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超越地方史為著眼點,來研究粵西南地區呈現的亦神亦祖祭祀現象。本書認為神明與祖先的形象與祭祀模式,關乎在大一統的禮儀與文化推廣中,地方社會如何利用國家禮儀來塑造認同。這個過程,既牽涉明清時期國家禮儀、地方行政、經濟環境的沖擊,也深受文字運用、宗教科儀、建筑形制等因素的影響。
賀喜 ·民俗文化 ·21.7萬字
精神文化傳統是建構和維護村落共同體的內在力量,是我們今天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精神資源和文化基礎。本書從晉南臨汾市襄汾縣、運城市新絳縣一帶流傳的趙氏孤兒傳說入手,立足當代民眾的傳說講述,著重分析趙氏孤兒傳說所體現的地方精神文化傳統在當代村落社會的具體實踐及其與民眾日常生活的內在關聯。通過分析精神文化傳統在村落社會建構、發展的歷史過程以及趙氏孤兒傳說如何構建村落的文化認同和地方文化認同,挖掘民間傳說對于村落社會文化治理的獨特意義和價值。
孫英芳 ·民俗文化 ·23.1萬字
天地初開,女媧造人。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不周山大戰,水神共工戰敗怒撞不周山,天崩地裂,洪水泛濫,威脅人類生存。女媧煉石補天,人們重返家園。從此,人類開始學習用水、與水相處,人類和水的故事也拉開了新時代的序幕。
安武林編著 ·民俗文化 ·3120字
民間信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探究中國基層社會運行與延續的重要內容,是民眾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重要反映,對民間信仰的研究,從深層意義上說是對民眾心理、意識的探究。靈漱信仰、昭澤王信仰、李衛公信仰是濁漳河流域具有特色的民間信仰,代表了三種類型——神話人物、傳說人物、歷史人物——的民間信仰。長期以來,在民間信仰的不斷傳承與發展過程中,民眾對其不斷刻劃、型塑,使民間信仰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具有地域特性。透過對此過程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民眾以民間信仰為依托,展現自我意識的主動反映。
段建宏 ·民俗文化 ·13.6萬字
日本民俗學奠基人柳田國男力作!分析各地的民間故事,論述了桃太郎故事的原型,并提出了對其遠征目的的假說!
(日)柳田國男 ·民俗文化 ·27.9萬字
文化是國家的根基,民俗尤是。用比較視角來展現傳統的中外民俗,在已有研究中并不鮮見,但用英語撰寫的專著相對較少。為切實響應中國政府提高國家軟實力的號召,讓中國民俗真正走向世界,《中西民俗對比研究》全書用英文撰寫,共十二章,試圖對民俗在定義、分類、特點、功能、發展歷史等宏觀介紹的基礎上,對中西方飲食、服飾、住宅、出生、結婚、喪葬、節日、信仰與禁忌、社交禮儀、民間藝術、民間娛樂等方面進行微觀研究比較。
張立玉 陳珞瑜 ·民俗文化 ·11.9萬字
《營造法式》是我國古代最為完整的建筑技術書籍。北宋建筑學家李誡編修,于崇寧二年刊行。本書主要為當時建筑設計及施工經驗的集成。即詳細敘述了相關建筑工程:規定模數,使工程的費用節約落到實處;設計靈活,凸顯現實意義。
李誡 ·民俗文化 ·33.6萬字
為什么說人人都可以是民俗學家?為什么說民俗學是一門很酷的學問?日本民俗學領軍人物島村恭則力作,講述為什么民俗學是一門重新定義生活的學問。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會按照一些習俗或默認的規則做一些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要做的事,這正是民俗學大顯身手的地方。與我們以往的刻板印象相反,民俗學并不是為古老事物追根溯源的學問,而是一種反主流、反霸權和反中心的文化心態。本書是一本面向大眾的民俗學入門書籍,通俗易懂,貼近生活。書中列舉了大量生動有趣的案例,如大學校園里流傳著的七大怪談;各個家庭內部實行的規則;消防員、鐵路員工、法官、辦公室白領的日常生活;作為社交場所的平民區咖啡店;動漫圣地創造出的新民俗;新冠病毒肆虐下的魚身鳥喙人面的妖怪護身符的大流行;互聯網時代稻荷神信仰的全球化;“座敷童子”的現代轉型等等。本書簡明易懂地介紹了現代民俗學的知識,向讀者展現出現代民俗學的魅力。讓民俗學成為每個人都能學會并加以運用的技能,從而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多姿多彩,充滿趣味。
(日)島村恭則 ·民俗文化 ·11.6萬字
本書分為三部分,“節氣研究”主要包括二十四節氣的歷史及其現代傳承、海外傳播,二十四節氣歌謠諺語的流變及其與農業民俗的關系,二十四節氣的現代保護等內容;“農具研究”主要包括民具學的發展研究,通過實例研究農具與農民、與民俗的關系等;“鄉土景觀研究”主要包括日本鄉土景觀研究方法及對中國鄉土景觀研究的借鑒意義,太湖東部平原“浜村相依”、哈尼族梯田文化、興化垛田等方面的實例研究。
季中揚 楊旺生主編 ·民俗文化 ·25.2萬字
本書為第10輯,設有廣府歷史地理與城市文脈研究、廣府文學與藝術研究、廣府民俗文化研究、廣府商業文化研究四個欄目。拓寬廣府文化研究的領域,加強對現有僑批局舊址等資源的開發利用,將有利于增加廣州市的歷史厚度,推動荔灣區的文創事業的發展。
紀德君 曾大興主編 ·民俗文化 ·19.7萬字
服飾是人類生活的必須,也是人類禮儀文化的主要載體。本書以簡明的文字、形象的圖片,從服飾的分類體系、服飾禮儀的流變、服飾的禁忌以及服飾的改革等幾方面,系統介紹了體現中華文明的服飾發展歷史和與之相伴相生的服飾禮儀。
黃強 ·民俗文化 ·11.8萬字
本書通過古文字研究、歌謠等古代文學材料分析、中日民俗比較的方法,考察中國古代社會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祭神祝告等諸多方面,并發掘背后的民族特質與文化思想,從而探討了中國古代民俗的基本內涵、起源與早期發展脈絡。其中相應地介紹、吸取日本民俗學的成果,在民俗學理論和方法的發展上均有探索。
(日)白川靜 ·民俗文化 ·11.8萬字
對聯,漢族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它是中國漢民族的文化瑰寶。本書介紹了一些地方的關于山、水的對聯,如“雙劍峰瀑布(廬山)”、“普照寺篩月亭(泰山)”、“萍河(徐水)”、“秦淮河(南京)”等等。
蕭黃編著 ·民俗文化 ·3.1萬字
中國全球圖片總匯是新華社全力打造的國家級圖片庫,管理新華社1.2萬余名簽約攝影師,目前庫存照片千萬余張,并以每天3000張的速度增加。這本畫冊精選近年來中國全球圖片總匯發布的400張新聞圖,其中包括大事件官方攝影報道,編輯專題策劃報道,以及社會新聞和突發事件報道,它們的作者來自全國各地。我們將這些攝影師的作品匯集成冊,以影像紀錄展現時代的變化和人民生活的溫度。
中國國際文化影像傳播有限公司 ·民俗文化 ·2萬字
本書從節日民俗、禮儀民俗、信仰民俗、服飾民俗、飲食民俗、工藝民俗、建筑民俗、民俗文化、俗語與稱謂等幾個方面,全面詳細地闡述了一些有趣的民俗現象和民俗由來。閱讀本書你將輕松而快速地了解最全面最系統的民俗知識。
諸葛文 ·民俗文化 ·23.3萬字
祭詞是佤族祭師“巴猜”們代代口傳的祭祀文本,是一種“活形態”押韻口頭傳統,是佤族口頭傳統的典型代表。內容涉及佤族生產勞作、賀生送葬、男婚女嫁、建造新居等,語言方面秉承了佤族古歌的特點,在韻律、語義與結構、語用與修辭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特色。通過祭詞,可以了解佤族的民俗、歷史,也可以深入分析佤語的特點。
葉黑龍 ·民俗文化 ·8.2萬字
本書介紹了北京300余座地鐵站名(包括已開通的19條線路及年底開通的3條線路)的由來與掌故。包括站名由來及沿革、景觀、風物、民俗、掌故等。全書按線路順序排列,每個車站的介紹獨立成篇,字數在600字左右,簡潔明快,便于閱讀。目前國內已有30多個城市開通了地鐵線路,但尚無一個城市系統而全面地將地鐵站名的歷史與掌故匯編成集。地鐵站名作為地域名稱的一種表現形式,不僅僅是地鐵車站的稱謂,也是北京的地理文化符號,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應加以保護與傳承。《北京地鐵站名掌故》可視為介紹北京地鐵站名歷史與人文的一個“簡明讀本”。
戶力平 ·民俗文化 ·20.6萬字
全面展示了“中國長壽之鄉”的地方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堅持以人為本,實踐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和諧可持續發展所帶來的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社會進步,人民安康。同時,叢書較為系統地向讀者推介各長壽之鄉的長壽成因,風土人情,地域地貌,山日口川綠野、人文歷史,物產資源,從中彰顯中華民族五千年長壽文化和現代人與社會、人與環境、人的自身和諧發展的靚麗時尚。
劉桂江主編 ·民俗文化 ·10.5萬字
本書通過節慶民俗、二十四節氣、生活禮儀、食在有福、技藝傳承、人生禮儀五個章節分別詮釋中國人世代積累的生活智慧,并以中國傳統文化人物鐘馗為原型創造了詼諧幽默的形象“鐘小馗”,以一種輕松好玩的方式講述中國民俗之趣。書中插圖均由手繪水墨畫完成,以創新的手法編排整理了我國的文化遺產,表達了作者宣揚傳統文化價值并愿加以傳承的誠摯之心。本書可以說是一本輕松有趣,又不失文化內涵的民俗小詞典;也可通過親子共讀的方式,讓孩子們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宗帥 趙伯衡編著 ·民俗文化 ·2.8萬字
妖怪文化在日本民俗學中有著重要地位,對日本宗教、民俗習慣、文學及藝術創作都有深遠的影響。《妖怪來襲》以“浮世妖怪顯形記”“浮世間的繪妖人”“浮世名妖錄”和“浮世之外信仰之間”四個章節梳理妖怪在日本文化中的由來和發展,書中的妖怪千姿百態,有石燕的青行燈、北齋的鐘馗、國芳的大骷髏、芳年的清姬、曉齋的肉筆九尾狐,還有現代藝術家筆下的DJ阿巖……將具有代表性和在別處不多見的浮世繪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呈現給讀者。《妖怪來襲》由一本圖文書和一本立體書組成,配以200余幅浮世繪作品,并將妖怪形象立于紙上,給讀者提供多樣的欣賞體驗。
王逸杰 ·民俗文化 ·2.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