也沒有能力與中原王朝對抗了。

閻太后為什么要封閻顯為大將軍呢?因為此時朝廷的三公都在,沒有空缺,把他尊為太師、太傅也不合適,此時羌人叛亂已經(jīng)平復多年,為平叛羌人而設的大將軍職位也空置了多年,因此就任他為大將軍,加上攝政二字,是效法霍光之意。攝政,就是代替皇帝執(zhí)政,是相國或丞相都無法與之比擬。

但大將軍雖然號稱掌管全國部隊,卻高高在上比較虛,因此閻皇后又任命另外兩個弟弟閻景為執(zhí)金吾、閻晏為司隸校尉,來執(zhí)掌拱衛(wèi)皇宮和監(jiān)察百官的實權(quán)。這個執(zhí)金吾前面說了,執(zhí)掌宮廷侍衛(wèi),屬于九卿之一,而司隸校尉性質(zhì)獨特,這個官職,始于漢武帝晚年,當時的丞相公孫賀因為對漢武帝不滿,勾結(jié)同樣對漢武帝不滿的漢武帝之女諸邑公主、陽石公主埋木偶人于專供漢武帝車馬通行的馳道上詛咒漢武帝,被漢武帝視為大逆不道,因牽涉到兩位公主,屬于皇室家庭隱私,漢武帝覺得御史大夫(司空)與廷尉(大理卿)都不方便處理,乃設一個司隸校尉專案查辦,使其“持節(jié),從中都官徒千二百人,捕巫蠱,督大奸猾。“也就是拿著皇上的符節(jié),撥給一千二百個公職人員,緝捕巫蠱,督大奸人。其中這個“持節(jié)”最厲害,就拿著皇帝的符節(jié),從而代表皇帝,相當于拿了尚方寶劍,司隸校尉因“持節(jié)”而集督察權(quán)、逮捕權(quán)、懲治權(quán)于一身,“糾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郡國,無所不統(tǒng)。“也就是授予他督察皇太子、三公以下百官和各郡國地方官的權(quán)力。司隸校尉的官職品級不但比不得三公,還在九卿之下,但因為直屬于皇帝,所以在舉行朝會時卻居九卿之前,和尚書令、御史中丞一起都設有專席,有“三獨坐“之稱,故為百僚所畏憚。這是帝王以低治高、以賤治貴的手段。如果打個比方,這司隸校尉有點像希特勒的黨衛(wèi)軍統(tǒng)領(lǐng),德國黨政軍各界比黨衛(wèi)軍統(tǒng)領(lǐng)級別高的官員比比皆是,但無不都對黨衛(wèi)軍統(tǒng)領(lǐng)希姆萊畏懼三分。后來此案查辦完畢,司隸校尉并沒有撤銷,而是保留下來,但是因為職權(quán)有點和司空、廷尉重疊,因此就讓司隸校尉專職負責京畿地區(qū)也就是河南尹管轄范圍的監(jiān)察,所以京畿地區(qū)既叫河南尹部,也叫司隸校尉部。這樣看來,司隸校尉似乎和河南尹級別相當,河南尹主管京畿地區(qū)行政,司隸校尉主管京畿地區(qū)監(jiān)察,但是由于京畿地區(qū)不同于其他地區(qū),中央政府所有機構(gòu)都在這里,因此中央高官也全在這里,而司隸校尉具有監(jiān)察中央機關(guān)各級官員的權(quán)力,不但包括三公九卿都在監(jiān)察權(quán)限內(nèi),而且連包括皇太子在內(nèi)的皇室成員也都在監(jiān)察權(quán)限之內(nèi),簡單說除了皇帝本人,不管多大官司隸校尉都可以監(jiān)察。

閻氏家族這一切安排,迅速周密,滿朝文武,雖不無狐疑,但也無從也來不及異議。濟陰王劉保直至宣布了漢安帝駕崩的次日才得知消息,在曹騰陪伴下哭號上殿。此時閻顯等人正在安排迎請惠王父子。劉保剛十一歲,無知無畏口無遮攔,邊哭邊喊:“父皇怎么會讓別人的兒子當皇上呢?”諸臣聽罷此言,多有不平之色。閻顯聽罷顏色變更,急忙扶起小劉保,對諸臣說:“諸位都知道,先皇特別喜愛劉懿,此次出巡前,特意加封劉懿為列侯。列侯是不可以隨意加封的,縱然是皇親國戚,若無特殊功勛,封侯也難。濟北惠王之子若小年紀尚未懂事,何談功勛?皇上卻格外施恩加封其為北鄉(xiāng)侯,足見圣上對其喜愛之至。此次先皇遺命,立其為帝,實乃出于圣躬之意。濟陰王切勿過分悲傷,保重身體要緊。”隨后,吩咐手下將濟陰王護送回府。劉保不聽,江京等人不容分說強行簇擁劉保下殿而去。

回到王府,劉保拉住曹騰的手絮叨:“讓別人的兒子當皇上,憑什么?”

憑什么?曹騰苦笑一聲。皇上遺命到底如何,只有天知道,而閻氏如此而為,要說憑什么,那還用說,不外乎滿朝上下、整個京城,都是閻氏勢力所掌控之中。時也、勢也、命也。但是曹騰心中所想,卻不知道該怎么和劉保說。

劉保緊拉曹騰之手對他說:“小騰子,我就你這么一個親人,你要替我想辦法。”曹騰能有什么辦法?但是無奈之下,也只好點頭答應,籍此安撫劉保。

次日清晨,天剛放亮,曹騰就聽到從劉保寢室傳出哭聲。曹騰手足無措,茫然立在院內(nèi),不知如何去面對他,只得在院內(nèi)走來走去,來回踱步。

正在低頭尋思,猛聽有人大呼一聲:“曹公公怎么丟了魂一樣。”曹騰抬頭一看,是王府的總管太監(jiān)孫程。孫程把曹騰讓到屋內(nèi),沏了一杯香茶,對曹騰說:“曹公公想必是為淮陰王之事煩惱。”

曹騰不置可否,低頭喝茶。不料孫程卻說:“此事閻家做得太過分。”

曹騰雙手一顫,好懸沒把茶碗打翻在地。孫程看了他一眼,接著說:“曹公公不必緊張,這里就我們兩個人,大家不妨直抒胸臆。”

曹騰對孫程說:“孫公公請講,閻家過分在哪里?”

孫程道:“當初皇上之所以廢掉太子,只不過是寵愛閻皇后,期待閻皇后能夠產(chǎn)下嫡子,但是急病而亡,閻后并未生育。淮陰王雖為庶出,但畢竟是皇上唯一兒子,天下哪有不立自己兒子而另立他人的道理?顯見得是閻家悖逆圣意。”

曹騰聽罷孫程所言,也沉不住氣了,脫口附和:“是啊,閻家如此謀劃,太過分。”

孫程又說:“曹公公請想,想當年淮陰王被立為太子之時年僅6歲,是個少不更事的小孩子,可滿朝文武大員,哪個見了我們不點頭哈腰,不就是因為太子會日后登基,他們就早早提前巴結(jié)我們。可自太子被廢,你看誰還搭理我們?你我這樣的人,尊榮與否全看主子。當今之時,為你我計,也當替濟陰王分憂解難。”

曹騰沉吟半晌說:“孫公公實乃肺腑之言,但你我二人縱有此心,又能做什么?”

孫程道:“豈止你我,滿朝文武,不平之人,大有人在。”

“可是閻家上下,一個執(zhí)掌大將軍印,一個執(zhí)掌宮廷侍衛(wèi),一個執(zhí)掌監(jiān)察百官,滿朝文武又能怎樣?”

聽到此言,孫程起身走到門邊,向外張望一陣,未見一個人影,隨后把房門緊閉,壓低聲音對曹騰說:“也并非無從所為。”

曹騰大驚:“此話怎講?”

孫程道:“閻顯雖執(zhí)掌大將軍印,號令三軍,但這三軍到底還是大漢的,不是他閻家的,由不得他想怎的就怎的。倒是閻景、閻晏這兩兄弟,分別執(zhí)掌宮廷禁衛(wèi)和百官監(jiān)察,手握實力。但除此之外,這洛陽都城還有另外的可用雄兵。”

“另外的雄兵?在哪里?”

“西園虎賁御林軍。”

曹騰猛然醒悟。是啊,閻景、閻晏這兩兄弟所執(zhí)掌的軍隊,說到底只不過是禁衛(wèi)儀仗和偵探緝捕部隊,虎賁御林軍那可是正規(guī)軍,平時不擔當任何具體事項,只供皇帝遇事調(diào)遣,或皇帝御駕親征時陪伴皇帝出征。

“但是這御林軍......”

孫程曉得曹騰的意思,對曹騰一笑:“不瞞曹公公,這御林軍統(tǒng)領(lǐng)校尉梁商,乃是我家故交。”

曹騰眼中閃出亮光:“是嗎?如此,倒是大有可為。難道孫公公與這位梁校尉已經(jīng)商議過了?”

“那倒還沒有。”孫程說:“不過,大可以一試。”

“這......,倘或一旦稍有差池,那可是掉腦袋的事情。”

“人生如夢,轉(zhuǎn)眼百年,大丈夫生于天地間,當搏之時自當放手一搏,成王敗寇,豈可婆婆媽媽、瞻前顧后。”

想不到這個孫程,身為太監(jiān),居然有如此豪情,一番話說得曹騰熱血沸騰。想當年入宮,父親曹萌諄諄教誨,定要混個出人頭地,而今跟著這個尚未成年的濟陰王,又是如此情勢,若不有所作為,哪里還有什么出頭之機?罷,罷,一不做二不休,人生不過幾十年,想那么多干嘛。

“那好。”曹騰咬了咬牙,拉住孫程的手:“你我二人,可否此結(jié)為兄弟,同心協(xié)力,共保少主?”

孫程也拉住曹騰的手,兩人當即對天盟誓,結(jié)為兄弟,孫程年長為兄,曹騰為弟。

盟誓之后,曹騰對梁校尉之事仍然感到無所把握。孫程說:“梁商有一女,容顏姣好,且甚是聰慧,我們可與少主商議,聘為王妃,一旦少主得登大統(tǒng),梁商就是國丈,你看如何?”

曹騰一拍大腿:“好,好,如此甚妙。”

兩人商議已畢,一同來到劉保寢宮,說出了打算。劉保聽到此言,抹了一把眼淚說:“那還等什么,咱趕緊去辦。”

當晚夜半之時,從濟陰王府后門,悄然駛出一輛馬車,直奔西苑。車上乘坐著劉保、曹騰、孫程三人。到了西園虎賁營轅門,孫程遞上名帖,告知“本家至親孫程訪探梁將軍。”不多時,傳出將令,三人被請入軍營。到了中軍,梁商已經(jīng)在門前迎接,拉住孫程的手說:“孫公公深夜造訪,難道有什么急事?”孫程也拉住梁商的手說:“兄弟猜對了,自然有事。”梁商當即把三人讓進屋內(nèi)。

賓主落座,孫程指著曹騰說:“這位是濟陰王侍讀曹公公。”

梁商大吃一驚,望著劉保說:“難道這位就是濟陰王?”

孫程說:“正是。”

梁商慌忙起身,撩衣跪倒:“不知王家駕到,小臣接駕不周,忘請恕罪。”

孫程拉起梁商:“將軍請起,事情緊急,不是敘禮的時候。”

梁商起身,吩咐手下沏來一壺好茶,然后緊閉房門,把劉保讓到上座。

孫程開門見山:“我們既然來了,那就不繞圈子了。當今之事,想必梁將軍都看到了,閻氏一家,欺人太甚,放著先皇親子,居然假傳先皇遺命,另立他人為君,是可忍也。”

曹騰眼睛盯住梁商:“閻皇后偽詔攝政,閻氏兄弟把持了宮廷侍衛(wèi)和城防九門,為今之計,只有靠梁將軍主持公道了。”

孫程望了一眼劉保,對梁商說:“如能扶保濟陰王得繼大統(tǒng),大將軍之位非梁將軍莫屬。”

劉保點了點頭。

梁商咕咚一聲,跪倒在地。

孫程急得直跺腳:“大將軍威風八面,當斷則斷,怎的婆婆媽媽,梁將軍請起說話。”

曹騰見狀,起身扶起梁商。

梁商沉吟半晌,方才說道:“事關(guān)重大。先皇突然駕崩,于情于理,是該淮陰王繼承大統(tǒng)。可是先皇遺命到底如何,我們苦無證據(jù),如何說服將士們呢?”

孫程說:“先皇駕崩之時,身邊都是閻家一伙,風雨不透,哪里去找證據(jù)?為今之計,只有請梁將軍一聲令下,殺奔大內(nèi),拿下閻氏,大事可定。”

梁商道:“尚需從長計議,師出無名,虎賁營將士,又不是我的家丁,雖說軍令如山,可也難保人人奮勇。“

曹騰道:“梁將軍,前來之時,我等已經(jīng)商議好了,濟陰王尚無王妃,聞之梁將軍膝下有一女,名曰梁妠,尚未婚配,不才愿和孫公公一道做月下之老,提媒保婚,迎聘將軍之女為王妃。”

梁商聞言,再次拜倒在地,口稱謝恩,并信誓旦旦地說:“先皇親子尚在,皇位卻傳于外人,于情于理,實難服眾。王家千歲和兩位公公放心,容我些時日,對手下諸將做些溝通,想必也不難令虎賁營將士上下一心。”

孫程、曹騰齊聲道:“好,只要將軍有此之心,大事可成。”

梁商又說:“宮中也要有所安排,做些打算,以為內(nèi)應。”孫程、曹騰點頭稱是。

劉保、孫程、曹騰等當即回宮,暗中聯(lián)絡各宮太監(jiān)。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同樣是太監(jiān),江京、樊豐等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早有一些太監(jiān)內(nèi)心不平,因此不出幾日,孫程就秘密聯(lián)絡了張防等十九名宦官,在宮中德陽殿秘密聚集,舉行了盟誓,每人割去一片衣服,決心同心協(xié)力,共舉大事。

劉保等這邊暗中動作,閻皇后那邊也是緊鑼密鼓,一邊發(fā)喪漢安帝,一邊迎來北鄉(xiāng)侯劉懿,舉行了登基大典,正式繼承帝位,史稱少帝。一切安排嚴密周到,劉保這邊并無下手機會,眼看大局已定,無可改變了。

不料,人算不如天算,這個少帝劉懿,自小就體弱多病。此次被迎立為帝之時,也正身在病中,在父親濟北惠王劉壽安排下,強打精神,硬撐病體,參加完隆重繁復的登基儀式。經(jīng)此一折騰,劉懿病勢加重,儀式剛剛進行完,就撐不住了,臥倒在床。太醫(yī)府調(diào)治數(shù)月,仍然必見好轉(zhuǎn)。125年十月,僅僅當了幾個月皇帝的劉懿,病癥加重,閻皇后和閻顯、江京、樊豐等人圍在劉懿身邊,急得如熱鍋螞蟻。江京將閻顯叫到?jīng)]人的地方對他說:“少帝一病不起,看來兇多吉少,我們應該再做打算。”還沒等到閻顯想好對策,十月二十七日,劉懿就一命嗚呼。閻顯與江京、樊豐等慌了手腳,再次奏請閻太后秘不發(fā)喪,同時將宮城和洛陽九門戒嚴,急招濟北惠王和河間王進京商議對策。

午間,孫程所聯(lián)絡的太后宮中太監(jiān),將閻氏的密謀傳到濟陰王府。孫程、曹騰得知消息,感覺到了最后時刻,除了立即動手,再無退路。兩人磋商之后,將情況和決定告知劉保。劉保到底年幼,真到了關(guān)鍵時刻,卻手足無措。孫程、曹騰對劉保說:“王家不要擔心,我們已經(jīng)謀劃好了,明日晚間就動手。”

隨后,孫程、曹騰到德陽殿,再次密聚盟誓的太監(jiān),準備兵器,謀劃行動細節(jié)。

次日傍晚,太陽落地,孫程帶領(lǐng)張防等十九名宦官,將太后宮總管李閏騙到德陽殿,將刀架在李閏的脖子上說:“我等決意迎立濟陰王,老公公何去何從?”李閏一陣沉吟,覺得也沒有反對的必要,于是答應下來。孫程等扶起李閏,直奔太后宮中,不由分說,將閻太后看押起來,取出印信,擬寫了兩份太后懿旨。一份是傳令西園虎賁營御林軍進駐洛陽城,接管九門;另一份是傳令皇官侍衛(wèi)退到宮門之外把守,將宮門之內(nèi)交與近侍宦官。曹騰帶著懿旨,策馬親往西園,孫程則押著李閏,擊鼓傳令,將宮中所有太監(jiān)聚起,傳達了太后假懿旨,這皇宮中太監(jiān)有上千,每人發(fā)放一件兵器,就是一支臨時大軍。參加盟誓的十九名太監(jiān)帶領(lǐng)眾太監(jiān)分路行動,一部分人直奔江京、樊豐等閻太后親信宦官處所,也不多言,均亂刀砍死,可憐風光無限的大太監(jiān),頃刻之間就成刀下之鬼;另一部分人分頭奔往皇宮各門,以太后假懿旨,吩咐執(zhí)金吾閻景所執(zhí)掌的宮廷侍衛(wèi)們,一律退到宮門之外,然后將各宮門緊緊關(guān)閉。

于此同時,曹騰、梁商也率領(lǐng)虎賁御林軍趕到城中,利用偽造的太后懿旨,令閻晏執(zhí)掌的人馬退回營房,順利接管了洛陽九門。

一切安排妥當,孫程、曹騰、梁商率領(lǐng)眾太監(jiān)一齊到西鐘下,將濟陰王劉保迎請到正宮大殿,登基為帝,是為漢順帝。

這一切,均發(fā)生在短時間內(nèi),如電石火光。閻景感覺有異,直奔大將軍閻顯府邸,正在與閻顯訴說之際,閻晏也趕來了,通報虎賁營接管九門之事。閻顯頓感不妙,卻百猜不到究竟發(fā)生了什么變故,于是決定讓閻景回去統(tǒng)帶宮廷侍衛(wèi)部隊,三兄弟共同前往司隸校尉營。

當閻景趕到皇宮時,宮內(nèi)傳出消息,濟陰王已登殿即位,任命宦官張防為執(zhí)金吾,接管了宮廷侍衛(wèi),同時又任命虎賁營梁商的佐尉虞詡為司隸校尉,正隨同梁商率領(lǐng)虎賁營前往司隸校尉營接管城防部隊。閻景大吃一驚,策馬疾奔,馳往司隸校尉營。

閻顯聽罷,大吃一驚,如五雷轟頂,萬萬想不到,這個劉保,小小年紀,居然有如此大本事,能夠策劃宮中政變。事已至此,沒什么好說的,只好咬牙整隊,列陣迎敵。

霎時間,虎賁營已經(jīng)到達,盔甲鮮明,陣容齊整,刀光閃閃,鼓聲如雷。前一排,一色強弓勁弩;后一排,一色長槍;再后一排,一色長刀;兩翼旁邊,騎兵巡駿。當先一將,金盔金甲,正是虎賁營統(tǒng)領(lǐng)校尉梁商,雙手執(zhí)大刀,威風凜凜。

閻顯策馬向前,雙手一抱,拱拳施禮:“不知梁將軍到此,意下何為?”

梁商抱拳還禮:“大將軍,奉旨接管司隸校尉營。”

“奉旨?誰的旨意?”

“濟陰王已經(jīng)登基稱帝,宣大將軍前往覲見。”

“當今皇上,是少帝劉懿,濟陰王焉可稱帝,難道謀逆不成?”

梁商哈哈大笑:“少帝已經(jīng)故去,你等卻密不發(fā)喪,意欲何為?難道梁家要效仿王莽,謀篡大漢不成?”

“你......,我梁家乃大漢皇親國戚,豈有悖漢之理。”

“那就請大將軍上殿面圣。”

閻顯沉吟半晌,未作答復。閻景、閻晏齊聲大呼:“大哥,事已至此,沒什么好說的,不是魚死,就是網(wǎng)破。”

梁商大刀一橫:“司隸校尉營將士聽真,濟陰王已經(jīng)登基稱帝,傳旨虎賁營佐尉虞詡為司隸校尉,接管司隸校尉營,爾等不得受人蠱惑,附逆做叛臣賊子。”

言罷,閃在一旁,一陣金鼓,前排弓箭手嘩啦一下向兩翼張開,后一排長槍齊挺,踏著鼓聲,向前推動。司隸校尉營一陣騷亂,閻景、閻晏轉(zhuǎn)身呼喝:“不要聽他一派胡言,不聽號令者立斬。”

閻顯環(huán)視一周,眼見得虎賁營如巨浪一般,席卷而來,排山倒海,司隸校尉營則喧嘩不止,眼看就要彈壓不住。閻顯見大勢已去,遂不想再做無謂的困獸之斗,嘆了口氣對兩位兄弟說:“罷了,罷了,大勢已去,非力所能及,我等并未悖逆漢室,不如前往上殿,看看太后何意。”于是,振臂對梁商道:“梁將軍請停止前進,我等隨你前去面圣。”

梁商見狀,令旗一舉,鼓聲停息,虎賁營齊刷刷止步。

閻顯、閻景、閻晏等除去盔甲,虎賁營抬出三頂軟轎,梁氏兄弟下馬上轎。虎賁營齊奏凱歌,回奔洛陽城。

此時閻太后早已自身不保,漢順帝將閻顯、閻景、閻晏兄弟及其黨羽全部誅殺,把閻皇后遷到離宮居住,其家屬遷往景縣。

大功告成,曹騰、孫程、梁商以及張防等十九位宦官,全部被封為侯。曹騰心花怒放,父親的殷切期望實現(xiàn)了,曹家門楣又將大放光彩。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么充滿偶然性。宮廷政變,說起來千難萬難,可是年僅11歲的漢順帝,憑借幾個太監(jiān),就這么輕易成功了,真乃時也、命也、運也。曹萌的愿望實現(xiàn)了,先祖曹參幾十年追隨漢高祖開疆拓土四處征戰(zhàn)才得到的爵位,在他年輕的兒子曹騰這里,輕易就獲得了。唯一有所不同的是,曹參這種侯爵,屬于最小的侯爵,比起祖先曹參那種有封國的萬戶侯,還差得很遠。

漢安帝政變成功,參加盟誓的諸位宦官,無不喜氣洋洋,志得意滿。但是曹騰卻與眾不同,他是讀過書的人,讀書人的世界觀,與常人大不一樣。在議論處置梁氏家族的時候,曹騰的意思,主張把這一家人貶為庶民,永不錄用也就算了。但是曹騰這樣的人屬于少數(shù),大多數(shù)人主張除惡務盡,必要殺之而后快。曹騰無奈,只得忠告漢順帝,閻氏太后,畢竟是皇上名義上的母后,萬不可殺之,否則在史書上將留下對皇帝不利的記載。漢順帝聽信了曹騰的建議,將閻太后遷到離宮冷禁,閻氏兄弟及其親近黨羽則全部被誅殺。

在行刑的法場上,曹騰看到被牽連的官員竟多達百人,不禁大為感嘆,所謂功勛,無不是建立在他人鮮血之上的,在邊關(guān)沙場,是一將名成萬骨枯,在朝廷之上,也是一人得志百人死。如此尋思,當初閻氏也算不得大惡,倘或他們手段用絕,當機立斷除掉劉保,如今是什么局面?這將死的百人,才是風光無限的人物。那么自己呢?會事什么結(jié)局?想到這里,曹騰不禁打了個冷顫,不敢再往下想。

與曹騰差不多同樣出身于大家族的孫程,看出了曹騰的心思,舉起酒杯說:“曹公公,不必多想,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干了此杯。”

正在這時,監(jiān)斬官執(zhí)金吾張防到場,見了孫程和曹騰,大咧咧地斟滿酒杯,舉起來對二人說:“此次稱蒙圣上恩寵,讓我當監(jiān)斬官,兩位老兄當為兄弟我祝賀。”言罷,也不管孫程和曹騰,自顧自一飲而盡,在眾人簇擁下,走向監(jiān)斬主官臺。

這張防,在宦官中是有名三青子,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做事全憑自我喜惡情緒。此時身為監(jiān)斬官,百多人的性命捏在手中,自我感覺異常興奮。在曹騰、孫程眼里,張防是一頭豬,只要有人喂養(yǎng),槽子里有豬食,那就幸福滿滿,全然不管人喂養(yǎng)它是為了什么。

在人的眼里,豬是悲哀的,吃的是人的殘羹剩渣,最終還要被一刀宰殺,成為人的盤中美餐。但是在豬的意識里,它卻是幸福的,因為它用不著像牛馬一樣辛苦賣力,就能飽食一日三餐,還有柔軟的柴草供它倒睡。但是追究起來,到底是人幸福,還是豬幸福,其實也未可知,因為在豬的意識里,它不知道吃的是殘羹剩飯,它認為那就是美食。

漢順帝登基大統(tǒng)臨朝當政,才知道皇帝不是那么好當?shù)摹>驮跐h順帝登基不久,洛陽周邊和十二個郡國就奏報發(fā)生了旱災和蝗災。在農(nóng)耕之國,旱災和蝗災,和洪災水患一樣,都是嚴重的災害,一旦發(fā)生不但預示著賦稅全無,還要考慮百姓如何賑濟,否則莊稼無收,百姓無食,必定流民四起,餓殍遍地,國將不國。但是賑濟之糧從那里調(diào)撥,需要多少,如何發(fā)放,這都是具體的技術(shù)活,十幾歲的小皇帝哪里知曉,全憑官員們奏報,但是奏報上來,是也不是,如何批復?這個事情就難倒了劉保。劉保只得招來曹騰、孫程,讓他們拿主意。但是曹騰、孫程一樣也是沒有治理國家的經(jīng)驗,一樣也是一竅不通,但是好在他們不是皇帝,可以不必不懂裝懂,可以跑到官員們那里虛心請教,調(diào)研座談,從而把握實際情況,斟酌合理意見,然后將意見草擬出來,再由劉保在奏折上進行“御筆朱批“。

然而偌大的國家,官員奏折如同雪片一樣,弄得劉保、曹騰、孫程手忙腳亂,不多時日,大量奏折便積壓如山。

曹騰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于是找孫程計議,不如多遴選即位宦官,組成一個常設機構(gòu),專門為皇帝處理奏章事物。名稱也想好了,自秦朝之時,便有黃門侍郎一職,又稱黃門郎,給事于宮門之內(nèi),屬皇帝近侍之臣,可傳達詔令,專職在皇帝身邊幫助處理事務,性質(zhì)如同皇帝的秘書。因?qū)m門多漆成黃色,故稱黃門侍郎,“秩比六百石,掌侍從左右,給事中,關(guān)通中外,及諸王朝見于殿上,引王就座。“但黃門侍郎是外官,近侍皇帝有規(guī)定的時間和場合,出入禁中有時間限制,以宮門開關(guān)為準,日出盡忠開啟宮門時黃門侍郎前來上班,日暮禁中關(guān)閉宮門時,黃門侍郎需向?qū)m城的青瑣門行禮,表示一天的工作結(jié)束,下班了。黃門侍郎因為這個原因又被稱作夕郎。那么,這個宦官機構(gòu),可以叫做小黃門,或曰黃門中常侍。

計議已罷,兩人參見漢順帝,奏報了上述想法。劉保非常高興,當即立斷,定名黃門中常侍,設為正式編制,秩比兩千石,待遇等同于御史大夫(司空)級別,這就等同于三公了。

這個機構(gòu)一設,果然效果非凡。中國歷史上的少年皇帝,一般都是名義上的皇帝,由長者來攝政,而漢順帝卻屬特例,因為無人可以為其攝政,而其能夠以幼小年齡當政,不能不說是曹騰、孫程等太監(jiān)們的功勞。

在此之前,宦官的規(guī)定職責只是為皇室宮廷進行服務,不得參與和干預國家政務,雖然屢有宦官干政,譬如江京、樊豐等人,但畢竟只是利用皇帝近侍身份對皇帝或皇后、太后施以影響,不能直接參與國家政事,漢順帝則開啟了宦官名正言順當政參政的先例。

這個小黃門中常侍設立的初衷,是為皇帝設立一個咨詢、參謀、秘書性質(zhì)的機構(gòu),認真講也算不得真正當政參政,但是,但世界上的事情并不是由初衷所決定的,往往出人主觀意志,一如漢高祖創(chuàng)立察舉制的初衷,是為了朝廷選拔德才兼?zhèn)涞娜瞬抨犖椋菂s演化為門閥現(xiàn)象,如非名門大家,要想在王朝中立足,得到一官半職,建制勢比登天,即便曹騰這樣出身于開國功勛之臣的人,由于并非近親近支,年代久遠,家道中落,也無可攀附,不得不以割為太監(jiān)而求晉身。這個中常侍秘書機構(gòu),雖然表面上看只有建議權(quán)而沒有決策權(quán),但因為是替皇帝拿主意,實際影響力是三公九卿、六部朝臣不能比擬的。

但凡誰手上有些權(quán)力,搜刮民脂似乎就成了順理成章自然的事。這種小黃門中常侍,看似手中不掌握實權(quán),屬于皇帝的秘書機構(gòu)性質(zhì),好像并沒有搜刮民脂的職權(quán)和機會,但他們根本就用不著去直接搜刮,早有聰明的官員們,曉得他們對皇帝的影響力,絡繹不絕前來親近孝敬。這種事情,曹騰、孫程等也不能例外。《續(xù)漢書》里就記載了這樣一件事:當時的蜀郡太守,曉得曹騰這位編外“組織部長”的分量,于是托人送了點“意思”,這事被益州刺史種暠得知。種暠這人在當時混沌的官場是個另類,看那些狐假虎威的太監(jiān)不順眼,逮到這個機會種暠怎能放過,立馬上書彈劾蜀郡太守和曹騰,要求將他們交廷尉問罪。但皇帝偏護曹騰,并沒有怪罪曹騰。面對如此直截了當咄咄逼人的人身攻擊,如果換做其他太監(jiān),恐怕種暠的政治生涯就此終結(jié)了,但是曹騰卻并沒有計較,反而還逢人夸贊種暠是個“有種”的好官,并向漢順帝舉薦,提升種暠的職位,委以更重的責任。

曹騰似乎和太監(jiān)傳統(tǒng)睚眥必報的形象大相徑庭的,再加上他原本也可算讀書人出身,又加上祖上是名門大家,由此,這為他在士官圈子里的形象添分不少。

但是宦官集團因為漢順帝的依賴,實質(zhì)上操控了國家大政,由此各個均獲得不菲的實惠,而且榮耀無比。

權(quán)勢、地位、事業(yè)上的成功,并不能掩蓋生活上的空虛。太監(jiān)這個群類,雖然失去了正常男人的性欲,但并沒有完全失去男人的一切情感,每逢夜深人靜,心中自然分外落寞。得到了應有的一切而耐不住寂寞的大太監(jiān)們,又想到了唯一所欠缺的家庭生活,不免向漢順帝提起這個意愿。漢順帝當即答應,位列中常侍的太監(jiān)可以娶妻納妾,另辟府邸,過正常男人的生活,只不過絕大多數(shù)時間仍要服侍在皇帝身邊,每月給予一定假期去過家庭生活,不能像朝臣那樣有鐘有點上下班。這種太監(jiān)家庭,被賦予了正式地位,但不像正常家庭稱為夫妻,而稱作“對食”。

曹騰也不例外,娶了一名“對食”。曹騰對于這位“對食”十分疼愛,還在家譜上給予了她正式名分。

組建了家庭,有了油鹽醬醋的炊煙,讓曹騰繁忙之余能躺在床上感受到家溫暖。可閉目養(yǎng)神之間,心中仍感覺還缺少什么,那就是后代。因為曹騰的發(fā)達,曹家上下都沾了光,成了沛國譙郡的名門望族,可是百年之后,享受榮華富貴的將是自己弟兄的后代,自己的一脈將無可承繼。于是曹騰向自己的父親曹萌流露了這個心態(tài)。曹萌對曹騰的犧牲和貢獻十分在意,就和其他兒子商議,怎么了卻他的心愿。老曹家自打曹騰發(fā)跡后樣樣紅火,但唯一欠缺的就是人丁并不興盛,曹騰的三位弟兄,每人都只有一個子嗣,沒法過繼給曹騰。曹萌便把目光投向了老友夏侯端。夏侯端隨著曹家的發(fā)跡也沾了不少光,混得像模像樣,他人丁興旺子孫繁多,于是曹萌找夏侯端商議,想從中選取一個過繼給曹騰。夏侯端一百個樂意,兩人一拍即合,選取了第三子的小兒子夏侯嵩,改名曹嵩,過繼于曹騰門下。

曹騰對這位養(yǎng)子,當親子一樣看待,悉心培養(yǎng),家教甚嚴。當別家的太監(jiān)“子弟”飛鷹走狗惹出一地雞毛的時候,曹嵩卻在油燈下苦讀孔孟先師的四書五經(jīng)。良好的教育將曹嵩培育得“質(zhì)性敦慎,所在忠孝”。曹騰又將曹嵩送入太學進一步深造。然而孔孟之道乃是治世之學,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曹嵩受此熏陶,當然不可能滿足于做個敦慎的孝子,也躍躍欲試想學以致用,企盼建功立業(yè)大展身手。這對于曹騰來說,本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多年以來經(jīng)過曹騰之手晉身的官員數(shù)不勝數(shù),安排一下自己的兒子豈非舉手之勞?但深諳宮廷和官場斗爭殘酷而又功成名就的曹騰,需要的卻并不是建什么功業(yè),而是安安分分傳嗣家業(yè),因此曹騰壓制曹嵩,不讓他晉身權(quán)力圈,將他安排到經(jīng)學院這個純粹學術(shù)之府,充任了博士。

曹騰不但在功業(yè)上能夠把握命運,而且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死心塌地為漢順帝服務,在家庭生活上也很好地扮演了好丈夫、好父親角色。可以說,正是由于祖上這位“三好太監(jiān)”的蔭庇,才有了后來曹操在三國時代的呼風喚雨,才有了叱咤風云的魏武王朝。

版權(quán):起點中文網(wǎng)
同類熱門書
重生之女將星
會員
唐磚
極品家丁
漢鄉(xiāng)
窮鬼的上下兩千年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寿宁县| 疏附县| 马关县| 淄博市| 察隅县| 台北市| 抚宁县| 交口县| 葫芦岛市| 潮安县| 翁源县| 平武县| 长寿区| 通海县| 平顶山市| 炉霍县| 兰州市| 苍梧县| 印江| 遂宁市| 海门市| 正定县| 麻栗坡县| 临澧县| 友谊县| 海晏县| 年辖:市辖区| 布尔津县| 武宁县| 宁河县| 获嘉县| 广安市| 交口县| 通榆县| 保靖县| 鹤岗市| 砀山县| 彭山县| 右玉县| 宾阳县| 贡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