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為研究宋元時期寧波科舉錄的專著,內容包括北宋、南宋、元代進士名錄三大部分。綱目上以朝代榜次排序,進士錄下記載生卒、小傳、著述、研究成果、圖像,來源文獻包括文集筆記、有關宋元的基本史籍、地方志、宋元登科錄和同年小錄及碑刻及出土文物等資料。本書資料考證詳盡、進士名錄齊全,尤其是收錄了較多圖像文獻,不僅在同類研究著作中有較為明顯的特色,也具有重要的文獻史料價值、學術價值。
萬湘容 ·文化研究 ·52.3萬字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文明進程中創造出許多優秀的神話。創世神話不僅是眾多神話類型的主體,而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往往蘊含著一種積極向上、奮發有為、敢于創新的民族精神。《中華創世神話選注》將中華創世神話劃分為綜合型創世、神的起源、世界萬物起源、人類起源、動植物起源、自然現象起源等六大類型,共選錄各類創世神話3000余篇。本書選錄的是綜合型創世神話。每篇神話除盡可能呈現文本的原來面貌之外,還增添了相應的閱讀提示、基本母題等信息,并對原文本出版信息作出必要的補充和規范,使用者能夠據此對每篇神話文本的出處、流傳情況、敘事主題、文化內涵、關鍵情節、基本母題等有所把握。自2017年以來,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在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的支持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積極聯系國內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深入開展專題研究,在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的研究基礎上,集中研究力量和學術資源,推出了中華創世神話研究工程系列叢書。本叢書旨在通過整理編纂各民族中華創世神話資料,研究和梳理中華創世神話脈絡和體系,講好中華創世神話故事,探索中華文明之源,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為中華文化培根固源,為中華民族塑魂鑄魂,為今后學術研究、文藝創作提供參考。本叢書的編纂得到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大學、上海政法學院等單位學者的鼎力支持,也得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單位專家的大力幫助。
《中華創世神話選注》編輯組選編 王憲昭 王京評注 ·中國文化 ·56.5萬字
《中華創世神話選注》編輯組選編 王憲昭 王京評注 ·中國文化 ·74.9萬字
《中華創世神話選注》編輯組選編 王憲昭 王京評注 ·中國文化 ·85萬字
《中華創世神話選注》編輯組選編 王憲昭 王京評注 ·中國文化 ·73.5萬字
《中華創世神話選注》編輯組選編 王憲昭 王京評注 ·中國文化 ·97.8萬字
《中華創世神話選注》編輯組選編 王憲昭 王京評注 ·中國文化 ·75.9萬字
《房龍地理》是一本專屬于房龍的、不同于傳統意義的地理書。它打破了常規地理書的寫作方式,緊扣“人”的觀念,將人的活動和重要性提升至首位,自始至終關注的是“純人”的那一面——科學、藝術、商業、宗教和政治,從歷史的高度闡釋了人與地理以及地球的關系,生動地演繹了“人文地理”這一概念。同時,在歷史的敘述中還穿插回顧了人類與自然相互協調和適應的漫長過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人類發掘自身潛力并努力探求與地球——人類唯一家園達到和諧的最終方式。房龍在此書中貫穿了其慣有的行文風格,詼諧幽默的文字將枯燥的地理知識講得深入淺出,趣味無窮,在輕松愉快的閱讀中,帶人領略并把握人類的厚重歷史。
房龍 ·各國文化 ·52.7萬字
本書搜集、整理歷代關中詩歌文獻,再輔以相關的圖像(包括文獻圖像、古跡圖像、出土文物圖像等),按照時代的發展分類排列,互相對應,互相印證,以“志”為主,力圖以詩歌文獻與圖像文獻相結合的方式,展現關中詩歌的發展歷史,展示關中文化乃至文明的發展史。
劉鋒燾 ·文化史 ·52.9萬字
《中國信息化年鑒》是全面反映我國信息化建設實況的大型專業資料工具書。本年鑒由中國通信工業協會主辦、《中國信息化年鑒》編委會編輯出版,旨在總結中央及地方信息化發展的全面情況,聚焦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實際問題,深入研究、探討信息化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集中展示我國信息化建設的成就與經驗,分享兩化融合帶來的深刻產業變革,集紀實性、實效性與案例參考性為一體,為國家相關部委、各級人民政府、各類企事業單位及相關領域的信息化發展決策者提供強有力的信息支持與實例參考。
《中國信息化年鑒》編委會 ·非遺 ·57.5萬字
《長物志》:“長物”,原指多余之物,它們雖非生活必需品,卻是中國古代文人構筑精神世界不可或缺之物,寄托了古代文人的審美情趣和品格意志。這部中國古代名士精致生活的百科全書,共十二卷,集合實用與審美雙重功能,其中講述居家陳設的有室廬、幾榻、器物、位置四卷,與造景布局相關密切的有花木、水石、禽魚三卷,與文人雅趣直接關聯的有書畫、香茗兩卷,集中談論日常生活的有衣飾、舟車、蔬果三卷。明末名士文震亨,出生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崇尚清雅,遵法自然,借品鑒長物而標舉人格,完美呈現簪纓世族的清雅生活格調、明代江南書香世家的高潔風致。《隨園食單》《園冶》《茶經》《林泉高致》
郭熙 文震亨等 ·中國文化 ·84.6萬字
中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祈雨”古俗及其文學書寫乃是天幕中一叢耀人眼目的星辰。祈雨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祭祀祈年活動,古典文獻中存留著數量可觀的祈雨文,它們涉及宗教、禮制、民俗,為我們了解古代文化、社會生活提供了一面直觀的鏡子,于文學而言,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考察中國祈雨史,必須將它與整個中國古代文明聯系在一起,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一部中國古代祈雨史,同時也就是一部中國古代社會文明史的縮影。雖然學術界對祈雨這一民俗現象已經有較多的關注,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本書作者試圖以史的框架對歷代祈雨文獻進行有序梳理,運用多元思維對祈雨文化進行建構。此研究在國內尚屬首次。
臧志攀等 ·中國文化 ·60.6萬字
《隋唐中日書籍交流史》:本書依據“書籍之路”理論,從多元的視角,以豐富的案例,構建中日文化交流的獨特模式。《兩宋時期漢籍東傳日本論述稿》:本書第一次全面梳理了日本正倉院文書、天皇宸記、平安時期公家日記這三大史料群中所見漢籍書錄,根據第一手資料忠實地還原出日本古代文人接受中國漢籍文化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脈絡。《孔子在日本》:本書從兩個側面對日本歷史上的孔子形象進行研究。《中日漢籍關系論考》:本書通過剖析中日漢籍交流的生動實例,探明“書籍之路”的內涵與外延,考察漢籍傳播異國他鄉的途徑與方式,梳理漢籍在東亞諸國本土化過程中的化用與變異,闡釋中國文化的海外影響力和輻射力。
王勇 陳翀等 ·文化交流 ·73.6萬字
本書全面記錄了中國版權事業的發展進程,系統反映了我國版權管理保護工作的概況,詳實收載了國際版權交流與合作的主要成果,為版權保護的相關機構與行業、版權社會服務組織和國內外廣大讀者提供了一部有關版權工作基本資料的大型專業性工具書。
中國版權年鑒編委會 ·理論 ·76萬字
本書在10—14世紀中國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的歷史背景下,對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遼夏金元等政權及其主要宗教思想,進行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通貫性研究。從文化認同的角度,對遼夏金元時代的宗教思想文化進行了整體研究,較為系統地梳理了該時期各王朝的主體宗教思想與中原漢族之間文化認同的細節、路徑與特點;從宗教學和歷史學視角,系統考察了這一時期各主流宗教思想文化的具體內涵和理論特點,探討了各種宗教形態、思想與遼夏金元社會的互動,及其與文化認同的關系。力圖展現這一時期中國思想史、宗教史、民族史的全貌,揭示“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
袁志偉 ·文化史 ·65.7萬字
關于“黃河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曾作出重要論述,他指出:“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本書立足中華文明的高度,著眼于黃河流域的不同地域文化,深入探索黃河文化的整體性、歷史性、多樣性、時代性。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對黃河文化作歷史性考察,下編對黃河文化分門別類作重點論述,以期深入細致地闡明黃河文化的整體面貌。上編共包含10章,主要對黃河文化的孕育、形成、發展進行歷史回顧,并圍繞黃河文化發展史中具有典型性的文化現象、歷史事件展開論述。下編共包含12章,涉及黃河流域的區域文化、歷史名人、文學藝術、科技教育、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民間藝術、民族服飾等方面的情況。
王志民主編 ·地域文化 ·54.9萬字
本書采用問答的方式,從宮廷規則、朝政職官、科技奇聞、兵法軍制等方面對中國文化的各個領域進行了全面細致的介紹。
翟文明 ·中國文化 ·64.3萬字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作為炎黃子孫,學習和繼承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是每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然而面對中國文化龐雜的知識體系,大多數的人都會感到力不從心,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其底蘊及脈絡。為了幫助讀者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快速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編者對浩如煙海的中國傳統文化史料進行了適當的取舍,選取了具有中國文化代表性的主題,推出了本書。全書分為文學、戲劇、音樂、舞蹈、茶、中醫、養生、飲食、道教、佛教等卷,文字通俗易懂,注重科學性,又兼具趣味性與實用性,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中國文化的各個側面,讓你一本書讀通中國文化。
于海娣等 ·中國文化 ·58.1萬字
本書從國家政治、思想學術、宗教與信仰、文學、史學、文化藝術等多個方面介紹國學知識,內容廣泛,是學習國學知識的好幫手。
翟文明 ·中國文化 ·76.1萬字
本書從國學常識、國學經典、國學精粹三個方面深入講解國學知識。國學常識,重點介紹中國的天文歷法、職官制度、倫理道德、禮儀風俗、飲食服飾、考古發現、小說戲曲、醫學養生等方面的國學常識。國學經典,收羅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介紹浩如煙海的中國文化典籍,評點經典、解析經典,讓讀者全面通覽中華傳統文化之博大、浩瀚,對于國人重建文化自信、重振文化尊嚴具有重大作用。國學精粹,精心選取國學中最精華的部分,通過經典名句、精彩華章和趣味典故等形式展示出來,讓讀者在短時間內領略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順利完成今日復興和古老文明內在文脈上的傳承與對接,古今貫通,再創文明輝煌。本書薈萃百家,包羅萬象,充分體現“國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優秀傳統文化的總稱”。國學常識、國學經典、國學精粹,通過豐富的知識體系和文化架構,讓你一本書學通國學知識。
《國學常識 國學經典 國學精粹 一本通》編委會 ·文化評述 ·52.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