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全書分為醫論和醫案兩大部分。主要特色為:①系統闡述何天佐關于骨傷骨病的獨特診斷、治療觀點;②以何氏骨科對骨傷骨病的獨特分類為綱,具體病例為目,采用按語的形式,闡述何氏骨科治療骨傷骨病的學術見解或施治規律;③結合具體病例,分析何氏骨科正骨、點穴和推拿手法,以及遣方用藥特點。
王勇 馬云 ·中醫 ·30.1萬字
《云南中醫名醫名方錄》收錄了包括云南四大名醫、第一至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云南省榮譽名中醫、云南省名中醫、已退休副高以上和正高履職5年以上,共92位具有較高學術建樹、深受患者信賴的名中醫醫方、醫案。這些醫方醫案,是醫家多年臨床經驗的結晶,既有效驗方,又有成方活用,覆蓋中醫內、婦、兒、外、骨傷、針灸各科,是云南中醫臨床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本書特色鮮明,實用性強,有方有法有理,可為臨床醫師診治內、婦、兒、外、骨傷、針灸各科疑難雜病提供幫助,也能為中醫藥高校廣大師生及中醫藥愛好者深入研究中醫理法方藥提供參考。
熊磊 吳永貴 李兆福主編 ·中醫 ·39.4萬字
本書稿匯集了寧夏地區二十位中醫的臨床經驗,其中既有寧夏名老中醫,也有學科的中流砥柱。本書以每位中醫獨立為章,內容包括個人簡介、學術思想、病案、處方。每例處方都是多年經驗的匯總,對年輕一代學習中醫具有實踐意義,也對中醫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李衛強 朱西杰 趙仁主編 ·中醫 ·20.8萬字
本書共分上、中、下三篇。在醫案篇中收集了沈仲理教授幾十年來具有代表性的臨證實案,經過分類、整理,設婦科疾病、內科疾病、外科疾病、五官科疾病及膏方五個部分。學術篇主要收集學說研究部分。特色篇分為特色用方與特色用藥兩個部分。
沈春暉 ·中醫 ·26.3萬字
全書依次分為清修妙論、四時調攝、起居安樂、延年卻病、燕閑清賞、飲饌服食、靈秘丹藥、塵外遐舉八箋,共19卷,含目錄1卷,總20卷。本書為養生學專著。作者廣征博引,采摭宏富,內容涵蓋儒、釋、道籍,經史雜著,醫藥著述等豐富的文獻。內容包括醫藥衛生、氣功導引、飲食起居、山川逸游、花烏魚蟲。琴棋書畫、筆墨紙硯、文物鑒賞等廣博的知識,論述了身心調養、性情陶;臺、生活調攝、衛生保健、疾病防治、氣功修煉、藝術欣賞等卻病延年、養生防病的知識與方法,取材精當,方法實用,文筆雋永,意趣高雅,不僅可使讀者增長養生知識,也可增長文學藝術欣賞情趣。因此,本書是一本流傳甚廣、膾炙人口的佳作。
(明)高濂著 王大淳等整理 ·中醫 ·37.7萬字
過敏性鼻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質量,近年來,該病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兒童的發病率也不容忽視。中醫適宜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室,并取得了肯定的臨床療效。本書專門總結、歸納、提煉穴位埋線等中醫適宜技術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臨床經驗和心得體會,使之系統化、完整化、規范化。本書詳細介紹了過敏性鼻炎的發病學特點、臨床特征、病因病理、西醫治療、中醫適宜技術治療及臨床康復治療等,并且詳細介紹了以對口支援成套項目的方式開展過敏性鼻炎治療項目,具有可行性和創新性。
杜光勇 楊穎 楊才德主編 ·中醫 ·29.1萬字
本書根據課題計劃,對列入課題研究的名老中醫的經驗用方予以匯編。并按照統一內容和格式,依“方名”、“處方來源”、“組成”、“功能”、“方解”、“主治”、“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驗案舉要”、“注意事項”及“參考資料”等十項內容進行整理。
姚乃禮 ·中醫 ·42萬字
《重啟——中醫新解》想讓現代的醫學生特別是西醫學生能真正了解中醫、相信中醫、學習并使用中醫。鑒于現代醫學所固守的科學思維方法,本書并沒有沿用以往中醫書里那種“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等以古釋今的方法去解釋原本深奧隱晦的中醫理論。與此相反,本書采用了一種現代人易于接受的故事加說理的方式去闡明并解析元氣、陰陽、五行以及藏象等遠古中醫理論中所蘊含的醫學哲理及方法,寄予期望本書的讀者能對中醫的思想有一個全新認識。由于本書是從認識論的角度出發去闡釋并解析中醫理論的思想,因此,與其他介紹中醫理論的書籍相比,其最大不同點就在于涉獵的知識面相對較廣,也就是說,相比其他中醫理論專業書籍而言,本書的內容可能會稍顯凌亂和混雜。為便于讀者閱讀,我把本書內容分成了三個部分。
文勇 ·中醫 ·26.4萬字
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撰用《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肝膽論治正文625條,載方59首;下篇精選晉唐以下肝膽諸論,計載方141首,全書載方共計200首。該集,上溯經典,下逮百家,分類詳釋,廣集名注。熔肝膽平、病、診、治于一爐,合理、法、方、藥為一體,對古今中外肝膽要論進行了高度綜合。書中選文廣博,論理精詳,集歷代名家臨證之精華,每多卓見,使得肝膽理治自成體系,是一部全面系統且具有較高學術和臨床應用價值的肝膽專著,誠為中醫臨床、科研和基礎理論研究者必備之書。
劉渡舟 楊波 ·中醫 ·33.1萬字
本書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中國中醫文化傳播史研究”的最終成果。全書按照歷史發展脈絡,分為中國原始社會衛生文明及其傳播、夏商時期中醫文明及其傳播、兩周時期中醫文明及其傳播、秦漢時期中醫文化傳播、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醫文化傳播、隋唐五代時期中醫文化傳播、兩宋時期中醫文化傳播、金元時期中醫文化傳播、明代中醫文化傳播和清代中醫文化傳播,共十章,全面而又清晰地展現了我國古代中醫文化傳播的歷史風貌。
王明強 張稚鯤 高雨 ·中醫 ·42.9萬字
浙江陳氏婦科世家,始于唐朝,盛名于宋朝,代代相傳,歷時1000余年,頗有發揮。其學術特點歸納為四個方面:審病求因,治病求本;婦人諸病,調經為先;療婦人疾,重先后天;清熱涼血,創安胎之新法。本書主要內容包括陳氏女科流派淵源及傳承、流派學術思想、驗案析選、經驗方、臨床用藥特色、流派醫話等。本書以總結學術思想為綱,按:病名分類,從病因病機、辨證論治、理法方藥系統講解陳木扇女科流派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用藥特色,配有典型有效的臨床醫案,并加按:語詳細分析,同時還介紹了流派的特色處方運用。全書突出反映了流派獨到的臨床經驗。如對婦女調經,提出“調和氣血,調和陰陽,調和臟腑”等觀點;調經以“和”為貴,用藥以“和”為期,切忌攻伐太過;強調“療婦人疾,重先后天”等學術觀點,倡導“清熱涼血、補益氣血”的安胎法等。這些醫案醫理傳承著陳木扇女科千年之精華,凝聚著祖輩們的心血,更蘊藏著豐富的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
陳學奇 ·中醫 ·22.2萬字
該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男科學中西醫理論基礎,以中醫為主;下篇為疾病篇。重點突出辨治要點、研究進展,辨治要點以診療規范及指南為基礎,再加入臨床治療經驗心得。研究進展重點闡述針對該病提出的新理論、該領域專家學者提出的創新性的認識和理論以及西醫學最新進展。
李曰慶等主編 ·中醫 ·41.8萬字
本書是南京中醫藥大學王啟才教授在多年探索針灸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了106針灸醫學中常見的學術問題所組成。這些問題,有的屬于疑難而令人費解的問題;有的屬于含糊不清或于理不通、自相矛盾的問題;有的甚至于還是明顯的錯誤問題。只是數千年來并沒有得到統一認識,更談不上合理解決。作者對這些內容的闡釋、修訂、充實和糾正,立意明確,說理清楚,且言之成理。
王啟才 ·中醫 ·25.8萬字
李志道教授是國家規劃教材《針灸處方學》主編,本書以作者數十年臨床經驗為基礎,對常用的百余種腧穴從選穴原理、定位及針刺技巧、主治病癥等方面作了詳細介紹,重點闡述了個人的心得體會。臨床指導性強,切合實用。
李志道 李平 ·中醫 ·26.3萬字
本書旨在系統回顧近年來內科重癥感染疾病領域的中西醫進展,同時結合具體的臨床實踐案例,為促進重癥感染性疾病中西醫結合診療水平的提高產生推動作用,全書通過深入剖析對各疾病的中醫認識、臨床辨證思路及用方配伍技巧,內容詳實,療效可靠
韓云等主編 ·中醫 ·39.1萬字
諸云龍為河北省名中醫、針灸大師,國家第三批中醫藥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學術造詣深,臨床經驗豐富。五十年來潛心研究內科、婦科疑難病,尤其是在針藥結合治療疑難病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療效,實踐證明針藥結合比單純的中藥治療更勝一籌,其經驗值得重視。此書選擇了諸老師臨床上針藥結合治療的優勢病種20余種,包括中風、胸痹心痛、失眠、郁證、胃痛、面癱、痛經、慢性盆腔炎、卵巢囊腫、子宮肌瘤、多囊卵巢綜合征、圍絕經期綜合征等,重點闡述了辨證思路及針藥結合的治療特色和經驗,并介紹個人經驗方。
諸云龍 ·中醫 ·25.1萬字
本書是介紹中醫婦科疾病多種治療方法的專著。在總論中將治療方法分為內治法與外治法兩大類。在內治法之下,介紹辨證組方、單方驗方、飲食療法。在外治法之下,介紹敷法、薄貼法、熨法、罨法、熱烘法、熏蒸法、溻浴法、涂抹法、撲粉法、噀面法、佩戴枕墊法、嗅吹鼻法、吸入法、滴藥法、導法、塞法、針刺法、灸法、耳穴壓迫法、按摩法、拔罐法、刮痧法、導引法、割治法、穴位埋植法、烙法、插入法、發皰法、腐蝕法、白降丹劃點法、灌腸法、離子透入法、磁療法、注射法。在各論中介紹“月經病”“帶下及外陰、陰道、子宮頸、盆腔疾病”“妊娠病”“產后病”“乳頭、乳房疾病”“腫瘤”“引產和計劃生育及婦產科手術后諸癥”“婦科雜癥”的各種治療方案,以及預防與臨床報道等相關內容。
馬大正編著 ·中醫 ·41.6萬字
《臨證指南醫案》,成書于1746年,清·葉桂著。全書10卷,分89門。其中卷一至卷八為內科時證、雜證,卷九為婦科,卷十為幼科。此書被后世稱為臨證醫案之范本,所創名方桑菊飲、銀翹散、清營湯、清宮湯即從本書化裁而來。
葉桂 ·中醫 ·29.3萬字
《壽身小補家藏》由清代名醫黃兌楣撰著,共分八卷。由清代名醫黃兌楣撰,共8卷。《壽身小補家藏》是一部綜合性著作,包括臟腑經絡、陰陽水火等基礎理論,內科雜病、婦科、兒科、傷寒瘟疫等疾病的病因、證型和治療。立方用藥或是經驗附錄,或是古方加減,分門別類,便于稽查。本次整理以清代道光十三年(1833)抄本為底本。本書系作者臨床體會,包括臟腑經絡、陰陽水火等基礎理論內容,涵蓋了婦科、兒科、傷寒瘟疫病、內科雜病、麻痘等疾病的病因、證型和治療,立方用藥或是經驗附錄,或是古方加減,分門別類,便于稽查,是一部綜合性臨床參考書。
黃兌楣 ·中醫 ·28.6萬字
從臨床痛癥實際出發,選擇精簡而實用的止痛方劑和止痛中藥為主要內容。全書分三篇:上篇痛癥的理論及止痛方藥之文獻概況;中篇收載止痛方劑200首,每首方劑包含了方源、組成、止痛原理、現代研究、臨床應用等內容;下篇收載止痛中藥200味,每味中藥除記載了該藥的正名、異名、鎮痛藥理等項外,還編撰現代藥理藥化實驗研究的最新動態,力求資料可靠,內容新穎,立足臨床,重在實用,對痛癥臨床與研究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作用。
吳承艷 李振彬主編 ·中醫 ·3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