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黨爭 敗也黨爭
看這部書之前,對明朝的黨爭之事已有所了解,而這部書,則可謂黨爭的大縮影!
明朝是個奇怪的朝代,上下十六帝,除了一頭一尾的朱元璋和朱由檢,幾乎沒有兩個稍微說得過去的好皇帝:比如荒淫無道的正德,賣官鬻爵的萬歷還有酷愛木匠手藝的天啟,放在其他朝代,那都是做亡國之君的料,但放在明朝,卻活的好好的.我覺得,這很大一部分得益于明朝的黨爭.
黨爭論根,得歸于朱元璋的廢除丞相制.本意是讓皇帝一個人大權獨攬,可權力和責任是相輔相成的,皇帝沒那么多精力管事,因此內閣自然應運而生。
而內閣不是由一個人組成,這就給不同派系的出現提供了土壤。不同派系出現的最大好處,就是權力被分化了,不再是一個人說了算。內閣統領百官,是手握實權的機構,連皇帝也忌憚幾分,比如萬歷皇帝想要廢長立幼,就是迫于內閣的壓力,連提都沒敢提出來,否則明朝可能要早亡幾十年了.
在這部書里,嚴嵩父子和徐高張兩方勢力你爭我斗,而嘉靖皇帝則奇跡般地看透了所有游戲規則,對他來說,最好的態勢,就是雙方一直勢均力敵,這樣就不得不拼命巴結皇帝,從而實現把控全局,大權在握:當天平的兩端重量接近,皇帝這個砝碼稍偏一點,都能起到關鍵的作用 。
這些事,書中的裕王,也就是之后的隆慶皇帝已經看得明白,所以繼位之后,幾乎是心灰意懶 ,因為大環境擺在那,黨派必須存在,否則國家必亡,而黨派存在,貪污受賄賣官鬻爵自然是題內應有的文章,他自知黨派無法消滅也無法控制,所有只能聽之任之了 。
再到他的兒子,也就是書中開頭出生的小世子萬歷,在位十幾年后,也悟出了這個道理,同樣覺得皇帝當著毫無趣味 ...
可以說,明朝從嘉靖皇帝打破文官集團平衡開始,就已經一步步走向了滅亡,但上天還是給了明朝一線希望,那就是給了萬歷一個張居正,只可惜萬歷在張居正死后沒有將變法事宜延續下去,最后這一線希望也黯淡下去了,到了崇禎時接位時,外患內憂同時發難,誰,也救不了大明朝了。。。
大明王朝1566(下)吧
大明王朝1566(下)吧
明朝是個奇怪的朝代,上下十六帝,除了一頭一尾的朱元璋和朱由檢,幾乎沒有兩個稍微說得過去的好皇帝:比如荒淫無道的正德,賣官鬻爵的萬歷還有酷愛木匠手藝的天啟,放在其他朝代,那都是做亡國之君的料,但放在明朝,卻活的好好的.我覺得,這很大一部分得益于明朝的黨爭.
黨爭論根,得歸于朱元璋的廢除丞相制.本意是讓皇帝一個人大權獨攬,可權力和責任是相輔相成的,皇帝沒那么多精力管事,因此內閣自然應運而生。
而內閣不是由一個人組成,這就給不同派系的出現提供了土壤。不同派系出現的最大好處,就是權力被分化了,不再是一個人說了算。內閣統領百官,是手握實權的機構,連皇帝也忌憚幾分,比如萬歷皇帝想要廢長立幼,就是迫于內閣的壓力,連提都沒敢提出來,否則明朝可能要早亡幾十年了.
在這部書里,嚴嵩父子和徐高張兩方勢力你爭我斗,而嘉靖皇帝則奇跡般地看透了所有游戲規則,對他來說,最好的態勢,就是雙方一直勢均力敵,這樣就不得不拼命巴結皇帝,從而實現把控全局,大權在握:當天平的兩端重量接近,皇帝這個砝碼稍偏一點,都能起到關鍵的作用 。
這些事,書中的裕王,也就是之后的隆慶皇帝已經看得明白,所以繼位之后,幾乎是心灰意懶 ,因為大環境擺在那,黨派必須存在,否則國家必亡,而黨派存在,貪污受賄賣官鬻爵自然是題內應有的文章,他自知黨派無法消滅也無法控制,所有只能聽之任之了 。
再到他的兒子,也就是書中開頭出生的小世子萬歷,在位十幾年后,也悟出了這個道理,同樣覺得皇帝當著毫無趣味 ...
可以說,明朝從嘉靖皇帝打破文官集團平衡開始,就已經一步步走向了滅亡,但上天還是給了明朝一線希望,那就是給了萬歷一個張居正,只可惜萬歷在張居正死后沒有將變法事宜延續下去,最后這一線希望也黯淡下去了,到了崇禎時接位時,外患內憂同時發難,誰,也救不了大明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