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思芬說金瓶梅(第1輯)
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自序:行到水窮處
許久以前,就已經(jīng)有個構(gòu)想:如果哪天要孤身前往一座無人荒島,我要帶上《紅樓夢》,還有《莊子》。現(xiàn)在,我決定要再加上《金瓶梅》。荒島上的悠悠歲月可以跟莊子一起看海,可以陪著寶、黛數(shù)星星。然后再偶爾看著西門慶那一家人充滿活力的吵架、吃東西,應(yīng)該也是消暑解悶有意思的事。
每一個開始,都是從過去起點的。
年少輕狂,看《金瓶梅》很大原因是好奇。不甚了了之余,只是為潘金蓮一生的遭遇憤憤不平。及至翻閱前面弄珠客序“讀《金瓶梅》而生憐憫心者,菩薩也……”才稍為釋然,并為自己的那點“悲憫”小小得意。
歲月迢迢,浸淫《紅樓夢》、張愛玲十?dāng)?shù)載,一直惦記著張愛玲那句:“這兩部書(《紅樓夢》《金瓶梅》)在我是一切的泉源。”(《紅樓夢魘》序)也是因緣際會,重新拿起《金瓶梅》。這一開卷,豁然開朗,但覺煙云滿紙,風(fēng)光無盡。原來,在看似黑暗、丑陋的情節(jié)后面,有如此活潑、強悍的生命力。西門慶的官場、商場、歡場凈是現(xiàn)實人生。眾妻妾的瑣碎紛擾里,則有再真實不過的人情與心情。
《金瓶梅》作者借古諷今,雖是以北宋徽宗為時間坐標(biāo),其實抒寫的是他所處的當(dāng)下。因此,書中提及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面貌,成為研究明朝中晚期的第一手資料。而15世紀(jì)末、16世紀(jì)初京杭大運河沿岸熱鬧喧嘩的城市風(fēng)光、頻繁細致的應(yīng)酬事務(wù),遂恰如彩色的長卷風(fēng)俗畫,綿延開展。
生命如飛鴻來去,唯有藝術(shù)留下腳印。
如果說,宗教、哲學(xué)給答案,藝術(shù)的終極關(guān)懷則是安慰。
《紅樓夢》,白茫茫雪地中,光著頭、赤著腳,身披一件大紅猩猩氈的寶玉,向父親賈政倒身下拜。這一刻,天地靜謐和美。
《金瓶梅》,永福寺中白楊樹下,潘金蓮一堆黃土,數(shù)柳青蒿。當(dāng)此際,唯有深深嘆息。
戲臺上,狂風(fēng)暴雷,梁山伯墓裂,英臺躍入。窒息的黑暗后,音樂響起,在重新亮起的舞臺上,有兩只美麗的蝴蝶,冉冉雙飛。就在這一剎那,人世間無限的憾恨,終于升華成超現(xiàn)實的美感。也因為這一幕,千百年來,臺下千萬觀眾,擦干眼淚,又有了勇氣,可以回去面對各自粗糙的人生了。
藝術(shù)從不會過時。我們在閱讀別人的同時,也還是在閱讀自己。
感謝基金會簡靜惠董事長,因為有敏隆講堂這一方凈土,方能在此完成《世道人心話金瓶》講座。感謝北京的崔正山先生千里召喚,因此能在喜馬拉雅電臺播出,讓聲音在更寬闊的空間飄送,并且將它們化為一個個有重量的文字,排列成冊。感謝馬曉茹主編、龍若飛主編。還有最最感謝講堂的雅惠、秀娟。如果這點《金瓶梅》的心得能得到讀者些許會心。那都是各位的功勞。
行到水窮處
不見窮,不見水——
卻有一片幽香
冷冷在目,在耳,在衣
——周夢蝶
感謝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