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日——評“兩京十五日”
“兩京十五日”是馬親王一貫特色的典型代表,政治上朱棣以雷霆手段發動靖難之役后,“皇位正統”之談諱莫如深,各方勢力伺機而動;經濟上遷都北京催生漕運發展,利益爭奪波詭云譎;民生上元末明初大亂初平后制度建設尚待完善,民不聊生的慘狀依然普遍存在。在這樣一個動蕩的年代,橫跨皇子貴胄、靖難遺孤、官場新秀、民間郎中不同階層的主角四人團登場,上演一出驚心動魄的權謀搏殺。
故事構思巧妙。十五天的行程,情節緊張,扣人心弦,逐步引人入勝,讓人手不釋卷。歷史背景考究。故事雖為虛構,但歷史背景卻都真實的,個中人物的故事和形象也符合歷史記載。人物形象鮮明。小說的角色設定虛實結合,形象鮮明。實的如于謙,其公忠體國,正氣凜然的形象就很突出。虛的如吳定緣,看似是個“脾氣乖僻,懶散成性”的羊角風患者,實則善良聰慧,充滿正義,不愧為忠良之后。風土人情寫實。最具代表性的是對南京城和大運河的描寫,風土人情很有寫實感,讀之讓人覺得身臨其境。政治站位準確。既要維護正統,站在太子朱瞻基一面,又要批判封建統治者殘酷無道,如朱棣對建文支持者及其親族的血腥處置和明初三代帝王的殉葬制度,同時對以白蓮教民等受壓迫人民群眾的同情。
主角團星夜奔馳突殺重圍的緊張刺激程度較之“長安十二時辰”有過之而無不及,手難釋卷一口氣讀罷,意氣難平給出滿分五星評價,但時隔數日再落筆寫書評時,又恢復冷靜重新修改評分,因為昔日讓我驚嘆的填充歷史罅隙的巧思,演變得越來越有IP變現的心機——每一幕場景的切換、每一個人物的出場、每一段故事的推進,比起曾經沉浸在對應歷史朝代里的好奇,現在腦海中更多的是想象影視化角色挑選、橋段設置、甚至熱搜預定。
閱讀和咂摸歷史的樂趣不再純粹,不知道是這個時代太浮躁,還是馬親王已然掌握財富密碼。特別是“比男人心思更縝密、手段更高明、思想更前衛的女主,發動一場對抗殉葬制度的的平權斗爭“這樣的設定。但我依然無法否定馬親王對于明初歷史環境的高度還原,特別是對漕運的描述,非深刻苦功無以為之,其中一定包含了他對歷史的敬畏與認真。只是我希望才情高絕如馬親王,在他的創作道路上其實可以更加升華,更該有對歷史對人文的溫情,而不僅僅是對才華變現的渴求。
兩京十五日(全集)吧
兩京十五日(全集)吧
故事構思巧妙。十五天的行程,情節緊張,扣人心弦,逐步引人入勝,讓人手不釋卷。歷史背景考究。故事雖為虛構,但歷史背景卻都真實的,個中人物的故事和形象也符合歷史記載。人物形象鮮明。小說的角色設定虛實結合,形象鮮明。實的如于謙,其公忠體國,正氣凜然的形象就很突出。虛的如吳定緣,看似是個“脾氣乖僻,懶散成性”的羊角風患者,實則善良聰慧,充滿正義,不愧為忠良之后。風土人情寫實。最具代表性的是對南京城和大運河的描寫,風土人情很有寫實感,讀之讓人覺得身臨其境。政治站位準確。既要維護正統,站在太子朱瞻基一面,又要批判封建統治者殘酷無道,如朱棣對建文支持者及其親族的血腥處置和明初三代帝王的殉葬制度,同時對以白蓮教民等受壓迫人民群眾的同情。
主角團星夜奔馳突殺重圍的緊張刺激程度較之“長安十二時辰”有過之而無不及,手難釋卷一口氣讀罷,意氣難平給出滿分五星評價,但時隔數日再落筆寫書評時,又恢復冷靜重新修改評分,因為昔日讓我驚嘆的填充歷史罅隙的巧思,演變得越來越有IP變現的心機——每一幕場景的切換、每一個人物的出場、每一段故事的推進,比起曾經沉浸在對應歷史朝代里的好奇,現在腦海中更多的是想象影視化角色挑選、橋段設置、甚至熱搜預定。
閱讀和咂摸歷史的樂趣不再純粹,不知道是這個時代太浮躁,還是馬親王已然掌握財富密碼。特別是“比男人心思更縝密、手段更高明、思想更前衛的女主,發動一場對抗殉葬制度的的平權斗爭“這樣的設定。但我依然無法否定馬親王對于明初歷史環境的高度還原,特別是對漕運的描述,非深刻苦功無以為之,其中一定包含了他對歷史的敬畏與認真。只是我希望才情高絕如馬親王,在他的創作道路上其實可以更加升華,更該有對歷史對人文的溫情,而不僅僅是對才華變現的渴求。
我認為這本書傳達出的其中一個意思跟長安的荔枝很像,有志者,事竟成。
但是這本書又是故事套著故事,劇情跌宕起伏,人物個性又很飽滿。
非常推薦!
——孔某人慨之以慷,為荊溪一哭
再看這本書,坑一個接一個地挖,包袱一個連一個地丟,最后還完美地把它給填滿了,看得過癮。里面有些景物描寫、細節性的東西、知識性的東西,我再看的時候做做筆記!
故事寫得不錯,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