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81章)
倒序
- 封面
- 書名頁
- 版權頁
- 緒論 中國夢是文化復興之夢
- 一、中國夢是充滿輝煌、苦難與勝利的民族集體記憶
- 二、中國夢的文化精神、哲學基礎和理想色彩
- 三、中國夢,多元匯一的豐厚內涵
- 第一章 文化的復興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目標
- 一、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終極目標
- 二、文化發展的轉型是經濟和社會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三、文化體制改革是文化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
- 四、文化與科技:兩輪驅動、兩翼起飛
- 五、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與公共服務的對位性機制
- 六、轉變文化發展方式要借鑒和引進經濟改革的成功經驗
- 七、轉變文化發展方式更注重從GDP到人
- 第二章 文化走向國家整體構架的中心
- 一、信息化時代文化的價值重估
- 二、國家的文化財富:信息時代國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 更新時間:2019-09-29 16:56:51
- 三、文化,走向黨和國家發展政策的中心
- 四、中國當代文化發展的最佳戰略機遇期
- 第三章 文化作為當代世界的先進生產力
- 一、文化作為當代世界的先進生產力
- 二、文化與經濟、科技的一體化
- 三、先進的文化生產力要滿足我國社會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 第四章 態勢轉換:文化的本土全球化與文化間性
- 一、從全球化說起
- 二、全球本土化
- 三、全球化的新階段——本土全球化
- 四、全球本土化與本土全球化:全球化的兩個組成部分
- 第五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 一、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
- 二、人本主義精神
- 三、天人合一精神
- 四、禮治精神
- 第六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
- 一、重倫理,倡導道德至上
- 二、重和諧與融合
- 三、重實際,追求穩定
- 四、重理性與人文教養
- 第七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
- 一、辯證思維
- 二、直覺思維
- 三、中和思維
- 第八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
- 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積極進取的價值取向
- 二、以倫理道德為人際關系和社會秩序的紐帶
- 三、物質與精神關系中的重義輕利
- 四、尚古傾向與平均主義
- 第九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想人格與人生境界
- 第十章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儒家文化精神與理想人格
- 一、先秦儒家倫理
- 二、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
- 第十一章 守靜致虛,道法自然——道家文化精神與道家理想人格
- 一、先秦道家的文化精神
- 二、道家的理想人格
- 第十二章 儒道思想的互補
- 第十三章 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的變革
- 一、洋務運動與“中體西用”論
- 二、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
- 三、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文化論爭
- 四、現代新儒學及海外新儒學
- 第十四章 物一無文,同則不濟——中西文化的差異
- 一、中西文化的自然觀比較
- 二、中西文化的社會觀比較
- 三、中西文化的世界觀比較
- 四、中西文化的思維方式比較
- 第十五章 文化復興,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現代升華
- 一、西方文化與中華文明的交流融合
- 二、文化發展追求更協調發展、包容性發展
- 第十六章 重建文化中國國家形象
- 一、中國國際形象建構
- 二、當代中國走向世界的歷史性轉折
- 三、從西風東漸到東風西漸
- 四、重建文化中國的國家形象
- 第十七章 新一輪改革創新的進軍號
- 一、文化體制改革的新突破與新思路
- 二、決定性作用:文化領域的市場化改革
- 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和意義
- 四、找準文化發展的關節點,創造民族文化的新輝煌
- 五、進一步提高文化開放水平
- 結語 就有道而正
推薦閱讀
- 解讀《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
-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研究:中國實踐與國際經驗
- 香港選舉制度的發展及其對香港政治生態的影響
- 人民公開課:中國共產黨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谷臻小簡·AI導讀版)
- 韓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形象(世界看中國)
- 思想產業
- 中國為什么自信:如何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英文)
- 收入不平等與公共政策
- 當代中國政治形態研究(第二版)
- 新時代的中國網絡法治建設
- 馬上就辦:擼起袖子加油干
- 中國何以穩定:來自田野的觀察與思考
- 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論
- 寵:信-任型君臣關系與西漢歷史的展開
- 中國生態補償宏觀政策研究
- 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 海外中國學理論前沿:中國與世界(谷臻小簡·AI導讀版)
- 卓越城市創新街區(谷臻小簡·AI導讀版)
- 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的發展進步(中文版)
- 中國之治:理論邏輯與實踐探索
- 協商民主的技術(現代政治治理技術叢書)
- 改革
- 先秦多都并存制度研究
- 中國夢 振興曲
- 明德善道: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鄧小平的政治信仰
- 教育改變中國(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推動者系列)
- 新常態 新理念:踐行五大理念,決勝全面小康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西部地區地方政府能力建設
- 水電移民土地證券化安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