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star
關于避諱(后來才知)——唐代貞觀年間,“世”字有因避諱而缺筆的,也有不避諱而直書其字的。如: 名標于漢丗。(貞觀四年,安定胡公〈質〉墓志銘) 奄從他世。(貞觀五年,君諱墓志銘) 公侯丗襲,將相門傳。(貞觀八年,處士李君〈繼權〉墓志銘) 燕昭成皇帝七世孫。(貞觀十六年,大唐吏部將仕郎范陽盧府君妻馮氏墓志銘)這些墓志和墓志銘正反映了這一時期避諱制度并不十分嚴格的特點:臣民于君諱可避可不避,即使是在同一篇墓志中也有諱與不諱并存的現象。例如貞觀二十年的《□忠墓志》中既有“世子無挺”,又有“本枝百丗”,前一“世”字直書不諱,后一“丗”字因避諱而缺筆 唐太宗一代雄主,非常開明,即位后曾下詔說只要“世民”兩個字不連起來用在文字中,就不需要避諱.
“令曰:“依禮,二名不偏諱。近代已來,兩字兼避,廢闕已多,率意而行,有違經典。其官號、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兩字不連續者,并不須諱。”(舊唐書·本紀第二)。古代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最早為“吏、民、禮、兵、刑、工”六個機構,其中“民部”在唐太宗時并沒有為了避諱李世民的“民”字而改稱,倒是到了李治即位后,為了表示其孝心和尊崇,下令把“民部”改為“戶部”
4樓 2018-09-03 09:01:10
孤唐明月書評詳情
全部回復
“將軍,陛下目前已經平定了吐谷渾,派太子趕來通知咱們下一步的作戰方案。”
李靖一邊聽...
找史料時,發現網上對李二黑的很多,對楊廣之流的也有洗白,觀點太多,且有理有據分不清是非。
但是我認為,即便是正史也有可信的一面,難道大部分史家都無節操,正史不比野史更正規細致?難道僅憑民間野史的一面之詞就去全盤否定?謬矣!有些激動了,咳,言正傳,歷史不容褻瀆,所以我尊重它,直到目前為止都是依據史料去推演,改編。
然而作者君在重視史料的同時也被其框架約束,寫的不痛快,所以我想說——粉碎吧歷史!
因為穿越的因素,歷史已然改變!以后劇情會更大膽的,畢竟隔壁李承乾還能通過地府傳消息,╮(╯▽╰)╭
嗯,從明天起五更,對沒錯,就是五更!
ps:好后悔高中沒好好學,沒能進歷史和漢語言專業……
物流管理為什要學高數!說好的文課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