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第三部非常痛苦艱難,評論一直在罵程心,一邊劇透一邊向初讀者灌輸負面情緒,以至于懷念前兩部非常討厭第三部,但是我也很努力地去摒除這種影響,終于把它看完了。讀完之后前兩部卻煙消云散,只剩第三部程心所經歷的一切,就像虛空中的浮梯,一級一級向上或向下。
就像程心在末尾說的,她所走過的路就是一個文明走過的歷程,我很難把她當做一個個體的人,很難和那些謾罵者產生共鳴。我不是程心這一類人,她也不是我喜歡的那種類型,我更喜歡風格明快快刀斬亂麻的類型,但我對程心感到親切,這是個人喜好之外的一種親近感,大概來源于對母性的感知。
人類每一次危機時刻都選擇了程心來掌舵,這讓很多讀者感到荒謬,悲哀,憤怒。但是實際上這正好是作者靜心設計的寓言。
他極力渲染程心的“圣母形象”,美麗溫柔善良年輕無害甚至脆弱,這種形象是人類本能會信賴的形象。人類為什么不感激羅輯,害怕維德?滅亡危機之后為什么要審判兩艘原本作為文明種子的外逃飛船?為什么無限度地依賴相信程心,不考慮后果?
人類的恐懼,怯懦,脆弱催生他們依賴程心,他們害怕被三體人毀滅,也害怕被羅輯維德毀滅,害怕被自己人中的虎狼之輩毀滅,一切有勇氣使用毀滅力量的存在他們都害怕。
他們面對如狼似虎的三體人竟然會產生驕傲輕慢,甚至同情心,一切的一切都源于自己的弱小,源于對毀滅的害怕。如果不用互相攻擊,大家都能活下去該多好?
地球和太陽系成為了黑暗森林中的失敗者,因為他們的脆弱和膽怯,因為他們的天真,因為他們選擇眼前的和平和快樂,他們消失了。
但是如歌者的文明那樣不惜主動使自己二向化堅決貫徹黑暗森林法則,冷酷堅決不懷一絲理想化的想法打擊一切暴露自己文明的存在,他們就是勝利者嗎?
小說的結尾已經說明了,黑暗森林法則走到最后一樣是毀滅。
人類抱著天真可笑的美好夢想湮滅于黑暗森林中,而那些“勝利者”一步一步降維地活下來,他們的未來是什么樣的呢?
作者在豐富深邃的科學知識之外有著多樣的人物塑造技巧,但是前兩部讓我喜歡的那些故事技巧和人物塑造都在第三部被程心消弭掉了。
她不是一個具體的形象,溫柔善良美麗只是一種可以剝離的外殼,她的經歷也很難堆砌她的個體形象,她只是一個影子,一個模糊的行走的影子,平靜柔韌孤獨地行走著,她好像在選擇,也在被引導或者說誘導,好像一錯再錯,但每一個選擇都源自最真實的自己,給她千萬次機會她還是會那么選擇,所以一切的悲劇都不再是悲劇,而是命運。
第三部的劇情已經從地球人類這個框架下脫離了,這是宏觀的宇宙,從時間和空間的方向延伸出去,宇宙既大又小。最后一章有評論說感覺宇宙真小,確實呀,宏觀和微觀的世界終有盡頭,我們無論偉大還是渺小都身在其中,宇宙是塌縮還是擴張的那一個臨界點和每一個生命都有關系,我們既大又渺小,我們都有責任,當然選擇責任并不代表活下來,活下來和正確錯誤也沒有關系。
宇宙是有終點的,沒有誰是勝利者。
地球人這個群體,就是主角配角之外扔石頭或者西紅柿的那個群體,真的很抽象也很逼真,讓人覺得討厭又可悲,不論過了多少個世紀無論書里書外,無處不在,而他們或者我們活不活的下來,可能真的只是偶然。
在評論吞吐語言垃圾的人印證了作者確實不是在黑地球人
![[表情]](https://iyuedu.reader.qq.com/image/emoji/Emoj_41.png)
三體全集(全三冊)吧
三體全集(全三冊)吧
生命的誕生, 本就是宇宙中各項參數精確配合構成的奇跡。地球文明是奇跡之一,也是無數文明中微不足道的一個。正是身處于這不過三百萬年的文明,才能以最沉痛的態度去直面宇宙最殘酷的真相。******時期的政治腐敗和道德淪喪,激起了葉文潔對人性的憎惡與絕望,這也是作者對當時的陰暗社會的一次批判。1971年,她向外太空發射的信號成功被三體文明截獲,自此拉開了兩個文明間戰爭的序幕。如果說葉文潔是戰爭的導火線,人類的暴政則是戰爭的根源。那時的人類不會想到,之后的他們,要怎樣為他們的生存殫精竭慮。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物質的總量保持不變。”宇宙文明公理的背后是黑暗森林最黑暗的真相,為了找尋這個真相,有人用了自己的一生,有人用了自己的生命。羅輯并不強大,他只是找到了這個真相,為了堅守這個真相,他背離了至親至愛,給自己挖了一座墳,讓后人指責,甚至被冠以罪名。一切在時間面前,都顯得蒼自無力。太陽系之外“藍色空間號”上的人也同樣如此,“英雄”“叛徒”“救世主”……不同時期的不同人類賦予了他們不同的評價,但他們自始至終都在做著一件事:為人類文明的生存而前進。前進!前進!!不擇手段地前進!!!在道德倫理和人類生存之間,章北海和維德顯然選擇了后者;他們比他人先一步看到了歷史的走向,人類的走向。面對整個文明,他們只有選擇前進,這個“前進”也將是我們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的無限動力。
很感謝大劉,創造了這樣一個宇宙,讓我們看到如此浩渺;也很憤恨,他塑造了這樣一個個人物,讓我們經歷如此悲痛。我常仰望星空,也時常在想 :如果宇宙真的存在這樣一個黑暗森林,如果真的有這些宇宙規律,那我們又將作出如何選擇? 我想,時間能證明一切,未知的,未實現的,都能在未來得到映射,而科幻文學,只是對動蕩的未來給出一個預言。然而真正掌握命運的不是預言家,是處在命運關鍵時刻的決定者。程心的出現,就像一座神祗,將人性的光輝灑向大地。她兩次選擇了人性,如果再有無數次,她依然會這么選擇,因為她本身就是人性的最完美詮釋。但她只給了歲月以文明,卻沒有給文明以歲月。
思想成就了人的偉大,歲月刻畫了宇宙的神奇。文明是一部史詩,前人在書寫,后人在歌頌。
----------------------------------------------------------------
初中看第一部看楊冬的死,還有她留下的遺書,其實是有點遺憾和惋惜的,這么厲害的一個天才,就這樣走了。
最初我以為她是因為三體人影響實驗而丟掉了那半條命,覺得她說的“物理學從來就沒有存在過,將來也不會存在。”太悲觀,后面才明白她看得比我所想的要遠得多,原來越清醒的人反而越痛苦。
丁儀和白ice的對話中,說到一句段話“我也常常這樣安慰自己,我總是讓自己相信,在這場偉大的盛宴中,永遠***有一桌沒人動過的菜……”(第五部)
如果宇宙中存在比三體更高級的文明,高級到極限幾乎無所不能,我們稱其為神級文明,它最有威力的武器會是什么?
關一帆引導程心,是宇宙規律,“而能夠作為武器的規律有很多,最常用的是空間維度和光速”。(第六部)
也就是說,三體可以派智子來擾亂我們的實驗,阻止我們基礎物理的發展;更為強大的神級文明可能在更早之前就已經擾亂宇宙規律了,如果光速早就被人篡改,不是我們所知道的299792458m/s,如果我們所知道的很多物理學基礎規律都是擾亂后的結果,我們的物理學真的還存在嗎?
楊冬的遺言在很久之后,才被丁儀聽懂,所以他懷疑,宇宙中真的還存在沒有人動過的菜嗎;又在更后面,被更多人聽懂,我們認知里的宇宙規律或許并不是規律,而是被改造后的武器。
這樣想想,更是脊背發涼。
原來黑暗森林遠比我們所想更為黑暗。
就像程心在末尾說的,她所走過的路就是一個文明走過的歷程,我很難把她當做一個個體的人,很難和那些謾罵者產生共鳴。我不是程心這一類人,她也不是我喜歡的那種類型,我更喜歡風格明快快刀斬亂麻的類型,但我對程心感到親切,這是個人喜好之外的一種親近感,大概來源于對母性的感知。
人類每一次危機時刻都選擇了程心來掌舵,這讓很多讀者感到荒謬,悲哀,憤怒。但是實際上這正好是作者靜心設計的寓言。
他極力渲染程心的“圣母形象”,美麗溫柔善良年輕無害甚至脆弱,這種形象是人類本能會信賴的形象。人類為什么不感激羅輯,害怕維德?滅亡危機之后為什么要審判兩艘原本作為文明種子的外逃飛船?為什么無限度地依賴相信程心,不考慮后果?
人類的恐懼,怯懦,脆弱催生他們依賴程心,他們害怕被三體人毀滅,也害怕被羅輯維德毀滅,害怕被自己人中的虎狼之輩毀滅,一切有勇氣使用毀滅力量的存在他們都害怕。
他們面對如狼似虎的三體人竟然會產生驕傲輕慢,甚至同情心,一切的一切都源于自己的弱小,源于對毀滅的害怕。如果不用互相攻擊,大家都能活下去該多好?
地球和太陽系成為了黑暗森林中的失敗者,因為他們的脆弱和膽怯,因為他們的天真,因為他們選擇眼前的和平和快樂,他們消失了。
但是如歌者的文明那樣不惜主動使自己二向化堅決貫徹黑暗森林法則,冷酷堅決不懷一絲理想化的想法打擊一切暴露自己文明的存在,他們就是勝利者嗎?
小說的結尾已經說明了,黑暗森林法則走到最后一樣是毀滅。
人類抱著天真可笑的美好夢想湮滅于黑暗森林中,而那些“勝利者”一步一步降維地活下來,他們的未來是什么樣的呢?
作者在豐富深邃的科學知識之外有著多樣的人物塑造技巧,但是前兩部讓我喜歡的那些故事技巧和人物塑造都在第三部被程心消弭掉了。
她不是一個具體的形象,溫柔善良美麗只是一種可以剝離的外殼,她的經歷也很難堆砌她的個體形象,她只是一個影子,一個模糊的行走的影子,平靜柔韌孤獨地行走著,她好像在選擇,也在被引導或者說誘導,好像一錯再錯,但每一個選擇都源自最真實的自己,給她千萬次機會她還是會那么選擇,所以一切的悲劇都不再是悲劇,而是命運。
第三部的劇情已經從地球人類這個框架下脫離了,這是宏觀的宇宙,從時間和空間的方向延伸出去,宇宙既大又小。最后一章有評論說感覺宇宙真小,確實呀,宏觀和微觀的世界終有盡頭,我們無論偉大還是渺小都身在其中,宇宙是塌縮還是擴張的那一個臨界點和每一個生命都有關系,我們既大又渺小,我們都有責任,當然選擇責任并不代表活下來,活下來和正確錯誤也沒有關系。
宇宙是有終點的,沒有誰是勝利者。
地球人這個群體,就是主角配角之外扔石頭或者西紅柿的那個群體,真的很抽象也很逼真,讓人覺得討厭又可悲,不論過了多少個世紀無論書里書外,無處不在,而他們或者我們活不活的下來,可能真的只是偶然。
在評論吞吐語言垃圾的人印證了作者確實不是在黑地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