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居士傳
免費

五十六卷。清代知歸子撰。知歸子,是彭紹升亦稱彭際清之法號。該書收集從后漢到清康熙年間在家奉佛的人士(男性)三百一十二人的傳記,編成列傳體裁的專傳或合傳五十五篇,成為記載歷代居士比較完備的一部書。作者在節取佛書,如《佛祖統紀》、《佛祖通載》、《傳燈錄》、《續傳燈錄》、《五燈會元》、《東林傳》、《往生傳》、《居士分燈錄》、《先覺宗乘》、《居士禪燈錄》,以及《弘明集》、《廣弘明集》、《佛法金湯》等書的基礎上,又引用了史、傳、諸家文集,諸經序錄,百家雜說。編成列傳,詳述每位居士學道的經歷,不局限于一家之言,一宗一派的范圍,加以融會貫通歷述其詳。此書從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起筆,至四十年(1775)完成,歷時五年,凝注了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在具體體裁上,分為專傳、合傳、附傳三類。專傳有十七人,合傳有二百一十九人,附傳有七十六人。編次大致依時代先后次序,鄭一、卷二,為后漢、三國和兩晉,共有十二人。卷三至卷十一,為兩晉、南北朝、隋唐,共有四十六人。卷十二,為南北朝、唐、宋、明,共有十二人。卷十三至十九,為唐代,共有二十六人。卷二十至卷三十四,為宋、元,共有八十三人。卷三十五、卷三十六、為金、元,共有十人。卷三十七至卷五十二,為明代,共一百一十三人。卷五十三至卷五十五,為明、清,共有十人。卷五十六,載有《知歸子傳》,即撰者本人的傳記。

彭際清 ·國學 ·17.2萬字

最新章節 第60章 跋 2015-12-16 17:32:25
太上九要心印妙經
免費

原題「仙人張果老述」。唐宋書志均無著錄,疑為晚唐北宋道士之作。一卷,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方法類。簡稱《九要心印經》,屬道教內丹經書,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方法類。書中分內丹為三品,以九轉大還丹為上品,認為九轉丹成,每轉各有樞要,即九要:第一「真一秘要」,神氣皆煉,性命雙修。第二「橐龠秘要」,心腎為煉養神氣的工具,根本在于以神調氣,以氣定神。第三「三五一樞要」,三五一指三陽、五行、一氣,道本自然,不離一氣。第四「三一機要」,三一指三成一氣,上有神仙抱一煉神之道,中有豐國安民煉氣之法,下有強兵戰勝煉精之術。第五「日魂月魄真要」,日魂月魄指「陰陽」,日屬陽魂,月屬陰魄,每月上十五日魂守魄,下十五日魄守魂,一時之用,可奪一年之造化。第六「日用五行的要」,日用指神氣相守,聚而不散,五行指心主神,肝主魂,脾主意,腎主志,肺主魄,五行聚而化之丹。第七「七返還丹簡要」,指關閉七竅,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等。第八「八卦朝元統要」,又稱「八卦還元歸根之道」,八卦中心為坎,腎為離,一陰一陽,一內氣一外氣。第九「九還一氣總要」,九為陽數,還為聚合,一指氣。其說大略以性命為綱、精、氣、神為藥。認為神氣乃人身之鉛汞,以神調氣,以氣定神,神氣相抱,性命栩固,共成一氣,而生真火;以真火返煉其精,精化為神,神合于道,以返自然,此丹道之要也。又分丹法為神仙抱一煉神合道之法、富國安民煉氣之法、強兵戰勝龍虎交媾之法。又分大丹為內、外二丹,外丹者五谷之氣,內丹者真一之氣,認為「其內丹不得外丹則不成,其外丹不得內丹則無主」。本書較成體系,為隋唐道教服氣理論中的上乘之作,是研究唐代道教內丹的重要文獻。

佚名 ·國學 ·3011字

最新章節 第2章 2015-12-26 22:02:33
時病論
免費

《時病論》系外感病著作。8卷。清·雷豐撰于1882年。因專論春夏秋冬不同時令所見外感病,故名書為《時病論》。雷氏認為古來論時病的醫書很少,而一年之中,雜病少而時病多,若不精研時病,臨癥未免茫然無據。主張“為時醫必識時令,因時令而知時病,治時病而用時方,且防何時而變,決何時而解,隨時斟酌”,故撰此書。全書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痎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為綱領,集四時六氣之病為目,分述時病的病因、病機、辨證、立法,并備有常用成方,末附雷氏治驗案。卷1首論“冬傷于寒,春必病溫”,闡發了伏氣致溫的見解;卷2論“春傷于風”,分述傷風、冒風、中風、風寒、風熱、風濕、寒疫7種時病。認為“此七者皆春令所傷之新邪”,不同于伏氣為病;卷3~8分別論述夏季伏氣之病16種,新感之病13種;秋季伏氣之病18種,新感之病7種;冬季伏氣之病2種,新感之病4種。全書論病總計72種,擬“諸法”60余則,列方106首,選醫案87例。由于該書有觀點,有臨床經驗,理法方藥齊備,因而備受后世醫家崇信,是近現代常用的臨床參考之書。然因歷史條件所限,也有某些觀點和提法上欠妥。自初刊(1884年)以來,有清刊本近10種,建國后也多次翻印。

雷豐 ·國學 ·8.5萬字

最新章節 第12章 附錄 2015-12-27 05:45:48
百喻經
免費

全名《百句譬喻經》,《百喻經》為其簡稱。編撰者是古印度僧伽斯那,他從《修多羅藏》等12部經中輯抄出近百個寓言譬喻故事,藉以宣揚大乘教義,如因果報應、八正道、布施持戒等。譯者求那毗地,中印度人,是僧伽斯那的弟子。他在南朝齊建元初年(479——482)來華,在建康(今南京)將《百喻經》譯成漢文。此書在南北朝時曾一度被禁。魯迅于1914年將此書校正斷句,在南京金陵刻經處舍金梓書100部,分贈友人。其后又對日本翻刻的高麗藏本與刻本進行校勘,糾其舛誤。《百喻經》每則寓言之后,附有一段佛教訓誡,語絲社社員王品青對《百喻經》加以校點,“愛其設喻之妙,因除去教誡,獨留寓言”,使此書成為頗有文學價值的寓言作品。又因這部經末有“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癡華鬘竟”之語,據此恢復舊稱《癡華鬘》。魯迅在為此書的題記中說:“嘗聞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國藝文,往往蒙其影響。即翻為華言之佛經中,亦隨在可見。”此于書1926年6月由北新書局出版。《百喻經》原來只收九十八喻,魯迅在題記中推測:“嘗稱百喻,而實缺二者,疑舉成數,或并以卷首之引,卷末之偈二事也。”至于書名回復舊稱《癡華鬘》,有多種解釋。華鬘,即花環,印度教徒常給人戴在頸上以示祝福。癡華鬘,即給癡者戴上花環(書中多數故事是說愚人蠢夫的),以祝福他們聰明穎悟,正符合編撰者啟人心智的寓意。書中許多故事與中國寓言笑話相近,如《乘船失?喻》與《呂氏春秋·察今》所載的“刻舟求劍”故事相仿。《醫治脊僂喻》影響了明代江盈科《雪濤小說·催科》和清代石成金《笑得好》中的“醫駝背”的故事寫作,從中可以看出中印文化的交流。

(南朝·齊)求那毗地 ·國學 ·2.1萬字

最新章節 第6章 2015-11-10 18:02:44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谷县| 米泉市| 浦城县| 四会市| 云梦县| 织金县| 平邑县| 澄迈县| 西青区| 广宗县| 当雄县| 库车县| 永宁县| 黄龙县| 布拖县| 四子王旗| 定日县| 永州市| 广平县| 诸暨市| 高雄县| 双辽市| 寿宁县| 麦盖提县| 英吉沙县| 特克斯县| 淅川县| 凤庆县| 卓尼县| 清徐县| 泊头市| 本溪市| 本溪| 沂水县| 西乌| 镇巴县| 永修县| 增城市| 固原市| 新蔡县| 霍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