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在這本書中,作者向我們介紹了自哲學誕生以來困擾許多思想家(如笛卡爾、休謨、康德和維特根斯坦等人)的哲學問題,這些問題包括:自我、心靈、自由意志、上帝、命運、善良和正義等。通過簡練的敘述、邏輯嚴密的論證,西蒙向讀者揭示了思想家們在這些問題上的思考歷程,并提出了他自己的思考和看法。本書自1999年在英國首次出版后,暢銷多年。它不僅向讀者展現了哲學知識和思考方法,也向讀者描繪了哲學的本質及其魅力。
(英國)西蒙·布萊克本 ·知識讀物 ·17.3萬字
笛卡兒雖然被譽為“現代哲學之父”,可是圍繞著他的思想卻有一系列的未解之謎,人們甚至在他到底是現代哲學的開創者還是最后一位中世紀神學家這樣的基本問題上都不能達成一致。本書立足于西方古人與現代人在宇宙觀、身體觀上的根本差異,推出笛卡兒思想的革命性乃在于,他將人類理智確定為宇宙秩序的描畫者從而剝奪了上帝作為宇宙統治者的地位。以這個邏輯推理為基礎,并結合傳記所揭示的笛卡兒的性格、生平事跡及寫作方式,本書認定,得出足以摧毀舊世界秩序結論的笛卡兒一輩子都在努力掩飾自己的真實思想。在對《第一哲學沉思集》進行了多維透視與解剖分析之后,本書最終以嚴密的推理與詳實的材料令人信服地得出結論:《第一哲學沉思集》這本在當時以及后世屢遭攻擊之作之所以顯得邏輯混亂,乃是由于笛卡兒狡猾地將一篇旨在為自己新物理學奠基之作包裝成為基督教的護教作品。
李琍 ·理論流派 ·24.8萬字
牟宗三,中國現代學者、哲學家、哲學史家,海外新儒學的重要代表和集大成者。哲學大家劉述先曾說,牟宗三在當代中國哲學的地位比之于康德在西方哲學的地位。《中國哲學十九講》為牟宗三的代表作之一,全書分為十九講,大體按照時間順序,論述中國哲學的特殊性問題、先秦諸子的起源及系統、魏晉玄理的內容及價值、佛教的哲學問題、宋明儒學等。書中所講,關系到中國哲學的系統格局與義理綜述。書中厘清的問題,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啟發性。
牟宗三 ·中國哲學 ·26.3萬字
全書共十一章,第一章《孟子傳略》對孟子的生平事跡進行了詳細介紹;第二章考證了《孟子》的內七篇和外篇;第三章講了孟子所處的時代背景;第四章講了孟子之中心學說——人性論;第五章講了政治哲學;第六章講了人生哲學;第七章講了經濟哲學;第八章講了重農主義;第九章講了教育哲學;第十章講了尚論古人;第十一章講了諸家學說之批評。全書系統清晰,深入淺出,而且甚是難得的是,自覺運用西方學術研究方法,對孟子學說進行重新解構,可謂杰作。
郎擎霄 ·東方哲學 ·7.8萬字
本書是德國哲學家、新康德主義者(馬堡學派)保羅·納托爾普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基于德國觀念論立場,尤其基于馬堡學派的新康德主義立場,對柏拉圖的理念學說進行了重新理解和解讀,并批判了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理念”的理解。本書是柏拉圖思想研究和詮釋的里程碑式的著作,海德格爾在1925年就指出:“該書已經決定性地規定了很近二十年的柏拉圖研究”。全書除了兩版前言之外,正文一共12章,外加一個“反批評附錄”和對12章內容的補充說明。
(德)保羅·納托爾普 ·西方哲學 ·74.6萬字
史文哲翻譯的《道德經白話全譯》借鑒了諸多名家的研究心得,其中既有高人隱士河上公、青年才俊王弼、經世之材朱元璋,又有國學大師馮友蘭、知名學者傅佩榮、大作家王蒙等。《道德經白話全譯》體例,先列原典,后附譯文、注釋,并精選古人所做注解,隨后再通篇加以詳細解析。最后,再從原文中提煉出老子思想的精髓,經過深入淺出的推敲演繹,把它們一拳一腳、一招一式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希望借此引領您走進《道德經》這一塊古老文化的寶地。
文史哲 ·中國哲學 ·20.8萬字
《道德經全集》主要是根據廣大讀者學習吸收的特點,在忠實原著基礎上,除了配備原文外,還增設了簡單明白的注釋和白話新解,同時還配有相應啟迪故事等,非常易于閱讀和理解,是廣大讀者學習《道德經》的上佳讀物,相信大家從中會獲得新的感受和新的意蘊。
信自力編著 ·經典著作 ·14.8萬字
本書深入闡述了老子的哲學思想內涵及其對中國哲學的影響,主要涉及《老子》的思想、與儒墨等家的關系,也討論了楚簡《老子》的主要思想。本書曾是《老莊新論》一書的部分內容,此次單獨出版,共分為四個部分。即:老子其人其書、戰國楚簡《老子》及道家古佚書、老子論述、附錄(先秦諸子引用《老子》重要概念舉例)。
陳鼓應 ·中國哲學 ·12.2萬字
本書介紹了六十四卦的來歷、過去卜卦的幾種方法、《易經》與五行、干支、《河圖》《洛書》的配合運用等;闡釋了《系傳》所揭示的人生和歷史哲學;詳細講解了乾卦、坤卦、屯卦、需卦的卦名、卦辭、爻辭,以及解釋它們的《彖辭》、《象辭》、《文言》,以之為例,示范六十四卦的研究方法;說明了《序卦》排列六十四卦的理由,等等。
南懷瑾 ·中國哲學 ·14.9萬字
本書是張華夏哲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在書中建立了一種規范倫理學方法體系并將之應用到科學實踐中的倫理問題,運用交叉的視野來研究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的關系,力圖闡明現代科學及其方法為價值理論與倫理學說提供了哪些新思路和辯護;又從現代倫理的視野來看待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存在哪些主要的倫理問題和面臨哪些倫理約束。作者的道德哲學立場既不是道義論的也不是功利主義的,而是整合多元主義的。張華夏教授本人對此書頗為看重。
張華夏 ·理論流派 ·36萬字
陰陽家所倡導的陰陽五行觀念自西漢時起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無所不在的文化要素,故欲了解中國古代的宇宙圖式、政治運作、制度設計、生活方式、價值取向乃至身心修煉,則不能不對陰陽家和陰陽五行思想有所認識。本書上篇以陰陽五行觀念為主軸,辨析其發生演變之源流,及其對儒學、易學、醫學、仙學、理學之滲透,明其道而述其學;下篇則選擇星占、風水、相人、算命四種術數加以扼要之介紹,窺其術而析其技,裨使閱者能得陰陽家和陰陽五行思想之大略。
陸玉林 唐有伯 ·中國哲學 ·18.1萬字
《一切特立獨行的人都意味著強大》一書可以比作是一本心情日記,它詳細記錄了作者心中的陰晴冷暖,酸甜苦辣,書中的主旨是生活,通過對自然風光的描寫,讓人對身邊的人和事處處充滿了熱愛,讓人們在這個喧鬧、繁雜的世界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美妙,享受著生活的樂趣,使人對未來有一個美好的向往。
(法)阿爾貝·加繆 ·知識讀物 ·14.4萬字
《中國哲學與世界哲學》以分析的重建的方法闡述了中國哲學的主要傳統和思想的綜合特征,通過分析當代英美哲學的發展闡釋西方哲學的特色,以中西哲學家為例比較中西哲學同異,并對中西融合之道、會通之前景、中國哲學與世界哲學的發展等內容進行了論述,既體現出中國化特質,又體現出世界化的眼光。
成中英 ·邏輯學 ·39.3萬字
孟子,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他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后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是中國人推崇的文化大師,像鉆石一樣成為后人最珍愛的寶物。本書以《孟子》為基礎去觀察孟子的管理思想,融注著真實感,文筆揮灑,是一部可讀之書,對大家提升自己管理能力大有益處。孟子與孔子并稱中華“雙圣”,不管在做人還是在治國之道上,都極力推行“仁政”,孟子的治國之道當中,豐富的仁政管理思想對我們當今的企業管理思想是一個極大的啟示。
李世化 ·中國哲學 ·18.9萬字
《論語》研究歷來很受重視,著作有兩千多種。相應而來的是,對《論語》許多語句的解釋歧義太多。本書的特色是回歸本原,回到孔子時代的語言、回到孔子本人的生活、回到最早的注家解釋來理解和解讀《論語》,盡量還《論語》以本來面貌。
石鋟 ·中國哲學 ·20.4萬字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生產方式的結構與生產關系的兩重功能、科恩對生產力一元決定論的辯護:一個批判的考察、有機生產方式的變遷及其動力:邁向馬克思主義的制度變遷理論、經濟人假設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演化經濟學、演化馬克思主義的競爭理論:一個方法論的探討、資本占有剩余價值在什么意義上是符合(或不符合)正義的——試論馬克思的三種正義概念。
孟捷 ·理論流派 ·17.2萬字
本書以時代為線索,從易學的產生開始,將中國易學的發展分為先秦易學、秦漢易學、兩晉南北朝易學、唐代易學、宋代易學、元代易學、明代易學、清代易學、現當代易學九個階段。書中采用專題研究的形式,通過選取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易學人物和學派進行具體的討論與述評,同時也突出了中國易學發展不同階段的主要特征。在吸取了大量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書融會眾家之長,刪繁就簡,勾勒、總結出了中國易學發展的主要線索和基本規律。
傅海燕 ·中國哲學 ·26.1萬字
本書是亞當斯密的傳世佳作之一,主要闡明了道德情感的本質、道德評價的性質和斯密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為目標的倫理思想。斯密把他認為是人的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作為闡釋道德的基礎。他用同情的原理來解釋人類正義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來說明道德評價的性質,并以此為基礎表明各種基本美德的特征,論述具有利己主義本性的個人應該怎樣控制他的感情和行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為,以及怎樣建立一個有確定的行為準則的社會。
(英)亞當·斯密 ·倫理學 ·28.5萬字
孔子一生篤信天命,敬祀鬼神。其對天命的信仰,不僅表現在知、畏天命,更表現在自覺行使天賦的使命——積極地傳先王之道于春秋亂世。而在其道不傳后,又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對個人的得失安之若命。對待鬼神,孔子既不諂媚祈求,也不冷落不敬,而是能做到以禮祀之,敬而不瀆,故其“敬鬼神而遠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又充分體現了其祭祀鬼神時的誠敬之心。不僅如此,孔子更欲通過“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教人懂得“事死如事生”之理,以祭禮之義深明忠孝仁義之道,以復周禮。
朱俊藝 ·中國哲學 ·15.5萬字
文化是當今哲學關注的熱點,文化問題是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段幕孕胖械膫鹘y與當代》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出發點,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對文化及其基本問題、歷史唯物主義與中國道路、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以及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闡述,熔文史哲于一爐,富有哲學的崇高、史學的深邃和文學的優美,對于提高民族文化自信、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陳先達 ·馬哲 ·13.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