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能假設
這本書分為兩個不一樣的風格,上篇中篇講的是清朝和抗戰時期,下篇則輕快很多,各種名人各種發明。
看這本書花了234分鐘,說實話不算快,主要是1840年以后的歷史真的讓人痛心疾首,壓抑的喘不過氣,所以我總在看了幾篇就忍不住放下來換換腦子。讀書的時候,最不喜歡近代史,打開就是屈辱的戰敗求和,割地賠款,從2200萬兩銀子到4億白銀,從南京條約到馬關條約,那時候的大清如同手無寸鐵有家財萬貫的少女,什么貨色都想來咬一口。
也不喜歡抗戰題材,上學時最恨ds ,什么時候在哪里開了什么會,有什么意義,確定了什么……背的時候咬牙切齒,看戰局恨蔣懦弱,氣張學良無能……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看懂了背后的一切,怪誰呢?大清的制度已經不適應新的時代,掌權者的鼠目寸光又推波助瀾,哪怕有曾國藩 有李鴻章 有左宗棠有張之洞這樣的大臣也解決不了大廈將傾,他們個人的努力在時代面前都是徒勞的,局部推遲了清朝的垮臺而已。
抗戰期間,老蔣也很無奈啊,外部歐美蘇裝聾作啞,對中國期待幫助的請求視而不見,對日本的滔天罪行置若罔聞,內部那些軍閥各個都不是省油的燈,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盤,表面哈哈哈內心mmp。除了蔣的嫡系,誰真的把他放在眼里?
最后,突然理解了黨史,中國得以勝利的主要原因是思想上對勝利的堅定信念和那時候對毛的堅決支持。思想上,國民黨很多次都覺得自己會輸,沒有必勝的信念難有戰勝的信心,必然導致軍事上的混亂失誤。沒有對蔣毫無保留地支持,必然導致一團散沙自我號令,大難臨頭各自飛。
那么現在呢?戰爭是檢驗國力的考場,希望國人自強自立,領導人冷靜開放,不在聲聲叫好中迷失自我,堅定走好走踏實。
歷史的溫度3:時代撲面而來,轉瞬即成歷史吧
歷史的溫度3:時代撲面而來,轉瞬即成歷史吧
看這本書花了234分鐘,說實話不算快,主要是1840年以后的歷史真的讓人痛心疾首,壓抑的喘不過氣,所以我總在看了幾篇就忍不住放下來換換腦子。讀書的時候,最不喜歡近代史,打開就是屈辱的戰敗求和,割地賠款,從2200萬兩銀子到4億白銀,從南京條約到馬關條約,那時候的大清如同手無寸鐵有家財萬貫的少女,什么貨色都想來咬一口。
也不喜歡抗戰題材,上學時最恨ds ,什么時候在哪里開了什么會,有什么意義,確定了什么……背的時候咬牙切齒,看戰局恨蔣懦弱,氣張學良無能……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看懂了背后的一切,怪誰呢?大清的制度已經不適應新的時代,掌權者的鼠目寸光又推波助瀾,哪怕有曾國藩 有李鴻章 有左宗棠有張之洞這樣的大臣也解決不了大廈將傾,他們個人的努力在時代面前都是徒勞的,局部推遲了清朝的垮臺而已。
抗戰期間,老蔣也很無奈啊,外部歐美蘇裝聾作啞,對中國期待幫助的請求視而不見,對日本的滔天罪行置若罔聞,內部那些軍閥各個都不是省油的燈,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盤,表面哈哈哈內心mmp。除了蔣的嫡系,誰真的把他放在眼里?
最后,突然理解了黨史,中國得以勝利的主要原因是思想上對勝利的堅定信念和那時候對毛的堅決支持。思想上,國民黨很多次都覺得自己會輸,沒有必勝的信念難有戰勝的信心,必然導致軍事上的混亂失誤。沒有對蔣毫無保留地支持,必然導致一團散沙自我號令,大難臨頭各自飛。
那么現在呢?戰爭是檢驗國力的考場,希望國人自強自立,領導人冷靜開放,不在聲聲叫好中迷失自我,堅定走好走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