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第1章

譯本序

本書是奧地利著名作家斯臺芬·茨威格寫于1931至1934年的一部長篇小說,當時只寫出了初稿,題名為《郵務小姐的故事》,尚未完成便因有更加急迫的寫作任務而中輟,被擱置下來沒有出版。1940年,作者曾與另一位猶太血統(tǒng)奧地利劇作家兼導演貝托爾德·菲特爾合作,將這部一百二十頁的手稿改編成為電影劇本,這一劇作在茨威格逝世八年后于1950年以《被竊取的年華》為名被搬上了銀幕,在歐美風靡一時。至于小說的原稿,則直到1982年,才經(jīng)由克努特·貝克先生整理、從書稿中抽出“變形的陶醉”幾個字作為書名在聯(lián)邦德國正式出版。譯者1981年夏以訪問學者名義到聯(lián)邦德國作為期兩年的進修,其時國內改革開放方興未艾,文化文藝界開始引進大量長期被禁錮的外國文藝作品,掀起了一股“茨威格熱”,《象棋的故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以及茨威格其他在國外早已膾炙人口的中篇小說被紛紛譯介過來,同一作品往往有好幾種譯本。被認為是茨威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心靈的焦灼》(又譯《愛與同情》)也出了幾種版本。譯者在德國見到了《變形的陶醉》德文原版,驚喜中迅速拜讀之后便與國內聯(lián)系譯介事宜。經(jīng)我的大學同班老同學、《愛與同情》和不少茨威格中篇小說的著名譯者張玉書教授協(xié)助成功地聯(lián)系了出版部門,我便在1983年夏歸國之后利用教學和科研之余的時間著手翻譯此書,1985年完稿后于1987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88年,歐洲又有一部以《變形的陶醉》為名的上下集電視文藝片問世。從以上對這部作品成書和接受過程的簡短回顧,便可窺見其受歡迎和喜愛程度之一斑了。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茨威格已經(jīng)是不少描寫細膩語言精美的中短篇小說、一系列論述精辟、文辭雋永的世界文化名人傳記以及幾部名噪一時的劇本的作者,他還譯介了大量法國和比利時文學巨子的作品給德語國家的讀者,是一位蜚聲文壇的德語作家。他的作品往往一出版便不脛而走,被迅速譯成幾十種文字,為不同膚色、不同民族、不同社會層面的廣大讀者爭相閱讀。比如在前蘇聯(lián),1927年就出版了他的全集俄文版十卷,高爾基高度贊賞這些作品并親為作序。那時他的聲譽,在與他年齡相當?shù)牡抡Z作家中并不多見,其受歡迎的情形似可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托馬斯·曼、卡夫卡和黑塞相比擬。他的小說一般沒有緊張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卻能一下子抓住讀者的心,引人入勝,扣人心弦;他特別擅長于探索人的內心世界,挖掘人的心靈,追蹤和捕捉人物內心深處神經(jīng)末梢哪怕是最細微的顫動;他寫人的感情、同情、戀情、熱情、激情,總是那么動人、逼真,絲絲入扣,懾人心魄。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茨威格正是緊緊抓住這個極其簡單樸素的真理,傾注其才華于寫“情”,用他高超的敘述技巧和才能做到了以情感人,以情動人,這也許就是他成功的秘訣吧。

《變形的陶醉》顯示了茨威格杰出的藝術才華和匠心。

作者向我們敘述一個出身中下層平民的女子的際遇,將她的思想、情趣、歡欣、欲望、追求、苦惱、失意以至絕望等和盤托出,用飽含情感的筆墨,揮灑自如的語言,娓娓道來,有如磁鐵一般將讀者的心緊緊吸住,讓人們隨女主人公一起,回憶戰(zhàn)前那無憂無慮的愉快時光;為戰(zhàn)爭把她們全家投入苦海而揪心;為她有機會出國去見世面、補享被無情剝奪的青春歡樂而高興;對“上流社會”以金錢門第評說功罪的虛偽和冷酷,對表面觥籌交錯、歌舞升平,暗地里卻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權貴大亨們的花花世界深感痛恨;為她無端被逐感到憤憤不平;為她在苦悶彷徨中得遇知己而釋懷、欣喜;又為她和男友被迫走上絕路而深感惋惜……等等,等等,讀罷全書,掩卷回索,實感受到一次生動的情感教育,得到了一次美好的藝術享受。

評判文學作品的優(yōu)劣好壞,自然是首先要有好的,即宣揚真、善的內容,比如頌揚光明正義、鞭笞黑暗邪惡、贊譽健康向上等,但是好的內容必須寓于“美”的形式之中,沒有藝術光澤的“文學”,只是干枯的說教而已。有了比較完美的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即將“真、善、美”統(tǒng)一在作品之中,才能體現(xiàn)出一部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價值,就是說,能使讀者思想得到啟迪,情感得到陶冶,內心得到凈化,認識能力得以增強,審美意識得以提高。本書正是如此。

《變形的陶醉》和作者其他小說一樣具有十分高超的藝術性,最為突出的仍是那生動、細膩、逼真的心理描寫。精彩的段落很多,略舉數(shù)例,如:在郵務所,由于想到母親責怪她對喜訊無動于衷而勾起種種聯(lián)想及對流逝往事的追憶;赴瑞士途中,面對宏偉壯觀的大自然胸中驟然騰起的感情波濤;初到異地,在車中、房內、街頭、山上……時而顧影自憐、時而欣喜若狂、時而清醒、時而迷醉的心態(tài);莫名其妙地不容分說地無端被突然驅逐,激起她百感交集、思緒萬千、心潮翻滾、怒氣難平那洶涌的情感波濤,等等。而所有這些又并非孤立的心理描寫,往往穿插或映襯著對社會氛圍、自然景物,對人物神態(tài)和動作的細致描繪,情景交融,動人心魄。這樣,在作家的生花妙筆下,一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奧地利中下層青年女子形象便栩栩如生地躍然紙上了。

從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茨威格通過女主人公克麗絲蒂娜如實地再現(xiàn)了彼時彼地社會下層的一個相當?shù)湫偷那嗄昱浴K愿裰械脑S多矛盾,正是現(xiàn)實中這一階層人物的真實反映。請看:她憧憬美好的生活,卻擺脫不了小市民的庸俗幻想:一個沒有工作唯有享受的世界;她反感好逸惡勞、自私貪婪,卻又對大資產(chǎn)者充滿羨慕;她有強烈的自尊,不愿低三下四仰人鼻息,可又異常軟弱,面對重壓忍氣吞聲;她對窮苦人被剝奪了享受幸福生活的權利憤憤不平,但又總是鄙視、嫌棄下層人民——實際上往往是憎惡自己,自暴自棄;她不滿受壓、向往光明,另一方面又心胸狹窄,一味沉湎于已然幻滅的夢境……

《變形的陶醉》與茨威格的其他小說相比較,可以說具有更為濃厚的政治和時代氣息。作者是身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歐洲講述一個1926年發(fā)生在身邊的故事,讀來有很強的時代感。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歐洲,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那樣的空前浩劫人們還記憶猶新,1929年的世界性經(jīng)濟危機使各種社會矛盾更加劇烈,德奧法西斯利用普通人的不滿情緒用手腕蒙蔽大眾攫取了國家政權,野心勃勃向外擴張,新的戰(zhàn)爭災難的陰影又籠罩著歐洲。在這種情況下,這部小說通過小說下半部出現(xiàn)的費迪南這個人物,發(fā)出了反對專制和戰(zhàn)爭的呼聲,這一點應該說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古往今來,從奧維德、吳承恩到卡夫卡,寫“變”的文學作品不在少數(shù)。如果說古代神話傳說包括《西游記》寫“變”是浪漫主義式的對現(xiàn)實的曲折反映,卡夫卡的《變形記》是現(xiàn)代主義式的對人性異化所作的怪誕離奇的映象,那么,是否可以說茨威格《變形的陶醉》中所寫的“變”,乃是作家對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歐洲現(xiàn)實生活中實際發(fā)生的過程——中下層小人物的彷徨苦悶、他們向上爬的幻夢的破滅通過他那藝術三棱鏡做出的基本上是現(xiàn)實主義式的再現(xiàn)呢?窮公務員改頭換面,披上新裝,搖身一變成為貴族小姐,不正是那個“人恃衣裳馬恃鞍”的社會中的實情?而女主人公也的確有變化:同一個外部世界,在“變”前的她和“變”后的她眼里是那樣地迥異!她是變了!可是細究起來,她的生活條件只是暫時改變了,從根本上說她的社會地位并無變化,她仍然是原來的她。在療養(yǎng)地的大段心理活動,無處不表明她仍是地地道道的小市民女性。既變了,又沒有變,這就是生活的辯證法。另外,她的變過去和變回來,都不帶隨意性,而是各種內外條件作用的結果:自身的愿望、姨媽的心思、金錢、環(huán)境……諸多因素都起了作用,主要是金錢。變或不變,或朝某一方向變,一切均依條件為轉移,否則豈不成了詭辯論!總之,茨威格對“變”的描寫,都有作家對生活的觀察為依據(jù),都蘊涵著生活中生動的辯證法。

趙蓉恒

品牌:上海譯文
譯者:趙蓉恒
上架時間:2019-01-11 14:49:29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本書數(shù)字版權由上海譯文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fā)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水县| 鄱阳县| 库尔勒市| 宁南县| 商水县| 中牟县| 奉化市| 麻城市| 根河市| 禹城市| 延安市| 利辛县| 托克托县| 北安市| 章丘市| 涞源县| 万盛区| 钟祥市| 峡江县| 拜泉县| 乌鲁木齐市| 定远县| 方正县| 万载县| 浦江县| 南投市| 河源市| 榆树市| 日喀则市| 溆浦县| 永定县| 灵台县| 海城市| 中超| 贡山| 景德镇市| 玉溪市| 绥宁县| 公安县| 肇州县| 太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