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前言
杰克·凱魯亞克是馬薩諸塞大學洛厄爾分校的橄欖球明星,曾因漂亮的觸地得分贏得比賽,引起了哥倫比亞大學橄欖球隊的著名教練盧·利特爾的注意,利特爾還承諾為凱魯亞克提供大學獎學金。
凱魯亞克出生于普通的工人家庭,父親是一位印刷工,原為法裔加拿大人。他們一家從洛厄爾搬到晨邊高地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突然之間全美國的男孩子都立刻對橄欖球失去了興趣,他們都涌到西區酒吧,面對著那個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名叫艾倫·金斯堡的家伙,那家伙從不遠的新澤西趕來,跟他在一起的是從圣·路易斯出發途經哈佛來到這里的威廉·巴勒斯。兩個人在照片上擺出同樣的姿態——正如金斯堡所說,“行動起來!我們就像紀德書里的人物一樣,是國際大浪子。”
尼爾·卡薩迪[1],就是被金斯堡譽為“威風八面,堪稱丹佛城的阿多尼斯[2]”的那位極富傳奇色彩的司機,跟他的女友一起像風一樣來到紐約,突然之間萌發起勢不可擋的決心——要全心全意跟阿倫、杰克和比爾[3]學寫作,作為回報,他會把他在西部的生活原原本本講給他們聽。這時“垮掉的一代”已經準備就緒,就要踏上聲名大噪的征程了。事實上,凱魯亞克在尼爾剛出現的那幾年便創作了《在路上》,可是這本書直到七年后才得以出版。而在這七年里,這本書的作者背著沉重的背包,包里裝著厚厚的手稿,成為那個時代真正的文學漂泊者。
之后,當《在路上》于一九五七年問世的時候,他便借此聲名大振,背包也因此放下,他所有的書稿便開始接二連三地不斷問世。
《特麗絲苔莎》或許是凱魯亞克巧妙地對《你好,憂愁》[4]表示敬意的作品(這本書曾使弗朗索瓦絲·薩岡一夜間成為明星)。這部小說寫的是凱魯亞克與墨西哥城風塵女子的風流韻事,也是亞文出版社平裝圖書的首次問世。《科迪的幻象》是對《在路上》中主角人物的又一次嘗試,這一次他把杰克和尼爾之間的對話原封不動地置于作品之中(比沃霍爾[5]的創作技巧和“口頭傳記”至少要提前十年左右)。
在《大瑟爾》中,我們看到了令人哀傷卻又恢宏壯麗的結局:“垮掉的一代之王”坐在普式火車的臥鋪車廂內一次次地游歷整個國家,狂熱的少男少女緊緊追隨他,直到他放棄探索、不再酗酒,把打字機扔在了一邊。一九六九年,凱魯亞克由于長期飲酒導致腹腔突然大出血,隨后告別了人世,時年四十七歲。
杰克·凱魯亞克無論從外形上還是行動上都堪稱美國式英雄,在他的十幾部著作中,他敢于將自己長久以來敏感而脆弱的神經衰弱的病癥貫穿其中。他最出色的作品把法國印象派中令人愉悅的東西清晰地傳遞給美國文學界,同時把普魯斯特那充滿憂傷氣質與深思情懷的綜合句法傳遞過來。總之,他是位溫柔的作家,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找不到一個惡意描寫他人的詞匯。
阿拉姆·薩洛揚
像普魯斯特的作品一樣,我的書也算是大部頭的作品,只是我的回憶不是事后在病床上記錄下來的,而是隨想隨記。由于以前合作過的出版商的反對,我不能在每部作品中使用相同的人名。《在路上》、《地下人》、《達摩流浪者》、《薩克斯博士》、《瑪吉·卡西迪》、《特麗絲苔莎》、《孤獨天使》、《科迪的幻象》以及其他作品,還包括本書《大瑟爾》都只不過是我整部大部頭著作的一些章節。我把這部大書叫做《杜洛茲傳奇》。當我年老的時候,我打算集合所有的作品,然后在這部神圣的巨著中插入統一的人名,把這些書塞滿我那長長的書架然后快樂地死去。在可憐的蒂·讓(我)眼里,或者是大家都知道的杰克·杜洛茲眼里,所有的一切形成了一出巨大的喜劇;從他眼睛的鑰匙孔看去,這個世界雖暴虐狂亂、愚蠢荒唐,卻也不乏柔情蜜意。
杰克·凱魯亞克
注釋
[1]Neal Cassady(1926-1968),凱魯亞克的著名小說《在路上》里的主人翁之一迪安的原型,也是本書中科迪的原型。
[2]Adonis,希臘神話中愛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所愛的美少年。
[3]三人均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
[4]該書法文名稱為Bonjour Tristesse,我國一般譯為《你好,憂愁》,而《特麗絲苔莎》的英文名字便是Tristessa。
[5]Andy Warhol(1928-1987),波普藝術的倡導者和領袖,也是對波普藝術影響最大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