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隨著新媒體的興起,人們生活中的溝通方式與表達習慣,都已經發生著潛在而又劇烈的變化。如何理解這種變化,可謂未來人文社會學界需要持續探討的話題。《媒介與修辭》是這種探討的一種嘗試。在作者看來,修辭是語言表達的手段,新媒體形成的新媒介環境,其表達形成新的語法。那么,探討這二者的關系,或許可以窺見現代文明在傳播學上的某種秘密。這組評論小集,既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命運,給予觀照;也對新媒介出現后復雜的文化現象進行分析讀解,展示了作者獨特的批評立場。
蔣原倫 ·非遺 ·11.1萬字
這本書以清晰易懂的風格,采用符號學、后殖民主義等理論方法研究媒介中的社會性別,以大量英美媒體中的實例為對象,研究性別與媒體研究領域中新近的重要問題和代表性實例,包括奧普拉·溫斯頓等的脫口秀、著名的《四海一家》等雜志以及新聞、廣告、當代熒屏和平裝本羅曼司,考察21世紀女人和男人中的代表人物是如何變化的,回應了女性主義、酷兒理論以及反種族主義的標準。
(英)羅薩爾·吉爾 ·非遺 ·23.8萬字
風箏是用線牽引,借助風力放飛在空中的一種人工制造的飛行物。風箏經歷了上千年的不斷演變,已經由早期單一的軍事用途發展成為人們的娛樂玩具以及競賽項目;由單純的放飛功能發展成為集實用與欣賞于一體的民間工藝品,體現了獨特的地域性和民俗性。風箏以它悠久的歷史文化、深厚的民俗內涵、精湛的制作工藝、完美的藝術效果成為民間工藝中的一枝奇葩,是中國非遺寶庫中的重要成員。作者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收集了不同流派的各式風箏百余件,在厘清歷史發展脈絡的同時,以風箏的四大主要產地為主線展開進行介紹,并對風箏的歷史、民俗、流派和制作工藝分別論述。使讀者在欣賞這些美輪美奐的風箏之時,從中領略到中國風箏的文化內涵與藝術魅力。
任曉姝 ·非遺 ·3.6萬字
本書首先闡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傳統手工藝的發展特征和現代保護價值,然后介紹了河北省主要的傳統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再以永清扎刻為研究對象,對扎刻技法進行了詳細講解,從理論上將扎刻技法進行了追根溯源,為深入探討永清扎刻的搶救保護與開發利用等一系列問題提供了詳細的技術資料和理論支持。尤其就開發利用永清扎刻技法作為教育課程資源提高建筑與藝術設計教育中的構成學方面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并為永清扎刻工藝美術的搶救保護與開發利用等一系列問題提出了建議和具體實施辦法。本書適合對民間藝術領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程佳 ·非遺 ·13.6萬字
本書從硬件、軟件、網絡和應用等方面對信息安全專業課程及相應知識點進行了介紹。主要內容包括信息安全專業知識體系、信息安全發展史、計算機體系結構與物理安全、計算機網絡與安全、軟件系統安全、數據與數據庫的安全、信息安全威脅、密碼學與認證技術、信息安全防范及信息安全新技術等。另外,也介紹了微機操作、Windows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本書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信息安全學科體系以及課程結構,為下一步的學習做好準備。本書可作為普通高等學校信息安全專業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以作為相關專業技術人員的參考資料。
張凱 ·非遺 ·20.1萬字
泥塑是我國傳統民間藝術中最為古老的一種藝術形式。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造型上以人物、動物形象為主。題材主要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小說傳奇、戲曲、民俗事項,也有各類寓意吉祥的動物人物等。泥塑在我國民眾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曾被廣泛地用于乞子還愿、家庭供奉、辟邪鎮宅、娛樂游戲、裝飾等各種民俗活動和生活日用之中。本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詳細介紹了中國泥塑的歷史源起與流變、不同泥塑流派的流傳地、技法以及各自的藝術特征等。全書重點突出、敘述清晰,配有大量精美的圖片,文字通俗易懂,是一本較好的對中國民間泥塑藝術進行普及宣傳的文化讀物,適合社會大眾閱讀。
張西昌 ·非遺 ·4.8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民間信仰說、遠古圖騰信仰、古代巫術、原州區祖先信仰、原州區俗神信仰、原州區廟會等。
吳萬俊主編 ·非遺 ·6.8萬字
《河南省紡織類經典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中華民族與華夏文明的主要發源地河南省的紡織類非遺為研究對象,通過親赴實地調研,對河南省級及以上的紡織類非遺進行了系統、全面的研究,與讀者共享了繡、織、印染三大類非遺經典項目的起源發展、風俗趣事、制作工藝與技法、工藝特征與紋樣,作品賞析,依據對傳承人的深入專訪及非遺項目的文化生態環境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傳承建議。本書資料詳實、信息豐富、圖文并茂、雅俗共賞,尤其是大量圖片來自實地拍攝和傳承人親力提供,有利于廣大讀者系統深入了解河南省紡織類非遺的精華和魅力,有利于傳承和發揚這一民族文化瑰寶。董怡:西南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服裝設計專業教學多年,教授時裝畫、成衣設計、女裝設計等主干課程,教學、實踐與研究經驗豐富。主持和參研多項科研項目,服裝設計及時裝畫作品曾多次榮獲獎項,在《裝飾》等藝術核心刊物上發表專業論文多篇,并為時尚周報及雜志撰稿。
趙宏 ·非遺 ·7.9萬字
“四川省鄉村學校少年宮系列教材”是一套適合四川省鄉村學校少年宮開展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活動的輔導圖書。該叢書在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的組織和指導下,由四川省鄉村學校少年宮輔導員實訓基地——四川文化藝術學院編寫而成,包括《校園舞蹈教學與編導》《少兒聲樂》《兒童合唱與指揮》《創意兒童畫》《四川非遺傳統美術與技藝》《普通話與經典誦讀》《鄉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七冊,為各地鄉村學校少年宮從事文藝、德育、心理、非遺等課程教學的輔導員提供了專業、系統的教學范本?!端拇ǚ沁z傳統美術與技藝》為該叢書之一,全書著重介紹了四川省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具有代表性、便于推廣的傳統美術和傳統技藝項目,將它們如畫卷般展示在讀者眼前,從而使讀者體會到原汁原味的中國式生活。全書將學術性、可讀性、通俗性融合在一起,力避知識介紹的枯燥呆板,確保少年宮輔導員易學,學生易接受。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 ·非遺 ·4.1萬字
全書圍繞文創理念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融合發展這一主線,以文化創意為重點,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行性的文化創意與價值層面的轉化,試圖展現非遺的獨特魅力與文化精髓,促進非物質文化在現代的傳承與創造。
黃曉洲 ·非遺 ·17.9萬字
為了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永久留存人類的共同記憶,呈現民族的文脈和精神的家園,涼山州搶先謀劃分期編寫出版《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叢書》,這是非遺保護又一實實在在的基礎性工作。文中主要介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彝族火把節、甲搓舞、彝族口弦音樂、《瑪牧》、畢摩繪畫等。
涼山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非遺 ·11.5萬字
本書由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與代表項目兩部分構成,前者探討了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與范圍、生存環境、地位與現狀、特征、構成與分類及其價值,以及西安宗教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經濟發展聯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網絡化保護、西安鼓樂研究等理論問題;后者對分布于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民俗、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曲藝等類別的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開展整理研究工作。這是一部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窗口,探究西安豐厚歷史文化底蘊的研究之作。
王曉如 ·非遺 ·19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原州民間文化旅游資源概論、原州民間旅游產業開發、原州民間旅游文化景點、多彩的民間旅游自然景觀等。
吳萬俊主編 ·非遺 ·7.6萬字
絨花制作技藝歷經千年傳承,是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藏。本書不僅是一本絨花技藝入門教程書,更傳遞著生生不息的匠人精神。作者劉梅擁有40年絨花制作經驗,圖書文字翔實,從選材、工具、蠶絲染色到打尖、傳花……完整地記錄了傳統絨花制作的十幾道工序。全書圖片1100多張,歷時半年拍攝,一步一圖,甚至一步多圖,作者以第一視角帶讀者邊看邊做,盡可能展示古法技藝,讓更多熱愛傳統技藝的匠人能夠按圖索驥,盡快上手。本書精選20款古風飾品范例,有“小家碧玉”的民間簪花款,也有“富貴大氣”故宮典藏款,既有適合婚嫁的絨鳳,也有典雅大氣的仿文物款花排、仿點翠絨花……每一個花型也都有特別的配色和寓意,搭配發簪、胸針、發夾等佩戴樣式,可謂豐儉由人,讓讀者對絨花的印象不只停留在熱播古裝劇中,而是在生活中也可以佩戴起來。一朵絨花的誕生,凝聚了手藝人的巧思與匠心,在一剪一捻中,芳華永駐,花開不敗。
劉梅 征珊珊 ·非遺 ·3萬字
《中國信息化年鑒》是全面反映我國信息化建設實況的大型專業資料工具書。本年鑒由中國通信工業協會主辦、《中國信息化年鑒》編委會編輯出版,旨在總結中央及地方信息化發展的全面情況,聚焦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實際問題,深入研究、探討信息化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集中展示我國信息化建設的成就與經驗,分享兩化融合帶來的深刻產業變革,集紀實性、實效性與案例參考性為一體,為國家相關部委、各級人民政府、各類企事業單位及相關領域的信息化發展決策者提供強有力的信息支持與實例參考。
《中國信息化年鑒》編委會 ·非遺 ·57.5萬字
云南青花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重要而獨特的歷史地位和文化意義,是我們探索青花瓷器起源,研究中國青花文化譜系生成和對外傳播的重要對象。云南青花瓷繪藝術的風格樸實豪邁,是大寫意畫風在陶瓷裝飾藝術上的充分展現。從美術史、圖像學的角度研究云南青花瓷繪藝術,就需要將其從陶瓷藝術的整體形態中剝離出來,視為一類能夠作為繪畫史研究對象的圖像學資料。這項研究的價值在于:一是其圖像內容可以補充云南元明時期繪畫史料的匱乏,完善云南藝術史的書寫。二是其藝術特征可以彰顯云南古代民間繪畫生機勃勃的審美趣味和自由靈動的寫意精神,表明云南陶瓷藝術的多元性、包容性、開放性和創造性。本書是吳白雨先生潛心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它既是一本畫風樸素,格調高雅的繪本類圖書,又是一本認識和了解云南青花繪畫藝術的美學讀物。
吳白雨 ·非遺 ·4.1萬字
主要介紹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啟動以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出現的各個熱點,并對這些熱點進行點評。
王淼 ·非遺 ·21萬字
本書從曲藝類非遺為切入點,探索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和保護路徑。記錄包括鼓詞、蓮花、灘簧、走書、詼諧曲藝、海洋類等傳承人的學藝、從藝和授藝生涯,以雙語的形式呈現曲藝類非遺的發展,以人文視角聚焦傳承人的生活,試圖以對話,記錄和挖掘與非遺相關的故事和人物。
蔡亮 胡智文 ·非遺 ·25.2萬字
本書以“遺產生成”為邏輯主線,以同支系苗族女性服飾的變遷為切入點,具體通過對原居地黃平、臺江與遷入地鎮寧、貞豐苗族女性的現穿服飾進行整體與細節的比較,探討同支系苗族的遷徙歷史與服飾變遷之間的關系,并著重從祖先崇拜與民族心理等方面進行分析,以闡釋苗族女性服飾作為文化遺產的生成過程。
聶羽彤 ·非遺 ·9.7萬字
《數字媒體運營方法與實務》深入淺出地講解了數字媒體運營不同類型的工作內容,并用實戰案例進一步引導讀者掌握不同類型媒體的運營方法與技巧。全書共7章,主要講述了數字媒體運營的基礎知識,以及圖文類媒體平臺運營方法、短視頻媒體運營方法、直播運營方法、用戶運營方法、活動運營方法,并輔以3個典型的數字媒體運營實戰案例,由淺入深地帶領讀者一步步加深對數字媒體運營的認知,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本書每一章的章末都附有同步強化模擬題及作業,以幫助讀者檢驗知識掌握程度,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內容豐富,結構清晰,語言簡練,圖文并茂,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參考性。本書不僅可以作為備考數字媒體交互設計“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教材,還可以作為各類院校及培訓機構相關專業的輔導書,也非常適合作為數字媒體運營新人的參考用書,以及數字媒體運營部門的工作指南。
威鳳教育主編 ·非遺 ·6.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