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圖
太極圖,Tai Chi diagram,是太極思想的圖示,一陰一陽的圖形,歷史上有不同畫法。
思想來源
(1)易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穎達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2) 宋代理學家則認為“太極”即是“理”。朱子語類卷七五:“太極只是一個渾淪底道理,里面包含陰陽、剛柔、奇耦,無所不有。” 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謂太極也。”(洛書太極圖)(3)謂天宮,仙界。 三國魏阮籍 詠懷之七二:“時路烏足爭?太極可翱翔。” 晉葛洪 抱樸子·吳失:“園囿擬上林,館第僭太極。”云笈七簽卷八:“太極有元景之王,司攝三天之神仙者也。”
畫圖歷史。
宋代理學開始者周敦頤的太極圖和太極圖說,是象數和義理結合的表達,也是對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最簡明的表達,因而也最能代表中國固有的整體性的思維方式。太極圖各層的圓形,表達的是宇宙萬物為一個整體,完整無缺。儒家哲學上的“無極-太極”一元論,對應著儒家歷史學上的“春秋大一統”。太極圖的5層,分別是宇宙萬物發展變化的5個階段。
陰陽魚太極圖。宋代張行成專著易通變載十四圖,第一幅圖即“有極圖”,實為方圓合圖,圓圖變形為八邊形,陰陽魚圖的蘊義,太極包含萬象,以黑白小方格表示的六十四卦爻位變化圖。明初,趙偽謙在六書本義的“天地自然河圖”,被后世學者認為是“太極圖”。趙撝謙圖與張行成圖有些不同。明末,趙仲全道學正宗載“古太極圖”,這是現存文獻中第一次將這張圖稱為“古太極圖”。在陰陽魚周圍繪出伏羲八卦圖,合稱“伏羲太極圖”,乾陽表南代夏,坤陰表北代冬,符合北半球季節變遷實況,顯示了季節之變的順時針方向,并與宇宙天象漩渦運動相吻合,體現于天人之際,便是人類與自然相親和,“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達到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表現于人世間,便是“琴瑟調和”的五倫良性互動共濟,所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明臣忠,夫和婦順,朋誼友信,實現“致中和”,“和而不同”
文化遺產
成都大型公益講座“成都故事百家談”的太極圖文化研究所所長明賜東先生,他已向四川省文化廳遞交一份3萬余字的申報書,展開太極圖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動,并已收到省文化廳的回復。明賜東曾說,產生于6000多年前的太極圖是中國的第一發明,早于四大發明3000多年,它是中國文化的始祖,中華民族的象征。古人在對圓形、對稱形、圖騰、陰陽概念等認識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太極圖。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太極圖集中表現在紡織輪和陶瓷器皿上,從考古學上找到最有力的證據。
走進國旗。韓國國旗的太極和八卦來自中國。蒙古國旗有一個黃色的“索永布”,中央是陰陽太極圖。
張其成論文認為:太極圖起源于人類對利用圭表對太陽日影的觀測,從中心點即圓心做半徑,黑色部分長度表示日影長度,從冬至點開始順時針共繪制了365天日影長,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是據此來確定節氣的。也因此誕生了太極圖的雛形。在此基礎上產生了陰陽觀念,并逐漸演化出八卦和五行。
……
上古昆侖經吧
上古昆侖經吧
思想來源
(1)易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穎達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2) 宋代理學家則認為“太極”即是“理”。朱子語類卷七五:“太極只是一個渾淪底道理,里面包含陰陽、剛柔、奇耦,無所不有。” 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謂太極也。”(洛書太極圖)(3)謂天宮,仙界。 三國魏阮籍 詠懷之七二:“時路烏足爭?太極可翱翔。” 晉葛洪 抱樸子·吳失:“園囿擬上林,館第僭太極。”云笈七簽卷八:“太極有元景之王,司攝三天之神仙者也。”
畫圖歷史。
宋代理學開始者周敦頤的太極圖和太極圖說,是象數和義理結合的表達,也是對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最簡明的表達,因而也最能代表中國固有的整體性的思維方式。太極圖各層的圓形,表達的是宇宙萬物為一個整體,完整無缺。儒家哲學上的“無極-太極”一元論,對應著儒家歷史學上的“春秋大一統”。太極圖的5層,分別是宇宙萬物發展變化的5個階段。
陰陽魚太極圖。宋代張行成專著易通變載十四圖,第一幅圖即“有極圖”,實為方圓合圖,圓圖變形為八邊形,陰陽魚圖的蘊義,太極包含萬象,以黑白小方格表示的六十四卦爻位變化圖。明初,趙偽謙在六書本義的“天地自然河圖”,被后世學者認為是“太極圖”。趙撝謙圖與張行成圖有些不同。明末,趙仲全道學正宗載“古太極圖”,這是現存文獻中第一次將這張圖稱為“古太極圖”。在陰陽魚周圍繪出伏羲八卦圖,合稱“伏羲太極圖”,乾陽表南代夏,坤陰表北代冬,符合北半球季節變遷實況,顯示了季節之變的順時針方向,并與宇宙天象漩渦運動相吻合,體現于天人之際,便是人類與自然相親和,“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達到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表現于人世間,便是“琴瑟調和”的五倫良性互動共濟,所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明臣忠,夫和婦順,朋誼友信,實現“致中和”,“和而不同”
文化遺產
成都大型公益講座“成都故事百家談”的太極圖文化研究所所長明賜東先生,他已向四川省文化廳遞交一份3萬余字的申報書,展開太極圖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動,并已收到省文化廳的回復。明賜東曾說,產生于6000多年前的太極圖是中國的第一發明,早于四大發明3000多年,它是中國文化的始祖,中華民族的象征。古人在對圓形、對稱形、圖騰、陰陽概念等認識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太極圖。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太極圖集中表現在紡織輪和陶瓷器皿上,從考古學上找到最有力的證據。
走進國旗。韓國國旗的太極和八卦來自中國。蒙古國旗有一個黃色的“索永布”,中央是陰陽太極圖。
張其成論文認為:太極圖起源于人類對利用圭表對太陽日影的觀測,從中心點即圓心做半徑,黑色部分長度表示日影長度,從冬至點開始順時針共繪制了365天日影長,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是據此來確定節氣的。也因此誕生了太極圖的雛形。在此基礎上產生了陰陽觀念,并逐漸演化出八卦和五行。
……
清輝越空蒙,冷氣穿云畔。
昨夜風更清,今朝花猶艷。
纖纖青草下,露濕飄零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