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醫有十大經典,《傷寒論》是其中的一部。本書由廣州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文獻教研室校注。本次點校即以臺灣故宮博物院藏明趙開美翻刻宋本《傷寒論》縮微膠卷本為底本。加入歷朝歷代、不同流派中醫大家、名家對《傷寒論》的不同理解,包括近現代的一些新研究,是中醫院校學生、中醫基礎和臨床研究《傷寒論》人員的參考書。
(漢)張仲景述 (晉)王叔和撰次 (宋)林億校正 范登脈校注 ·中醫 ·35.5萬字
《飲膳正要》是一本總結食物、食材藥性的古籍,為元朝飲膳太醫忽思慧所撰。該書是一部古代營養學專著,著成于元朝天歷三年(公元1330年),全書共三卷:卷一講的是諸般禁忌、聚珍品饌;卷二講的是諸般湯煎、食療諸病及食物相反中毒等;此兩卷是古人對各種飲食藥性的總結和飲食宜忌。卷三講的是米谷品、獸品、禽品、魚品、果菜品和料物等,是古人對食材藥性的鑒定?!讹嬌耪窌杏涊d的藥膳方和食療方非常豐富,特別注重闡述各種飲饌的性味與滋補的作用,并有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飲酒避忌等內容。
(元)忽思慧撰 楊德勇解譯 ·中醫 ·19.3萬字
本書為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第六期,即“醫案篇”?!夺t學衷中參西錄》全書共八期,該書緊密結合臨床,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深奧為淺顯。其為文直抒胸臆,酣暢淋漓;縱橫捭闔,新意頻出;而又生動活潑,親切感人?!夺t案講習錄》乃張錫純先生的醫案,又名《志誠堂醫案》。被譽為“所出之書,其審病也,洞見隔垣,纖微悉徹;其用藥也,化裁因心,措施咸宜。故無論證之至危、至險、至奇、至變,一經診治,莫不立起沉疴。”本書適合中醫臨床醫生、醫學院校師生、中醫研究人員閱讀。
張錫純 劉觀濤 ·中醫 ·12.1萬字
藥食同源是指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的物品,具有傳統食用習慣,且列入國家中藥標準(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及相關中藥標準)中的動物和植物可使用部分(包括食品原料、香辛料和調味品)。藥食同源藥膳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運用藥食同源的基本思想,將藥食同源中藥與食物相配伍,經傳統或現代技術加工而成的,具有調養、康復、保健作用的一類膳食品。本書就只針對藥食同源藥膳的相關標準。作者簡介:中華中醫藥學會是我國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中醫藥學術團體。中華中醫藥學會接受業務主管部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登記管理機關民政部的業務指導與監督管理。學會辦事機構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直屬事業單位。中華中醫藥學會是全國中醫藥科學技術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及中醫藥醫療、教育、科研、預防、康復、保健、生產、經營等單位自愿結成并依法登記成立的全國性、學術性、非營利性法人社會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系中醫藥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紐帶,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是發展我國中醫藥科技事業的重要社會力量。
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 ·中醫 ·2210字
本書為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第一、二、三期,即“處方篇”?!夺t學衷中參西錄》全書共八期,該書緊密結合臨床,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深奧為淺顯。其為文直抒胸臆,酣暢淋漓;縱橫捭闔,新意頻出;而又生動活潑,親切感人?!秾以噷倚Х健纺藦堝a純“至遇難治之證,歷試成方不效,不得不苦心經營,自擬治法。迨擬出用之有效,且屢次用之,皆能隨手奏效,則其方即不忍拋棄,而詳為錄存。”“自擬之方凡百余,約皆歷試有效而后筆之于書”,該書得到了醫界的高度評價:“歷試諸方,莫不應手奏效,如鼓桴之相應。真活人之金丹,濟世之慈航也。”本書適合中醫臨床醫生、醫學院校師生、中醫研究人員閱讀。
張錫純 劉觀濤 ·中醫 ·25.9萬字
醫康復療法是病瘥防復的中醫養生保健方法,現已用于臨床各科疾病,本書專門論述心血管疾病的中醫康復療法。分心血管疾病的中醫康復理論和心血管疾病的中醫康復療法兩大部分內容。理論基礎分概述、理論淵源、理論特色與康復方法等幾個方面進行闡述。臨床康復療法對11種心血管疾病分別從中醫病名淵源、發病機制、中醫病因病機、診斷標準、中醫康復療法及康復注意事項等六個方面進行了介紹,突出了非藥物療法的應用,是介紹常見心血管疾病中醫康復治療的專書。作者簡介:方顯明,男,1951年出生于廣西柳州市,祖籍湖南省祁陽縣。1974年7月畢業于廣西中醫學院中醫學專業,畢業后留校任教?,F為中醫內科教授,碩士導師,廣西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臨床學科帶頭人、學術委員會和學位委員會委員。
方顯明 ·中醫 ·12.4萬字
《李氏醫鑒》是一部綜合性醫書,清李文來撰,刊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全書共十二卷,其中正文十卷,續補二卷。書中論述了內、外、婦、兒、五官各科疾病的證治,每一種疾病下首冠以醫論,繼列常用方劑,最后梳理《本草備要》等著作中的藥物記載。卷一為頭面、口鼻疾病,卷二為口、舌、齒、耳疾病,卷三為身體各部雜病,卷四為脾胃、外感疾病,卷五為暑病、黃疸等疾病,卷六為肺臟雜病,卷七為瘧疾、大小便等疾病,卷八為婦、兒、外、骨傷等各科雜病以及急救良方,卷九和卷十為醫論。又以雜證及傷寒有未備者,輯為《續補》二卷,末附三焦命門辨一篇。今以清康熙貽安堂刻本為底本,進行校注整理而成。
(清)李文來 ·中醫 ·21.5萬字
《本草乘雅半偈》,明盧之頤撰,本草著作。初稿每藥按核、參、衍、斷四項內容加以詮解,后因戰亂,書稿散佚,經追憶,重新撰寫了核、參兩項,因得原數之半,故易名《本草乘雅半偈》。清順治四年(1647)刊行問世,釋藥354種,后于順治十五年(1658)增釋46種。增補后,全書共12帙,釋藥400種。所釋藥物以《本經》居多,兼取《別錄》《唐本草》《開寶本草》諸書所載。所釋各藥先標明出處,次列藥名、氣味、主治等。釋文部分首為“核曰”,對該藥產地、名稱、種類、形態、修治等內容加以詮解;次為“參曰”,對該藥功用特點加以詮釋,其中常引其父盧復以及繆仲醇、李時珍、王紹隆諸家之論,考據博洽,辨論明晰,間有經驗之談。本次整理以月樞閣增補本為底本。
盧之頤 ·中醫 ·31.3萬字
《醫學辯害》12卷,日本江戶前期醫家宇治田云庵所撰。全書凡190論,作者針對歷代名家有關陰陽、五行、臟腑、診脈、氣味、疾病、治法、方劑、攝生等方面論述的內容,凡世有所惑,則以《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難經》等經典為依據,加以辯正?;蜣q后世醫家所論醫理之偏頗,或辯醫經注釋之謬誤,或正傳寫之錯訛。同時對病家求診、醫家應求、日常養生乃至度量衡等諸多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以示后人。
(日)宇治田(云庵)撰 鞠寶兆等校注 ·中醫 ·26.4萬字
本書按功效對經方進行歸類,采用先論方理、再究方證論治的模式,凸顯經方方證合一的精神,重在挖掘經方藥物配伍架構與配伍的奧旨,探索仲景辨證用方的思維方法,研討后世醫家用經方之經驗、隨證化裁之軌跡、臨床應用之脈絡,以助讀者達到今古相通、藥隨證變的境地。
張建榮 ·中醫 ·41.1萬字
“針刺”和“艾灸”是針灸醫學中并行的兩大療法,追溯歷史,灸法應該比針刺的使用歷史更長?,F代科學研究證實,灸法對某些疾病的治療療效優于針刺,尤其是在提高機體免疫力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規范艾灸的技術操作,對于提高灸法的療效、避免或減少對機體的損傷、推廣艾灸療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 ·中醫 ·1.3萬字
黃帝內針(簡稱內針)是源自《內經》的針法,其傳承綿密久遠,至真海楊師,始公之于眾。內針之法不離陰陽,其理則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針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靈樞·九針十二原》之易用難忘,其效則每能如撥刺、如雪污、如決閉、如解結。時下,多以療效評品醫學,黃帝內針之問世,當能為中醫展現其鮮活的生命。作者簡介:劉力紅,廣西首位中醫博士,現任廣西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教師,經典中醫臨床研究所首席教授,善用中醫傳統經典方劑治療疑難病癥。著有專著《思考中醫》、《開啟中醫之門》及學術論文30余篇。
楊真海 劉力紅 ·中醫 ·6.6萬字
《脈義簡摩》八卷,清代周學海撰,脈學專書,成書于1892年,為《周氏醫學叢書》之一。《脈義簡摩》卷一為部位,卷二為診法,卷三為形象,卷四至卷五為主病,卷六為名論匯編,卷七為婦科,卷八為兒科。作者參閱《脈經》、《診家樞要》、《診宗三昧》等有關文獻五六十種,結合個人對脈學的研究心得,撰成此書。內容豐富,闡發深入而有獨到見解,為清代中醫脈診學專著的代表著作,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臨床實用價值。《脈義簡摩》成書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刊行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此次整理,以清光緒十八年《周氏醫學叢書》本為底本,按照文獻學方法整理,以供中醫臨床及研究之用。
周學海 ·中醫 ·17.2萬字
《外科秘授著要》,清代新安人程讓光撰,共一卷。該書記錄多種外科疾病的診治及方藥。書計十七論,先論后方,對瘍疾、疔瘡、廣瘡、結毒、瘰疬、禿瘡、乳癰、下疳、橫痃、便毒、懸癰、痔瘡、臁瘡、瘡毒等外科諸疾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進行闡述。論后為方及醫案,方計六十五方,涉及楊梅、下疳、蚊蟲、凍瘡等疾病。全書主張辨病論治和辨證論治,內治外治結合,尤崇內治,論病、組方簡潔,治瘡瘍以消痰行氣為特色。此次以上海圖書館藏、梅少庾所抄孤本為底本,以明繆希雍《先醒齋醫學廣筆記》(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等為他校書。適合中醫藥學臨床專業人員特別是中醫院校畢業生閱讀。
程讓光 ·中醫 ·2.6萬字
《東皋草堂醫案》,清初醫家王式鈺著,不分卷,凡四十三門,每門載醫案若干則,涉及寒、中風、暑、霍亂、濕、燥、火等病證,并夾有醫論。此次校注,以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圖書館所藏康熙刻本為底本,??眳⒂盟Ec理校。
(清)王式鈺 ·中醫 ·4.8萬字
本書以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為“剛”,以臨床疾病為“目”,揭示溫病的發病及傳變規律,研究溫病的辨證體系。全書分為六個章節,包括導論、衛氣營血及三焦辨證與臨床運用、溫病特色診法與臨床運用,以及溫熱類、濕熱類、溫毒類以及溫疫類溫病的特色辨治。
李鑫輝 ·中醫 ·23.6萬字
《醫林類證集要》,明代王璽編撰,成書并刊行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即春德堂本。全書十卷,前八卷以各科病證為門,卷一為中風、厲風等16門,卷二為傷風、中寒等16門,卷三為氣、痰飲等8門,卷四為傷寒1門,卷五為積聚、脾胃等9門,卷六為脹滿、水腫等12門,卷七為癰疽發背、疔瘡等6門,卷八為遺泄、淋等17門,凡85門。卷九為婦人門,列月經不調、血氣作痛等。卷十為老人、小兒2門,老人門列治法、食戒及酒方、粥方等,小兒門列觀形、察色、聽聲、視手紋等診法及疾病證治。各門一般先為總論,后列治法、灸法及易簡諸方。此次整理,以明成化十八年春德堂刻本為底本,以明嘉靖八年書林劉氏自新堂刻本為主校本。
(明)王璽 ·中醫 ·22.4萬字
《證治合參》為清代葉盛輯。全書共十八卷,卷一至卷二闡述臟腑、病機、四診、用藥等;卷三至卷十七為內、婦、兒、外科疾病證治,每病先列證候,次列治法、脈象、方藥、并附方解;卷十八匯集食療單方。本次整理以中國中醫科學院藏博古堂本為底本,參考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藏本進行版本及校注研究。
(清)葉盛 ·中醫 ·40萬字
脈學專著?!吨苁厢t學叢書脈學四種》致以,撰于1892年,共八卷。卷一至卷三分別論述切脈部位、方法及脈象特征;卷四至卷五論各脈象主??;卷六為名論匯編;卷七為婦科各種脈證;卷八為兒科診略。此次,選用1936年至德周學熙印刻版本為底本,以1984年江蘇廣陵古籍印刻社發型版本為參校本。
周學海 ·中醫 ·15.1萬字
本套叢書主要以“973”項目課題“現代中醫學術創新的理論分析與總結”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古代天人關系理論與中醫學研究”的工作為基礎,以省部級以上成果獎、973項目、國家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為主體,對60余年來現代中醫理論研究成果系統梳理分析的基礎上,按照中醫學概念問題研究、中醫哲學思維方法研究、中醫藏象理論研究、中醫病因病機理論研究、中醫經絡理論研究、中醫治則治法理論研究、中醫體質理論研究、天人關系理論與中醫學研究等專題,系統闡述各領域的研究成果、存在問題、研究前景,并提煉其中具有標志性和一定影響的中醫理論新概念、新學說,深入考察其形成的實踐基礎及源流,確認其原創性及理論價值,揭示科學內涵,規范理論表述。陜西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館長,承擔的實踐性教學(含實驗、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學生總人數);主持的教學研究課題(含課題名稱、來源、年限)(不超過五項);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刊物上發表的教學研究論文(含題目、刊物名稱、署名次序及時間)(不超過十項);獲得的教學表彰/獎勵(不超過五項)
邢玉瑞 王小平 ·中醫 ·2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