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這可以說是寫給底層大眾的,或者說是寬慰底層大眾的“名言”。
若不這么寫,論有心行善就可獲得上天或神靈的獎勵,那底層大眾還能有出頭之日嗎?
富人修橋鋪路、施粥救濟難民,若把功德量化的話,那就算做一次,也是普通底層大眾行善一生也無法比擬的啊!
再若善惡可相抵,那為惡賺錢,再拿出一部分做善事,功德大概率會遠遠大于惡行,人人都這么想、這樣做,那賞善罰惡就成了純粹的功利和工具了。
所以才有“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的說法大行其道。這可不是時代的局限性,說白了就是寬慰底層大眾的。
上面是善惡觀,還有關于孝道的“論心不論跡”,關于淫邪的“論跡不論心”。
這就好比父母病重,無錢窮人砸鍋賣鐵后也無力讓父母得到醫治,那能說不孝順嗎?
所以說,但凡講究“論心”的都是寬慰底層大眾的。
反而“舉起屠刀先成魔,放下屠刀可成佛”、“浪子回頭金不換”這樣的名言才是時代局限性下的產物。
你做惡積攢錢財,那之后用這錢財去行善,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抵消曾經做惡的懲罰,一碼歸一碼。
這方面個人感覺“了凡四訓”里的設定最為合理,無論是有心還是無心,做善事要身體力行才能獲得功德嘉賞。
如袁黃出生時因母親救過一高人,經高人給孩子批命一生的際遇,其命中注定結局是絕嗣悲慘,后經驗證高人批命非常準確,袁黃準備躺平等死。
后袁黃又經高人點化其行善積德可以改命,袁黃恍然大悟,開始撒錢類行善,可神靈最終確告知其并無功德,需要身體力行的去行善才能獲得功德。袁黃和其妻子二人開始轉變行善方法,終獲得子嗣。
袁黃自身再仕途上的命運也因善念和善舉而避過災劫,臨終前留下“了凡四訓”作為家訓。
這則故事個人感覺要比“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钡牧⒁飧鼉炐阈?!
詭異世界:我考上城隍吧
詭異世界:我考上城隍吧
這可以說是寫給底層大眾的,或者說是寬慰底層大眾的“名言”。
若不這么寫,論有心行善就可獲得上天或神靈的獎勵,那底層大眾還能有出頭之日嗎?
富人修橋鋪路、施粥救濟難民,若把功德量化的話,那就算做一次,也是普通底層大眾行善一生也無法比擬的啊!
再若善惡可相抵,那為惡賺錢,再拿出一部分做善事,功德大概率會遠遠大于惡行,人人都這么想、這樣做,那賞善罰惡就成了純粹的功利和工具了。
所以才有“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的說法大行其道。這可不是時代的局限性,說白了就是寬慰底層大眾的。
上面是善惡觀,還有關于孝道的“論心不論跡”,關于淫邪的“論跡不論心”。
這就好比父母病重,無錢窮人砸鍋賣鐵后也無力讓父母得到醫治,那能說不孝順嗎?
所以說,但凡講究“論心”的都是寬慰底層大眾的。
反而“舉起屠刀先成魔,放下屠刀可成佛”、“浪子回頭金不換”這樣的名言才是時代局限性下的產物。
你做惡積攢錢財,那之后用這錢財去行善,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抵消曾經做惡的懲罰,一碼歸一碼。
這方面個人感覺“了凡四訓”里的設定最為合理,無論是有心還是無心,做善事要身體力行才能獲得功德嘉賞。
如袁黃出生時因母親救過一高人,經高人給孩子批命一生的際遇,其命中注定結局是絕嗣悲慘,后經驗證高人批命非常準確,袁黃準備躺平等死。
后袁黃又經高人點化其行善積德可以改命,袁黃恍然大悟,開始撒錢類行善,可神靈最終確告知其并無功德,需要身體力行的去行善才能獲得功德。袁黃和其妻子二人開始轉變行善方法,終獲得子嗣。
袁黃自身再仕途上的命運也因善念和善舉而避過災劫,臨終前留下“了凡四訓”作為家訓。
這則故事個人感覺要比“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钡牧⒁飧鼉炐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