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套書系精選辛豐年先生曾經出版并具有廣泛影響力的8本音樂文集,經重新編輯排版,再次出版,包括:《樂迷閑話》《如是我聞》《音樂筆記》等。辛豐年的音樂隨筆在國內樂迷和書迷中享有很大的名氣,受到諸多名家喜愛與推薦。辛豐年先生的隨筆深入淺出,即適合深度的古典樂迷閱讀,也適合入門級的讀者。
辛豐年著 嚴峰編 ·音樂 ·19.1萬字
計曉華,沈陽音樂學院音樂舞蹈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音樂史、革命根據地音樂史、東北近現代音樂史等專業研究領域。該書是關于中國共產黨1938年在延安創辦的第一所高等藝術院校——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歷史的研究。80年來,魯藝匯聚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文學藝術人才,創作了《延安頌》《黃河大合唱》《白毛女》等大量膾炙人口、凝聚人心、弘揚革命精神的作品,作為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的奠基者,魯藝的辦學宗旨、人才培養模式、音樂創作是中華民族在特定歷史時期積累下的智慧寶庫,代表了中國藝術創作的最高成就。全書通過對延安時期藝術理論的實踐進行深刻闡釋,重視資料文獻研究和原典實證分析,并作細致、扎實、深入的研究,對其在藝術研究領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概要性的呈現。展示在艱苦卓絕的歲月里革命文藝家戰斗生活的歷程,他們用文藝為中國革命作出貢獻,使魯藝優秀藝術文化和革命歷史更好地服務于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這是延安精神在新時代的體現與傳承,希望可以為當下中國音樂歷史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經驗、資源、思路和啟迪。
計曉華 ·音樂 ·18.2萬字
本書旨在全方位介紹復州大嗩吶和雙管的淵源與發展、樂器的構造與制作、樂曲的演奏與技巧,以及有關的曲目資料,讓大家全面、立體地了解這兩樣樂器,也為業內人士和音樂愛好者提供交流、探討與借鑒的資料。本書出版也是為了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民間鼓樂藝術,進一步促進民族吹管樂的不斷發展,為新時代文化建設添磚加瓦。
宋喜平編著 ·音樂 ·2.9萬字
林華,作曲家、音樂理論家。現任中國音樂心理學學會副會長。本書為藝術欣賞讀物,兼具可讀性與學術性。作者以散文的方式為大眾引薦音樂理論、樂曲內涵和藝術規律。全書分為五個部分:神圣的鐘聲、心中的草地、聞香識酒瓶、雪山考察團、創造者的微笑。
林華 ·音樂 ·18.6萬字
辛豐年著 嚴峰編 ·音樂 ·9.9萬字
辛豐年著 嚴峰編 ·音樂 ·10.2萬字
辛豐年著 嚴峰編 ·音樂 ·17.7萬字
這是一本關于產品設計手繪的教程。全書從產品設計的實際流程出發,結合設計思維,對產品設計手繪的表現技法進行了全面的講解。本書共9章,第1章講解產品設計手繪的基礎知識,第2~8章分別講解透視與視角的表現、線條的表現、面的表現、體與倒角的表現、馬克筆的上色技法、光影的表現、材質與色彩的表現等,第9章是產品設計手繪的綜合案例實訓。本書從不同角度切入,一步一步為讀者分析、歸納和總結產品設計手繪表現技法。為了讓讀者更高效地學習,本書還配有教學視頻,讀者可結合視頻學習本書內容。本書適合產品設計相關專業的學生、教師和產品設計師閱讀。
滕依林編著 ·繪畫 ·6.3萬字
本書系統梳理了古琴八千年文脈,從三皇制琴說起,講到唐代古琴的發展,內容生動詳實。通過對中華文化的解析以及對重要歷史人物與古琴淵源的介紹,梳理大文化背景下的古琴文脈。本書具有普及性,適合大眾閱讀。
郭懷瑾 ·音樂 ·21.3萬字
侯小聲,作曲家,滬上知名音樂家之一,專注從事上海民歌(尤以滬語歌曲)風格創作。代表作《上海謠》等。結集了作曲家侯小聲以上海本土民間風格創作為核心的作品,全面反映黨帶領人民在各行各業建設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表現廣大人民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講述豐富多彩的新時代上海故事,傳承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之魅力。本次出版以圖書附二維碼音視頻的形式展示作曲家侯小聲眾多音樂作品中精選出的一百首音樂作品,每首附一個小故事,緊扣上海本土民間音樂內容,抒發了作曲家對中國共產黨、對祖國、對上海本土特色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滿腔熱忱及深厚情感。
侯小聲 ·音樂 ·10.2萬字
《歐洲音樂史話》集知識性、史料性、趣味性為一體,系統地介紹了歐洲音樂的起源,發展以及各個歷史時期出現的重要音樂家、作品和歷史事件,史料翔實,內容豐富,敘述簡明扼要。全書圖文并茂,刊有近百幅珍貴的圖片資料,實為廣大音樂愛好者的必讀之書,亦是綜合性大學,師范院校和藝術院校音樂史課的簡明教本和音樂欣賞的啟蒙讀物。
錢仁康 ·音樂 ·9.3萬字
辛豐年著 嚴峰編 ·音樂 ·12.2萬字
這是一部幫助熱愛美術、漫畫的小伙伴們掌握和提高繪畫技法的通關教程。本書全三冊,第一冊入門篇:從基礎PS應用講起、筆刷的選擇及運用、如何設計角色、構圖的方法、以及包含多幅角色設計。第二冊美少女篇:從身體比例、三庭五眼基礎部分講起,每一步每一個結構都有詳細的繪制方法,以及上色方法。第三冊Q版萌妹篇:如何將Q版的人物畫的可愛、萌態十足,以及上色技巧的講解。書中內容是作者工作繪畫多年積累的所積累并總結的經驗,能夠幫助想在此方面提高的小伙伴們提高自己的繪畫水平,通過理論和實踐的方法奠定繪畫基礎,提高繪畫技法。
劉翠 ·繪畫 ·9295字
劉翠 ·繪畫 ·1.8萬字
一部動人的華夏嘯史就是一部輝煌的華夏詩史。從穹廬民族的自然歌唱,到士林精英們的嗜嘯成風以及中國文學的一種特殊的音樂意象的生成,從薩滿的歡歌到佛門釋子的轉讀和道教黃冠的秘術,長嘯成為連接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紐帶,成為兼容儒釋道多元文化的藝術法寶,成為華夏文明的藝術聲音載體。長嘯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種文化中的音樂和一種音樂中的文化,由此我們能夠發現音樂是如何書寫并表征歷史的。換言之,長嘯在我國文化史上實際上構成了另一種歷史書寫方式——其本質乃是音樂形態的詩史亦即精神史。本書以音樂學為中心,結合文學、民族學、宗教學、藝術學和哲學等領域的專業知識,對我國古代的長嘯藝術史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對基本文獻進行了梳理。本書研討的核心是樂人之嘯和詩人之嘯,兼論釋道之嘯,實現了對華夏嘯史的文化還原,既有學術性,也有趣味性。
范子燁 ·藝術理論 ·26.2萬字
一本包羅萬象、契合當下的藝術入門書。藝術史研究者夏洛特·馬林斯以娓娓道來的講述,帶領讀者穿行于遼闊多樣的藝術世界,領略從10萬年前至今的藝術魔法。從洞穴繪畫的起源,到秦始皇打造兵馬俑的創舉;從印象派、立體主義等流派輪番登場,到當代藝術百花齊放,成為強大的社會變革力量;從沙龍展的出現,到大型博物館和連鎖畫廊的興起……在歷史長河中,見證藝術的誕生、交融與演變,掌握藝術新動向。通過本書既能一睹米開朗琪羅、葛飾北齋、莫奈、杜尚等大師的風采,解鎖數百件名作背后的奧秘,也能發現那些常被藝術史忽視的創作者和作品,以多元視角重新品味藝術之美:從古希臘黑繪大師,到拜占庭佚名藝術家;從首位宮廷女畫家,到“游擊隊女孩”的街頭海報;從影響畢加索的非洲面具,到碧昂絲的盧浮宮音樂短片……藝術的故事不斷更新,誰將成為未來的講述者?
(英)夏洛特·馬林斯 ·藝術理論 ·19.5萬字
藝術創造方法是藝術存在的基本前提,是一切藝術理論的基礎。本書以藝術創造的“模仿”與“虛擬”為基點,在技術現象學和跨文化研究的理論視野下,梳理原始儀式藝術的“模仿”與“虛擬”及其藝術創造系統;考察東、西方藝術對“模仿”與“虛擬”的差異性選擇所形成的審美偏好;探究技術變革對藝術類型演變的推動作用,以及各類藝術中的“模仿”與“虛擬”;反思數字技術的“模仿”與“虛擬”對藝術活動以及當代美學的重構,以期深化對藝術的本質、藝術史、審美文化差異和審美范式等文藝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
王妍 張大勇 ·藝術理論 ·19.9萬字
本書主要從思想文化視角,探討中國古代樂律學與天文歷法、陰陽五行、國家禮制等層面的關系,強調回歸歷史語境,以綜合思維觀審視與看待律學問題,探討樂律學之于文化層面的本質與深層涵義。內容由宇宙生成論與樂律學、陰陽五行學說與樂律學、律歷合一與納音術、吉禮樂律制度、賓嘉樂律制度、禮制下的用律觀念、音律的文化內涵等七個部分組成,論證了古代樂律學理論源于對自然界的觀察,發展中深受思想文化影響,追求“天人合一”理想,從而形成了與古代天文歷法、陰陽五行、河圖洛書、儒道思想、制禮作樂等密切相關、復雜多樣的理論體系特征,是思想文化在音樂層面的一種映射和實踐,是對客觀世界探索中形成的綜合認識。
尹蕾 薛冬艷 ·藝術理論 ·22.2萬字
本書以攝影術傳入中國后,如何從“脫影留真”的奇巧技藝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為核心問題展幵分析:一方面,重新勘定了本土攝影藝術發展的起點,補充了被現有攝影史研究所遺漏的本土現代主義攝影,以及糾正了現有研究中對“畫意攝影”概念所存在的誤識;另一方面,采用史論結合的方法厘清了中國攝影藝術進行自我確證的理論脈絡,即“三個階段”“兩次自覺”,并提煉和總結了“三個階段”中的攝影媒介美學和審美范式,初步建立起了早期中國攝影藝術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再則,本書運用文化研究的方法,將攝影研究與十年繁榮期的社會思潮、文化消費以及政治意識形態相關聯,擴展了我國攝影藝術研究的學術視野。
潘萬里 ·攝影 ·19萬字
本書立足于“篆刻藝術從小眾走向大眾”這一創作思想,以“理論為經、實踐為維”的思路布局內容,是一部專論篆刻藝術技法、史、論和文化的專著,力圖反映在中華傳統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背景下高等學校對篆刻這門古老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書稿在重點介紹篆刻傳統技法的同時,對篆刻藝術本體進行了一定的美學探討;詳細闡述電腦激光雕刻的完整過程和相關軟件使用方法;在篆刻作品的欣賞方面,首次將李嵐清同志的數十方篆刻作品納入其中,表達了對李嵐清同志身體力行推廣篆刻藝術的景仰之情;書中也對江蘇大學推廣篆刻藝術的優秀成果進行了介紹。
唐戈 朱光耀 何煒編著 ·書法篆刻 ·11.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