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符為民教授為江蘇省名中醫,從事中醫臨床工作50余年,在中醫急癥及腦病方面有獨到的經驗和特色,強調中醫學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核心價值觀,重視中西醫結合理論與臨床的創新、中醫急癥的獨特優勢的發揚。其急性溫熱病中的“疫疹”、“疫斑”辨證治療的新思維,中醫腦病學說理論與實踐的新思路、中醫“瘀血”學說理論與臨床的發展等學術思想對中醫急癥幾中醫腦病臨床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符為民 李運倫 王永生主編 ·中醫 ·31.4萬字
本書分為口腔診所道德倫理、醫療投訴、醫療糾紛、醫療事故、責任保險、危機公關、權益保護、法律顧問、管理機構、行業管理等共十四章。在第2版新增中華口腔醫學會王興會長序,口腔醫療糾紛訴訟處理,口腔醫療糾紛案件分析,口腔醫療風險管理,口腔醫療管理機構,口腔醫療行業管理等章。在第2版對部分章節進行了修改和調整,并刪除陳舊內容,并修改全部案例。內容系統、全面、規范、實用、可操作性強,對口腔診所醫療安全具有指導作用。本書適合各類牙科診所和口腔醫師臨床應用參考。也可作為高等口腔醫學院系、職業技術校院口腔醫學專業學生的選修課程教材。
李剛編著 ·基礎醫學 ·25.6萬字
中醫婦科治療學,是一門研究治療婦女疾病的科學,幾千年來,祖國醫學在和婦科疾病作斗爭中,針對婦女的病理特點,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和不少的文獻資料,逐漸形成一種專門的醫學。古圣先賢和近代全國各地的名老中醫為我們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名方良方,對于治療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是中醫學偉大寶庫中的新財富。
費云喬 ·中醫 ·20.9萬字
張正海主任醫師長期在基層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享譽一方,因中醫療效突出,2008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授予“甘肅省名中醫”稱號。本書系統總結張正海先生在40年臨床過程中長期積累并經反復檢驗的成熟的治療多發病、疑難病的方法與技巧,在辨證分析、方藥運用方面特色鮮明,本書重點突出,實用性強,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一定的指導價值。
張正海 ·臨床理論 ·23.9萬字
本書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糖尿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標準和治療等。其主要內容包括糖尿病的基本認識、診斷與分裂、中西醫治療方法,糖尿病急性并發癥、慢性并發癥的相關治療,近現代中醫名家治療糖尿病經驗匯總,糖尿病的預防與控制、調養與護理,以及近年來糖尿病中西醫防治的最新研究進展等。
李樂愚 ·中醫 ·24.1萬字
對現代方劑學中18類方劑進行了全面、系統、科學的分析,總結、探索其中的配伍規律、闡明配伍機理、配伍劑量和方劑治療疾病的物質基礎。為臨床組方用藥提供科學指導,為新藥研制提供科學依據。“中國醫學文化‘走出去’全媒體平臺”項目
李飛 柴瑞霽 樊巧玲 ·中醫 ·29.9萬字
隨著中醫藥事業發展,中醫外治應用越來越廣,中藥外治調配應用逐漸增多,中藥配方顆粒在臨床運用更加普遍。中藥配方顆粒臨床調劑省去煎煮等程序,操作簡單,方便實用。本書分總論、各論兩部分。總論主要介紹中醫外治學的發展史、中醫外治方法、主要外治劑型及使用原則等;各論主要介紹常見外科疾病使用中藥配方顆粒的藥物組成、劑型調配方法與規范操作、注意事項等。
李元文 孫占學 ·中醫 ·37.3萬字
修訂版計劃在原版圖書的基礎上重新進行內容的組織,加入作者的新文章,同時重新進行相關插畫的繪制及版式設計。修訂版計劃在原版圖書的基礎上重新進行內容的組織,加入作者的新文章,同時重新進行相關插畫的繪制及版式設計。
裴洪崗 ·兒科學 ·21.3萬字
國醫大師徐景藩教授臨證經驗豐富,擅長脾胃病及內科雜病的診治,本書從學生臨證跟師抄錄的醫案中精選其中100例,加以整理、歸類,并加以按語,充分挖掘徐景藩教授臨證思辨特點、診治思路、用藥規律等,對提高中醫藥診治水平有一定的作用。
徐丹華 ·綜合 ·20.4萬字
本書共分6篇,包括開卷先導篇、基礎理論篇、診法辨證篇、病癥治法篇、經典各家篇、中藥方劑篇,涵蓋了作者對中醫基本理論、診法、辨證、病證、治法、方藥以及中醫經典著作、各家學說中的相關內容的探索性的反思和辨析。
瞿岳云 ·中醫 ·44.6萬字
本書的內容主要有二:一是以六經病篇及附篇為基本內容,以方證分類為基本形式,逐條、逐證、逐方進行解讀,力求做到中心突出,主題分明,易于理解。尤其是對于每一條文方證的疑難爭論問題,重點進行解釋、論證,有分析,有觀點,有結論。二是以《傷寒論》的重點問題和疑難問題為重心,以專題闡述為基本形式,分列病證、脈法、方藥、讀注、臨床五個部分,共選擇83個專題。力求提出一個問題,分析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并且論證的過程中,注重“思維”的辯析和辯析的“思維”。
姜建國 ·中醫 ·43萬字
《溫病條辨》是中醫溫病學術理論的奠基著作之一,清代吳鞠通著,成書于嘉慶三年(1798)。吳鞠通是乾隆、嘉慶時期名醫。吳氏嚴謹治學,勤于思考,銳意創新;他溯源《內徑》、精讀《傷寒》,又博采劉完素、吳有性、葉天士諸家之長,取精去蕪,融匯貫通,大膽革新,自成一家之學。吳氏臨證診詳察微,知行相契,不拘于成規,立法頒方,著手精準,療效顯著;他行醫廣及大江南北,尤其在乾隆年間溫病流行時,名噪京都。吳鞠通基于長期學識積累和豐富的治療經驗,創立了溫病“三焦學說”,并結合“衛、氣、營、血”理論,創造性地提出溫病辨證論治的綱領和方法,為溫病診治確立了理論體系、治療大法,也使中醫學在外感病和熱性病方面的辨證綱領和治療法則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作為溫病學的一部重要代表著作,《溫病條辨》流傳甚廣,影響深遠。先后曾有多位名家對《溫病條辨》著力研究、品評批注,如朱武曹的增批本,王孟英、葉子雨、鄭雪堂三家的評注本等。這些評論多以肯定闡揚為主,也不乏糾偏補漏之議;褒貶評價不一,可謂各抒己見,見仁見智。曹炳章匯集六家評注,編為《增補評注溫病條辨》,納入《中國醫學大成》。《溫病條辨》是中醫溫病學說中的一部經典,建國之后尚無更新的系統評注版本面世。郭謙亨先生評釋《溫病條辨》的出版,或可彌補這一缺憾!他以淵博的溫病學識和豐富的臨證經驗,對《溫病條辨》的經旨作了詳盡詮釋和深切點評。
郭謙亨編著 郭冠英整理 ·中醫 ·27.5萬字
朱丹溪是金元時期浙籍著名醫家,為“養陰學派”的倡導者和代表人物。他的學術思想和診治經驗,被后世醫家推崇備至,且遠播海外,影響極其深遠。本書包括丹溪醫學文化淵源探討、學術思想研究、診治經驗闡發、各種著作分析、學術流派概說、名方應用例釋、海外影響述略等項,主要從研究廣度和深度上著力,具有學術研討深刻、中醫特色鮮明、繼承弘揚并舉、整理提高結合和內容切合實用等特點。作者簡介:盛增秀(1940年~),男,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文獻學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中華中醫藥學會體質分會副主任委員。從事中醫臨床和科研工作50余年,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對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文獻整理研究用力最勁,成績顯著,曾編著出版了專著36部,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0余項次,廳局級科技成果獎20余項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已批準建立盛增秀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
盛增秀等主編 ·中醫 ·28.2萬字
本書從臨床實際出發,收集和整理了中醫外科近四十個常見疾病的200余個驗案,涉及瘡瘍、乳腺、皮膚、肛腸、泌尿、周圍血管等專科,采用以病為綱的形式,每一病名項下先冠以概述、病因病機、診斷要點、治療原則及調護要點,其后為醫案數則,然后為按語,從病、證、理、法、方、藥等方面對所選醫案進行全面、細致、深入地分析,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醫案,最后為參考文獻。本書資料主要來源于近二十年來中醫藥雜志刊登的有特色的典型醫案,本著求驗求精、臨床實用的原則,進行適當的加工整理,旨在提高讀者解決中醫外科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
李大勇 ·中醫 ·31.1萬字
張斌教授是內蒙古著名老中醫,內蒙古醫科大學中醫系教授,中醫主任醫師,傷寒論氣化學說的開拓與發展者。自20世紀50年代起致力于《傷寒論》氣化學說的研究,對《傷寒論》多有發展。本書為其弟子對其講課及臨床經驗整理而成,讀者可從中領悟張斌教授的學術特點、辨證論治經驗和處方用藥特點。本書對于傳承中醫學術、提高從醫者的中醫理論和臨床水平大有裨益。
韓世明 麻春杰 ·中醫 ·22.2萬字
穴位埋線療法發展至今,經歷了“埋線針具改進”和“埋藏物改進”兩大質的飛躍,國家雖然編寫出版了《穴位埋線技術操作規范》,但只能作為綱領性文獻,僅對臨床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本書不僅是對《穴位埋線技術操作規范》的釋義、釋疑、充實、完善,更是對其的發展和提高。具體的臨床應用,尤其是對操作技術的研究和闡述,形成了標準化和規范化,將對埋線操作起到正本清源和引領規范的作用。作者簡介:楊才德,副主任醫師。現就職于蘭州大學第一醫院東崗院區,院長助理,兼科主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疼痛學分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分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針刀醫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世中聯針刀醫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民族衛生協會培訓部全國中醫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針埋線醫學研究院首席專家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埋線醫學網學術總監、甘肅省針灸學會穴位埋線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甘肅省中醫藥學會疼痛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甘肅省中醫藥學會針刀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蘭州市中醫藥學會副會長。
楊才德 雒成林 ·中醫 ·35.7萬字
以醫學家、哲學家、戰略家、理論家、發明家、文學家的眼光、智慧與建樹,全幅式展示多維立體創新中醫學的系列進展、成果與風采,是有史以來獨樹一幟的原創性、理論性和實用性的中醫藥學專著。全書共分十五章,從詮釋“忠愛”入題,基于實實在在的實踐成果,闡釋多維立體創新中醫學的哲學思維、基本理論、生理學、病生理學、診療學、保健學、倫理學和文化自覺。
蔣戈利 ·中醫 ·21.3萬字
本書收集整理1975-2015年40年間王永炎院士在東直門醫院腦病科親自收治和指導治療臨床驗案200余例,包括中風、頭痛、顫證、痿證等,其中大部分為腦病科特色診治方案及疑難雜癥的診療思路,通過對治療經過和方法的記載與分析,為工作在臨床一線的醫師提供神經內科相關疾病診治經驗,并將其推廣普及,使更多患者受益,為神經內科疑難雜癥的診治提供診療思路,引發對神經內科疑難雜癥的探索與研究。
謝穎楨 ·中醫 ·36.1萬字
《松菊堂醫學溯源》,共41卷,系清代李奇勛(字德樹)編。是一部中醫理論綜合性著作,卷一至卷五為“陰陽類鈔”,論述“欲溯醫學之大源者,非陰陽無以端其始”;卷六為“五行約旨”;卷七為“時令考”;卷八為“四時調攝”;卷九至卷十一為“五運六氣直格”;卷十二為“人身全體”;卷十三為“營衛省度”;卷十四為“經絡骨度”;卷十五為“脈矩”,附奇經八脈;卷十六為“色診匯征”;卷十七為“鏡人集”;卷十八至卷十九為“治癥提綱”;卷二十至卷四十一分別為肝、心、脾、肺、腎、三焦、心包絡、膽腑、胃、大腸、膀胱等部。本次整理所用底本為清道光14年甲午(1834)刻本。
(清)李奇勛 ·中醫 ·32.4萬字
《山居本草》,明末清初程履新輯。本書共計六卷,卷一為養生之法,卷二至卷六分谷、菜、果、竹木花卉、水火土金石五部,收錄常見藥物1300余種,卷六之后附有總論,總集考訂前賢論藥之說,訂為規范。本次整理以上海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五年丙子高氏刻本為底本。
(清)程履新 ·中醫 ·43.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