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超單身社會
最新章節:
后記
在日本,1980年,有家庭主婦的家庭是1114萬戶,如今雙職工家庭則達到了1000萬戶以上;2015年,男性的終身未婚率為23.4%,女性為14.1%;2015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為31.1歲,女性初婚年齡為29.4歲,男女平均初婚年齡比1990年均推遲3歲;近年來,共同生活20年以上的“熟年離婚”比例逐年上升,越來越多的40歲以上未婚女性不愿結婚;2035年,將有4成男性和3成女性以終身無子狀態度過一生。隨著未婚率、非婚率、離婚率逐年攀升,以及喪偶導致高齡單身者的不斷增加,2035年,日本將有一半人口是單身!日本在走向老齡化社會的同時,也在率先成為“超單身社會”。本書以大量數據立論,深入剖析日本單身社會的成因,以及個體的生活意識、消費意識和價值觀的變化,提出“單身經濟”崛起的商機和對應策略,并對未來的兩性關系發展提出大膽預測。無論是否結婚、生子、組建家庭,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面臨成為“單身者”的風險。但單身并不意味著切斷與他人的所有連接。只要提升“獨自生活的能力”,好好“愛自己”,即便一個人也能享受幸福的單身生活。
目錄(62章)
倒序
- 封面
- 版權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持續增加的單身人口
- 終身未婚率刷新歷史最高紀錄
- 未婚人數增加的原因
- 未婚者是“社會公害”嗎?
- 比終身未婚率更嚴峻的終身無子率
- 日本人根深蒂固的結婚觀念
- 結婚的利與弊都和錢有關
- 第二章 社會不接受單身的人
- “有9成的人想結婚”是一個謊言
- 職場女性的增加加速了日本社會的非婚化
- 工作越出色的職場女性,其未婚率越高
- 女性的“高嫁”想法
- “單身騷擾”——社會對未婚者的精神虐待
- 不結婚的人不能晉升
- 日本社會不接受缺乏協作能力和共情能力的人
- 第三章 男人們厭婚了嗎?
- 男人們失去談戀愛的能力了嗎?
- 男人沒有能力做愛了嗎?
- 男人不會表白了嗎?
- “交往前要表白”的文化從何而來?
- 日本男人與生俱來的被動性格
- 男人是因為沒錢才結不了婚嗎?
- 男人不管到了什么年紀都喜歡年輕女性的原因
- 如何分辨不結婚的男人?
- 第四章 結婚后又回到單身的人
- 孤獨的老齡單身女性
- 每3對夫妻就有1對離婚的時代
- 不斷增多的“熟年離婚”
- 離婚的主導權在于妻子
- 丈夫們需要一個“人生三段計劃”
- 夫妻雙方均為初婚的比例下降,再婚比例逐年上升
- 江戶時代的離婚率居世界首位
- 江戶時代的離婚也是因為“錢”
- 江戶時代的男女都很自立
- 離婚后容易輕生的現代日本男人們
- 過于依賴彼此的日本夫婦
- 單身家庭將達到4成
- 將家人視為自己責任的悲劇
- 第五章 單身族們的消費
- 引領消費的單身者們
- 單身男性的消費相當于一個家庭的消費
- 一個人生活的時間增多
- 消費的單位從“群體”變成“個人”
- 隨時代而變化的消費意識
- 從物質消費到體驗消費,再到情感消費
- 正因為尚未完成,才能持續產生成就感
- 消費的形態正在發展為“個體對個體”
- 第六章 單身社會的未來
- 單身生活者不幸福嗎?
- 已婚者和單身者的“幸福倉庫”不一樣
- 單身社會并不是孤立社會
- “單身充實”這類詞語出現的原因
- 獨自生活的能力是必備能力
- 獨自生活的前提是與他人建立起聯系
- 要想獨自生活,必須要愛自己
- “真正的自己”在哪里?
- 技術奇點與單身社會
- 家庭和單身社會并不是對立的
- 后記 更新時間:2022-08-10 17:58:45
推薦閱讀
- 女性·婚姻與革命:華北及陜甘寧根據地女性婚姻問題研究
- 農民民主權益保障政策研究
- 學做工:工人階級子弟為何繼承父業(人文與社會譯叢)
- 主權和移民:東南亞華人契約性身份政治研究
- 湖北省殘疾人事業發展重要文獻選編(1989—2019)(下冊)
- 銀發世代:重新定義老年、反思醫療體系、重構老年生活
- 農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攤機制研究:以北京市為例
- 家族的記憶與認同:一個陜北村落的人類學考察
- 人類的故事
- 太平天國戰爭時期江蘇人口損失研究:1853-1864
- 日本華僑華人子女文化傳承與文化認同研究
- 薩迦世系史:藏族史籍(中華大國學經典文庫)
- 中國人的臉譜
- 北京流動人口問題研究
- 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進化的證據
- 中國人口流動與健康
- 寧夏人口發展研究報告(2012)
- 東南亞瓊屬華僑華人
- 后人口轉變迎來新改革機遇(全面深化改革研究書系)
- 超大城市自助養老服務設計
- 西南地區的婦女發展與社會穩定問題研究
- 湖北省殘疾人事業發展重要文獻選編(1989—2019)(全二冊)
- 《基因傳+癌癥傳》普利策獎穆克吉作品
- 火星來客:猶太人與諾貝爾獎揭秘
- 女性的思想
- 腦與認知系列套裝(15冊)
- 櫻海集·蛤藻集
- 讓“社會”有“文化”:人類學自我本土化反省
- 人類為什么合作:基于行為實驗的機理研究
- 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報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