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無法斷舍離
書的開頭作者首先強調了我們處在一個“物質過剩”的世界,社會生產力增大,遠大于消費者必需的總和,于是我們被提供的遠比我們實際需要的多,供方想出層出不窮的營銷手段刺激買方購買欲,讓他們“自愿”買回很多并不是必須的商品。這些因為一時腦熱,禁不住折扣誘惑亦或是推銷員的瘋狂攻勢買下的東西,很快被束之高閣,等待在下次打掃的時候再見天日,然后繼續包好放回原處。如果把家比作一個容器,斷舍離便是一個“節源開流”的過程,如果你在扔東西的時候不是一個“敢恨”的人,那么在買東西的時候就不要輕易“說愛”。書中提到很多人像鯰魚一樣喜歡待在上層澄清部分,“眼不見為凈”地選擇性忽略淤泥部分。而自己的問題在于,在收拾房間時,一貫作風是把房間翻個底朝天,自己坐在廢墟中擦拭和擺放物品,但每次收拾的結果幾乎是把東西恢復原位,直到下次繼續,如此循環反復,整個過程更像是定期盤點資產。我沒有排斥去攪動水槽中的淤泥部分,但我的水槽渾濁待平靜后塵歸塵土歸土,依舊層次分明,自己忽略最重要的是要處理水槽底下的淤泥部分。 當我們面對“物質”時,不是從“這個東西需不需要?”的角度,而是往往下意識地從“這個東西能不呢用?”的角度——以物質資料為基準軸(“物質軸”)的觀點來進行取舍判斷。作者認為“物質軸”的思維方式已經不能在這個物質過剩的時代適用,上一代不能浪費的觀點深入人心并且推上了道德高點,因此人們總是考慮一件東西的“有效性”,即它能產生的功用,而忽略了更為重要的“必要性”考量,即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它,造成的結果就是家里堆滿了還很好用,但是自己并用不到的物品。
斷舍離吧
斷舍離吧
這本斷舍離告訴我們收拾屋子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大多數人會認為經常收拾屋子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更加舒心,亂亂的自己也感覺挺舒心的,久而久之也就不愿意收拾屋子了。但事實上經常收拾屋子代表的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你收拾的不僅僅是你的屋子,更有你的心。在收拾屋子的同時,你的身心會得到舒展。當你花一個小時的時間把自己的房間收拾了一下,你會擁有一種滿滿的成就感。
愛生活,從收拾屋子做起。讓自己的每一天變得更加充實,讓自己變得更加的陽光。生活的意義不就是在一點一滴中發現她的美好嗎?
很多時候喝杯奶茶,打盤游戲就能讓你放松下來,你還有哪些一做就能讓你感到愉快的事情?快和我來分享一下唄!
在斷舍離當中去體驗生活的滋味,通過斷舍離達到的環境的顯示'“活在當下”最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