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學習才是有效學習呢?
有效學習一書里面提到元認知重要概念,講述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探尋學習,不斷拓展;一部分是及時反思,總結歸納。
這兩部分也是學習的核心操作,前者讓人不斷學習,突破自己,后者規避一些問題的存在,并及時調整方向。
前半部分闡述的是學習的意義與規劃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要對學習有所意義?意義能夠給學習帶來什么?
無論是人生還是學習都是需要意義都存在,而這意義也是我們所需要去尋找的或者說賦予的。
為什么一定要追求意義?答案涉及我們作為人類這一物種的本質特征。從很多方面看,我們對意義的追求來源于我們渴望不斷探索與發現。
通俗來講就是學習知識與技能就是為了能夠看懂我們的自身經歷,并解釋我們所處的世界。
我們很多時候擁有學習的動力,是因為我們想要學習。人們尋找價值,是因為人類進化到今天,就會想要尋找價值。
這本書的也想表達的是,無論是讀書學習還是學習某種技能,缺乏內心的喜好,沒有一定的意義是很難以把知識學習好的。
如果學習有某種意義的時候,就會不斷的尋根問底,去思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從各個角度去分析,不會淺嘗即止,思考的也會更加深入。
如果人們不使用某種語言,那么很可能會失去使用這種語言的能力。一個人如果長期不進行思考能力,也同樣會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變得人云亦云,倒推的話可想而知學習有意義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當然光是翻閱書籍及做筆記是根本對自己的學習幫助不大,這些方面也是比較被動,沒有運用自己的思考去歸納和總結,沒有很好的領悟知識的內涵,那么哪怕當時記住了,也離遺忘不遠了。
人們對學習活動應保持一種探索的心態,學習活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技能要在演進中日益提高,對專業內涵的領會也會在每個階段理解的基礎上不斷深化。
我們通常是從已知的事物角度來理解新事物的,學習任何新知識都是建立在我們已有知識的基礎上。
學習如同積木或者金字塔層層遞進,缺乏下層地基,建設上層建筑,無異于是空中樓閣,學習也是同理。
學習活動通常也就是知識管理的活動,其主要內容包括設定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掌握基本技巧并最終掌握專業技能。
為什么我們需要在學習活動中聚焦學習目標?
為了掌握專業技能,我們需要把它們分解成我們大腦能夠消化吸收的片段,然后把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這些分散的信息片段上面。
換句話說,我們需要把專業知識分解,使之可以通過短時記憶的狹窄通道,并存儲在長期記憶的大腦空間里。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專業技能和記憶都不是線性事物,它們更像一張逐漸蔓延的網絡,里面有各種連接和匯聚的節點。
通過聯想記憶把所有的知識進行一個鏈接,知識不是一個孤島,而是連起來的大陸,這樣的知識也不容易被遺忘。
其實最好的學習狀態并不是一個人孤軍奮戰,而是在社交中共同學習,社交聯系對學習活動也是一種激勵因素。
如果人們缺乏社會歸屬感,通常也會缺乏學習動力,學習效果也會差一些。
情緒也有不利的一面,強烈的情感會讓我們無法投入學習活動,那么如何進行調整呢?
根據自我的想法及書中的方法,我給出的建議是調整一下自己,這個調整可以完全放松,也可以找人傾訴,要知道學習并不是生活的唯一方式,并且長時間高效學習未必有很好的效果。
最后一章也提到了不要過度自信,盲目的自信自會給自己帶來許多負面的東西,讓人不會再去學習與反饋了,更多的是困在舒適區里自以為是,這恐怕也是一個人被摧毀的原因之一。
如果一個觀念過于得心應手、習以為常,人們就有可能認為自己對這個觀念理解深刻,即使事實未必如此。
為了真正達到學習的目的,我們需要理解自己為什么會犯錯、錯在哪里,需要獲得針對自己思考過程的反饋意見。
哪怕經常對自我進行反思的人,也會因為自己的局限性或者當局者很難看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這種情況下最好去尋求別人的建議,要知道人是無法直接看到自己后腦勺,必須借助兩個鏡子,人的問題同樣如此。
我們也常常對學習能力超前的人產生一定的誤解,認為他們不會犯錯,但其實人人都會犯錯,哪怕他們學習能力強,而我們要注意的是正確面對錯誤,從錯誤中提取對自己有意思的價值來。
當然也不要歸因錯誤,一遇到問題就懷疑自己或者責怪外在因素,但其實這些都是不絕對的,最好的方法還是對自己進行一個深刻的認識,在不斷追問自己失敗的原因,摒棄一些主觀臆斷。
如果說專心學習是一種專注思維,那么無疑回顧總結就是一種發散性思維,前者讓你更好的集中注意力去學習眼前的事情,后者讓你的思維模式更加全面從各個角度看透學習問題。
總體來說這本有效學習還是比較良心,沒有那么多繁雜的案例,但同樣讓人詬病的是,一個章節多個觀點,當然提到的這些觀點在后文又另起一章,如此反復,很難想象這不是為了湊字數而湊字數。
這本書提到的堅持、專注、自律、實踐等學習的基礎,我也不在闡述了,如果感興趣可以自己去看看這本書。
有效學習吧
有效學習吧
這兩部分也是學習的核心操作,前者讓人不斷學習,突破自己,后者規避一些問題的存在,并及時調整方向。
前半部分闡述的是學習的意義與規劃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要對學習有所意義?意義能夠給學習帶來什么?
無論是人生還是學習都是需要意義都存在,而這意義也是我們所需要去尋找的或者說賦予的。
為什么一定要追求意義?答案涉及我們作為人類這一物種的本質特征。從很多方面看,我們對意義的追求來源于我們渴望不斷探索與發現。
通俗來講就是學習知識與技能就是為了能夠看懂我們的自身經歷,并解釋我們所處的世界。
我們很多時候擁有學習的動力,是因為我們想要學習。人們尋找價值,是因為人類進化到今天,就會想要尋找價值。
這本書的也想表達的是,無論是讀書學習還是學習某種技能,缺乏內心的喜好,沒有一定的意義是很難以把知識學習好的。
如果學習有某種意義的時候,就會不斷的尋根問底,去思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從各個角度去分析,不會淺嘗即止,思考的也會更加深入。
如果人們不使用某種語言,那么很可能會失去使用這種語言的能力。一個人如果長期不進行思考能力,也同樣會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變得人云亦云,倒推的話可想而知學習有意義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當然光是翻閱書籍及做筆記是根本對自己的學習幫助不大,這些方面也是比較被動,沒有運用自己的思考去歸納和總結,沒有很好的領悟知識的內涵,那么哪怕當時記住了,也離遺忘不遠了。
人們對學習活動應保持一種探索的心態,學習活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技能要在演進中日益提高,對專業內涵的領會也會在每個階段理解的基礎上不斷深化。
我們通常是從已知的事物角度來理解新事物的,學習任何新知識都是建立在我們已有知識的基礎上。
學習如同積木或者金字塔層層遞進,缺乏下層地基,建設上層建筑,無異于是空中樓閣,學習也是同理。
學習活動通常也就是知識管理的活動,其主要內容包括設定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掌握基本技巧并最終掌握專業技能。
為什么我們需要在學習活動中聚焦學習目標?
為了掌握專業技能,我們需要把它們分解成我們大腦能夠消化吸收的片段,然后把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這些分散的信息片段上面。
換句話說,我們需要把專業知識分解,使之可以通過短時記憶的狹窄通道,并存儲在長期記憶的大腦空間里。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專業技能和記憶都不是線性事物,它們更像一張逐漸蔓延的網絡,里面有各種連接和匯聚的節點。
通過聯想記憶把所有的知識進行一個鏈接,知識不是一個孤島,而是連起來的大陸,這樣的知識也不容易被遺忘。
其實最好的學習狀態并不是一個人孤軍奮戰,而是在社交中共同學習,社交聯系對學習活動也是一種激勵因素。
如果人們缺乏社會歸屬感,通常也會缺乏學習動力,學習效果也會差一些。
情緒也有不利的一面,強烈的情感會讓我們無法投入學習活動,那么如何進行調整呢?
根據自我的想法及書中的方法,我給出的建議是調整一下自己,這個調整可以完全放松,也可以找人傾訴,要知道學習并不是生活的唯一方式,并且長時間高效學習未必有很好的效果。
最后一章也提到了不要過度自信,盲目的自信自會給自己帶來許多負面的東西,讓人不會再去學習與反饋了,更多的是困在舒適區里自以為是,這恐怕也是一個人被摧毀的原因之一。
如果一個觀念過于得心應手、習以為常,人們就有可能認為自己對這個觀念理解深刻,即使事實未必如此。
為了真正達到學習的目的,我們需要理解自己為什么會犯錯、錯在哪里,需要獲得針對自己思考過程的反饋意見。
哪怕經常對自我進行反思的人,也會因為自己的局限性或者當局者很難看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這種情況下最好去尋求別人的建議,要知道人是無法直接看到自己后腦勺,必須借助兩個鏡子,人的問題同樣如此。
我們也常常對學習能力超前的人產生一定的誤解,認為他們不會犯錯,但其實人人都會犯錯,哪怕他們學習能力強,而我們要注意的是正確面對錯誤,從錯誤中提取對自己有意思的價值來。
當然也不要歸因錯誤,一遇到問題就懷疑自己或者責怪外在因素,但其實這些都是不絕對的,最好的方法還是對自己進行一個深刻的認識,在不斷追問自己失敗的原因,摒棄一些主觀臆斷。
如果說專心學習是一種專注思維,那么無疑回顧總結就是一種發散性思維,前者讓你更好的集中注意力去學習眼前的事情,后者讓你的思維模式更加全面從各個角度看透學習問題。
總體來說這本有效學習還是比較良心,沒有那么多繁雜的案例,但同樣讓人詬病的是,一個章節多個觀點,當然提到的這些觀點在后文又另起一章,如此反復,很難想象這不是為了湊字數而湊字數。
這本書提到的堅持、專注、自律、實踐等學習的基礎,我也不在闡述了,如果感興趣可以自己去看看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