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來自全世界的特色飲品》介紹了日常生活中的飲品,主要以奶制品、豆漿、茶飲、蔬果汁為主,而放眼全世界各個大洲,會發現一些特色飲品,如可可、咖啡、雞尾酒、甜湯、涼茶、氣泡水等,做法花樣多變,味覺體驗也很滿足。這些特色飲品往往與當地的文化相融合,是了解各地文化的窗口。隨便一個時間,調一杯特飲,慰藉自己的味蕾,了解一下當地的文化特色,足不出戶,也可以嘗遍各國飲品,漫游全世界!
彭依莎 繆力果 ·飲食文化 ·1.5萬字
蔡瀾、沈宏非聯合推薦!吃喝玩樂買,美食美酒旅行,優質生活提案都在這里!一本以美食與美酒+旅行為主題的生活提案類讀物。通過好食材、有機生活、人物介紹以及游記來圍繞品質生活導向。出現的"人、物、事、地”等故事,解說并介紹高端品質的生活內容,不在于價格,而在于"用心”。是好吃的食物分享,實用的生活日常,是一本細味飲食人間的雜志書。
謝安冰 ·飲食文化 ·6.3萬字
世界烹飪大賽名廚教你做,宅在家也能做出正宗異國風味《來自全世界的特色美食》帶你嘗遍五大洲的極上美食!一次學會近百道異國料理只要利用廚房中的常備食材和器具,就能隨時輕松做圖片擺盤最精致,視覺與味覺兼備搭配精美手繪插圖,將食譜完美呈現,易懂好上手
陳緒榮 ·飲食文化 ·2.6萬字
民以食為天。從古至今,人們都把吃飯看做是繁衍生息的第一需要。美食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味覺感受,而且已然成為一副體現民族素養、人文地理、歷史沿革、世事滄桑的畫卷。現代人對于美食方面的要求,不僅要能滿足自己的實用需要,亦對審美方面提出了相當的要求,他們不僅要品嘗美味,還要感受文化和情趣方面的熏陶。
安然 ·飲食文化 ·8.5萬字
因《魚翅與花椒》書而在國內聲名鵲起的英國著名美食作家扶霞鄧洛普此番精心整理修訂了自己創作的多篇發表于《金融時報》《紐約時報》《美食雜志》《洛杉磯時報》等知名媒體的隨筆佳作,并將其匯集成書。這部美食隨筆集共分為“吃東吃西”、“奇菜異味”、“心胃相通”以及“食之史”四大主題,扶霞用自己一貫的細膩與幽默筆觸生動描寫了東西方飲食文化的各種差異、中式菜著的多種味型和關于美食的各種軼聞趣事。
(英)扶霞·鄧洛普 ·飲食文化 ·10.3萬字
本書聚焦于以蟹為主體的美食,包含復古菜和創新菜兩個部分。復古菜包括蟹釀橙和汆大甲,前者是宋代名菜,后者來自于梁實秋先生的美食記錄。作者在爬梳資料的同時,加入了自己對于這道菜的理解,對于不同食材的特質信手拈來。
戴愛群 ·飲食文化 ·3.7萬字
《食宋記》為廚娘初邱復刻宋代食譜的圖文手記。書中所呈現的歲時宋食,十二個月共六十余道菜,每一道菜均以古籍做參考,還原宋代味道,每一道菜也皆順應自然時令及人之身體和心境。本書詳細地列出了菜品的烹制步驟,并配以圖片,直觀地呈現了宋食的制作過程。食宋記適合宋韻文化愛好者和研究者收藏,也可供烹飪愛好者參考。
初邱 涯涯 ·飲食文化 ·5.3萬字
許多香港人的早晨,是從一盅茶和兩件點心開始的。如果問“食乜點心好”,肯定要選蝦餃、燒賣、叉燒包。在結賬時,還會聽到收銀員報出的奇怪數字:“開嚟,彎!”“再嚟,拿住!”“跟住,禮拜!”“仲有,瓜!”……飲茶,每日“一盅兩件,睇報紙”,是香港人地道的文化。從早期的茶社茶寮,到現在的各式酒樓,點心行業陪伴著香港人一代代地成長:也許你光顧過某家酒樓,也許親友就在那里工作。今時今日,盡管再難聽到點心阿姐叫賣點心的聲音,像“賀壽”、“揸大巴”的場景也不多見,甚至有些經典點心亦漸漸失傳,但飲茶的習慣卻如同影子般,揮之不去。在幾乎所有食品都用機器生產的今天,還有一群酒樓從業員堅持人手制作點心,并且篤誠于點心文化的承傳。就算風微人往,也忘不了“美點好茶”里人情的味道。這是有關飲茶的香港故事,也是你我的集體回憶。小小點心,點點心意。嘆一杯茶,觀今憶昔。
李嘉雯 ·飲食文化 ·5.1萬字
本書講述食物在日本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作為開篇的同名文章提出代表性的祭祀食物——糍粑的形狀是模仿心臟而成,其分配,成為日本民眾生活中個人主義的一個表征。《米之力》《生死與食物》等各篇,也都從日常身邊的平凡瑣事入手,揭示出食物與信仰之間的重大關聯。
(日)柳田國男 ·飲食文化 ·11.7萬字
中國古人遵循不時不食,應時而動。本書重拾久違的傳統生活起居,又結合現代人的喜好,根據時間和季節的變化向讀者推薦當季的美食和應景的活動。
鄭靜 ·飲食文化 ·4.3萬字
為什么現代醫學越發達,人們的病癥似乎越難治療?醫學專家給出的結論是:過度依賴醫生與藥物,讓我們身體的自愈力成了“軟腳蟹”,人體的免疫系統在外力的干擾下反而變弱了。我們應該尊重身體的自然規律,充分發揮自愈潛能,才能活得更健康。本書是醫學博士AndrewWeil的大作《自愈力》的摘要,助你快速掌握書中精華,懂得什么時候該依靠藥物,而什么時候該依靠自身免疫,利用綜合醫學療法讓自己越活越健康。
利民·鄧 ·飲食文化 ·3.1萬字
趙歆宇(鬼蜀美食),美食APP網站瀏覽量超高一的美食怪咖,首次將自己備受歡迎的美食集結成冊,用充滿個性和大膽的語言聊美食、聊情感、聊故事,全書無論從版式設計、美食攝影與小文,無不淋漓盡致地體現出鬼蜀在當下美食圈中“暖”“騷”合一的風格。
趙歆宇 ·飲食文化 ·4.8萬字
如何制造出好茶?怎樣增強品茗能力?看懂了茶,我們才知道應該怎么對鮮葉進行加工才算是一款好茶;看懂了茶,我們才知道要不要進這一款茶來賣;看懂了茶,我們才知道要不要以這個價格買這款茶;看懂了茶,我們才知道要不要泡這款茶來喝;即使不知道手中的是什么品種什么名稱的茶,只是憑著眼前所看到的茶況,我們也能運用看茶泡茶的知識,設法把茶湯泡到當下的“最好”。
蔡榮章 ·飲食文化 ·6.8萬字
本書隸屬于“味道的傳承”系列。周曉燕是我國淮揚菜烹飪大師。本書詳細地介紹了周曉燕在馬德里美食峰會的精彩演示,他在淮揚菜烹飪、呈現等方面的突破性成果。另外還系統展示了荷葉叫花雞、文思豆腐羹等15種淮揚菜的歷史典故、文化內涵以及較為詳細的烹飪過程和心得。
董克平主編 ·飲食文化 ·3.9萬字
一餐一飯,體會中華飲食神髓,一朝一夕,烹飪日常生活至味。英國美食作家扶霞,癡迷中國美食,千里迢迢來到四川,潛心研究川菜的起源、發展與烹飪技法。在《川菜》一書中,扶霞將20多年的經驗匯集一冊。諸多關于地域環境、歷史文化和人文風貌的觀察分析述諸筆端。全書涵蓋200道經典川菜食譜、56種烹飪手法、23種獨特調味。從鍋碗瓢盆到配料香料;從大眾熟知的魚香肉絲、宮保雞丁、夫妻肺片、水煮牛肉,到當地才能吃到的自貢小煎雞、橋頭一嫩、活水豆花、峨眉豆腐腦、蛋烘糕。在諸多滋味中,也嘗到了活色生香的生活。走進扶霞眼中的川菜,讓世界更了解中國,也讓中國人站在世界的坐標里認識自己的文化,以及自己的一日三餐。
(英)扶霞·鄧洛普 ·飲食文化 ·25.3萬字
本書由著名茶人陳龍主編,書中首先從為什么喝茶說起,再說沖茶喝茶,再去了解各種茶的品種,隨后才是茶的種植、加工、選購、存儲,以及茶具、水、茶儀、茶史等用具與歷史文化方面的內容。總之,本書是想讓不懂茶的年輕人開始了解茶,并喜歡上茶、愛上茶,一本書就能找到自己想知道的品茶秘籍。
陳龍主編 ·飲食文化 ·6.8萬字
《山家清供》是一部富有文學韻味和醫學養生知識的飲食筆記。《山家清供》分上下兩卷,共104則食譜。上卷47則,下卷57則,其中28則記有明確藥效。是研究宋代文人生活、了解宋代飲食以及中國飲食發展史的重要著作,也是發掘當時文人境況、文學作品的重要參考資料。作者以美言塑造物象,以物象化作意境。其中所營造的清淡閑適、悠然靜雅的文學情境使得此書不僅是一部食譜,更是一部有境有味的“品記”,品的不僅是各式各樣典雅的山客供食,更是那一份優雅閑適的況味和一份居于自然、混同自然的放松和安樂。
(宋)林洪著 黃作陣等校注 ·飲食文化 ·16.5萬字
她以一位旅行者的身份,走進西北的千家萬戶,品嘗從家常便飯到節日盛宴的西北美食。那是些簡單卻充滿力量的食物:一碗熱氣騰騰的湯面條,香氣四溢的羊肉抓飯;街頭的烤肉串,家庭聚餐中的臊子面。每一種食物,都承載著西北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傳統的堅守。書中講述了食物的故事,更深入地挖掘了食物背后的文化和歷史:食物與人、自然、社會的關系,展現了食物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社會意義。食物也成為了連接過去與現在,傳統與現代的橋梁。從媽媽手中的一碗湯面,到節日里家家戶戶忙碌的女性身影,書中的女性形象生動而溫暖,她們不僅是家庭的支柱,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力量。我們思念著遠方的家鄉,也努力安頓好身邊的自己
張子藝 ·飲食文化 ·9.9萬字
黃油是最古老的人工食物之一,從碧綠的牧草轉變成金色的黃油,這個過程在數百年間的變化如同黃油的美味一樣,讓人心醉神迷。不止于餐桌,黃油的身世與遠離廚房和乳品廠的許多事件緊密交織,從精神與藥物的需求,到開疆拓土的工業革命,再到20世紀人造黃油生產者與無脂狂熱者的針鋒相對,黃油獨一無二的歷史反映了我們的口腹之欲,也展現出人類的雄心壯志。此外,本書作者伊萊恩·科斯羅瓦還提供了在家中制作和使用各種黃油的方法。
(美)伊萊恩·科斯羅瓦伊萊恩·科斯羅瓦 ·飲食文化 ·13.5萬字
回顧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彼時西方人對中國烹飪之微妙藝術的好奇正在迅速增長。作為外交官夫人,周德麗女士敏銳地發現,品賞各式中式美食是國際賓客的共同喜好。以此為契機,她著手將私家家宴菜譜與傳統中餐禮儀融于一冊,以中英雙語著成《中國食譜》一書(即本書之原型),于1936年在上海初次出版,后又于上海、香港、東京和紐約等地再版68次,銷量逾30萬冊。借由介紹中餐餐儀之道與中式美食制作之法,進而向當時的西方展示中華文化是她寫作此書的主要目的。而如今,這本小書亦成為我們現代讀者回味舊時飲撰與人文食風的時光之匙。
周德麗 ·飲食文化 ·4.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