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邏輯思維是讓大腦更聰明、表達更清晰、推理更嚴密的思考方式,學習、工作、分析問題、溝通表達等都離不開邏輯和邏輯思維。本書采用“漫畫+文字+圖解”的模式,深入剖析邏輯思維。作者用一些小故事和通俗的趣味問題來展現(xiàn)邏輯的魅力。如果你經(jīng)常被朋友或家人評價為“毫無邏輯”卻不知道如何改進,那么這本書就正是你所需要的。說話做事有邏輯,任何場合都能讓你贏得贊賞和支持。
邢群麟 王艷明編著 ·邏輯學 ·6.3萬字
《老子研讀》一書是董平教授在浙江大學講授《老子》課程講義的基礎上修訂完善而成,內(nèi)容包括兩部分:一是“導論”,對老子其人、《老子》文本的成書過程、思想內(nèi)容及歷代注解等進行說解;二是以“王弼本”為基礎底本,對《老子》八十一章進行分章講解,既尊重前人成果,準確傳達愿意,又做出個人闡釋,闡發(fā)當代價值。
董平 ·中國哲學 ·21萬字
一個誕生于200多年前的數(shù)學定理,為什么能在漫長的時間里改變醫(yī)學、法律、科研、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并成為個人理性思考和決策的強大工具?這正是貝葉斯定理的魅力所在。它不僅僅是一個數(shù)學公式,更是一種幫助我們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答案的思維方法。當體檢報告出現(xiàn)異常指標時,它幫助你理性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當需要對重要事實做出判斷時,它教你如何權衡各種證據(jù);在人工智能時代,它甚至是許多智能算法背后的核心原理。本書以生動活潑的筆調(diào),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案例,展示了這個源自18世紀長老會牧師托馬斯·貝葉斯的研究如何產(chǎn)生深遠影響。貝葉斯定理將幫助你學會區(qū)分相關性和因果關系,避免常見的認知偏差和決策陷阱,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提取真正有價值的內(nèi)容。即使沒有任何數(shù)學基礎,書中的真實案例分析和實踐指南也能讓你輕松掌握這套思維方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擁有一個可靠的思維框架比任何時候都重要。讓我們一起走進貝葉斯的世界,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找到屬于自己的確定性,在復雜中保持清醒。
(英)湯姆·奇弗斯 ·思維科學 ·18.8萬字
《積極生活的理由》收錄了浙江大學哲學教授孫周興的七篇小文,關注技術世界的生命問題。人工智能、基因技術、大數(shù)據(jù)監(jiān)控……技術突飛猛進,人類的價值體系不斷受到?jīng)_擊,生活受技術塑造和統(tǒng)治,虛無成為時代的癥候。面對時代的巨變,必須有新的生活方式和哲思風格。作者在本書中延續(xù)了“未來哲學”的探討,尼采的“積極的虛無主義”將成為抵抗虛無的良藥。無論世界好或不好,都值得積極生活。
孫周興 ·知識讀物 ·8萬字
本書旨在追溯大不列顛從開始以來以英文著述哲學著作時代起直至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終結止的哲學歷史。寫哲學史有兩種方式。一是從筆者設想的哲學觀點出發(fā);一是從哲學家本人的哲學觀點出發(fā)。根據(jù)前一種方法,在哲學上的那些基本問題在一開始便提了出來,接著指明確定和解答這些問題所采取的每一步驟;凡與主要問題無關的東西,均置之度外,不管它們在一些哲學家的心目中可能多么重要。這部書比較全面、系統(tǒng)、公允、簡潔地追溯了大不列顛從開始以英文著述哲學時代起直至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終結止長達300年之久的哲學歷史。其中不僅較為詳盡地敘述了像培根、霍布斯、洛克、休謨、約·斯·穆勒、斯賓塞這樣一些經(jīng)驗主義大師,而且對切爾布利的赫爾伯特、劍橋柏拉圖派、塞繆爾·克拉克、托馬斯·銳德、威廉·漢密爾頓、亨利等理性主義哲學家也多有論述,此外,還廣泛涉及了這個時期較為著名的倫理學家、心理學家、經(jīng)濟學家。
(英)威廉·R.索利 ·西方哲學 ·20.6萬字
在縱向地梳理分析美學史的基礎上,本課題試圖從共時性的角度來做出分析美學的導論,聚焦于分析美學的最核心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試圖“以點帶面”地將整個分析美學的基本樣貌呈現(xiàn)出來。我們認為,分析美學與藝術哲學研究的“最核心”問題應該由如下的幾對問題構成的:⑴“藝術本體”——“藝術本質(zhì)”;⑵“藝術再現(xiàn)”——“藝術表現(xiàn)”;⑶“審美經(jīng)驗”——“審美屬性”;⑷“藝術評價”——“藝術價值”;⑸“藝術起源”——“藝術終結”。前三對問題相對而言是更加重要的,而對這些問題的反思,也是分析美學貢獻最突出的地方。其中,有兩對問題形成了“相反”的并置關聯(lián),比如,再現(xiàn)與表現(xiàn)分別涉及到藝術與外在世界、內(nèi)在世界的不同關聯(lián),再如,起源與終結分別言說的是藝術的歷史開端與結束的問題;其余的三對問題則構成了“相聯(lián)”的并列關系,比如對藝術的本質(zhì)的追問與對藝術本體的追問是可以相互深化的,再如審美經(jīng)驗與審美屬性問題更是內(nèi)在相關的,而且藝術評價問題最終也會導向藝術的價值論。在本課題當中,我們選取了“本體——本質(zhì)”、“再現(xiàn)——表現(xiàn)”、“經(jīng)驗——屬性”、“評價——價值”及“終結”問題進行梳理,因為藝術起源問題更多與考古學和人類學相關,而評價與價值問題也暫時不被列入其中,試圖給出一整套分析美學與藝術哲學的導論。
劉悅笛 ·美學 ·23.1萬字
本書梳理、闡述和系統(tǒng)分析了國內(nèi)外學術界對涉身認知的各種理解,進而對與涉身認知相關的哲學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理論探究。其內(nèi)容全面系統(tǒng),涉及了認知科學研究綱領的發(fā)展歷程、涉身認知的產(chǎn)生背景及其理論特征、涉身認知的現(xiàn)象學基礎、涉身認知中的表征問題、涉身認知研究框架下的知覺、思維與社會認知等各種理論維度。本書利用了大量當代認知科學及其哲學反思的新資料,對以涉身認知為代表的當代認知科學前沿給予了較為全面的探究,對推進國內(nèi)認知科學哲學領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孟偉 ·理論流派 ·18.1萬字
本書由“導論”、“宇宙自然論”、“科學思維論”和“科學技術論”構成,系統(tǒng)論述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的一般特征,以及辯證法是宇宙自然、科學思維和科學技術這三個領域中事物和人類活動的運動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認為以自然辯證法為基石的馬克思主義自然哲學是宇宙自然論、科學思維論和科學技術論的辯證統(tǒng)一體。
蕭焜燾主編 ·馬哲 ·23.2萬字
本書通過對創(chuàng)新實踐范疇的剖析,從馬克思立足于實踐觀實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哲學的革命這一事實出發(fā),把實踐進一步劃分為常規(guī)實踐和創(chuàng)新實踐,并指出了創(chuàng)新實踐更能體現(xiàn)實踐的“自由的自覺的活動”這一人的本質(zhì)存在方式,正如馬克思通過確立實踐存在論構建了歷史存在論的唯物史觀一樣,當今時代迫切需要在創(chuàng)新實踐基礎上進一步確立創(chuàng)新實踐存在論的唯物史觀。
董振華 ·知識讀物 ·15.3萬字
現(xiàn)代化是一個古典意義的悲劇,它帶來的每一個利益都要求人類付出對他們?nèi)杂袃r值的其他東西作為代價。大部分近代以來的文學與哲學之勃興,恰恰源于人們眼見他們珍視的東西被他們想要的東西削弱或者摧毀。每個人對平等、個人主義、科學和現(xiàn)代工業(yè)等給予高度評價,然而同時也為傳統(tǒng)生活、家庭倫理、與自然相契合大聲疾呼。這兩組欲求的沖突,不但象征和表達了人類最深的社會沖突,也象征和表達了人性本身的深邃矛盾。作者從德國的反現(xiàn)代化論者如哈曼、謝林和赫德、費希特等人的思想梳理開始,繼而將世界范圍內(nèi)的反現(xiàn)代化思潮——如斯拉夫主義者,印度的甘地、泰戈爾,中國的張君勱、梁漱溟,日本的岡倉覺三和西田幾多郎,一直到當代的埃呂爾和馬爾庫塞等的思想做了全面的梳理。作者認為,持續(xù)的反現(xiàn)代化批判的貢獻與意義是:在批判的過程中,辨明了現(xiàn)代化過程的真正本質(zhì),也確定了人類要付出的代價。“現(xiàn)代化”與“反現(xiàn)代化”思潮的沖突將以二重性模式永遠地持續(xù)到將來。
(美)艾愷 ·西方哲學 ·15.2萬字
元思維是一個精靈。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講理論方法,展現(xiàn)了作者在“思考與表達”方面的研究成果,對關鍵工具性概念,包括在演講和寫作培訓中總結出來的核心技術“鉆石法則”,以及相關的幾個重要的工具性概念:立題、問答思維、元問題等進行說明解釋。下篇是文章解讀,所選12篇文章,題材較廣,涉及自然、藝術、人生、政治、科學、飲食等;散文詩、散文、演講稿、報紙評論、圖書段落、人物詞條等體裁均有涉。它們本來是敘述體,但作者把它們統(tǒng)統(tǒng)還原為問答體,清晰地展現(xiàn)文章原作者的思路,不僅讓讀者朋友們看到“元思維”的廣泛適用性,還可以借助實例更好地領會“元思維”,徹底領悟展開思考與表達的邏輯與方法。《神經(jīng)》可能是世界上把思考講得第二透徹的一本書!
樊榮強 ·思維科學 ·19.6萬字
“感知”“理知”“自我認知”是著名哲學家陳嘉映先生長期思考和研究的主題。秉持一貫的論述特點,在本書中,他從精微的概念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學中此類論理詞背后的理路,進而拆掉概念的圍墻,將其貫穿、打通,讓我們看到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與我們生活的聯(lián)系。不管談感知、理知還是自我認知,他總是連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在談,連著整個時代、人類經(jīng)歷過來的一個個時代在談。在今天這個理知落幕的時代,面對技術化、數(shù)字化的大形勢,如何認知我們在世界中的位置,如何認知我們自身在人之中的位置,本書提供了一個深入而又有新意的視角,讓我們對這個世界重新產(chǎn)生感覺,更有力量去應對當下的問題。這不是艱澀的哲學論文,也不是一部研究性著作,而是一位始終關注人在世界之中如何生活的哲學家將他的多年思考以易懂的方式聊給我們聽。
陳嘉映 ·中國哲學 ·14.5萬字
本書從詮釋學的概念、詮釋學的早期發(fā)展、19世紀的普遍詮釋學、當代詮釋學的形成、當代詮釋學的發(fā)展和爭論等方面全面系統(tǒng)而歷史地展現(xiàn)了詮釋學這門哲學學科的豐富內(nèi)涵。本書特別指出理解從來就不是一種對于某個所與對象的主觀行為,而是屬于效果歷史的,詮釋就是陌生性與熟悉性、過去與現(xiàn)代的綜合。當代詮釋學的最新發(fā)展是以理論與實踐合一為任務的哲學詮釋學,或者說是作為實踐哲學的詮釋學,這種詮釋學既不是一種理論的一般知識,又不是一種應用的技術知識,而是綜合理論和實踐的一門嶄新的人文學科,這門學科本身就包含了批判和反思。
洪漢鼎 ·理論流派 ·25萬字
《老莊心解(新編本)》是范曾先生負笈歐洲、閑居巴黎時與老莊進行的心靈對話;范曾先生或文、或史、或哲、或藝進行多學科的磨礪互證,對老莊最本原的思想命題展開了深度的闡釋和解讀。要言不煩,清新雋永;剎那神思,直抵靈府。
范曾 ·中國哲學 ·8.7萬字
《西方美學史》是朱光潛先生最重要的一部美學著作,也是我國學者撰寫的第一部西方美學史專著。全書分為上下兩卷,對公元前6世紀到20世紀初的西方美學思想發(fā)展歷史作了全面、系統(tǒng)的論述。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和開創(chuàng)性的學術價值,代表著中國研究西方美學思想的水平。長期作為高等學校文科教材使用,被許多學者認為是迄今國內(nèi)學者撰寫的同類著作中最好的一部。行文深入淺出,通俗曉暢,廣受讀者歡迎,是一部不朽的美學經(jīng)典。
朱光潛 ·美學 ·25.1萬字
本書從哲學角度出發(fā),闡述了古今中外哲學史上的名家對當代哲學和古典哲學的分析研究,有對古典作品的研究,對思想史的研究,還有舊文新刊上的重要論題。真實作為歷史的基礎我們應該了解;篇幸布局與行文明晰作為手法應該通俗易懂。一個是肌體,另一個是肌體的健康。當我專注于哲學與城邦之間的張力,也就是專注于政治哲學的至高主題時,就進一步確定了這種想法。至高形式的、或海德格爾式的當代哲學與古典哲學的區(qū)別,是由當代哲學的歷史特性塑造出來的,以所謂的歷史意識為先決條件,因此必須了解這種意識多少有些隱私、的根源。
劉小楓 陳少明 ·西方哲學 ·28.2萬字
二十世紀初,梁啟超(任公)先后編纂了三種關于傳統(tǒng)的修身方面的書。此三書既是梁啟超本人用以自修的隨身札記讀本,也是任公用以推行公民德育的指導書。考慮到梁氏編纂這三種書思路的連貫性和緊密性,取名“梁啟超修身三書”。
梁啟超編著 彭樹欣整理 ·中國哲學 ·27萬字
本書旨在以老子的《道德經(jīng)》來詮釋人生哲理、中美文化差異以及現(xiàn)代營銷學和企業(yè)經(jīng)營管理之道,亦在探討如何以老子的道法自然理論來調(diào)劑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人們的浮躁心態(tài),以達到物質(zhì)與精神的雙贏之道。
周南 ·中國哲學 ·7.4萬字
尼采與基督教的關系,一直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個難題。他寫作生涯的終章《敵基督》更是言辭激烈,對以基督教為基底的歐洲文明展開了系統(tǒng)性反思。在當時的歐洲人中,尼采實屬異類,甚至很多教會神學家一般不理會尼采。但是,基督教乃相當復雜的歐洲歷史和思想史現(xiàn)象。很多文化形態(tài)與哲學思想,在過去都以宗教的面貌出現(xiàn),因而它們不能被簡單的當做單純的宗教現(xiàn)象看待。因此我們需要先搞清楚,在尼采那里,“基督教”的具體含義為何?他的論說又有著怎樣的思想史背景?尼采對基督教的批判與他的“哲學主樓”是否有關?圍繞理解尼采和基督教的關系問題,這本集子共分為三個部分:兩篇分析尼采的反基督論說的文章起頭:《尼采的敵基督教登山訓眾》提醒人們,要從自笛卡爾以來的西方近代哲學的語境理解尼采的反基督教言論;《墻上的書寫》按現(xiàn)代思想的家法來解讀尼采的反基督教論述;隨后的四篇文章關注尼采與其前后思想家之間的思想關系,將尼采與基爾克果、帕斯卡爾、海德格爾、布魯門貝格的思想進行對照,或是解讀這些思想家對尼采的詮釋。最后兩篇文章出自神學家的手筆,由此可見,當今的神學思想并沒有扔掉尼采。
劉小楓 ·西方哲學 ·20萬字
本卷包括康德兩部重要著作:《純?nèi)焕硇越缦迌?nèi)的宗教》和《道德形而上學》。前者集中論述了善惡原則對于人類以及對于上帝的意義;后者分別分析了法權論和德性論的形而上學初始根據(jù)。
李秋零主編 ·經(jīng)典著作 ·34.9萬字
網(wǎng)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wǎng)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wǎng)絡文化經(jīng)營許可證:滬網(wǎng)文 (2023) 3296-228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wǎng)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wǎng)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