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藝術學界》是由東南大學藝術學院主辦的大型藝術理論學術集刊,每年出版2期,每期約25萬字,分別于每年6月、12月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該著以一級學科藝術學理論為主要特色,同時兼及藝術學其他一級學科,力求站在學術前沿,集中反映觀點新穎、資料性強、較為深入的藝術理論研究成果。內容涉及藝術前沿課題、藝術史、藝術理論、藝術批評等相關最新成果。《藝術學界》擬團結海內外學人,努力塑造富有原創性、前沿性、深入性的學術性格。
龍迪勇主編 ·藝術理論 ·23.4萬字
本書是對2015年度中國內地藝術學門類各學科發展狀況的一次年度掃描。書中概要介紹了藝術學門類下屬五個一級學科在2015年度的發展概況,即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和設計學,主要聚焦于學科動態、問題聚焦和專題研究三方面:學科動態部分對各學科年度發展概況做了全景式掃描;問題聚焦部分就各學科引發關注的年度重點問題展開全面梳理和分析;專題研究選取在學科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的理論問題做縱深研討。
王一川 陳旭光 彭鋒 唐金楠 ·藝術理論 ·24.7萬字
廣府文化精神與精粹,是提煉和凝聚廣府民俗審美的學理與實踐。而最能表現民族文化和地域特征主要表現:一是“民俗”,即民間習俗;一是“民藝”,即民間藝術。本書探討了廣府民俗藝術的基本特征、獨特風采、文化內涵、審美價值等。廣府民俗藝術審美,是對民俗藝術中的人或事物在表達情思、抒發情感所具有的特征作評析鑒賞;討論獨樹一幟的廣府民俗藝術風采,歷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內涵,民俗審美的文化魅力。
劉介民 ·藝術理論 ·40.4萬字
本書結合作者的學術經驗,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中國音樂文獻學的知識與方法,具體討論了傳統學術的精髓,也討論了不同類型的研究者勝任文史考據工作的途徑。第一版共七章,分為進入學術工作的十條經驗、學會閱讀、利用工具書搜集專題資料等七講,有近四十幅插圖和四個附錄。附錄部分重點解讀了漢文音樂文獻在中國古代叢書、類書及日本、韓國、越南等地的分布。第二版增加了三章內容,分別為關于編纂音樂史料的學術規范、從《琴操》版本談音樂古籍輯佚學、遺落在民間的音樂文獻,使本書的體系更完善。本書文字清新、生動,部分內容采用指導練習的方式,對讀者從零基礎開始了解中國的傳統學術和音樂文化遺產有重要價值。首版出版后一直被武漢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等院校作為教材使用。
王小盾 ·藝術理論 ·27.6萬字
色彩是光的陰影,視覺藝術是歌德思考與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這是一本關于歌德與視覺藝術關系的人物評傳,采用編年史的寫作方式,追溯歌德藝術探索的一生。本書以解析歌德藝術觀念為主,特別是他在《色彩理論》中提出的極性觀念,這是理解歌德思維方式的密鑰,從中可以發現歌德是如何將視覺藝術、科學與文學融合為一個有機整體的秘密。本書的寫作廣泛參考了英語世界歌德研究學者的成果,希望對喜愛歌德的讀者有啟發和參考的意義。
王靜 ·藝術理論 ·27.2萬字
20世紀是社會大變革的時代,這一時期是中國畫發展過程中極為重要的階段。在這個時期中國畫脈絡錯綜,流派紛呈,呈現多元化發展的狀態,各個主要流派特點鮮明,或者持守正統,或者融合中西……本論文選在20世紀中國畫各主要流派的風格特點、傳承脈絡和代表人物等方面都有涉及,力圖從寫意和寫實兩個路向上對中國畫在這個時期的傳承與發展做出整體的考察和呈現。
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編 ·藝術理論 ·28萬字
2013年4月2日舉行了,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歷史系及近代史研究中心合辦聯合主辦的“第一屆東亞文化與國際關系研討會”,分別以“近世政制、軍事與文化”、“中韓思想與文化交流”、“近代報刊與社會生活”、“人物思想與學術研究”為主題,嘗試引起學界同人對東亞世界在政治、軍事及文化方面的研究的關注。本書編次依論文題旨和時代,概略分成兩輯:第一輯為“文獻典籍與政治社會”,第二輯為“人物思想與學術文化”,并附錄研討會紀要,以志當日場面氣氛和活動盛況。本書收有是次會議的十六篇論文,既有討論東亞各國的題目,例如中國上古時代的卜筮文化、《循環日報》與近代中國報業發展等,也有探討東亞國家之間的碰撞與交流,例如蒙古人出征日本失敗與“神風”的關系、明清時代以中國為核心的“朝貢制度”、朝鮮譯官在東亞文化溝通上的貢獻等。
周佳榮 ·藝術理論 ·28.9萬字
本書史論結合、以論為主,在敘述歷史時著眼于歷史過程所積淀的理論形態,圍繞兩條線索展開:一是按照藝術設計的歷史流變考察其理論形態,在厘清概念的基礎上,分述早期工業時期的藝術設計、現代派藝術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對藝術設計特別是藝術設計教育起到重要作用的包豪斯學校、功能主義和樣式主義、后現代藝術設計、波普設計和意大利的孟菲斯組織;二是根據“創作-作品-欣賞”的系統闡述藝術設計按其自身邏輯發展的理論,包括綠色設計和人性化設計、人工智能與創新設計、藝術設計的心理學、藝術設計管理、民族民間設計、大審美經濟形態中藝術設計、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藝術設計等。
凌繼堯等 ·藝術理論 ·25.9萬字
本書比較全面系統地將作為觀念和意識的“視覺”主題放到中國古典文化的語境中進行研究,將宏觀與微觀、本體與歷史、視覺意識與藝術經驗有機結合,從方法、本體和歷史三個層面揭示中國古代視覺意識的構成、內涵與演變邏輯;梳理了“高遠之觀”“游目”“游觀”等“看”的方式,并結合詩歌、繪畫對其進行了探討,深入分析了“看”與“知”的關系;從視覺意識與身體意識、質料與形式、文字與圖像三個維度辨析了視覺意識的內涵。
劉泰然 ·藝術理論 ·35.3萬字
《夏衍電影劇本創作論》主要探討了夏衍的電影創作之路、電影創作觀念的嬗變、電影的改編特色,夏衍修改電影劇本的心態、動因、策略,以及他對父親形象、女性/母親形象塑造的意義幾個方面。作為中國電影的開山鼻祖與中國電影的實際領導者,夏衍的電影劇本創作一直引領著中國電影的發展。本書的研究成果對于當下的電影研究者、創作者都有著啟發借鑒意義。
王俠 ·藝術理論 ·22.8萬字
《藝術哲學》是法國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丹納的藝術史名著。文稿最初是他在巴黎美術學院美術史課的講義,出版后在學界享有盛譽。傅雷曾幾次在“家書”中為兒子傅聰推薦此書,并“強忍著腰酸背痛、眼花流淚,每日抄錄一部分譯文”寄給傅聰。傅雷譯筆文采斐然,極富熱情,絕無一般理論著作的枯燥沉悶之氣。本書從種族、環境、時代三大因素出發,將希臘雕塑、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繪畫、尼德蘭繪畫的故事娓娓道來,是一本系統了解西方藝術和美學起源的入門經典。
(法)丹納 ·藝術理論 ·26.5萬字
本書是對陜北民歌的詮釋與總結,共分為民歌概述、文化特征、音樂特點、調查走訪、傳承發展5個版塊,從民歌存在的基本形式出發,體現社會不同層面對陜北民歌的理解和述說,是一種文化記憶的傳承與呈現,展現了陜北民歌新的研究成果。收錄的有從事音樂、語言、文學、民間藝術研究的學者、民歌演唱家與愛好民歌、關注民歌的一線基層文化工作者的作品。這些作品是從調查研究和多次的學術討論以及國內外陜北民歌的對外交流過程中,搜集、整理、積累、沉淀的上百件學術研究文稿中篩選出來的。
延安市文化藝術中心 ·藝術理論 ·25.2萬字
本書為三聯書店第十屆戰略聯席會定制版。本書側重考察中國美術中特有的“時空”觀念,以及它在不同媒材的圖像中的表現和釋讀。全書分為三部分——上編:時空的形象;中編:觀念的再現;下編:圖像的釋讀,所收1992—2007文章15篇,考查對象包括建筑、明器、拓片、畫屏、卷軸、冊頁、攝影等多種形式。與常見的中國美術史研究不同,這些論文沒有局限于孤立的門類和史實,而是竭力為這些現象找到自己的傳統和脈絡,并賦予其寬闊的視野,使闡釋更具啟發性。這些文章是對《文集》提出“禮儀美術”概念的完善與補充,從而有助于讀者更深入地認識中國美術的獨特傳統。本書是繼《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之后,巫鴻先生在三聯書店推出的第二部學術論文集。與《文編》集中探討中國古代美術的“禮儀”功能相比,《二集》的論題側重考察中國美術中特有的“時空”觀念,以及它在不同媒材的圖像中的表現和釋讀?!皶r空”的觀念與表現是巫鴻近十幾年集中思考的一個主要問題,并將其視為另一條可供理解中國藝術獨特性的線索。
(美)巫鴻 ·藝術理論 ·24.4萬字
南宋時期精于書畫、詩文的理學家逐漸增多,如胡寅、張栻、朱熹、陸九淵、楊簡、袁燮、真德秀、魏了翁等皆是德藝雙馨之人。他們有意識地將理學觀物思想、格物致知精神與心性修養功夫貫徹于“游藝”之學,力求做到致性理之廣大而盡藝術之精微,從而提出了大量別具一格的書畫、詩文理論。他們的書畫觀念與詩學理論構成了具有理學底蘊和共同審美取向的文藝思想。本書主要運用跨學科研究和文藝思想史的方法理念,對南宋理學家的書畫理論與詩學思想作了系統深入的會通研究,同時注意探討中國思想文化中“道”與“藝”的關系演變以及古代士人“游于藝”的精神傳統等問題,以期為中國文藝理論建設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思想資源。
楊萬里 ·藝術理論 ·41.7萬字
我國古代的畫學術語可以分為語言類、風格樣式類及品評類等,繪畫語言類又可分為水墨和設色兩類。但畫學術語在這些類別中并不是完全獨立的,而是相互交織,共同構筑了畫學術語體系。因此,畫學術語的研究,既是語詞類的考證與辨析,又是風格樣式的分析,還是畫學觀念演變的梳理與研究。本書從中國古代畫學文獻中摘取相關術語進行研究,既注重探討畫學術語的多義性和多元性,又運用歷史的觀點,對畫學術語的概念逐一辨析與詮釋,并借其探尋繪畫史及其觀念的發展、演變歷程,繼而對圖像風格樣式的生成與流變、中國畫學發展軌跡與演變歷程進行了探討。
劉玉龍 ·藝術理論 ·27.9萬字
一部動人的華夏嘯史就是一部輝煌的華夏詩史。從穹廬民族的自然歌唱,到士林精英們的嗜嘯成風以及中國文學的一種特殊的音樂意象的生成,從薩滿的歡歌到佛門釋子的轉讀和道教黃冠的秘術,長嘯成為連接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紐帶,成為兼容儒釋道多元文化的藝術法寶,成為華夏文明的藝術聲音載體。長嘯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種文化中的音樂和一種音樂中的文化,由此我們能夠發現音樂是如何書寫并表征歷史的。換言之,長嘯在我國文化史上實際上構成了另一種歷史書寫方式——其本質乃是音樂形態的詩史亦即精神史。本書以音樂學為中心,結合文學、民族學、宗教學、藝術學和哲學等領域的專業知識,對我國古代的長嘯藝術史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對基本文獻進行了梳理。本書研討的核心是樂人之嘯和詩人之嘯,兼論釋道之嘯,實現了對華夏嘯史的文化還原,既有學術性,也有趣味性。
范子燁 ·藝術理論 ·26.2萬字
本書分析和批判了西方思想發展史中錯誤的二元對立的知識觀和傳統觀。從辯證的觀點來看,一個絕對穩定或僵化的、從不容許改變的傳統在經驗上是不可能的,也從來沒有存在過。在此基礎上,本書從宏觀的知識論和認識論角度對表現主義藝術觀念作出分析思辨和批判,指出表現主義藝術理論的盛行,其內在根源在于西方近二百多年來傳統知識觀和認識論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唯有唯有對“回歸傳統”的非表層的、完整而鮮活的認識,才是我們的藝術走向未來的希望。
劉曉東 ·藝術理論 ·36.6萬字
尹文著的《中國藝術史料學》以中國藝術史為研究對象,在對中國藝術史進行時代劃分與流派分類的基礎上,綜合梳理自古以來中國藝術理論史料,對史料進行了嚴謹分析與扎實考證,提出了不同于西方藝術理論的獨特藝術史研究方法論,研究扎實,觀點鮮明,兼具學理與現實意義。
尹文 ·藝術理論 ·36.8萬字
本書旨在探索中國古代文論與樂論之間的隱性聯系,將樂論納入文學研究的視野。試圖通過對歷代樂論的鉤沉、剖析,尋找到其中蘊含的文學質素、美學思想,從而探討樂論對文論產生影響的可能性,以及這種影響的模式和途徑。首先,從歷時角度對樂論與文論的關系進行梳理,但不局限于以往的音樂美學史和文學思想史框架??傮w上,按照“詩樂合德”“詩樂合淡”“詩樂合俗”的內在脈絡展開。其次,在個案研究方面,一是對標志性典籍進行具體考察,二是探索諸多美學范疇、文學概念的音樂性源頭,以及音樂思維進入美學領域、文學領域的過程,從而夯實樂論影響文論的理論預設??傊?,將樂論與文論進行交互性研究是還原中國音樂文學傳統的必要手段,也是準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學理論和美學理論的重要前提。
韓偉 ·藝術理論 ·22.1萬字
《名家美育課》系列是由北京大學教授朱良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悅笛傾力撰寫的美學普及讀物,目前共有四本,分別是《繪畫之美》《藝術之美》《生活之美》《自然之美》,涵蓋對傳統繪畫、藝術哲學、日常生活、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美學解讀。《名家美育課》作為美學入門讀物,讓讀者在美學中感受歷史與文化,培養良好的審美與認知。
朱良志 劉悅笛 ·藝術理論 ·33.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