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文史通義
免費

中國古代文史理論著作。章學誠著。本書通行有《章氏遺書》本,1921年吳興劉承干刻印。1956年12月中華書局據(jù)此排印出版,1961年9月第2次印刷。章學誠所著除本書外,還有《校讎通義》內(nèi)篇3卷,《方志例略》2卷,《文集》8卷等。后人合刊為《章氏遺書》。全書8卷,分內(nèi)外篇,各收文章61篇。共計25萬字。史文并論,論文部分主要有《詩教》、《文德》、《文理》、《古文十弊》等篇。本書在文學上的理論主張主要有3方面:1.提倡文德說。其所謂文德,也就是指著作者和批評者的態(tài)度。認為作者的態(tài)度要“敬”,批評者的態(tài)度要“恕”,“凡為古文辭,必敬以恕。”所謂“敬”,又包含“修德”和“養(yǎng)氣”兩方面的功夫,其根本在于“修辭立誠”。“恕”是指品評文學作品時不要刻求古人,又不能無原則的寬容:“論古必恕,非寬容之謂也。”要“能為古人設身而處地”著想,不能以一個不變的模式去衡量一切古人。2.提倡文理說。要求文章要言之有物:“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而有物的關鍵在于“中有所見”;“古人著為文章,皆本于中之所見,初非好為炳之烺烺,如錦上繡女之矜套彩色已也。”也就是強調(diào)要有“閱歷”。3.提倡“文貴發(fā)明,亦期用世”。強調(diào)文質(zhì)統(tǒng)一:“文重于質(zhì),視具質(zhì)如何生吾文焉。”由此出發(fā),對擬古和形式主義文風給予了尖銳的批判,認為“今舍己之所求,而摹古人之形似,是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西家偕老之奴亦學其悲號”,是極為可笑的。對清代流行的“桐城派”古文,則以《古文十弊》進行批判。章學誠的這些觀點,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受研究者重視。

章學誠 ·國學 ·20.5萬字

最新章節(jié) 第46章 外篇三(7) 2015-12-27 05:49:19
中國史學史
免費

中國史學史專著。金毓黻撰。194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1957年重印。金毓黻(1887—1962),原名毓璽,字謹庵,又字靜庵,室號靜晤。主要著作還有《遼東文獻經(jīng)略》6卷、《東北通史》上編、《宋遼金史》、《中國史》1冊,合編《太平天國史料》、主編《五千年來中朝友好關系》等。本書敘述中國史學,原起自上古,迄于近代,共分10章。后來以近代史學內(nèi)容復雜,必須更端另述,將最后一章刪去,迄于清代而止。第1章古代史官概述;第2章古代史家與史籍;第3章司馬遷與班固之史學;第4章魏晉南北朝以迄唐初私家修史之始末;第5章漢以后之史官制度;第6章唐宋以來設館修史之始末;第7章唐宋以來之私修諸史;第8章劉知幾與章學誠之史學;第9章清代史學家之成就。導言稱:“本編所述,首以史官,繼以史家,史籍,于官修、私修之史,分章闡述,以明私家成就殊勝于史官。”認為:回溯清代以往史學成就,綜以兩端,一曰撰史,始以編史,繼以紀傳,“隋志以下,以紀傳為正史,而編年體降居次位,即以史學進步之征”。二曰論史,“劉氏史通創(chuàng)作于前,章氏通義嗣響于后”,“是則于史學向前發(fā)展之中更獲新績”。所以,“本篇榷論史學,止取馬、班、劉、章四氏,以樹二者典型”。作者認為:撰史途經(jīng)于魏晉南北朝啟其機緘,于唐宋以后拓其境界,總的方向是分門別類由簡趨繁。全書將中國史學史分為3期:古代;漢魏南北朝迄唐初;唐宋至清。論述簡要,資料豐富,自成一家之言。為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界價值較高、影響較大的史學史著作之一。

金毓黻 ·國學 ·24.3萬字

最新章節(jié) 第58章 清代史家之成就(13) 2015-12-27 08:23:11
無異元來禪師廣錄
免費

凡三十五卷。明代僧無異元來(1575~1630)撰,法孫弘瀚、弘裕共編。清康熙十年(1671)刊行。又稱博山大艤和尚廣錄。收于卍續(xù)藏第一二五冊。本書系集無異元來禪師一代語錄之大成,內(nèi)容包括無異禪師語錄序、錫類法檀序、剩錄序、禪警語序、宗教答響序、博山能仁寺等五會之語錄、茶話、普說、拈古、頌古、佛事香語、參禪警語、開示偈、凈土偈、宗教答響、宗說等錫、書、啟、序、壽言、挽辭、博山和尚傳、塔銘及序等。其中,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五所收之宗教答響,又稱博山大師宗教答響,系集無異元來回答學人諸士之種種質(zhì)問。答響之一、之二又分參悟、凈土、止觀、戒律、布施、愿力、懺悔、福報、釋疑、回向等十品。書中所收之剩錄序,剩錄,即道嵩壁如所編之博山老人剩(剩)錄六卷,相當于元來語錄之補遺,內(nèi)容有上堂、茶話、頌古、偈、詩、贊等,今僅于本書卷首刊錄黃端伯所撰之剩錄序。又本書卷十三至卷十五之“參禪警語”收于卍續(xù)藏第一一二冊(而于卍續(xù)藏第一二五冊省略未收),亦收于朝鮮僧清虛堂休靜(1520~1604)所編之禪門撮要卷上。凡二卷,詳稱博山和尚參禪警語,又作博山參禪警語、禪警語、博山警語。成正編,明代神宗萬歷三十九年(1611)刊行。輯錄示初心做工夫警語、評古德垂示警語、示疑情發(fā)不起警語、示疑情發(fā)得起警語、示禪人參公案警語、示參禪偈十首等。

佚名 ·國學 ·21.1萬字

最新章節(jié) 第39章 募刻祖翁異和尚廣錄序 2015-12-27 01:02:34
唐六典
免費

又名《大唐六典》,中國古代官修職官政典。原題唐玄宗御撰,李林甫奉敕注。唐傳抄本早已湮沒無聞,宋有元豐、紹興兩種刻本,明有正德、嘉靖兩種刻本,至清嘉慶掃葉山房本,光緒廣雅書局本,脫誤已經(jīng)很多。現(xiàn)北京圖書館尚藏有南宋紹興本殘本15卷。日本學者拍照以與明正德傳本合校,在1973年刊印新本《大唐六典》,乃是當前最佳版本。此書開元十年(722)開始編纂,玄宗曾手寫六條,要求臣下按《周官》分理、教、禮、政、刑、事六部,以類相從編撰,故名《六典》。宰相張說、肖嵩、張九齡、李林甫四人先后負責總管修撰事宜,具體執(zhí)筆有徐堅、陸堅等12人。開元二十六年(738)撰成,由李林甫進奏皇帝。該書共30卷,體例由韋述制定:“以令式入六司,沿革并入注”(《集賢記注》),按照唐國家機關體系,排比現(xiàn)行令式,以三師、三公、六省、五監(jiān)、十二衛(wèi)、諸王府、州郡官為篇目,敘述了唐代中央和地方國家機關的機構(gòu)、編制、職責、人員、品秩、待遇等,注中又敘述了官制的歷史沿革,并收入了若干唐代詔令,內(nèi)容相當豐富。該書在唐代雖“無明詔頒行”,但代宗、德宗時已流行于世。唐人討論典章,也常加引用,并對后來宋代元豐官制改革有過很大影響。學術(shù)界認為本書是一部關于唐代官制的行政法典。

李林甫 ·國學 ·24.3萬字

最新章節(jié) 第30章 三府督護州縣官吏 2015-12-27 01:31:40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定县| 文昌市| 台山市| 上犹县| 温州市| 恩施市| 兰考县| 宁陵县| 陇川县| 平山县| 泾阳县| 商洛市| 长泰县| 万宁市| 阳西县| 出国| 株洲市| 涞水县| 奉贤区| 全南县| 新余市| 招远市| 信阳市| 西乌| 大兴区| 石楼县| 唐河县| 都江堰市| 西贡区| 伽师县| 沾益县| 望都县| 潢川县| 南平市| 阿尔山市| 新绛县| 大兴区| 彩票| 岳阳县| 盖州市| 武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