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老子指略
免費

三國魏王弼著。關于本書的版本流傳及考證情況,王維誠說:“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敘錄載《老子》王弼注二卷。敘錄謂弼又作《老子指略》一卷。今王弼《老子注》現存,其《老子指略》則亡。查《舊唐書·經籍志》載《老子指例略》二卷,不著撰人。然《唐書·藝文志》則載王弼《老子指例略》二卷。可知舊志《老子指例略》二卷當即王弼所撰。此后則《宋史·藝文志》載《道德略歸》一卷。宋濂《子略》載王弼《老子指例略》二卷。鄭樵《通志藝文略》載王弼《老子指例略》二卷。又晁氏《郡齋讀書志》載《老子略論》一卷,注云,魏王弼撰,凡十有八章。詳察上列《舊唐書·經籍志》以下六家著錄王弼之書,書名不全同,卷數亦或異,然無一家同時著錄二書名者。竊疑各家所載,皆即《釋文》敘錄所稱《老子指略》一書”(《魏王弼撰〈老子指略〉佚文之發(fā)見》,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第7卷第3期)。王弼對《老子》的看法是:“老子之書,其幾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觀其所由,尋其所歸,言不遠宗,事不失主。文雖五千,貫之者一;義雖廣瞻,眾則同類”(《老子指略》)。從這一見解出發(fā),他把老子的“有生于無”的思想發(fā)展成為“以無為本”的本體論。他說:“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無形,由乎無名。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不溫不涼,不宮不商;聽之不可得而聞,視之不可得而彰;體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嘗。故其為物也則混成,為象也則無形,為音也則希聲,為味也則無呈,故能為品物之宗主,苞通天地,靡使不經也”。

王弼 ·國學 ·3082字

最新章節(jié) 第1章 2015-12-22 14:58:15
白雨齋詞話
免費

詞話著作,清陳廷焯撰。陳廷焯(1853~1892),字亦峰,江蘇丹徒人,光緒十四年(1888)舉人。作者論詞大旨,宗常州詞派張惠言。常州詞派的詞學觀點為反對浙派尖新小巧、輕佻浮滑而無所寄托的詞風,主張“溫柔敦厚”。陳氏論詞的主要精神也是如此。他在書中卷1特別突出地提出了“沉郁”二字作為詞論核心。所謂“作詞之法,首貴沉郁,沉則不浮,郁則不薄。”其含義有二,一為要求比興寄托、微言大義。“所謂沉郁者,意在筆先,神余言外。寫怨夫思婦之懷,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飄零,皆可于一草一木發(fā)之。”二為要求詞的風格含蓄、沉穩(wěn)。陳氏還提出了“頓挫”一詞與“沉郁”互補。謂二者統(tǒng)一則“詞中三昧盡矣”。并以此衡文,品評周邦彥、馮延已、王沂孫諸家。并多次強調“溫厚”,如卷8云:“溫厚和平,詩詞一本也。”作者的詞論既有以詩教評詞,提高詞的地位與格調的意義,又有限制詞的風格多樣化的弊病。《白雨齋詞話》原為10卷,今本只存8卷。由其門人許正詩整理刊刻。許正詩原刻本成于光緒二十年(1894),后附《白雨齋詞存》、《白雨齋詩鈔》各1卷。此后又有民國二十三年(1934)唐圭璋輯《詞話叢編本》、民國三十五年(1946)上海開明書店本及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杜維沫校點本。

陳廷焯 ·國學 ·8.8萬字

最新章節(jié) 第25章 2015-11-09 14:13:19
腳氣集
免費

又名《玉峰先生腳氣集》。二卷,南宋車若水撰。此書據其子車惟一跋,當成于咸淳十年(1274),因病腳氣,作書自娛,故名《腳氣集》。車若水少學為文,晚乃刻意講學,入理學一途。此書多論經學,體例與語錄為近。其于經義分歧,頗持門戶之見;談及藝文,或不免冬烘。此書體例頗與語錄相近,于經史百家之言皆有論述,間及雜說瑣事。好立異論,如論《詩》而改小序,論《春秋》而主夏正,論《禮記》而掊擊漢儒,論文謂李邕諸碑文不成文,理不成理。但書中很多論說仍有可取之處。如論《周禮》載師乃園廛之征,非田賦之制,駁蘇洵說之誤,可供考證經義參考。書中對朱熹《四書集注》服膺備至,但并不茍同,如謂《大學》“格物”這“格”難以訓“至”,當從舊訓,作比方思量之義;謂《論語》“惟求則非邦也與”以后,皆圣人之言,稍與朱熹所論不同。又謂《詩集傳》當于綱領之后列諸家名氏,使之有傳。再如論蔡琰《胡笳十八拍》之偽;論《文中子》“鼓蕩之什”為妄;論錢塘非吳境,不得有子胥之潮;論王羲之貼不宜字字皆鑿然有理;論擊壤為以杖擊地;論應劭注《漢書》誤以夏姬為丹姬,等等,都很有見地,可供參考。版本主要有《四庫全書》本、《寶顏堂秘笈》本、宛委山堂《說郛》本、《五朝小說》本、《五朝小說大觀》本、《宋人小說》本、《抱經樓叢刊》本。

車若水 ·國學 ·2.1萬字

最新章節(jié) 第6章 2015-12-21 17:57:32
道德真經注
免費

四卷。初唐李榮(生卒年不詳)撰。李榮,初唐元天觀道士,號任真子,為高宗、武后間人。撰有《道德真經注》四卷。僅存一至三十六章。舊題稱:“元天觀道士李榮注”。書分《道經》、《德經》二經。《道經》末章與《德經》原缺,后在敦煌卷子中發(fā)現此書下卷。因書前奏表稱道士臣榮,所以都誤認為李榮是息齋道人,進而認為此書為息齋道人所著。白云齋《道藏目錄詳注》在《道德真經義解》下誤抄為息齋李榮注,實乃錯誤。然《道德真經注》與《道德真經義解》之間存在異端有四:其一,《道德真經義解》分《道經》、《德經》共八十一章;而此書僅分《道經》、《德經》并無章次。其二,《道德真經義解》之旨在于:“常無,欲以觀其徼,常有,欲以觀其微”。認為《道德經》上、下都可以達到一定的極限,掌握它可以得道、治國、修身;而此書之旨闡述:“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提倡圣人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治。其三,《道德真經義解》認為“非常道,非常名,常者不變謂也”,又認為“谷神不死,神藏于體,猶山之藏谷,故曰谷神”。此書認為:“非常道者,非是人間常俗之道,非常名者,非常俗榮華之虛名也”,又認為“谷空也”。其四,《道德真經義解》多散句,而此書似駢文,如此等等。說明此二書實非一人之作。《新唐書·藝文志》、杜光庭《道德真經廣圣義》及唐末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對《道德真經注》都有記載和引用,因此學者認定此書為李榮著而于息齋道人《道德真經義解》無涉。后世學者認為此書闡述詳實,對《道德經》的理解、解釋均有獨到之處。為唐以后研究《道德經》者引以為參考。現存明《道藏》本、明《道藏舉要》本。

王弼 ·國學 ·2.2萬字

最新章節(jié) 第6章 後記  2015-11-27 15:20:07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花莲县| 五峰| 开封市| 丰原市| 和田县| 绥江县| 岑溪市| 绿春县| 浪卡子县| 佛坪县| 六安市| 张家界市| 海原县| 莒南县| 白沙| 元氏县| 包头市| 南木林县| 沙田区| 洞口县| 河北省| 九龙坡区| 会昌县| 云阳县| 巩义市| 剑阁县| 庆云县| 开封市| 东海县| 阿坝县| 泸溪县| 桑植县| 望城县| 临清市| 罗城| 从化市| 兰西县| 宁夏| 嘉祥县| 开封市| 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