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在新時代,我們應該如何認識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如何復興?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先生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國學,重塑儒學的社會價值,闡明中華民族復興的條件。中國人重視的“以人為本”“協和萬邦”“極高明而道中庸”等處世原則,都是“日用而不知”的文化傳統。陳來先生倡導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希望現代人學習王陽明、朱熹等大思想家的智慧,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
陳來 ·中國哲學 ·13.9萬字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直是唯物主義者研究歷史所提倡的觀點。對于韓非子的思想,今天的我們一方面需要了解,同時更加著重其對于現代的意義,尋找其中的積極因素,為我們所用,這才是我們研究韓非子的意義所在,也是我們編輯此書的目的所在。由于時代的進步,韓非子的法家思想和現代的依法治國存在著本質差別,前者的立足點是為君王服務,重在御民和保持統治者的地位和權勢,與今天保護全體人民利益的依法治國不可同日而語。從當代人的立場出發,我們當然不能接受韓非子的一系列與當今時代已經格格不入的思想,但當我們站在古人的角度時,我們依然能夠理解這位思想大家的智慧所在。
劉亞玲編著 ·中國哲學 ·16.7萬字
《周易外傳》是明清之際的大儒王夫之的代表作。王夫之曾積極地參加抗清活動,參與南明永歷政權。在這些努力失敗之后,他開始隱居著述。王夫之秉承“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的精神,闡發古典,《周易外傳》即是其中之一。在本書中,王夫之發掘《周易》中昂揚正大、剛健自強的人生精神,出處自靖、生死皆貞的家國情懷。他反思了秦代以來的政治制度,批評其弊端,反思明亡的教訓;又針對佛道教的人生觀,以使人能砥礪奮發。他倡導道器合一、理氣一致的哲學,代表了宋明理學以來的思想新高度。對于易學上的一些重要問題,《周易外傳》也有獨到見解。
(明)王夫之撰 谷繼明導讀 ·中國哲學 ·17.1萬字
原名《走向原本真實之路》,1997年由中國社會出版社首次出版,本書為修訂再版。原本的真實,作者指人生和宇宙的本質,佛道都包含對這一本質的探索和認知。這本書主要通過對老子、呂祖及其著作的介紹,帶領讀者理解道教關于“返樸歸真”的認識,從而“悟道而樹德”,做一個有德的人。全書約250千字,對自然和真實進行了全方位的闡釋。
見君 ·中國哲學 ·17.5萬字
本書從維護身心健康的丹道養生角度出發,通過對道教史上影響深遠的劉一明思想的深層剖析,結合前人研究和田野調查,對于劉一明的生平、著作、思想背景、丹道養生思想的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效果論等主要內容及其對于道家道教的貢獻和現代價值等方面予以比較深入系統的專題研究,以期對我們能有所裨益。劉一明是明清時期甘肅地區的思想家,作者在對史料研究的基礎上,對劉一明曾經去過的地方進行了田野調查,本書對了解甘肅隴右地區文化及道家養生思想會有一定的幫助。
賈來生 謝小平 ·中國哲學 ·11.2萬字
本書為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孔子文化獎”獲得者牟鐘鑒先生根據四十多年來學習中華經典積累的經驗,結合古代賢哲的論述及今日道德教育建設的現實和需要,詳細闡述君子人格養成路徑,系統提出“君子六有”說,有仁義,立人之基;有涵養,美人之性;有操守,挺人之脊;有容量,擴人之胸;有坦誠,存人之真;有擔當,盡人之責。作者用較多篇幅細講古今中外的君子在六個方面的人格特質,列舉生動的案例,解說蘊藏的內涵,使君子人格培養在現實土壤上具有落地生長的可能性,用真人真事推動道德教化,從不同側面提煉中華精神,重塑君子人格榜樣,推動人文化成,培養時代真君子。
牟鐘鑒 ·中國哲學 ·8.7萬字
本書精選了楊立華教授二十二篇學術論文,內容主要集中于儒家和道家哲學研究。其內在的線索是:理解最高實體在中國哲學史上不同時代的揭示,特別是嘗試對天理概念的哲學內涵做具體地、精當地把握。用儒家、道家這樣的固化標簽來把握中國哲學的歷史展開,往往會錯失哲學洞見的內在理致。作為生生之本和價值之源的道體在中國哲學的各個階段有不同的呈顯,其中誠體(思、孟)和獨體(莊子)的完整揭示是頗具奠基性的。以“思誠與見獨之間”為題,標示出作者獨特的致思道路。
楊立華 ·中國哲學 ·19萬字
這是一部易學史簡明讀本。從易道與中國文化史相結合的角度,主要探討了《周易》的思想精髓和價值理想,及其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對傳統文化的重新闡釋和對現代社會的文化建設有重要的啟發意義。本書是著名哲學家、易學大家余敦康所撰關于易學史與易學的現代價值的入門性讀物。全書對易學史的發展脈絡以及現代中國哲學家對易道的探索的梳理,凸顯出作為中國古代群經之首的《周易》價值。而對《周易》的思想精髓與價值理想、《周易》與中國文化、政治文化、倫理思想的關系的探討,以及易學對于現代人的生活智慧、易學的管理思想的精到討論也使易學本身的日用性得以道破,充分體現出《周易》的現代價值有多重要。本書是大家舉重若輕講易的典范之作。</p>
余敦康 ·中國哲學 ·18.6萬字
王通離世后,他的門生們為了紀念他,弘揚他的思想學術,于是仿孔子門徒作《論語》而編撰了《中說》。《中說》也稱《文中子說》。全書共分為王道篇、天地篇、事君篇、周公篇、問易篇、禮樂篇、述史篇、魏相篇、立命篇和關朗篇十篇。佚文《敘篇》里云:"文中子之教,繼素王之道,故以《王道篇》為首。古先圣王,俯仰二儀必合其德,故次之以《天地篇》。天尊地卑,君臣立矣,故次之以《事君篇》。事君法天,莫如周公,故次之以《周公篇》。周公之道,蓋神乎《易》中,故次之以《問易篇》。《易》者,教化之原也。教化莫大乎禮樂,故次之以《禮樂篇》。禮樂彌文,著明則史,故次之以《述史篇》。興文立制,燮理為大,惟魏相有焉,故次之以《魏相篇》。夫陰陽既燮,則理性達矣,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故次之以《立命篇》。通性命之說者,非《易》安能至乎?關氏,《易》之深者也,故次之《關朗篇》終焉。"是對《中說》的一個簡略概括。十篇皆以文章標題為核心,用講授的形式,以及與眾弟子、學友、時人的問對,記錄保存了王通主要的言行和思想。是后人研究王通思想以及隋唐之際思想發展的重要文獻。《中說》最早有北宋阮逸注本及龔鼎臣注本,南宋有陳亮重編本。阮逸注本流傳至今而龔鼎臣本、陳亮本皆佚。三全本《中說》吸納前輩整理的成果,在注釋和翻譯過程中充分參考各類原典以期對文意有更為準確的把握,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務求做到文字明達雅正。
馬天祥譯注 ·中國哲學 ·19.9萬字
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末晉國溫(今河南溫縣)人,孔子的學生,為莒父宰。學術界歷來主張,《子夏易傳》為后人偽撰,而托附于子夏名下,《四庫全書總目》認為“其偽中生偽,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書”。但其內容卻有—定的參考價值,孕含了較多漢唐時期的《易》學思想,其對研究、探討《周易》古義,仍為它書所不可替代。此次導讀校點,以四庫全書本為底本。
(春秋)卜商撰 呂相國導讀 ·中國哲學 ·10.8萬字
《道德經》內容深邃、影響深遠。《道德經易詮》作者趙克強曾以十余年時間深研易經,著有《周易解析》一書;又以《周易》觀照《道德經》,發現《道德經》對于《周易》的繼承與發展。《道德經易詮》詳細詮釋《道德經》八十一章,題解以提要鉤玄,譯文以解讀字句,解讀以發揮主旨,追源溯流,幫助讀者更深入地理解《道德經》和《周易》,進而全面、歷史、辯證地看待中國文化元典。作者簡介
趙克強 ·中國哲學 ·15.7萬字
《五十年來的中國哲學》是賀麟先生對從1884年孫中山創立興中會到1949年中國人民共和國建立這段時期,現代中國哲學發展歷史的介紹。這一時期中國哲學界的主要特點是,西方哲學的介紹與引入,以及對儒家思想的創新與發揚。在這個大背景下,賀麟先生介紹了康有為、譚嗣同、梁啟超、章太炎、熊十力、胡適、金岳霖、馮友蘭、洪謙等思想家的思想,反映出民國學者的學術造詣與學術水準。《五十年來的中國哲學》分上下兩編,上編包括“中國哲學的調整與發揚”“西方哲學的紹述與融會”“時代思潮的演變與剖析”三章,從新心學的角度出發,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之前約五十年時間中國接受西方哲學影響,以及西方哲學在中國的傳播等內容。下編則深入探討了“知行”學說問題。
賀麟 ·中國哲學 ·14.8萬字
周興嗣次韻的《千字文》,其內容包羅萬象,從天文到地理,從自然到人世,帝王將相、倫理道德、歷史掌故盡在其中。其語言典雅華美,氣勢磅礴,極富美感,雄渾則如高山大海,如“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婉約則如小家碧玉,如“渠荷的歷,園莽抽條。枇杷晚翠,梧桐早凋”,令人回味無窮。其主導思想和價值觀念具有正統性和統一性,又不失之于刻板,很有“君子時中”的味道,如既強調儒家傳統的道德觀念,又通篇透露著對自然環境和世俗生活的熱愛;既充滿了對歷史人物尤其是上古圣王的欽佩,又關注時人和近人的功績情懷、性格旨趣。更難能可貴的是《千字文》主導和傳遞價值觀的方式,即它是通過隱藏在事跡和人物背后滲透進去的,不是直白干枯的道德說教,這也是《千字文》受眾廣泛、令人百讀不厭的重要原因之一。讀本套用《大學》“八目”名稱,嘗試將《千字文》主體內容概括為“格致”、“修身”、“治國”、“齊家”,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啟發。除去注釋和譯文外,讀本重在解讀,每節的解讀部分幾乎都是一篇小文章,可以說成是一篇篇小小的“千字文”。本書附錄部分收入警句格言式蒙學代表作《增廣賢文》。南朝時期,梁武帝肖衍為了教諸王書法,讓殷鐵石從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個不同的字,每個字一張紙,然后把這些無次序的拓片交給周興嗣,周將其編成了有內容的韻文,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千字文》。《千字文》一共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從天地開辟講起;第二部分重在講述人的修養標準和原則;第三部分講述與統治有關的各方面問題;第四部分主要描述恬淡的田園生活,贊美那些甘于寂寞不為名利羈絆的人們。《千字文》在內容上熔各種知識于一爐,并通篇貫穿以統一的思想,脈絡清晰,語言洗練。本書分原文、注釋、白話文翻譯、解讀等部分,對《增廣賢文》與《千字文》做了全新解讀。
羅容海 ·中國哲學 ·8.6萬字
本書是教育部《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叢書的一種。《論語》是儒家經典,對后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論語》較全面地記錄孔子(前551—前479)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以及著名門徒的言行,語言簡練曉暢、雍容和順、迂徐含蓄,內涵豐富,用意深遠。研讀經典,了解傳統,吸收傳統的精粹,非常有價值。本書包括原文、今譯、注釋,充分吸收了千余年來的研究成果,參以己意,準確到位,深入淺出,是同類圖書中的上乘之作。
徐志剛譯注 ·中國哲學 ·12.9萬字
文學翻譯是兩種語言、兩種文化的統一,是藝術的高級形式。本書是作者批判前人對《l論語》翻譯的基礎上,運用科學的翻譯理論對《論語》的思想精華進行全新的翻譯,對中國文化的譯介有重大的意義,同時也是翻譯專業學生學習中國文化外譯的有力參考書籍。《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和倫理思想。書中選取了《論語》經典語句,比較多個不同譯者的翻譯版本,試圖給讀者提供中國古典文學翻譯的思路和技巧。
許淵沖 ·中國哲學 ·9.2萬字
本書是梁啟超按照修身的方法和步驟,摘錄編排先秦至明清的儒者的相關言論,并加按語跋識。自1905年在新民叢報上發表后,不斷再版,影響深遠。如梁漱溟就多次說自己走上后來的學問和實踐之路是來自此書的啟發和引導。
梁啟超編著 ·中國哲學 ·8.3萬字
本卷收錄了《中國哲學史補》和《南渡集》之外,馮友蘭在1949年前發表于報刊雜志上與哲學相關的單篇論文、短文或講演稿。馮友蘭1949年前寫作的單篇文章,在《三松堂全集》(第三版)中,分別收錄于第三卷《中國哲學史補》、第六卷《南渡集》、第七卷(本卷)《中國哲學史補二集》、第十五卷《三松堂詩文書信集》和第十六卷《三松堂譯著》這五卷內。其中,《中國哲學史補》和《南渡集》系馮友蘭本人編定,前者收錄與《中國哲學史》相關的哲學論文,后者則上編收哲學論文,下編收雜文。其余三卷俱為新編:未收錄于前兩卷的雜文和譯作分別編入《三松堂詩文書信集》和《三松堂譯著》,而未收錄于前兩卷的與哲學相關的單篇文章,則組成本卷——《中國哲學史補二集》。
馮友蘭 ·中國哲學 ·19.9萬字
《孔夫子與現代世界》是一部有關儒學的前沿性思想理論著作。全書從孔子在當代中國的重新登場開始,以面對世界文化而提出新的哲學觀念“多元普遍性”為結束,對儒家思想和儒學傳統與現代世界與文化的各種關系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討論。全書主題集中,時代感強,對儒學在當代面臨的挑戰,都從現代文化的問題意識給予了回應。《孔夫子與現代世界》各章既有面對全球倫理、人權對話、生態文明等挑戰對儒家立場的闡發,又有對古典儒家教育、政治、禮治思想的現代詮釋和解讀,以及對現代儒學發展的透視和分析,可稱是對儒家價值以及現代意義的全面闡述。
陳來 ·中國哲學 ·16.7萬字
本書簡要明了地解釋50個常用的中國哲學術語,為普通讀者了解中國思想中國哲學提供方便法門。漢英對照,更為中國哲學的漢英翻譯提供指導。
吳怡 ·中國哲學 ·12.6萬字
《楊氏易傳》又名《慈湖易說》《慈湖易解》,大抵因傳抄者有所竄易而名稱不同。該書卷一至卷十九解說《周易》經文,末卷雜論易學問題。楊簡說《易》喜談人心,其易學與心學互詮互顯。及至明代,心學易愈發繁盛,楊氏《易》說之影響亦日益加劇。《楊氏易傳》宋刻本今已不傳。現存明萬歷乙未刻本(簡稱“明刻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四明叢書》本(簡稱“四明本”)。相較而言,“四明本”優于另外兩個版本:一是“四明本”內容完整,“明刻本”與“四庫本”于渙卦結末處有六百五十六字的脫文;二是“四明本”錯訛明顯少于“明刻本”和“四庫本”。有見及此,本書點校以“四明本”為底本,以“明刻本”和“四庫本”為校本。
(南宋)楊簡著 張沛導讀 ·中國哲學 ·18.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