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討論了關于表演及表演教學的一些理論和實踐方法,分析了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幾種表演體系的特點及它們的差異,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劇理論和布萊希特的戲劇理論等,既有理論性,又有實踐性。其中還有作者自己的人生及表演經歷,具有較強的理論參考和史料保存價值。
梁伯龍 ·戲劇藝術 ·22.8萬字
這是年過古稀的評書名家連麗如每周六下午在北京評書宣南書館現場評說《三國演義》第一部分的合集,共30回。從孔融之死起,到橫槊賦詩止,包括火燒新野、長坂坡、魯肅吊孝、舌戰群儒、智激孫權、誦賦激瑜、臨江會、群英會、蔣干盜書、草船借箭、打黃蓋、闞澤下書、龐統獻連環等經典回目。
連麗如口述 李濱聲插圖 ·戲劇藝術 ·26.1萬字
《當代中國戲劇批評史研究》的研究對象,是1949—2019年的中國戲劇批評。本書依歷史發展的進程,勾勒該時期中國戲劇批評70年的發展全貌,并且通過這一研究,揭示當代中國戲劇批評話語的生成與演變,闡述戲劇批評與當代中國戲劇發展、戲劇創作演出之間的互動關系。本書為“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史”叢書之一種。本書是第一部系統研究、呈現當代中國70年戲劇批評狀況的專著,對廣大戲劇研究者、學習者都是很好的參考書。
傅謹 ·戲劇藝術 ·27.4萬字
《江湖叢談》為連闊如先生遺著,以大量的篇幅記述和揭露了清末至20世紀30年代這一時期江湖行當的內幕以及危害社會的種種騙術,勸誡人們不要貪便宜上當受騙。作者于上世紀30年代以云游客筆名在北平《時言報》連載書稿內容,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由時言報社結集出版。中華書局此次增訂再版,請李濱聲先生做插圖50余幅,補充了“小綹門”“風門”“雁門”等原書未及的幾節文字,并選配多幅珍貴人物照片和歷史資料照片。宜于欣賞和典藏。
連闊如著 賈建國 連麗如整理 ·戲劇藝術 ·37萬字
本書收集了張友鸞先生根據中國古典戲曲故事撰寫的七部中篇說部。包括《十五貫》,《魔合羅》、《救風塵》等。這些作品在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間,曾在上海《新民晚報》上連載;現在將七部作品匯編成一集,是為《戲曲故事集》。本書著作方式為:編寫
張友鸞編寫 ·戲劇藝術 ·20.3萬字
《影視藝術概論》作為影視藝術的入門書,其內容豐富而全面,從影視藝術史、影視語言到影視理論,為初學者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
詹慶生 ·戲劇藝術 ·39.5萬字
本書以電影鑒賞方法為編寫縱軸,以類型片與藝術片及反類型片為編寫橫軸,縱橫交叉,分別從敘事造型、聲音畫面、時間空間、蒙太奇、長鏡頭以及符號學等幾個角度,分析鑒賞了中外經典電影二十余部,使讀者既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對電影藝術本體、電影發展脈絡有較清晰的認識,又可以迅速掌握電影賞析的方法及要領。本書既可以作為影視藝術院校的專業課教材,又可以作為綜合類院校開設的“電影藝術導論”“電影藝術鑒賞”等公共選修課教材以及大學生、高職學生素質教育通識課教材,同時還是一本為廣大電影愛好者提供的比較全面、有效的電影鑒賞讀物。
張險峰 ·戲劇藝術 ·25.8萬字
現代舞臺工程技術主要包括舞臺音響、舞臺燈光和舞臺機械設備等三大系統。本書在較為全面地說明現代舞臺工程技術的基礎上,著重闡述現代劇場、會堂、歌舞廳、電影院等的舞臺音響、燈光、建聲、影像技術特點、設計方法和使用技巧,并介紹了音響技術的成果。
梁華 ·戲劇藝術 ·41.2萬字
《影視美學(修訂版)》是作者多年授課的講稿,在2002年出版的《影視美學》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補充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把影視藝術放在世界電影發展史中,探討了影視藝術的發展狀況、影視美學理論的代表流派及其發展流變;下編則把影視美學放在文化的整體構架中,同時結合影視藝術的實踐探討了影視藝術的文化特性、美學特征、審美心理等。全書既有理論的深度和系統性,又深入淺出、通曉易懂,被全國多所院校作為影視專業的必修課教材,經修訂后更為系統全面,是一本非常不錯的影視美學基礎教材。
彭吉象 ·戲劇藝術 ·32.9萬字
《戲劇藝術十五講》是在大學戲劇課程講義基礎上整理而成的,從理論、歷史、實踐三個“維度”上講授戲劇藝術的基本理論與相關知識。既注重知識性、趣味性、普及性,又不忽視學科前沿的重要問題;既追求盡可能通俗化的表達方式,又保持著學術性、系統性的特征和語言風格。同時,作者盡力將古今中外戲劇藝術融為一體進行開放性、多元化的闡述,并將最新研究成果“糅”進質樸的敘述之中,以幫助讀者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提高戲劇審美以至戲劇創作的水平。
董健 ·戲劇藝術 ·28.2萬字
民國以降,北京戲劇在城市近代化的激蕩變革中承襲著傳統并吸納著新質,形成了初步發展的戲劇市場體系。本書試圖通過對1912—1937年間戲劇市場的剖析,還原戲劇市場在行業結構、基本業態、運行機制、競爭態勢和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基本面貌,并在共時性和歷時性的雙重視角下判定其發展階段及其轉型特征。北京戲劇市場的發展變遷,體現了近代化進程中城市戲劇發展的普遍性歷史境遇和轉型特點,也彰顯出北京從帝都向地方性城市轉進過程中的獨特發展脈絡和文化意蘊。
陳庚 ·戲劇藝術 ·20.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